位于庆城县城原县政府后院,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是庆城八景中的“普照昏钟”景观,现保留的五间正殿,是甘肃省现存较古老的大型木结构建筑之一。
寺院初建时规模宏大,居古庆阳诸寺之冠。有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兴建的五佛殿、三佛殿各一座;高十八米的七级砖塔一座;眼光庙、药王庙、钟楼各一座;僧房数十间;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八楞石经幢一对;重达五千四百斤的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铁钟一口。
明朝庆阳府通判吴士英有《普照昏钟》诗:“古刹多年事已非,独留钟韵送斜晖。风声碧汉鲸初吼,人静苍松鹤已归。竹院春游情淡淡,枫桥夜泊思依依。宦情老我边城客,几度思家吟式微。”
普照寺历经宋、金、元、明、清、中华民国,由于天灾人祸,屡毁屡建,“文革”初期,寺院内绝大多数建筑均被拆除,仅留正殿五间。正殿坐北面南,东西长二十四米,南北宽十米。砖木结构,歇山顶,房脊两端有鸱吻饰。柱头斗拱为双抄双下昂,斗拱形体粗壮,柱头有卷刹。据说其结构与《营造法式》相符,体现宋代建筑的特点与风格。民国九年(1920)发生七级大地震,大殿安然无恙。
普照寺砖塔拆除时,于塔内顶层发现明代十一面铜观音、鎏金四臂铜菩萨、诸佛菩萨神僧名经木刻本等珍贵文物多件。其中十一面铜观音像造型较为突出,由姿势各异的八臂和层层摞叠的十一头组成,通体为红底鎏金,像后由椭圆形火焰式光环与木制座相连。诸佛、菩萨、神僧名经木刻本,为双面宣纸楷书木刻版,全经共二百零二页。首页为序文、诸佛圣迹图,中为经文,后有跋语。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刊印。
一九八九年三月,在一次施工中,于原普照寺遗址出土宋代模制红陶罗汉一尊。该像为儿童造型,光头,额前饰刘海,弯眉细目,双耳硕大;头后为圆形背光,上刻扇形纹饰;身着僧服,袒露右肩;左手于胸前抱一莲花,右手自然放于体侧;双腿交叉,裤饰菱格纹。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