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入门网

(力荐)揭示身体内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8-16 07:30:42作者:大悲咒
(力荐)揭示身体内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输布、排泄的代谢过程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生理功能。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具有营养、滋润等作用。根据阴阳的属性来划分,气属阳,精、血、津液属阴。

虽然四者在性状、分布部位及功能上各有不同,但在生理活动中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生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因此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精与气的关系

精与气密切相关,故有时并称为”精气”,如肾中之精气、水谷之精气等。精与气的阴阳属性不同,精属阴,气属阳。精与气相互化生。

1. 精能化气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者结合输布于五脏六腑,可濡养各脏腑组织,促进气的生成。如肾中所藏之精可以化生元气,饮食中吸收的水谷之精也可以化生营气。因此,精对气有化生作用,精足则人体之气充盛,脏腑功能强健;精亏则人体之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

2. 气能生精

人体之精的生成依赖有关脏腑的气化作用。如脾胃之气旺盛,消化吸收功能健全,就可将饮食物不断地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水谷精微。因此气的运行不息是化生精的动力,气盛则精足,气虚则精亏。

此外,气对精还有固摄作用,如肾气虚则固摄无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可见带下清稀等。

精与血的关系

精与血均来源于饮食,赖水谷之精微化生和充养,两者之间又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所以有”精血同源”之说。

1. 精能化血

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中水谷之精在脾、胃、肺、心的共同作用下化生为血液,肾精生髓也能化血,所以精足则血旺。如果水谷之精不足或肾精亏损,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引起血虚的病变。

2. 血能养精

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肾精源于先天,又依靠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在肾精的生成与输布过程中,血液也可以充养肾精,如肝藏血,肝血就可不断地滋养肾精。所以,血旺则精足,血液亏虚也能导致精的不足。

气与血的关系

由于气性动而属阳,血性静而属阴,所以气与血之间的关系可以从阴阳的相互关系来认识。中医学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帅,即统帅、主管之义;母,有源泉、根本之义。因气属阳,故能统管血的运行;血属阴,所以是化生气的根源。但是,气与血的具体关系表现在多方面,并不限于上述的概括。

(一)气对血的作用

气对血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气生血、气行血、气摄血三个方面。

1.气生血

气对血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在多方面。从血液的组成来看,营气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这是营气化生血液的作用方面。从血液的化生过程来看,血液的生成依赖于多个脏腑的气化作用。血液生成的物质来源是脾胃运化吸收而来的水谷精微,而脾胃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脾胃之气直接相关,脾胃气旺则生血功能也旺,脾胃气衰则生血功能也衰。水谷精微生血,还需要其他脏腑气化作用的参与、配合。如水谷精微必须与肾精相结合,在气的作用下完成精化血的过程;水谷精微与肾精所化之血,必须在心肺的气化作用尤其是心的化赤作用下,才能形成赤色的血液等。若气虚而脾胃功能不足,或脏腑气化作用减弱,都会影响血的正常化生,从而导致血虚。

2.气行血

血液的运行,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作用,故中医学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说法.结合脏腑来说,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来源,肺气能辅心行血,肝气主疏泄能促进血液的运行。如果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迟缓;或气机阻滞,则血液瘀滞;或气机逆乱,则血液妄行。

3.气摄血

气具有固摄的作用,表现在对血液的作用方面就是气摄血。气摄血,是指通过气的摄纳、统管等的作用,使血液保持在脉管内运行,而不致逸出脉外。具有摄纳、统管血液作用的气,主要指脾气,所以藏象学有”脾统血”的理论。气虚而不能摄血,可致血逸于脉外,形成出血。

(二)血对气的作用

血对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血载气和血生气两个方面。

1.血载气

血属阴而主静,则易固守于内;气属阳而主动,故常发散于外。气与血相合,一方面血有了运行的动力,另一方面气有了运行的载体,所以说血能载气。也就是说,气必须依附于血,才不致于流散不收。临床上大出血病人往往有气随血脱的表现,治疗时除补血止血外,还需要益气固脱以急救之。

2.血生气

气与血,一阴一阳,具有互生互化的作用。元气的生成来源,有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而这两脏都需要血的滋养,使其功能正常,才能化生元气。通过血液运行,不断地给脏腑经络输送精微物质,脏腑经络之气的功能才能保持正常。因此,血生气主要是通过血对脏腑经络的营养作用来实现的。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由于津液是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所以在血脉中气与津液的关系和气与血的关系是一致的。同时,津液还广泛存在于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中,不限于血脉内,故气与津液在作用方式上还是与气血关系有些不同。

(一)气对津液的作用

气对津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气生津液、气行津液、气摄津液三个方面。

1.气生津液

津液生成于脾胃,是从饮食物中吸收水分和营养而形成的,在生成津液的过程中,脾胃之气起着决定性作用。脾胃之气充足,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津液的化生就充盛;若脾胃之气衰,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津液化生必然会减少。

2.气行津液

津液的运行,包括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两方面,而这两方面的生理过程都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才能完成。津液最初由脾气进行转运,上输于心肺;心气推动津液与血液一起运行;肺主通调水道,肺气一方面将水液宣发于皮肤腠理,布散于五脏六腑,另一方面将水液肃降于肾与膀胱;肾与膀胱通过气化作用,将水液之清蒸腾向上,复归于心肺,将水液之浊推动下行,形成小便排出体外。由于津液的整个运行代谢过程完全依赖于气的推动、气化作用,所以气的充足与否,气机是否调畅,都会影响津液的运行代谢。若发生气虚或气滞等情形,就会导致津液停聚,形成痰饮、水肿之类病变,故中医学有”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的说法。

3.气摄津液

在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下,津液的代谢表现为开、合两种方式。开,即将剩余水液排泄出去;合,即将人体需要的水液保留在体内。气对水液的这种保留作用,就是”气摄津液”。

人体排泄水液的途径主要是尿与汗。如果气虚不能固摄津液,可导致尿与汗的异常排出,如小便多、小便失禁、遗尿、多汗等。

(二)津液对气的作用

津液对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津液载气和津液生气两个方面。

1.津液载气

津液也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流布于全身。这种作用包括两个方面:脉内之津液化生血液,能运载营气;脉外之津液流行贯注于各组织器官,能运载卫气。如果津液大量流失,气也将随之耗散,这称为”气随津泄”,严重者可导致“气随液脱”。

2.津液生气

津液在其输布过程中,受到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输布于脏腑组织和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在生理上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津血同源”。一是两者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都依赖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津液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液经脾胃的功能生成以后,可上输于心肺,与营气相结合化生为血液。二是津液与血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运行于脉外的津液落渗入脉内,便成为血液的一部分;运行于脉内的血液,其水液部分渗出脉外,便成为脉外津液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血液和津液在病理上常常相互影响。若出血过多,脉外津液可渗入脉内,以补充血液量的不足,故出血过多的病人常常出现口干,咽燥、尿少、皮肤干燥等津液不足的症状。若津液大量耗损,脉内的津液也会渗出脉外,以补充脉外津液量的不足,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因此,对于出血过多的病人,治疗上不宜妄用发汗、利尿等方法;对于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亏损较多的病人,也不可轻用破血逐瘀之峻剂,以免进一步伤津耗血,这就是”津血同源”;理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转载)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