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法顾名思义,是如实的观照我们心中生起的每一个念头、情绪。(心对境产生了念头,念头的延续壮大成为情绪。)比如说,我问你现在在想什么?你观察自己的心,可能是在念着这句话,而后视线移开,想起了刚才的事情,但是——你都能观察到这些念头。
念头是一个接着一个出现的,一开始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去想。
但一旦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你的思维念头并不是你,包括情绪,它们只是我们的一部分。
所以观心法的下手,首先是能够觉知到自己的思维念头,然后发现自己的思维念头,并不全是自己。后来慢慢就能做到,看着自己的念头像看着电影里索然无味的剧情,或像看着水里的游鱼游来游去一样,我们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如实观照。
现在回想,自己当初是这么走过来的。当我走过来以后,渐渐发现很多学佛有一定成就的人也是修这个方法走过来的。
学这个方法的人有一个特点,理性思维比较强,也喜欢自己一个人琢磨。观心法,也有一个特点,它更倾向于掌控自己的心念与情绪,因为一下手就要求处在一个全然客观的位置去观照觉知自己的念头,等于是自己看着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
因为是客观的如实的不参与的觉照,所以能够不被自己的念头,情绪所动摇。随着练习的深入会让我们具备一种直观事物远离烦恼的智慧,因为能够冷静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就自然能够冷静的观察外界的一切。
这是观照产生智慧的原理。
当冷静客观的观照心中的念头久了,念头的河流忽然之间被截断,这时候我们会进入一种一念不生的状态——完全没有念头。这是观心法的第二个阶段。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练习观心法没多久,有一天上课坐在电脑面前,一个念头一个念头的观照着,忽然之间念头断掉、没有了,那种喜悦如天青云朗,直接把当时的我震惊了。
在这个阶段,很多人会以为自己开悟了,当时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其实不是。因为以前看过的书,或者我们心中认为悟道的境界是怎样的,我们在这时就会造出一个境界,以为这就是开悟。往往在这里会非常危险,因为以为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我们便不会再去追求。因为没有得到,却以为自己得到了,傲慢狂慧也因此而生发。
谦逊的心态才能让我们在修学路上持续受益。
所以一念不生不代表悟道,它是观心法的一个阶段性的进步,在这个时候仍需保持客观冷静的觉照,加上对于自己是否明白的疑情在推动前行,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更进一步——顿悟本来面目。
这时我们可以去参禅了。
没有念头却活着的,这个是谁呢?
当我们处在一念不生,完全没有念头的状态。这个当下,前面的念头过去了,后面的念头没有生起来,如今是空朗朗的纯粹状态,在这状态下我们却能看到、听到,这个能看到能听到的,不正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吗?
至此一把擒来,就是所有修习观心法人的最初归宿。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也如是。
另外我们还需要知道,方法其实是路径的意思。观心法是通往悟道的一个方法,它适合某些人,但对另外一些人可能不一定适合。
通往悟道比较直接的方法,还有反闻闻自性(听歌寻本体),参话头等等。有兴趣的朋友们都可以了解一下。
就算我们通过修学观心法开悟见性了,也才仅仅是开始踏上了真修实证的道路。犹如刚从娘胎里出来,婴儿生活不能自理,连说话走路都不行,但我们肯定知道,只要孩子出生了,就铁定具备长大成人的可能。也如同我们若真正悟道了,得道解脱就像黎明前的曙光一样,阳光必将要普照大地。
在此再谈一谈修行的步骤:
一,闻道,听闻有修行,得道这个东西。有的人可能是家庭中有烧香拜佛的信仰进而接触到佛法修行;有的人是对神奇的事物心生向往,了解多了对修行产生了兴趣;也有的人是内心中自发的喜欢独处,清静修行。
无论怎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因缘。如同阿难尊者目睹过去佛陀的庄严身相,而心生向往发愿修行成佛。
二,近道。通过前人的文章经典或教授,思维了解什么是道,通过某个的法门实证到这个道。像上面讲的观心法,还有听歌法,参禅参话头,目的都是通过方法达成下一步目标——悟道。
在这里,路是不一样的,但目标是一样的。
这个目标必然不是我们自己琢磨就能够明白,说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或者说道也好,觉性也行,指向的必然是同一目标。
所以禅师才能知道自己的弟子明白的是不是同一个东西。
我们修学同样如此,没有前人的书籍和过来人的教授几乎不可能明白,甚至连听都难以听闻。因为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可能仅仅是自己心里以为的,跟历代圣贤都了悟的那个道,不一定就是同一个。
这一点上面,我之前犯了这样的错误,我认识很多人也是这样。
所以通过前人的文章经典,还有老师的言传身教,给我们一直描述苹果的大小,形状,颜色,滋味。然后告诉我们路径是怎么走的——当我们终于见到苹果的时候,便能一下子认出,原来这就是苹果呀。
三,悟道。通过各种修行方法,终于见到了真正的道,也即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到这一步就知道了什么是宇宙人生的本源、真相。这是很关键的一步。
开悟的人有几个特点:
1,对世间的道理没有了疑惑,如果有,那么就是技术上面的。这是非常确定的。对于自己修行能够解脱,也没有任何的怀疑。原因在于,开悟是我们体悟到了宇宙人生的本源,看到了本质,自然就不会迷于幻相。
2,破除了关于我的见解,不再认为有一个确定的不变的“我”存在。因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不存在一个不变的“我”。而在佛法的开悟当中,这个运动变化的我,他其实更是一个虚幻的存在,就像梦中的自己一样。
所以关于“我”的错误的认知,将不再成为开悟者的障碍。
3,不再固执不合理的禁戒,而以为是最好的。因为明了戒律的含义,所以能守戒不被戒缚。
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的一些特点,比如说开悟后再看各种经典,基本上都能够通达,少有不懂的地方。如有不懂,可能是读书的少。
还有烦恼慢慢减少,慈悲心逐渐增加,都是一些正常的现象,就不展开讲了。
四,守道,即是保任守护所悟的这个道,这颗灵觉之心。
在开悟之后的修行将变得很简单,只是让“这份明白”一直都在,不是说我们让“它”在,它本来就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在穿衣吃饭中,在举手动足间,无时无处不在。这就是修行。
在开悟的后续修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所谓神通现象,比如知道对方的想法,能了知他人的前生来世,会经历很多境界、很多不一样的世界。但修行人因为明白了根本,所以不会再迷惑,看待这些现象,就像看着电影里面钢铁侠大战灭霸一样简单平常。再为电影悲欢的人,电影剧终也该出戏了。
毕竟再厉害的电影角色,演员们在平常生活中也跟我们一样要吃喝拉撒。
在这一点上我很赞同南怀瑾老先生所说的,修行人要对自己的生死有把握。
既然我们走上了修行的道路,就定要知道自己的来处和去处,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在活着的时候不能看见、选择自己的归宿,那么这样的修行就不能算是成功的。
嘴上的功夫,敌不过生来死去。即使生死本质上是幻象。
五,得道,大休歇大解脱的贤圣境界。幻游十方世界随缘授手,于生死间得大自在,而实能了证本无生死。
就像此时此刻,大家在看我的文章一样,你们其实才是大千世界的造梦者。
是故佛陀说,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皆是昨梦呐。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