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七(之二)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科】(○长水科大文第四示地位阶差。尽第八卷中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大文第四示地位阶差下。分二大。科。一叙迷真起妄为立位因。即明众生世界颠倒。类生差别等文。二明反妄归真辨地位相。即三渐次。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等文。次下即结经文。古人判此。为第二正说分竟)。
(○【疏】示地位阶差者。既解通行备。内德毕充。复假密言。外助道力。内外相济。岂徒然哉。必序阶位耳。然位有因果。惑有粗细。智有明昧。断有浅深。证有分满。用有优劣。苟昧斯旨。非真修行。堕增上慢。以我教中。随进德修业。胜劣不同。故历五十七位。渐入渐深。不同外道天魔。都无位次。若不预辨。涉进乖源。既昧断证。错认少得。便以为足。如第四禅寡闻比丘。妄认生谤。堕阿鼻狱。事非轻小。故须明示。免招大过。文二)。
(CB17561一阿难请问二)。
(卍一述益)。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疏】正熏修者。由持清禁。复假密言。内魔不兴。外魔不起。以此修禅。更无邪僻。其益大矣。
(卍二正请)。
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一问)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二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三问)云何名为等觉菩萨。(四问)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旨。瞪瞢瞻仰。
【疏】涅槃。最极果也。即位所至处。干慧。最初因也。即位发基处。信住行向。及四加行。名四十四心。即信解行地。名为修行。([融室云]修三摩提。信则为入。住则安住。修至十行。方得修行之名。何渐次者。四十四心。皆名渐次)。
(△[孤山云]四十四心。谓住行向。加行十地也。佛答有五十四心者。于初住中。横开十信。合之只是初住。今干慧。是合余经十信。立其总名也[吴兴曰]璇师为正。至何渐次得修行目。此问入地之正行。次云。诣何方所。名入地中。方是十地。所指十住横开十信。是义不然[海印云]华严以信为行本。三贤已前。总明信位。更不别开。故通有四十二位。此经备开十信。由初信至四加行。为四十四心。并干慧十地。成五十五位)初地见道。乃至等觉。名为证入。即分证果也([融室云]诣何方所。即见道位。至初地得见道故)。
(△[温陵云]信解行位。复进十地名入地中。是为初证。至十一地。名为等觉。犹是分证。及到涅槃。名为妙觉。乃极证也)阿难虽知诸地之名。而未能辨名下之义。故此问也([吴兴云]既受行门。必有位次。如得门入宅。须知堂室浅深。涅槃如所到之境。诸地如所由之道。修行如能履之步)。
(△[合论云]干慧。如江出岷山。其流滥觞。入地如江到楚国。万派并流。涅槃如已至大海。具百川味)。
(CB17561二如来广说二)。
(卍一赞请许宣)。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疏】刳。犹空也。空其身心诸杂念虑。谛受法义也([桐洲云]因中望果。名为悬示。指五十五位。为正修行路)。
【科】(卍二正为分别二)。
([○@●]一迷真起妄为立位之本。从此去尽卷末十二种类【疏】然地位之兴。本因迷悟。妄迷真起。本性即虚。故有断分。断即成悟。悟有浅深。故成阶降。阶降既分。名位斯别。若不迷真。焉有斯位。故须叙也。文三)。
(CB17567一总显迷悟二)。
([○@卍]一显一真)。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疏】一真之体。湛寂圆明。非真非妄。名相都绝。生界斯泯。既世界众生不立。佛及出世谁名。以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无佛无世界。斯则一真法界。本无地位也([海印云]因问修证渐次。先立一真法界。为生死涅槃之本。生死界宽。总之不出一十二类。涅槃道远。要之不过五十五程。迷一真而为六想。则二种颠倒相因。悟六相而归一直。则二种转依是号)。
([○@卍]二叙二相)。
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疏】真体常住。本非生灭。不如实知真如法一。不觉心动而有于念。念即生相也。生即有灭。念念迁流。展转渐粗。以至业果。流转三界。故名为妄。若知前念起恶。能止后念。令其不起。渐断粗惑。以至细惑。无明永尽。悟极之处。即名为真。菩提涅槃。于斯立矣[资中]二转依号者。由不了一法界相。忽然起妄。(由初迷真念动。以至流转)名为不觉。翻此不觉。了本无生。即名为觉。此菩提之号。由不觉立也。由迷有生。生必有灭。翻此生灭。显不生灭。即涅槃之号。对生灭立也。生灭既灭。更无所依。故名转依。以真如为迷悟依。转此迷依。以为悟依。故名转依。自智境界。转所依藏为涅槃。菩提涅槃。初非一异。但转迷名无上菩提。转有名大涅槃。从有故迷。以觉故空。有性自空。非有灭空。故生死涅槃。无相远也。(以上并资中文)故知菩提涅槃。因迷故有。如人因睡。即有觉名。此亦如是。非本一真元。有二果之异。通约诸位。有六种转依。如余处说([兴福云]转依有六。一损力益能转。二通达转。三修习转。四果圆满转。五下劣转。六广大转[补遗云]以四教判之。六在圆顿。今取广大转依而言)。
(△[温陵云]生灭真妄。生死涅槃。皆所谓诸名相也)。
(○[引证][唯识论]四修习位颂曰。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二转依。论曰。菩萨从前见道起。已能舍彼二取随眠。二粗重障。便能证得广大转依。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云何证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证得。二转依果。即是第五究竟行相)。
(○[宗镜云]宝觉真心。各各圆满。本不名诸佛。亦不名众生。秪以此心。灵妙自在。不守本性。随迷悟之缘。成圣凡之事。如金随工匠。缘成时。转作指镮。如指镮随炉火。缘坏时。即复为金。成坏展转。但是一金。更无差别。如来藏心。亦复如是。但随染缘时。迷作阿赖耶。随净缘时。悟成如来藏。展转唯是一心。毕竟无别。故曰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若知今日。即无明为法性。法性之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无明之于法性。遍应众缘。名之为净。此即十玄门中。唯心回转善成门也。若逆转则成涅槃。顺转则名生死。以生死涅槃。皆不出如来藏心也)。
(CB17567二劝识妄因)。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诸如来大涅槃者。当先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疏】上明三种相续。今明二种颠倒。以众生颠倒。即摄业果故。(长水以业果在众生中。孤山以业果在世界中。以十二类即业故。温陵云。三种二种。以开合言之。下云熏以成业。即摄业果矣)如前文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乃至歇即菩提。不因人得。故云。颠倒不生。即真三昧([温陵云]能识倒因。乃能断治。倒妄不生。则复正性。故曰。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真际云]前明世界相续。唯在依报。谓四大因起等。由前答满慈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故。此明世界颠倒。盖指正报。即十二类生也。以答阿难。修三摩地所入地位故。何则。位由悟入。悟必由迷。迷之为凡。悟之为圣。皆正报之事。非器界之相也)。
(△[吴兴云]恐未然也。三世四方。显是依报故)。
【科】(△[长水科]三别辨颠倒二。一总释倒因。二别明倒义。一众生颠倒二。今改科云)。
(CB17567三别辨颠倒二)。
([○@卍]一众生颠倒二)。
(CB17565一总叙倒因)。
(CB17565二别明倒义。今初)。
(△[通释]经文标云。云何名为众生颠倒。而中有建立世界。及诸众生之文。故长水别辨颠倒科。初标总叙倒因。迷本圆明下。乃别明众生颠倒。后人遂欲倒换经文。易置征语。云栖云。众生世界元不相离。众生必依世界而居。世界复因众生而起。世界如大地。众生如草木。言众生。不妨先说世界。喻如言草木。不妨先说大地也。下文世界颠倒中。指变化众生。结云十二种类。两文参合。其义甚明。今按云栖此解。最为名通。今依北峰印。师科。初标众生颠倒。而以总叙别明。分为子科。经文次第。前后分晓。亦仍不失长水科节也)。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
[宗镜]真如一心。古今不易。因何而有众生颠倒。答。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随于染净缘。遂成十法界。以真心随缘。不守目性。只为众生。不自知无性之性故。但随染缘成凡。随净缘成圣。([温陵云]性明心。指真如体也。性圆明。言不守自性也)如虚谷响。任缘所发。又如太虚忽云。明镜忽尘。求一念最初起处。了不可得故号无始无明。古释云。因明发性。性妄见生。因托性明。变影而起。托影而生。从虚执有。故云。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业相也([补遗云]真如不变名性。随缘名心。由性者。不变也。明心者。随缘也。由有性中圆明随缘之故。众生妄生照觉。因以妄见发其性也。性中加妄。遂有见生。故曰性妄见生。特安圆字。即显随缘之性。出生妄明也[雪浪云]性明圆故圆包真妄。如云性明之体。包六妄故。所以能真能。妄也)。
【疏】如来藏心。本性真明。周遍法界。故云性圆明故。([孤山云]谓由真心。本具诸法。如明镜中。圆具像性)由此真明。从性发动。遂成所相。所既妄立。生于妄能。即妄见也。能所二相。俱不离真。故云。因明发性。性妄见生。(由妄明心。变动真性。故曰因明发性。由发性故。遂起分别。故曰性妄见生)元是一真。本来无相。忽然妄动。二相俄生。从无相真。成有相妄。故云成究竟有。此异相也。([海印云]前云因明立所。所字。通含虚空生界等相。今云发性。言性而不言相。单约众生正报。显此众生世界。由无明熏变而起。故曰因性发性。性妄见生。发性即业识妄见即见分。究竟有即相分。此则根身器界。瞥然俱现。生死轮回。因之以立也)。
此有所有。(牒上成究竟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
[宗镜古释]此有所有。非因所因。转相也。业相为能有。转相为所有。能所既分。二相斯有。故曰有所有相。即此转相。能行现行。因前而立。因后而生。展转相因。名非因所因。即此现相。能引六尘境界。现相是能住。六尘是所住。故云住所住相【疏】同相也。此上异相为能有。生今同相为所有。(今经异相。即起信业相。同相。即转相)异相本非有因而得。生起而为同相之因。斯即前文。如是迷因。因迷自有。下文亦云。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异既生同。同为能住。异为所住。故云住所住相。此住所住。元既无因。复何根本。斯则二相毕竟无住。故云了无根本([吴兴云]非因者。如云。既称为妄。如何有因。所因者。如云。自诸妄想展转相因)。
(△[海印云]此有者无明。所有者世界众生。能住者众生。所住者世界)。
(△[二楞云]此能有之无明。与所有之众生世界。本无有因。为彼所生之因。亦非有住。为彼所住之处。如空中华。如睡时梦。诘之无根。觅之无本)。
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古释]本此无住以立世界者。现相从妄所立。本无所依。依此现相。以成世界之本。故云。本此无住以立世界。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者即是无明。无明无因。故无住。此之三相。俱是无始一念妄心。总号无明【疏】无同异相也。依前同异以为根本。而得生起无同异也。以前二相。正是无明。梨耶识体。虽分同异。一念转成微细生灭。全是无明。从此变起山河大地。根身种子。([桐洲云]谓阿赖耶不守自性。成诸万法。半成根身。半成器界。故云建立)故起信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以依动故能见。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维摩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此即无明。无因故云无住。
(○[引证][维摩经云]文殊师利问。善不善孰为本。曰身为本。身孰为本。曰欲贪为本。欲贪孰为本。曰虚妄分别为本。虚妄分别孰为本。曰颠倒想为本。颠倒想孰为本。曰无住为本。无住孰为本。曰无住则无本。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肇曰]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倒。譬如临面涌泉。而责以本状者。未之有也。倒想之兴。本乎不住。义存于此乎。一切法。从众缘会而成体。缘未会。则法无寄。无寄则无住。无住则无法。以无法为法本。故能立一切法也。无住故想倒。想倒故分别。分别故贪欲。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则善恶并陈。善恶既陈。则万法斯起。自兹以往。言数不能尽也)。
(CB17565二别明倒义二)。
(CB17563一因迷有想)。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
[古释]初是业相。即是妄觉之心。体即虚妄。此妄初起。更无因始。名非有所依【疏】重指业相也。昧圆明真实。成能所虚妄。能所妄动。本无因依。妄想发生。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故无体也([温陵云]迷真起妄。众相竞生。故名众生。此明起妄之本。下明竞生之相)。
将欲复真。欲真已非。(宗镜断句)真真如性。
[古释]将欲复真。欲真已非。(齐此断句。真真如性。义属下文。长水已下。皆连作一句读)释转相。即真上影像相。似真非真。妄觉执此为真。即初念名动。动必有静。静复似真。形动立静。非真不动。故曰欲真已非【疏】重指转相也。由前动故。觉动希静。嫌妄欲真。希欲既生。转增迷闷。不复元静。但得影真。是虚妄心所变起故。故云。已非真真如性。
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
[古释]真真如性。本不因动而立于静。故云。非真求复。宛成非相。从此现相。变起一切境界。故非相现相。非生现生。非住现住。非心现心。非法现法。释次第者。初从明暗二相相形。而生于色。即是结暗成色。形显色也。因色。即有根尘留碍。名之为住。因有根尘。即有能分别识。名之为心。览此尘像。为识境界。名之为法。此等展转相因而有。反显真如。相无明暗。无相形。故非相。无起灭。故非生。无留碍。故非住。无缘虑。故非心。离尘像。故非法【疏】重指现相也。已成虚妄。故云非真。而求于复。便现虚相。此即所变真影。转成世间诸相也。其相体虚。故云非相。非犹妄也。此即总举。非生下。别列无而忽有。故生。有而暂住。故住。缘虑相续。故心。染净差别。故法。体元不实。故皆言非。于中非心。即是六粗中前二粗也([吴兴云]除真如外。凡有修入。皆属于权。如圆觉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故云非真求复等)。
(△[云栖云]凡所有相不过生住异灭。身受心法。举生住。该异灭也。举心法。该身受也)。
(○[宝藏论云]一切众生。失本失求伶俜辛苦。修习累劫。而不悟真。是以将本求末。末妄非真。将末求本。本虚非实。夫本者即不合求。何以故。本即不求本也。譬如金不求金也。末即不合修。何以故。妄不求妄也。譬如泥团不可成金)。
○[宗镜又解]或前标三相。相因而有。以列次第。后三相合释。都言三相虚妄。体即无明。更无所因。故云非有所因。即此三相。影真而起。似真非真。执影为实。故云将欲复真。影既不实。故云欲真已非。宛成非相下。对妄说真。以立名号。故知建立地位。从此而有。若不因妄说真。亦无地位名字可说。(按此文前标三相。后取合释。古人说经。不局一义。长水或可一科。亦复如是)。
(CB17563二随业受生)。
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疏】此后四粗也。由前心起分别。展转渐粗。执取计名。造诸业行。故云熏以成业。憎爱二业。各同界趣。([海印云]一念生相无明。不觉展转发生。积久而愈有力。由此生力发生。六粗相显。此即六粗中智相续也。熏以成业。即执取计名字。同业相感。则起业系苦也)业感为因。报应为果。遂有相生相灭之报。淫欲为因。故相生。杀盗为因。故相灭。此即众生业果二相续也([吴兴云]生住心法。于诸有中。展转发生。即业果相续也。生即是果。力即是业。熏即动业之感)。
(○[引证][清凉云]经云。诸业种种相。三与心同生不离者。心为起业之方便故。业共心生。生已不离。此言业行常依心王也。言此业思。与等起意识共生者。正同俱舍。缘等起也。与所起业。同刹那故。随其善恶生已。即熏成名言等种要由业熏心。方成种故。业果不离心。得果不离种也。又云。引业唯善恶者。俱舍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释云。引业。谓总报业。但由一业。唯引一生。若许一业能引多生。时分定业。应成杂乱。若此一生。多业所引。应众同分。分分差别。以业果别故)。
(△别辨颠倒科下。长水分三。一众生。二世界。三类生差别。以类生一科。当前业果相续故。北峰分为二科。以业果相续。即摄众生世界中故。今依北峰。合三为二。于世界颠倒中。分迷真两立。相涉类生二科。顺经文乘此轮转已下。即承上是故世界一段。文非孤起故。今于长水科下。参用北峰新科。以科别义同。非改作故)。
([○@卍]二世界颠倒二)。
(CB17565一明世界因起)。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牒上此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牒上非因所因。住所住相)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疏】迷毕竟无。成究竟有。有故立界。隔别不同。故云分段。([孤山云]有东西南北之分段。指此分段。名之为界[温陵云]有所有。故有分段。有分段。故有方位。界为方位。故因此界立也)非因而因。无住而住。因能生果。果住于因。因果相生。迁流不断。世由此成。(然其所有。本无其因。故非因所因。此唯妄住。故云无住所住。既非真性常住。则有过现未来。迁流不住。三世成矣[温陵云]无所因。则无所住。无所住。则常迁流。世为迁流。故因此世成也)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宛转十二。变化有情。亦十二也(以世涉方。以方涉世。俱成十二。所以众生正报。因果和合。亦成十二[雪浪云]三世四方。互成十二。众生依此造业。故变化众生。亦成十二。此因果相感也)。
(△[中川云]类生。略有七义。一名者。俱舍。陈云众生。唐言有情。即类生也。二义者。显宗云。言类生者。是众生义。三情者。谓众生依情立名。不依趣。论云。趣虽有情。而非遍故。此唯情遍。独立生名。四合者。谓众生由业由缘合生。论云。业缘合起。故说为生。亦无有缘。而得生起。五业者。谓有唯业生。论云。彼业力强。不待缘故。六缘者。谓从缘生立名。论云有缘卵等。从卵标名。名卵生等。七果者。谓依现果立名。婆沙云。若受欲界果者。名欲界有情等)。
(○[引证][净度三昧经云]罪福相累。重数分明。后当受报。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天上人中身。恶念受三恶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种生死根当受八亿五十万杂类之身。百年之中。种后世栽。魂神逐种受形。遍三千大千刹土。体骨皮毛。遍大千刹土地间无空故)。
(CB17565二明颠倒相生二)。
(CB17563初成十二因)。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疏】内由动相。外感风轮。故有声现。因空生摇。坚明立碍。故有色立。金风相摩。则有火光。火则有气。气则香也。宝明生润。火光上蒸。由斯流水。水有冷暖。故成触也。触分涩滑。与舌相对。则有味生。五境合意。则名为法。此六尘境。与内根妄想。和合杂乱。由此造作一切诸业。故成业性。业必有报。十二品类。因此区分。故成轮转。是故下。结成旋复。旋复。亦轮转也。声香味触。略举十二之四也([资中云]十二区分。文含二意或六尘各有三世四方。自成十二。或根尘各六。共成十二[吴兴云]资中第二解为当。且因动有声者。偈云。音声性动静。此就声尘当体为因。从声至味。展转想因。皆以余尘为因。递相为果。以显六乱之相。不同十二因缘。次第之相故。展转相因。虽有十二。而但云六乱者。正显根尘各从其类。两两相望。杂乱而起。是故。声香味触略举四尘穷十二变。结归根境。孤山言文无六根。而自因动已下。有十二者。是谁之误与)。
(△[海印云]妄身住于妄身之中。无明内熏。忆识诵习。习气猛发。鼓动心海。曰因动有声。动即不觉心动。声乃妄想风耳。因此动念。随其本习。容现尘习。曰因声有色。因此妄境。返熏自心。曰因色有香。因此缘气。返触其心。曰因香有触。心境相触。绵著其味。曰因触有味。因此味著。成五根落卸之尘。曰因味知法。以此杂乱根尘。熏成业性。一念妄勤。为十二类生区分旋复之因。所谓熏以成业。不待更造。而生死苦果。念念作受也)。
(△[空印云]随动一根一境。则六根六境。相因而起。如唯识言。五俱意识。同时起故。谓之六乱妄想。为十二类生起业之本。故曰十二区分。由此轮转也。穷十二变者。如以六乱妄想。熏成卵生一业为一变。乃至熏成非无想业为十二一旋复)。
(○[私谓]经文六乱妄想。正牒上因动有声等六义而言。良以六尘境风。鼓动心海。六种根识。炽然交作。言不顿彰。故次第相因。意必同时。即刹那俱现。此六乱妄想。随举一根。则具六根。随举一尘。则具六尘。又加之以三世四方。四毒七支等。根根尘尘。不思议熏。不思议变。则为八万四千飞沈等乱想。由是轮回颠倒。和合而成十二类生。充塞世界。是则十二类生。八万四千乱想之变相也。八万四千乱想。六乱妄想之变相也。十二类生为业果。六乱妄想为业性。故曰。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由此观之经文明言六乱妄想。未尝云十二妄想也。所云十二区分者。十二类分之区分。非言妄想之区分也。妄想之数。始于六乱妄想。极至于八万四千。乃至无量数。不可说。不应于此中。别开十二妄想。此是六根之六。此是六尘之六。克定分齐头数。以配合十二类生也。有情世界。自胎卵四生。以穷极十二类。轮回颠倒生死如烟。自佛眼观之。不出声色香触味法。六乱妄想迁流变化。一周旋复而已。故曰。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所云一旋复者。六乱妄想之一旋复也。亦八万四千乱想之一旋复也。所云十二区分者。十二类生之总相。犹言五阴区宇也。所云穷十二变者。即所谓变化众生。成十二类也所云声香味触。即趣举六乱妄想之四也。自古师以根尘各六。贴释十二区分。于经文或有未安。而环师指十有二支。释十二变。义益见矣。敢妄议之如此)。
(○[释文]因触有昧。温陵云。原本作因触和味)。
(CB17563二感十二果三)。
(CB17566一总标列)。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宗镜]一念才起。生死如烟。驾六阴六入之舟航。结十二种类之窟宅。如从一妄念中。结成十二类。根尘相对。发识造业。因色有情。见时生相。于此情想二法。各生四相。从情上生。一有色。二无色。三非有色。四非无色。从想上生。一有想。二无想。三非有想。四非无想。胎因情有。卵为想生。情想合为湿生。情想离为化现。情上无色。则是空散消沉。想上无想。则为土木株杌。此二虽属无情。然皆从识变。若一念不生。则诸类皆绝【疏】情想相因。形待不息。有情世界。不出十二。动念初起。迷本圆常。影生遂现。故动念为初。卵生居首。情爱后起。欲有胎生。异爱不同。次分湿化。想心纷扰。取舍多端。后成诸类有色无色等。下自委辨。([圆觉钞云]何以卵劣在初。化胜居后。一约境。具缘多者为首。即瑜伽说。二约心。从本至末为次。谓无明是卵。即本识三细中。初最业相。能所未分。混沌是卵。(药师经破无明[(壳-一)/卵])既是根本。故首明之。无明发业。蕴在藏识。为胎。爱水润之。受生为湿。化生从无忽有。故此次也)。
(CB17566二别指释十二)。
(▽一动类)。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起惑)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造业)如是故有(苦报)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疏】世界初兴。元由虚妄。虚妄故动。([温陵云]想唯卵生。虚妄即想也。想体轻举。名动颠倒[海印云]推妄想初动。因动有声。约习气熏变之始。卵生居首。曰虚妄轮回。乃初起一念生灭心也)动即是风。风即气也。故云和合气成。迷圆常理。成虚妄想。([温陵云]卵以气交。名和合气成。想多升沈。名飞沉乱想)想气和合。成于卵生。故动念为初。卵生居首。羯逻蓝者。入胎初位。准俱舍论。胎中分位有五。入胎初位。胎卵未分。皆同此也。(以上资中文)因兹种类。八万四千。世间施设。且举此数。理则无量。鱼鸟龟蛇。即飞沈类也([法数云]若想念掉举。报为鱼鸟。若情念沉重。报为龟蛇)。
(△[融室云]迷本圆明。是生虚妄轮回始此。曰虚妄轮回。不觉心动。即颠倒想。贪嗔等分烦恼。各有一万二千。今此乱想。各具四惑故)。
(○[引证][净名云]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什曰。烦恼根本有四。三毒及等分也。二万一千尘垢。属三病四病。故八万四千也)。
(○[华严随好品云]彼诸众生。于色声香味触。其内具有五百烦恼。其外亦有五百烦恼。贪行多者。二万一千。嗔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教乘解云。华严内外烦恼。共有一千。此约见惑十使论复约身三口四。七支各有一千。则有七千。更约三世。成二万一千。依三毒等分计之。四心各具二万一千。成八万四千。清凉随好疏云。古有二释。二皆有理。九地疏更有他释。如贤劫经等。非经本意。今按清凉二释。钞云。前似喻于烦恼故。后似约业故。清凉已后。诸家配释。广引四大五衰等。有其多文。今但取根本烦恼。见惑十使。依三毒等分。成八万四千。为十二类生。尘劳颠倒之正因耳)。
(▽二欲类)。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资中]杂染即爱。爱名为欲。欲故生润。乃名为滋。
([温陵云]胎因情有。杂染即情也。情生于爱。名欲颠倒。胎以染交。名和合滋成[融室云]爱欲属水。故和合则滋成横竖乱想)横竖者。人行正道。竖首而行。(人仙竖)违正因邪。故生横类。(龙畜横[温陵云]情有偏正。名横竖乱想。虚妄杂染等。有情皆具。随偏重感类耳)遏蒲昙。即第二位。胎卵已分也([定林云]胎因情有。故言杂染。言欲。言湿。卵以想成。但言虚妄。言动。言气而已)。
(▽三趣类)。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疏】由执著故。一心趣境。([融室云]有执著心。故有所趣之境也[温陵云]湿以合感。执著即合也。合由爱滞。湿能染香闻香趣附名趣颠倒)湿暖之处。与想相应。即便受生。故云暖成(湿以阳生。名和合暖成)[资中]翻覆乱想者。因即违心背信。翻覆任情。遂感类生。飞走不定。如蠛[蠓-卄+((并-(前-刖))-一)]昆虫之类。(所趣无定。名翻覆乱想。感蠢蠕翻覆之类)蔽尸。云软肉。以其初受湿生。形尚柔软。既不入胎。故无前位(此云凝结。受胎三七日。湿生初相也[二楞云]翻覆者。了无正定。寻香逐暖。都如耎肉。故受斯报)。
(▽四假类)。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疏】变易不常。假新换故。触境之处。与想相应。即便受生。([温陵云]化以离应。变易即离也。离此托彼名假颠倒。触类而变。名和合触成)新故乱想者。因即不循仁义。厌故取新。但狥己情。爱彼忘此。假托不实。变异受身。(资中文)。
(△[真际云]妄心浮伪。易夺不常。舍彼取此。故成其触。触谓敌对。即根境和合也)又化生初质。风触即坚。既无本形。因触而立。此取转受异身。名之为化。故云转蜕也。([吴兴云]转蜕飞行。是化生取譬之像。列子天地委蛇。下文纯想则飞。皆取譬也。转蜕。譬故形之易蜕。飞行。喻新质之轻举。和合触成者。虽则变化。必假根境相触为因。或阴阳之气。触于故身。能变新质)。
(△[法数云]化生。无而忽有也。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亦化生也。如蚕蜕为蛾。虫化为蝶。凡不同形而相禅者皆是)羯南。云硬肉。即第四位。(健男。或健南。胎四七日。虽有身意。缺眼四根故)。
(△[熏闻云]问。何故动类唯指初位。欲赖但言第二。趣类止云蔽尸。假类去皆云羯南。答若有初位。必具后位。若有第二。必具初后。经文一往次第。且取一位配之。今蔽尸羯南。既不入胎。故无前位。然而蔽尸须至羯南。羯南或由蔽尸。二往之意可会。又假类而下。虽皆云羯南。其中非无具前三位。及第五位。(即钵罗奢佉此云形位)良由第五于诸位中。具阙不定。唯有第四。其名最通。故障类等。并云羯南也)。
(△[定林云]变易轮回。与变易生死为类。而此非真。故名为假。相待轮回。则假物者也。故名为伪。湿以合感。故为执著。湿待外暖。化身触而已)。
(▽五。障类)。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资中]事日月水火。和合光明。坚执不舍。障隔不通。名为留碍。精明显著。因此受生。故成色相。星辰日月。吉者为休。凶者为咎。下至爵火蚌蛛。皆是此类([无尽云]三光五行。一切精明神物。皆精耀也。涅槃云。八十一神。皆因留碍想元。成其精耀。蚌蛛爝火。鲵目虾须。磷鬼犀角之类。又其乱想之微者也)。
(△[补遗云]世间或依报留碍。或义理不通。暗于知见。心依明著。积习受想。乃受精明。上自九曜。下至萤蚌。仍能休著。及于他人)【疏】留碍为缘。障隔不通。苟逢明著。爱此受生。名色相羯南([温陵云]由迷滞故。成留碍轮回。障失融湛。妄合明著。粘湛发光。以成精耀。其想已结成精耀。故但有色而已)。
(△[冥枢云]世界二相。互执不舍。曰留碍。以障蔽其明。结成妄明。和合则成于精耀。其想凝结。故有色相。有色者。有形碍明显之色也)。
(○[释文]熏闻云。著陟虑反。明也。介甫疏云。明觉。无住相。而精耀。有丽。故名留碍障著。应训著为直略反。今未敢从)。
(▽六惑类)。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沈。其类充塞。
[资中]销散为缘。惑暗颠倒。([温陵云]厌有著空灭身归无。名销散轮回。迷漏无闻。名惑颠倒)由迷惑不了。厌坏色相。思无边空。色尽心亡。厌空绝想。乃至有顶。沉冥幽隐。即无色界外道之类(厌有归无。则成晦昧空。故和合暗成。名阴隐乱想。此有想无色。而不无业体。故亦称羯南[吴兴云]既云无色。又谓之羯南。应取一分细色。通名其类。不可责成坚硬之状。有定果色故。虽无业相。不妨业系所生也)。
(△[无尽云]无明暗质。相尽质消。流转茫茫。无本可据。此阴隐乱想也)。
(△[定林云]空散销沈。有想无色。觉迷为因。故惑颠倒)。
(△[补遗云]长水指今无色。不同无色界天。今言外道者。邪心得生。非久还堕。所以神咒功能指为恶处也。真际云。空散销沈。通指四空。今谓亦可别对四空。指文分配。又吴兴以舜若多。销今无色者。亦可兼指空神也)。
(△[温陵云]又有惑业昏重。形色消磨。体同空昧。色附幽隐。亦空散销沈类也。即主空神鬼。旋风魃鬼之类)。
(△[私谓]此经十二类生。与金刚般若。四生九道。条然不同。彼经取法界普度。其相则细。此经明世界轮回。其相则粗。言动类。则鱼鸟龟蛇而已。言欲类。则人畜龙仙而已。极而之于土枭破镜。其类弥下。则其相弥粗。而古师以无色界外道。释无色羯南者。此不然也。此之言无色者。以其结业销散。滞想幽阴。劣于有色羯南故。非若无色界。厌离色笼。修四空定。而谓之无色也。经言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寿命则至八万四千劫。身量则能变身万亿。共立毛端。礼拜世。尊。而目为无色羯南。其可乎。如节师以空散销沉。通指四空。又如月师。依金刚论。以论文依。止境界。配障惑等八类。则第十二附块抱果之伦。亦是非想非非想天摄乎。岳师曰。将恐欲界。亦存斯类。如舜若多神。岂在四空。环师曰。即主空神鬼。旋风魃鬼之类。即下经所开遇风成形。名为魃鬼者是也。外书亦有之。穆王南征。一军皆化为猿鹤沙虫。非空散销沈乎。千宝记零陵太守之女。饮书佐盥水有娠。儿能行。直上书佐掖。推之。化为水。非空散乎。依岳环二师之义。而姑舍古释可也)。
(▽七影类)。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疏】虚妄影像。似有如无。信忆则灵。绝信则否([冥枢云]世界二法相涉。体无实形。名罔象虚无。如影而已[补遗云]操心不实。故曰罔象。影附于人。曰影颠倒)。
[资中]蹈迹附影之类。皆从忆想所生。([温陵云]虚妄失真。邪著影像。无所托阴。从忆想生。于罔象中。潜结貌状[冥枢云]暗想忆成。故名潜结。但由想成。故名有想羯南)论因。或如外道凡夫。祠祷神明。存形立影。终身奉事。志慕灵通。精灵响附。因果相酬。故生其类([定林云]鬼神精灵。无实状也。故名罔象。但有想念。故名为忆。有想羯南者。有想羯南。有羯南也。然但是想)。
(○[释文]罔象。犹云彷像。不正之貌。庄子。水有罔象。国语。木石之怪曰罔象)。
(▽八痴类)。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疏】堕在世间。愚痴为本。既非觉了。顽钝相成[资中]外道计无情有命。金石坚牢。或乃习定灰凝。思专枯槁。心随境变。化物成身。用无识为真修。将顽愚为至道。乃至如华表成精。黄头化石。土木精怪之类是也。([谷响云]梵云劫毗罗。此翻黄头。恐身死。往自在天问。天令于频陀山取甘子食。可延寿。食已。于林中化为石如床。有不逮者。书偈问石。石上书偈答问。后为陈那菩萨斥之。其石裂矣。千年华表。见张华博物志)此等并心祈报质。非毕竟无情。报尽入轮。如无想天堕。([定林云]土木金石。有色无想。空顽为因。故痴颠倒。无想羯南者。无想羯南有羯南也。但无想耳)。
(△[云栖云]枯槁乱想。但是妄想暂遏不行。如草枯根在。未尝无也。精神之为木石。以顽定力。化成顽物。顽定力消。依旧流转)。
(▽九伪类)。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疏】因依假待。处伪不真。托秽成身。藉物为导。([温陵云]本非有色。待物成色。不能自用。待物有用。迷失天真。绵著浮伪。彼此异质。缘染相合。故曰因依[融室云]迷失己灵。认它为己。故云伪颠倒[补遗云]相待。犹言相假。凡染。皆以己假它之谓)[资中]因即和合巧伪。改故作新。或假托因缘。递倚形势。资身养命。业果相循。如水母等。以水沫成身。以虾为目。(水母。倍谓之虾蛇。一名蟦。形如羊胃。无目。以虾为目)有情身内。八万户虫。并是此类。揽物成体。假食于他。不从自类受身。故名非有色相等([定林云]非有色成色羯南者。水母等有色羯南。然以虾为目。待彼色相。非有色也)。
(▽十性类)。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咀厌生。其类充塞。
【疏】互相引调。诱以成性。咒诅更加。召以为类。虽从声感。假自性质([补遗云]言性者。禀自然之质。今相引假他。而成性分。非颠倒而何[温陵云]邪业相引。使性情颠倒。乘咒托识。不由生理。妄随呼召。即世间邪术咒咀。精魅厌物。因而有生者也)。
(△[吴兴云]咒咀亦呼召耳。由物类相感。若厌祷而生也)[资中]有一类生。因声呼召。引发性成。如虾蟆等。以声附卵。然后长养。非声则坏([法数云]虾蟆得声。然后生长。孔雀闻雄鸣。即有娠生[(色-巴+((巨-匚)@一))*鸟]。此等物类。皆若厌祷而生)论因。或是乐为淫声。习以生著。([疏云]因即或由好著声境。或是违誓。厌祷求生。心口为殃。报招其咎耳)从自性类。不假他成。名非无色相。藉声诞质。故曰无色([补遗云]言非无色者。必先假自质也。言无色者。假声而生也)。
(△[定林云]相引轮回。非此有性。彼亦能引。故名为性。非无色无色羯南者。咒咀厌生。无色羯南。然亦能变现。非无色也)。
(▽十一罔类)。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相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疏】交合虚罔。诬罔相成。取异为同。回他作己。元非想相。后假想成。即蒲卢等。是此类也([融室云]二物共迷其性。名曰合妄。负他有情之物。以成己子。诬罔于他。成罔颠倒。罔他则取异为同。回他作己。故曰异成回互乱想。不想己子。是非有想。负他为子。故曰成想[冥枢云]以世与界。二妄相因。无因成因。故名罔倒)[资中]诬罔取他。纳为己有。名罔颠倒。蒲卢。蜾蠃也。取青虫为子。非己所生。(郭璞云。俗谓之蠮螉。取彼桑虫以为己子。法言曰。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速哉)推因。或是背亲向义。弃本从他。谬继别宗。妄袭余族。因果之应。感此类生([吴兴云]以异质故。非有相相。以相成故。成想羯南)。
(△[定林云]合妄轮回。令彼类我。以妄化妄。故名为罔。非有想有想羯南者。知蒲卢等本自异类。非如卵胎。想中传命。非有想也。其卒相成。非无想也)。
(▽十二杀类)。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资中]父母有爱。名非无想相。冤无有爱。故云无想。(长水疏同)亦可。枭镜有情。非无想也。附块抱树而生其子。乃无想也【疏】冤对相仇。连环不止。托至亲之父子。发至冤之杀害。岂不怪哉。初生托质。互有想爱。故云非无想相。后时成大。父母遭食。故云无想。土枭破镜。附块抱果。子子孙孙相成相袭。业使之然。非自然耳。
△[资中疏]问。既是怨对无感生缘。何得用附而生。怨中有爱。答。如畜猪羊。贪杀故养。岂非怨中亦有爱乎。长水答云。托质由乎爱养。杀害由乎先业。爱想无常。由业所起。始虽起爱。后变成憎。故遭其食。
(△[熏闻云]史孝武记。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孟康曰。枭鸟名。食母。破镜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物祀皆用之。破镜如貙而虎眼。述异记云。獍状如虎豹而小。始生。还食其母)。
(△[桐洲云]从上一一标云。由因。世界者。牒前说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故)。
(CB17566三结名类)。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吴兴云]金刚般若。四生乃至非想。皆通三界。今十二类现文。唯无色羯南。似通上界。其十一种。悉是欲界之相耳。应知下文。广谈七趣。秪由此中说相未周。前后相承。方见经旨)。
(△[补遗云]十二类生。先言世界虚妄等。以众生业性多著境界感生。成于颠倒。如初感外虚妄动。则受飞沈动类等也。上文众生颠倒。其文颇略。受生之相皆由外感。故详列十二类生。别明世界颠倒。变化众生之相。以成其文)。
(有色相羯南。一本作有有色羯南)。
(有想相羯南。一作有有想羯南。非非有色相成色羯南。一作非有色想有色羯南)。
(非无色相。一作非无色想)。
(非有想相成想羯南。一作非有想有想羯南)。
(非无想相无想羯南。一作非无想无想羯南)。
(已上一作。皆温陵本)。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