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九之一 韩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十法云地所以来者瑜伽意云虽于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今精勤修习已得圆满故有此来论云于九地中已作净佛国土及化众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觉满此是胜故以八九二地同无功用故对之显胜有此地来又一乘中最居极故(瑜伽唯摄第九于中有三先明九地所能次而未下明前地不能则是举劣显胜后今精勤下显此地之能即举胜拣劣论云下二引本论通摄前九故云于九地中非第九也已作净佛国土即第八地及化众生即第九地既通前九而偏语八九者后三通无功用故举拣异又八多约身九多约语今云智满多约意业故胜于前言智觉满者智度圆故菩萨地尽故)次释名下自有释名分今且略解云者是喻略有三义一含水义二覆空义三霔雨义约法就喻则有多义云有四义一喻智慧二喻法身三喻应身四喻多闻熏因空亦四义一喻真如二喻粗重三喻法身四喻梨耶摄大乘论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此喻含水义总缘一切法契经等智不离真如如云合空总持三昧即是水也又云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此喻覆空义即以前智能覆惑智二障又云又于法身能圆满故此有二义一喻霔雨义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满所依法身故二喻遍满即前之智自满法身耳故金光明云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成唯识中亦有三义全同摄论而瑜伽云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此同摄论第二义而无性释以智覆空此以法身者智满则法身圆满起信论云显现法身智纯净故本分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亦以法身喻云真谛三藏释金光明经云虚空喻三法身云喻三道之智此法喻亦齐似非经意此喻位极非道前故庄严论第十三云于第十地中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习因遍满阿梨耶识中譬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此闻熏习云于一一刹那于一一相于一一好于一一毛孔雨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所化众生由能如云雨法雨故故名法云此从法身未及佛故立赖耶名十住论云于无佛世界能雨法雨故瑜伽又意云言大云者未现等觉若现等觉能雨大雨作利益故是则密云不雨含德而已然诸释虽众不出三义谓以智慧含德遍断诸障遍证法身故(亦四义下影出如空以标名虽无释有空故摄大乘下以诸经论释上空云总有九释兼摄论三义成十一义一引摄论释有三义此即第一义从此喻下?释彼论此句即?从总缘下无性释论彼释具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总缘一切契经等不离真如此一切法共相境界智譬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净水智能藏彼如云含水有能生彼胜功德故释曰共相境智者云与空合如智与境冥又共相即是总释之义今?取其要言释彼本论义已尽矣又云下即摄论第二义从此喻下?释彼论从即以下取无性意释彼释具云又如大云覆隐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覆隐如空广大充遍惑智二障言覆隐者隔义断义又于法身下摄论第三义从此有下?释亦取无性意无性释此云又如大云澍清泠水充满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出无量殊胜功德充满所依法身释曰彼言虽多?以????次四可知真谛三藏下六引真谛于中先言虚空喻三法身者譬如虚空空有三义一容受义譬如自性法身不碍生死二无边义譬如显了法身谓虽得显了犹未究竟如空有清净处有尘雾处如道内法身遍解惑中道也三清净无尘雾义譬如圣果法身云喻三道之智者即智慧如大云譬如如智有其三义一道前性得二道内修得三道后至得文言遍者性得如如智遍如如理满者修得如如智满如如理覆者至得如如理境智相称云即是两两有三义一能除尘谓道前自性智清净无染义二能光垢道内灭除恶业三能生萌芽道后能生如如萌芽又虚空如法身云如应身此法喻下二?断得失先取后似非经意下夺之谓若如上释道前应得法云之名名既此立故似非经意而言似者以约理可通故谓道前虽有云义三义未足不得此名十地位满方得名耳此则可通故云似也庄严论下七引庄严先引论此从法下?释瑜伽下九重引瑜伽先举论后是则下?释即周易小畜卦语易云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上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释曰彼况文王当纣之时身为西伯有君之德犹如密云未有君位德未施行犹如不雨今况十地含佛之德未等正觉是故但云含德而已)所覆粗重即所离障谓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此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故斯即二愚障所起业名大神通愚障大智云即悟入微细秘密愚。
断此障故便能证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便成受位等行。
具智波罗密得化身三昧等果即是云雨究竟成佛法身及所证如皆亦所遍虚空其旨一耳。
净居天众那由他闻此地中诸胜行空中踊跃心欢喜悉共?诚供养佛。
不可思议菩萨众亦在空中大欢喜俱然最上悦意香普熏众会令清净。
自在天王与天众无量亿数在虚空普散天衣供养佛百千万种缤纷下。
次正释文文中三分先赞请中有十六偈前十三赞后三偈请前中亦二前三偈但申供养有三类可知。
天诸婇女无有量普不欢欣供养佛各奏种种妙乐音悉以此言而赞叹。
后十偈天女供赞于中亦二初一总标供赞。
佛身安坐一国土一切世界悉现身身相端严无量亿法界广大悉充满。
于一毛孔放光明普灭世间烦恼闇国土微尘可知数此光明数不可测。
余九正显赞辞于中亦二前八赞佛德能后一劝修利益前中亦二前五赞大用自在后显自在所由前中亦二前二用益普周。
或见如来具众相转于无上正法轮或见游行诸佛刹或见寂然安不动。
后三随见不等于中亦二初一总明。
或现住于兜率宫或现下生入母胎或示住胎或出胎悉令无量国中见。
或现出家修世道或现道场成正觉或现说法或涅盘普使十方无不睹。
后二八相显。
譬如幻师知幻术在于大众多所作如来智慧亦复然于世间中普现身。
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
所作利益众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与无相无差别入于究竟皆无相。
所由中亦二初一智了世幻故文有喻合后二证穷性相故于中半偈证体半偈起用半偈用不离体半偈体用泯绝。
若有欲得如来智应离一切妄分别有无通达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导师。
无量无边天女众种种言音称赞己身心寂静共安乐瞻仰如来默然住。
即时菩萨解脱月知诸众会咸寂静向金刚藏而请言大无畏者真佛子。
从第九地入十地所有功德诸行相及以神通变化事愿聦慧者为宣说。
后三请中初一结默念请后二上首言请。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广行大悲知世界差别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随顺如来寂灭行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第二正说论分八分一方便作满足地分摄前九地所修总为方便满此地故二得三昧分初住地行行德无量偏举受职之所依故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摄佛智故四入大尽分是地满行望前诸地行已穷尽今复地满尽之极故五释名分此地学穷辩德显称故六神通力有上无上分地满足已妙用自在形前无上形佛劣故七地影像分以喻显法如因影像知形质故八地利益分彰说殊胜劝修趣入故(第二主说?文有二一依论总科便以?释)后之二分通该十地将前摄后云此地有八若依前长科后二分通则此地分二先明地行后彰位果地行之中方有六分如上所列六中初一是入心余是住心出心即调柔果已如前说(二后之二分下料拣于中有三初料拣论次若依前下以经对论后六中下对前三心)今初分中二先总明后善满下别显今初无量智者阿含广故观察觉了者证智深故宝性论中地上菩萨起二修行一约根本智名如实修即此证智二约后得智名遍修行即此广智诸地具起上二种行今于上二决择思修。
别中十句摄为七相初三七八二处合故七中一善修行故即是同相谓初三句明证助不住诸地同修故初句证道无漏白法故何以得证由次句助道何因成助由后句不住道增福德故不住无为增智慧故不住有为。
后六别相谓二广行大悲即普遍随顺自利利他相此总前七地合为一相以七地差别之相八地之初已辨故此总举普遍释广随顺释行大悲利他而成自业故云自利。
三一句令佛土净即八地相下三相即九地以亲证此故多举之。
谓四一句教化众生相即九地自分行入十一稠林故(即九地者则显后二相是胜进行)五有二句善解相谓解达真如是佛所行处故善顺如来能证寂灭行故(真如是佛行处者今此九地入向十地何名入如来所行答十地同佛境相应故)六无猒足相常观察力等欲趣入故上句解此句行并九地胜进故前地云昼夜专勤更无余念唯入佛境界故。
七地昼至入相谓十地证穷故同前诸地结行入位已属第十故云名为得受职位(七地昼者即经名为得下经文十地学穷名为地昼依行得证说为至入)。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
第二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下明三昧分于中二初牒前起后。
即得菩萨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
后即得下正显于中四初举十名二如是等下结所得数三菩萨于此下彰入满足四其最后下显最后名今初十中初总余别总云离垢者离烦恼垢故是障尽地偏受此名别中九定离八种垢(第二三昧分别中九定者六七合故然下?一一结之若从上科八中前七自分后一胜进前中前六自利后一利他前中前五法身行后一摄净土行前中有三一解二行三成德)一入密无垢谓解入事事法界深密之处不与惑俱故(不与惑俱者释无垢义就总开别皆带无垢无垢即不与惑俱故初句示其带总云不与惑俱)二近无垢万行已圆道场斯近故如净名说上来初一解次一行下三成德(下三成德者即身口意密也)三放光无垢谓光开心华令其见实亦能坐种种大宝莲华光无不照故(初放光中?双就身智二光正意在身)四陀罗尼无垢如海包藏。
五起通无垢则无心顿现上五皆起法身之定也。
六有二定清净佛土无垢上句无量则尽法界之疆域下句正观穷国土之体性上六自利(上句无量者即经虚空界广大三昧此同自受用刹下句穷国土之体性即法性土此能穷究)七化生无垢上之二利皆自分行。
八正觉无垢谓胜进上觉将成菩提时一切诸佛迭共现前而证知故如下受职处说以本觉将现前故。
如是等百万阿僧只三昧皆现在前。
二结数者亦是眷属皆现前者久修成就不加功才自然现故。
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
三彰入满足中能入者通方便定体入起相即隐显无方故云善巧善了所作即知业用。
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
四彰最后名者将说受位分故一切智者佛无分别智也论经重言智者兼后得智二智平等名受位也。
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处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宝为茎栴檀王为台码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弥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
第三此三昧现在前下明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结(第三受位分自有十相者文中法喻合结)今初有六一座二身三眷属四相五出处六得位六中前五自分德备后一上摄佛果前中初三位体次一位相后一位用前三即依正眷属今初随何等座谓大宝华王座故于中二先明主华自有十相一主相即宝莲华(如世之华上者为主菩萨之华大宝故上)二其华下量相(二广大为量)三以众妙下胜相具德故(一事则众宝间错故胜法则众德为严亦如上说有同时具足相应广狭自在一多相容等德故)四超过下地相生处故(四法界智地为生处故)五出世下因相(五因如种植)六知诸下成相(六成如出水)七恒放下第一义相正观普照法界现事故如世莲华开敷菡萏为第一故(七第一相然华有三时之异一华而未敷二处中盛时三雕而将落今非初后正处中盛时正观普照等彼流光法界现事如开菡萏披敷见莲华实双羙事理昭着权实开荣)八非诸天下功德相菩萨德招故(八世之莲华人德感故今此之华出世德感)九毗琉璃下体相(九琉璃为净栴檀为乐玛瑙为我檀金为常曰德为体)十其华下庄严相(十智光圆照照如来藏教网遐张为庄严也)二十三千下明眷属华。
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
第二尔时下随何等身殊妙之身称于座故。
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
第三无量下随何眷属。
佛子此大菩萨并其眷属坐华座时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以不思议供养之具供一切佛诸佛众会悉皆显现。
第四佛子此大下随何等相周遍作业为其相故。
佛子此菩萨坐彼大莲华座时于两足下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诸大地狱灭众生苦于两膝轮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诸畜生趣灭众生苦于?轮中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阎罗王界灭众生苦从左右胁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灭众生苦从两手中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诸天及阿修罗所有宫殿从两肩上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一切声闻从其项背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
第五佛子此菩萨坐彼下随何出处十处出光令恶道出离菩萨增行故文分为四一舒光作业二众圣咸知三下类奔风四同声相应今初十处放光有三种业一利益业二发觉业三摄伏业今类例相从且分为四一前之七光但有益业前五益凡后二益小。
从其面门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初始发心乃至九地诸菩萨身。
二第八一光有二业半一者益九地已还菩萨故二者发觉令知故言一半者但有摄义摄彼令来故。
从两眉间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受职菩萨令魔宫殿悉皆不现。
三第九一光亦二业半一益等位菩萨故下文彼光既令此益此光必益于彼故二发觉令知故言一半者魔宫不现是伏业故。
从其顶上放百万阿僧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道场众会。
四第十顶光但有发觉文分为三一显照分齐。
右绕十匝住虚空中成光明网名炽然光明发起种种诸供养事供养于佛余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九地所有供养而比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其光明网普于十方一一如来众会之前雨众妙香华鬘衣服幢幡宝盖诸摩尼等庄严之具以为供养皆从出世善根所生超过一切世间境界若有众生见知此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二右绕下正显作业谓兴供成益益言不退菩提者论有四义一于登地证决定故二入正定聚故三定离放逸恶故四定集善事故。
佛子此大光明作于如是供养事毕复绕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诸佛道场众会经十匝已从诸如来足下而入。
三佛子下事讫收光言足下入者若约教相顶光入足显深敬故若约证实终极之智从下趣入诸佛境故故论释后段云平等摄故显证佛境即自证故(若约教相者显有二意前约教相人之所贱莫过于足人之所贵莫过于顶顶光入足故显故深二若约证下自有二意文乃有三一顶光入足显此菩萨入他佛境二故论下引证三显证佛境即自证故者是第二意入自佛境因圆趣果故论言平等摄者此有二意一如来下摄足[(冰-水+〡)*ㄆ]其光菩萨上摄光入佛境云平等摄二入他佛境即入自境自他佛境无二体故云平等摄是以处中引论证上证下第一平等下?自具而约二光以明相摄谓菩萨光入足佛光入顶今但入足已显相摄余可知也)。
尔时诸佛及诸菩萨知某世界中某菩萨摩诃萨能行如是广大之行到受职位。
第二尔时下众圣咸知。
佛子是时十方无量无边乃至九地诸菩萨众皆来围绕恭敬供养一心观察正观察时其诸菩萨即各获得十千三昧。
第三佛子是时下下位奔风申敬获益文并可知。
当尔之时十方所有受职菩萨皆于金刚庄严臆德相中出大光明名能坏魔怨百万阿僧只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现于无量神通变化作是事已而来入此菩萨摩诃萨金刚庄严臆德相中其光入已令此菩萨所有智慧势力增长过百千倍。
第四当尔之时下同声相应以修平等因行互相资故表内吉祥深广之德严心已圆故外于此相放光相益又上此照彼放眉间光表中道已照今彼照此乃于胸相者表心契悬同德圆魔尽名坏魔怨(第四当尔下同声相应文中有四一总显相应之由同声相应者即周易乾卦文言之语易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其上本乎地者亲其下亦各从其类也今取同位故曰同声同谓何能有相益显如世明友互相成益故二表内下释德相放光之由三又上此下对前会释下彼光照此此增智力今此显彼益彼何疑四德圆下稚光明号)。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无数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绕十匝示现如来广大自在开悟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周遍震动一切佛刹灭除一切诸恶道苦隐蔽一切诸魔宫殿示一切佛得菩提处道场众会庄严威德如是普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已而来至此菩萨会上周匝右绕示现种种庄严之事。
第六尔时十方下明随所得位于中二一放光于中十业初光名即益业益一切智令成佛故二眷属光是因业三示佛是敬业四开悟业五振动业六止恶业七降魔业八示现业九卷舒业十示现种种即变化业。
现是事已从大菩萨顶上而入其眷属光明亦各入彼诸菩萨顶当尔之时此菩萨得先所未得百万三昧名为已得受职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堕在佛数。
二现是事已下入顶成益入顶者若约化相上收于下也若约实义照极心源名为智顶成果在已是为光入(若约化相者?但有二初身光入菩萨色身之顶但为化相即上收下就实约义中曲复有二一约相显实即诸佛智光入菩萨心顶二直就宝论自智已圆当成之果显在心源是故结云果成在己)论云诸如来光明彼菩萨迭互智平等摄受故谓菩萨顶光入佛足则因上进于果也佛光入菩萨顶果[(冰-水+〡)*ㄆ]因也亦因[(冰-水+〡)*ㄆ]果入则无迹因果双亡名平等也(论云下引证谓菩萨下?释言亦因[(冰-水+〡)*ㄆ]果者上义佛果下[(冰-水+〡)*ㄆ]今菩萨顶[(冰-水+〡)*ㄆ]得佛光耳上释迭互摄受入则下释平等摄受)当尔之时下得益名为下结位入佛境者所证同也具十力者行德同也堕佛数者如始出家便堕僧数。
佛子如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转轮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建大幢幡然香散花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王数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为转轮圣王。
第二佛子如转轮下喻喻上六事文少不次初喻随何身(初喻随何身者即经云如转轮圣王所生大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是也然论经云玉女宝所生准智论玉女不生乃是一说准萨遮尼犍子经第三千子皆玉女生彼名夫人宝余则可知)二其转轮下喻随何座三张太下喻随何相四取四大下喻随所得位王喻真身手喻应身瓶喻白毫水喻于光应有第三随何等眷属谓文武百寮以为辅弼五即能下明随何等出处(随所得位者然论释云此菩萨同得位时名为善住远公有二释一明同上王子得位时二同佛得位时)。
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职具足如来十种力故堕在佛数。
第三菩萨受职下合但合随所得位正意在此故。
佛子是名菩萨受大智职菩萨以此大智职故能行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之行增长无量智慧功德名为安住法云地。
第四佛子下总结结斯一分。
大文第四佛子菩萨住此法云下明入大尽分于中有五种大一智大二解脱大三三昧大四陀罗尼大五神通大此五依五种义一依正觉实智义离智障故二依心自在义离烦恼障故三依发心即成就一切事义意定力故四依一切世间随利益众生义意能遍持口能遍随故五依堪能度众生义身及诸通广能运故前二自利后三利他(大文第四大尽分中文前有四一依论科二此五下论释义三前二下料拣四文中下辨经二中五义之内义字向上皆是论文义字已下即是?释然前二离惑智二障成心慧二解脱后三利他即是三业一意二口虽云意持正在口说三即身通)。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三十九之一
音释
[综-示+(眉-目+贝)]纷
([综-示+(眉-目+贝)]匹宾切纷敷文切)。
茎
(户耕切干也)。
须
(音须华须也)。
膝
(息七切胫头节也)。
[〦/(刀*了*(留-刀-田))/肉]
(徂奚切与脐同)。
胁
(虚业切腋下也)。
臆
(于力切胸也)。
幔
(莫半切帷幔也)。
?
(朱戍切与注同)。
彖
(吐玩切断也)。
狭
(胡甲切)。
菡萏
(菡户感切萏徒感切菡萏芙蓉未??为菡萏)。
燥
(先到切干也)。
迭
(徒结切更互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三十九之二 韩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云地如实知欲界集色界集无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为界集无为界集众生界集识界集虚空界集涅盘界集此菩萨如实知诸见烦恼行集知世界成坏集知声闻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萨行集如来力无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种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转法轮集入一切法分别决定智集举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文中三前二别明后三合例今初智大分二先别明后总结今初有七种智一集智大二应化智大三加持智大四入微细智大五密处智大六入劫智大七入道智大此七展转相生今初集智依能断疑力了法缘集故(今初集智下?文有四一总彰大意然论中文有三节一总立七名谓一集智大等如向?引二总辨七智之所依起略显其相三总释七智之相今?文中分为七段一一智内皆有三重如今集智云今初集智即第一列名二依能下即论第二依起之一三了法下即第三段释义下之六智皆具此三然远公释缘集云统唯一种或分为二一妄缘集三界虚妄唯一心作如梦所见但是心解二真缘集一切诸法皆真心起如梦所见皆报心作或说为三一真妄离合为三离为前二合为第三第二约心识论三一事缘集从事识起一切法二妄缘集从其妄缘起一切法三真缘集真识体中具过一切恒沙性德互相集成故言缘集又从真识起一切法故经说言若无藏识七识不住不得猒苦乐求涅盘由如来藏故起诸法三就有为无为说三一有为缘集二无为缘集三具二缘集并如六地已说)文中先别明后举要下总结前中有二十集皆明因缘集然通真妄及与和合故有三分一染分二净分三灭分在文六重(三摄以义类即前三中第一三也在文虽六不出前三[(冰-水+〡)*ㄆ]摄已竟释义已周)一唯染谓初四及众生集诸见烦恼集(一唯染中已摄六集)二唯净谓声闻已下诸集(二有七集)三唯灭谓虚空(三唯一集)四净染合说谓识及有为世界成坏(四有三集)五净灭合说谓无为及涅盘择灭无为为净非择灭为灭性净涅盘称灭余三涅盘为净(五唯二集无为有三虚空已别说竟但二无为一净二灭涅盘有四余无余及与无住皆约修显故得称净六唯一集故有二十)六通染净灭谓法界故论云随所正不正以法界通善不善及无为故而论诸句皆有随所言者随何等差别皆能知故(六通染下有四一摽通三二故论下引证三以法界下?释顺上善法界为净不善法界为染无为法界为灭无为与善为正不善不正四而论下会释论文然上以其三事问合故为六段而文不次又经与论经次亦小异若依今文辨次第者然望论经论经阙二一无世界集二无最后入一切法分别决定智集彼意为世界即世界成坏将后入一切法集属于总结故但十八并结十九今为世界是总通佛众生如世界成就品通有唯成无有坏义成坏之刹唯属众生彼次与此亦有小异以法界居虚空之后众生识界居为无为前且依今经以辨次者先明三界通于依正总辨众生所依次云世界通于染净次辨法界向上为上四所依向下与为无为等而为所依法界是总以性从缘则有为无为众生是能速之人识界为众生之本虚空是众生等住处涅盘是众生所归烦恼是能迷之因行兼于业则显前皆是果故此句初有此菩萨言由烦恼因感界成坏次三辨反源之人如来下四辨反源之果结云一切者非止二十故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上上觉慧如实知众生业化烦恼化诸见化世界化法界化声闻化辟支佛化菩萨化如来化一切分别无分别化如是等皆如实知。
第二佛子下明应化智中三初牒前起后以依前缘集智身起化用故故论云依彼身起力次如实下正显后如是下总结中十句初三众生世间自在化化起众生善恶业及利钝使令众生见似真造作故次一句器世间自在化次五智正觉世间自在名三乘正觉故一法界化为三乘所说法行余四化为三乘人及果后一通三世间有情有分别器无分别智正觉通上二也(第二应化智亦具上三谓一列名二依起三释相在文分二先标名总科即将蹑经前文释论第二牒所依起其第三释义易解不举论云是中应化智者众生应化等差别远公云然化有三种一据始起有分别心而作变化二就息想论物见我化我实不化三就真实说缘起门中皆是真实作用法门之所示现今依后义是故依前缘集故而起化用)。
又如实知佛持法持僧持业持烦恼持时持愿持供养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实知。
第三又如实知佛持下加持智论云依如是如是转行力谓依彼应化常化不绝为加持行其事非一重言如是(谓依彼下三?释论依起是第三段中释义常化不绝为加持故即以不绝是转义如转法轮)有十一句初三不断三宝是境界持余八是行持于中初二逆行胜热炙身无厌行虐婆须染欲遍行处邪皆其事也后六顺行前四起因行时谓起因之时愿等因体后二得果在时时谓长劫智即果体谓一切智智故(不断三宝者不断是三宝中持义谓佛种不断即是佛持等愿等因体者望上时持故名因体就体有二愿是起行方便之心供养及行即依愿正行供养摄福行摄智故)。
又如实知诸佛如来入微细智所谓修行微细智命终微细智受生微细智出家微细智现神通微细智成正觉微细智转法轮微细智住寿命微细智般涅盘微细智教法住微细智如是等皆如实知。
第四又如实知诸佛下微细智谓知佛化用微细自在故论云依彼应化加持善集不二作故谓依前应化等三智合为不二之智作此微细化用故随一事即具前三非但八相一具余七文并可知(三智者一应化二加持三善集即前缘集智所以合者集智是智余二多悲悲智无碍为佛微细非但八相者但应化一智即能令一而具一切今一一事皆具三智故为微细以如来证此法门故别有十事多同八相八相不具)。
又入如来秘密处所谓身秘密语秘密心秘密时非时思量秘密授菩萨记秘密摄众生秘密种种乘秘密一切众生根行差别秘密业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如是等皆如实知。
第五又入下密处智依护根未熟众生不令惊怖故现粗隐细而秘密俱成初三即总显三密次三别显起化密一意知化时二口与其记谓懈怠者迟记怯退者速记或引实行声闻与应化者记又昔但记菩萨则于声闻记为秘密随机隐显后摄众生密论经云摄伏谓摄受折伏皆通身口次一教密约实则无三说三三即为密但为化菩萨故约机非一说一一亦为密后三约所知明密知根种种知业万差知逆顺行皆得菩提故为密也(初三下释文文含多义前诸?文已皆具矣)。
又知诸佛所有入劫智所谓一劫入阿僧只劫阿僧只劫入一劫有数劫入无数劫无数劫入有数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无佛劫无佛劫入有佛劫过去未来劫入现在劫现在劫入过去未来劫过去劫入未来劫未来劫入过去劫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如是等皆如实知。
第六又知下入劫智依命行加持舍自在意谓劫时迁流名为命行一摄一切名曰加持一入一切名之为舍以废己随他故劫随心转名为自在(谓劫下三?释论含于入劫之相)亦十世隔法异成门也以得不思议解脱不见长短一多大小互相即入等并如发心品。
又知如来诸所入智所谓入毛道智入微尘智入国土身正觉智入众生身正觉智入众生心正觉智入众生行正觉智入随顺一切处正觉智入示现遍行智入示现顺行智入示现逆行智入示现思议不思议世间了知不了知行智入示现声闻智辟支佛智菩萨行如来行智。
第七又知如来下入道智论云依对治意说谓遍入诸道若逆若顺皆为对治无非入道此约知凡夫道若约知化凡夫道即此逆顺等便是佛道(谓遍入下三?释依起显前标名具于三义一明知凡夫道道谓业惑以逆顺等皆所知故二若约下知化凡夫道谓一切善法下论名对治即顺字摄之及第三知化凡夫即是佛道文正出此)别中有十四句初句总入所化谓毛道凡夫随风不定故论经云入凡夫道论云依凡夫地(初句为总者义通三义)余句别显所化略有三种一依我慢行者令入微尘智观破抟聚唯尘无我故二依信求生天者入净国土过于所信故余皆依觉观者于中初句起觉观身次二句正显觉观心行差别次句明所觉境上四即所化之觉观次四句能化之行初句总显遍行故次二随宜若逆若顺后句若深若浅后四句化令入三乘果(别显三种中前二皆第一知凡夫道其中观破抟聚者四十八经当具解释次四句者即化凡夫道亦兼第三知凡夫道即是佛道后四化果其中思议等并如九地)。
佛子一切诸佛所有智慧广大无量此地菩萨皆能得入。
第二佛子一切下总结前七皆佛之智菩萨能入故名智大。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
第二佛子至住此地下明解脱大中三初标得位。
即得菩萨不思议解脱无障碍解脱净观察解脱普照明解脱如来藏解脱随顺无碍轮解脱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
次即得下略显有十初依神通境界转变自在言念不及故如净名所得二能至无量世界以愿智力无拘碍故三明离障解脱故云净观离障有二并皆知之一约位则世出世间所离不同二就出世中学无学别此学无学并通三乘上三中前二约通此一约智共为一对总相以明约身明通就人显智次三一对一通二智四约心明通普照物机随意转变一时普应如观音普门示现故次二约法明智谓五即法陀罗尼显如来藏中蕴恒沙德故六即能破他言随彼言破无碍圆满故次二一对相入通智约时明通由达三世劫随意住持相入故约因缘集显智一切种智包藏法界之中故后二一对约相即明通智约身明通不离一身光明轮而普照故是解脱光轮约时明智即一而能知多故(第二解脱下总有四对?中已配)。
此十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只解脱门皆于此第十地中得。
后此十下结广。
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只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只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只神通门皆悉成就。
第三如是乃至下总例余三大尽分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
大文第五佛子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下释名分中三一能受如来大法云雨故名法云二佛子此地菩萨以自愿下明能注雨灭惑故名法云三佛子此地菩萨于一念下明注雨生善故名法云然后之二段从自受名今此一段从所受立名论云云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闻法相似犹如虚空身遍覆故谓佛身云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云(今此一段下此文有三初比上拣别二引论释三谓佛身下?释论然此一段若从所受应名法雨地若从能受应名法海地今从受处名为法云云当佛身而论意又以闻法相似犹如虚空则以虚空为能受菩萨身遍覆故云为所受之法以云义多含故影出之)文中二先总明能受之德由前七智成就念力能受多法此智实成多德故云无量菩提近说受持之义耳(由前七智者七智正是此地别行所以举之成就念力偏语受法之德此智实成下释经随顺无量菩提之言由因成果就故云随顺无量菩提无量之德皆随顺也)。
十方无量诸佛所有无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譬如娑伽罗龙王所霔大雨唯除大海余一切处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如来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复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萨余一切众生声闻独觉乃至第九地菩萨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
二十方下别显受法之相于中三初总显受多二历数显多三问答显多今初有法喻合法中三一明所受法多二大法明下所受法妙故下合云秘密藏也文有三句上二句性故谓三慧所知名法自性大法明是闻思智摄受故照是修慧所摄受故下句作故谓说授众生如云与他雨法雨故三于一念下显能受德一念者速故既多妙又速展转显胜能安者堪能安受文故受者信受故上二受文摄者思惟摄取义故持者摄受彼文义成二持故此但顺说下喻合兼及显不能文并易了(上二句者论一时具云闻法者性故作故二事示现?离破之谓三慧下?释论大法明下牒论释经然今经云安受摄持论经云受堪思持思即是摄堪即是安受堪虽倒俱是闻慧?取义顺经不遣论释)。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大龙王所霔大雨若二若三乃至无量诸龙王雨于一念间一时霔下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何以故以是无量广大器故住法云地菩萨亦复如是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无量于一念顷一时演说悉亦如是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第二佛子譬如大海下历数显多中先喻后合海能安者受一切水故受者不浊故浊如不信摄者余水数入失本名故持者用不可尽故。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此地菩萨于一念间能于几如来所安受摄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第三解脱月下问答显多中先问后答。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不可以算数能知我当为汝说其譬喻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其世界中一一众生皆得闻持陀罗尼为佛侍者声闻众中多闻第一如金刚莲华上佛所大胜比丘然一众生所受之法余不重受佛子于汝意云何此诸众生所受之法为有量耶为无量耶解脱月菩萨言其数甚多无量无边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我为汝说令汝得解佛子此法云地菩萨于一佛所一念之顷所安所受所摄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前尔所世界一切众生所闻持法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喻亦不能及。
答中二先校量显示一佛之所受法广多。
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说尔所世界微尘数佛复过此数无量无边于彼一一诸如来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后如一佛下类显多佛言三世法藏者三世佛法之藏也而论云于法界中三种事藏者意取法明照雨蕴在法界故以彼经云法界藏故故为此释。
佛子此地菩萨以自愿力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无畏以为电光福德智慧而为密云现种种身周旋往返于一念顷普遍十方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演说大法摧伏魔怨复过此数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随诸众生心之所乐霔甘露雨灭除一切众惑尘焰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第二注雨灭惑释名中此中云等如出现品广明悲云普覆故法雷惊蛰故通明无畏照机速疾令见道故以福智因成种种身如云形显多故法雨正能破四魔故。
佛子此地菩萨于一世界从兜率天下乃至涅盘随所应度众生心而现佛事若二若三乃至如上微尘数国土复过于此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皆亦如是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第三注雨生善释名八相渐益故可知。
佛子此地菩萨智慧明达神通自在。
大文第六神通力有上无上分中有六种相一依内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相五令欢喜相六者大胜若就经文分二前四合为一假正显神通后二为一断疑显胜今初分二先别明后总结别中三初明依内智慧明达者即起通之智亦陀罗尼二神通者是通体三自在即通德亦摄不思议解脱及与三昧具此三事即通无上(智慧明达者经但两句论经亦但云住此地于智慧得上自在力善择大智神通随心所念而论云是中依内者有其四种一不思议解脱二三昧三起智陀罗尼四神通如前所说释曰今?取意各别配经亦具此四论言如前所说者即大尽分中五种大但合智及陀罗尼耳以陀罗尼智为体故)。
随其心念能以狭世界作广世界广世界作狭世界。
第二随其下依外谓业用依外境而起故亦是第三依自相谓转变作用是神通相故(此之二段者即以转变外事为神通自相故)此二经文是一义分为二今依自相释文自有二种一转变外事于中三一同类略广转。
垢世界作净世界净世界作垢世界乱住次住倒住正住如是无量一切世界皆能互作。
二垢世界下垢净异事转。
或随心念于一尘中置一世界须弥卢等一切山川尘相如故世界不减或复于一微尘之中置二置三乃至不可说世界须弥卢等一切山川而彼微尘体相如本于中世界悉得明现或随心念于一世界中示现二世界庄严乃至不可说世界庄严或于一世界庄严中示现二世界乃至不可说世界或随心念以不可说世界中众生置一世界或随心念以一世界中众生置不可说世界而于众生无所娆害。
三或随心下尘容世界等是自在转。
或随心念于一毛孔示现一切佛境界庄严之事。
二或随心念于一毛下应化自身可知。
或随心念于一念中示现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身一一身示现如是微尘数手一一手各执恒河沙数华奁香箧鬘蓝幢幡周遍十方供养于佛一一身复示现尔许微尘数头一一头复现尔许微尘数舌于念念中周遍十方叹佛功德或随心念于一念间普遍十方示成正觉乃至涅盘及以国土庄严之事或现其身普遍三世而于身中有无量诸佛及佛国土庄严之事世界成坏靡不皆现或于自身一毛孔中出一切风而于众生无所恼害或随心念以无边世界为一大海此海水中现大莲华光明严好遍覆无量无边世界于中示现大菩提??庄严之事乃至示成一切种智或于其身现十方世界一切光明摩尼宝珠日月星宿云电等光靡不皆现或以口嘘气能动十方无量世界而不令众生有惊怖想或现十方风灾火灾及以水灾或随众生心之所乐示现色身庄严具足或于自身示现佛身或于佛身而现自身或于佛身现己国土或于己国土而现佛身。
第三或随心念于一念中示现不可说下作住持相谓常用不绝故。
佛子此法云地菩萨能现如是及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自在神力。
尔时会中诸菩萨及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护世四王释提桓因梵天净居摩醯首罗诸天子等咸作是念若菩萨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复云何。
第二尔时下断疑显胜中二先断疑后显胜今初即论生喜由疑除故于中二先示自神通力断疑二说法断疑今初有二问答初一问答显神力无上令众欢喜后一问答显神力有上令众欢喜前中先问后答问中先大众生疑举佛疑菩萨如上之事佛可得尔菩萨岂然。
尔时解脱月菩萨知诸众会心之所念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大众闻其菩萨神通智力堕在疑网善哉仁者为断彼疑当少示现菩萨神力庄严之事。
后上首为请。
时金刚藏菩萨即入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
答中二一入定现通二问答决择今初即事为验故于中三一法主入定国土体性无所不融故能一身包含无外(国土体性者此金刚藏正用前作住持相中于其身中示有无量国土庄严之事及于自身示现佛身)。
入此三昧时诸菩萨及一切大众皆自见身在金刚藏菩萨身内于中悉见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种种庄严之事经于亿劫说不能尽又于其中见菩提??其身周围十万三千大千世界高百万三千大千世界枝叶所荫亦复如是称??形量有师子座座上有佛号一切智通王一切大众悉见其佛坐菩提??下师子座上种种诸相以为庄严假使亿劫说不能尽。
二入此下众睹希奇表通自在故佛号通王。
金刚藏菩萨示现如是大神力已还令众会各在本处时诸大众得未曾有生奇特想默然而住向金刚藏一心瞻仰。
三金刚下摄用增敬。
尔时解脱月菩萨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三昧甚为希有有大势力其名何等金刚藏言此三昧名一切佛国土体性。
第二尔时解脱月下问答决择中三初问名字。
又问此三昧境界云何答言佛子若菩萨修此三昧随心所念能于身中现恒河沙世界微尘数佛刹复过此数无量无边。
二又问下业用分齐。
佛子菩萨住法云地得如是等无量百千诸大三昧故此菩萨身身业不可测知语语业意意业神通自在观察三世三昧境界智慧境界游戏一切诸解脱门变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略说乃至举足下足如是一切诸有所作乃至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萨皆不能知。
三佛子菩萨住下类显广多于中二初但结多定已显业用难思。
佛子此法云地菩萨所有境界略说如是若广说者假使无量百千阿僧只劫亦不能尽。
后佛子此法云下结略显广则余德无尽此中亦即大尽中事(此中等者前文标中已有五大今复结之故云亦是谓初总标三业即神通自在余具五大一观察三世即第一智大二三昧境界即第三三昧大三智境界即四陀罗尼大四游戏下即第二解脱大五变化下即第五神通大)。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若菩萨神通境界如是佛神通力其复云何。
第二解脱月下显有上中谓劣于佛故先问后答问中即举菩萨疑佛谓菩萨既实得尔则佛应不胜若言胜者其相云何故问辞则同疑意悬隔(问中等者谓信菩萨神通谓佛应不胜前举佛疑菩萨则谓佛得亦疑菩萨不得故问同意别)。
金刚藏言佛子譬如有人于四天下取一块土而作是言为无边世界大地土多为此土多我观汝问亦复如是如来智慧无边无等云何而与菩萨比量。
答中三一总诃问非显佛德无量。
复次佛子如四天下取少许土余者无量此法云地神通智慧于无量劫但说少分况如来地。
二复次下举所未说显佛德无量谓向所说乃是十地德之少分如四天下之少土全将菩萨之德以比如来状如四天下土以比无边大地况将已说之少分以比如来则如一块以比无边大地佛证极故。
佛子我今为汝引事为证令汝得知如来境界佛子假使十方一一方各有无边世界微尘数诸佛国土一一国土得如是地菩萨充满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彼诸菩萨于百千亿那由他劫修菩萨行所生智慧比一如来智慧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能及。
三佛子我今下引事类显佛德无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九之二
音释
娆
(而沼切扰也)。
奁
(音廉匣也)。
箧
(苦协切箱箧也)。
蔗
(之夜切甘[庴-日+(人*人)]也)。
嘘
(朽居切吹嘘也)。
摩醯首罗
(梵语也此云大自在醯呼鸡切)。
苇
(于鬼切芦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三十九之三 韩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此菩萨住如是智慧不异如来身语意业不舍菩萨诸三昧力于无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一一劫中以一切种供养之具而为供养一切诸佛神力所加智慧光明转更增胜于法界中所有问难善为解释百千亿劫无能屈者佛子譬如金师以上妙真金作严身具大摩尼宝钿厕其间自在天王身自服戴其余天人庄严之具所不能及此地菩萨亦复如是始从初地乃至九地一切菩萨所有智行皆不能及。
此地菩萨智慧光明能令众生乃至入于一切智智余智光明无能如是佛子譬如摩醯首罗天王光明能令众生身心清凉一切光明所不能及此地菩萨智慧光明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皆得清凉乃至住于一切智智一切声闻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萨智慧光明悉不能及。
第二佛子菩萨住如是智慧下说法断疑者谓此地菩萨智慧能令众生入一切智复显上说其德不虚故疑除生喜然此下文当出地心比前诸地即调柔果而论复将入前分中欲显义门多势终似惑人若准上例上来地行竟此下第二明其位果于中亦有三果今初调柔果中五一调柔行二此地菩萨智慧下教智净三佛子此菩萨已能安住下胜过自在四此菩萨十波罗蜜下别地行相五佛子是名下总结地名五中前二合为说法令喜可知。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诸佛世尊复更为说三世智法界差别智遍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众生智举要言之乃至为说得一切智智。
后三及余二果俱名大胜显义多含故论连前势为果已定更不重言就大胜中初三明神通胜二摄报中得十不可说等名算数胜此二种事胜一切地故名大胜偏举此二者以是神通有上无上门中明故就前三中先明胜过自在于中三初牒前次诸佛下别显后举要下总结别中五句为三初句即能断疑行谓令通达三世之中所有道义故二一句速疾神通行闻说如来秘密法界故三余三句等作助行谓以平等三道助通化益故于中初句作净佛国土平等化即是助道次句作法明平等化谓教智化后句作正觉平等化谓慈念令得证知故故论经云令一切众生得证法故。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智波罗蜜最为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十法云地若广说者假使无量阿僧只劫亦不能尽。
佛子菩萨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众生声闻独觉一切菩萨波罗蜜行于法界中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进于一念顷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尔所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所谓若修行若庄严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语若光明若诸根若神变若音声若行处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余别地结名及算数等并可知。
大文第八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十地行相下地影像分于中四喻谓池山海珠喻四功德前二是阿含德后二证德(前二下以二德收之然远公前三皆阿含今以海喻十德互遍故喻证德此二教证亦可隔句相对池望于海是修成相对地中真伪合修为教如池喻起修之行海喻舍妄契真实德互遍犹如义大第二山喻第四珠喻即约诠就实相对寄言显十如彼十山为教智真体无二如珠更含余义略示其一)前中池喻修行功德即诸地中起修之行(前中池喻下第三依论列释标巧德名皆是论文余皆?释然下论随文释中亦自解释释第一云依本愿修)二山喻上胜功德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释第二山德云依一切智增上行十地故)三海喻难度能度大果功德即修所成德能至大果故谓大海难度十德皆遍故名能度大海难成由揽十德能成智海故云大果此释法喻兼含矣(释第三海喻云因果相顺故今十德遍海即因顺于果海揽十德即果顺于因)四珠喻转尽坚固功德谓从初地转至法云障尽证坚故(释第四珠喻云过十宝性即障尽证坚)又十地有三一是修地因前果后故初二喻显之二是成地随分修成即是佛智故珠喻显之三是法地就佛智法开之为十故海喻显之以后一融前二无有障碍(又十地有三者第二修显分别以修成法三而收四喻前二是修故亦即是教次一是成亦顺于证三是法地顺佛果海故以海喻融前二也前二即是修成含池山珠之三喻也)又此四喻皆喻十地与彼佛智非一非异无差别之差别而旨趣各殊初一喻始异终同次山喻能所依别所依之地则一能依之山不同此则无差之差上二喻有能所依下二喻直喻地智不立能所三海喻全一佛智之体而十德不同德非别物又互相遍不同于山斯乃无差别之差别差即无差四珠喻唯是一珠前后之异唯一智体前后增明喻虽无差别不碍差别(初一下别显池非是海故云始异入海即池之水故云终同同异先后即始差别终无差也二山喻一佛智地出十地山故云无差之差上二下结前生后三海则因果交彻四珠虽一证智不碍分十)。
又初喻前后体别前非是后而后包前次喻前前非后后后后非前前而同依一体海喻前后虽殊而前后相遍珠喻前后一体而前前非后后后后必具前前(又初一喻下第二约前后论非一异则十地相望以为前后)初一即是圆家渐次喻圆中渐珠喻即是渐圆海喻即圆圆也四喻圆融(初即是下第三结归圆融此言自天台生而小不同彼处渐圆是渐教家圆今亦圆教行布之极耳圆亦与彼不同乃是初后圆融名圆圆非是圆教圆满名圆圆也是知上取相显前二喻教后二喻证理实四喻一一之中皆有教证如珠喻中珠体即证治穿等教池初四河即是于教入海为证故约非一皆是教道约非异义皆是证道又非一非异二义不同即是教道互融为证勿滞语言)。
上来所解在论虽无理必应尔若得斯旨不疑十地差别等相(上来所解下第四结示本意言上来所解者唯除四喻喻四功德余皆?意故云在论虽无)。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十地行相次第现前则能趣入一切智智。
今初修行德中有法喻合法中始从欢喜终至法云名次第行相次第既具则入智海(今初文下二正释文然论但云是中修行功德者依本愿力修行以四摄法作利益行自善增长及得菩提自利益行应知次论牒经帖义文意可知)。
譬如阿耨达池出四大河其河流注遍阎浮提既无尽竭复更增长乃至入海令其充满。
譬中四大河者面各出一故具如十定品而言大者阿含婆沙云出二十河以四河去池四十里各分为四并本四为二十今就本河所以言大下云增长摄余十六而胜鬘云八者以东面五河人皆具见余三大河名声普闻十二小河不闻不见故但言八。
佛子菩萨亦尔从菩提心流出善根大愿之水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无有穷尽复更增长乃至入于一切智海令其充满。
合中菩提心合池流出善根等合四河依菩提心修四摄行自善增长故准十定四河今文含具一愿智河即大愿之水二波罗蜜河三三昧河即今善根四大悲河即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故言无有穷尽等者合上无尽竭大愿等皆无尽也。
佛子菩萨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别。
第二山喻上胜功德中有四初总举于法次如因下总显于喻三佛子如雪山下法喻对显四佛子此十宝下总结法喻今初言因佛智者为修平等佛智而起诸行修既未穷故随十地之行各一增上斯乃为修无差而成于差以本统末非全隔越。
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为十所谓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乾陀山王马耳山王尼民陀罗山王斫羯罗山王计都末底山王须弥卢山王。
第二总显于喻喻意可知鞞陀黎者此云种种持由乾陀此云双持回文即云持双也尼民陀罗此云持边斫迦罗此曰轮围计都末底此云幢慧(第二总以喻显然此十山与俱舍论多同小异彼偈云苏迷卢处中次逾健达罗伊沙陀罗山揭地洛迦山苏达梨舍那頞湿缚羯拏毗那怛迦山尼民达罗山于大洲等外有铁轮围山前七金所成苏迷卢四宝释于梵名如升须弥山顶品然须弥处中次七金绕轮围第九今有十山为次又别为顺十地所出异故一雪二香俱舍九中所无三鞞陀梨陀梨亦云跋罗下偈复云毗陀则正当第三伊沙陀罗此云持轴与种种持义亦大同四神仙应是第五苏达梨舍那此云善见以仙居故五由乾陀罗即第二持双六马耳全同第六頞湿缚羯拏七尼民陀罗全同第八彼却无翻但约其形名为鱼觜八斫羯罗同彼第九九计都末底义同揭地落迦彼亦无翻但说其相故论经名众相山十苏迷卢全同第一既加香雪应除象鼻三藏楚夏既各不同言词轻重难为克定)。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药草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欢喜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经书技艺文颂咒术咸在其中说不可尽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离垢地亦复如是一切菩萨戒行威仪咸在其中说不可尽佛子如鞞陀梨山王纯宝所成一切众宝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发光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禅定神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咸在其中说不可尽佛子如神仙山王纯宝所成五通神仙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焰慧地亦复如是一切道中殊胜智慧咸在其中说不可尽佛子如由乾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难胜地亦复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说不可尽佛子如马耳山王纯宝所成一切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现前地亦复如是入缘起理声闻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如尼民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大力龙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远行地亦复如是方便智慧独觉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如所羯罗山王纯宝所成诸自在众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不动地亦复如是一切菩萨自在行差别世界咸在其中说不可尽如计都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阿修罗王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善慧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生灭智行咸在其中说不可尽如须弥庐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诸天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法云地亦复如是如来力无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问答宣说不可穷尽。
第三法喻对显中语其山体前二土山余八是宝故论云是中纯净诸宝山喻八种地三地世间云何言净论云厌地善清净故谓能修善厌伏烦恼亦得为净喻以宝山若语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义也初地圣智法药二地戒香三地禅等可贵如宝四地出世如仙五地善巧自在如夜叉六地以五地修四谛因相同声闻未能出彼六地超彼成果无尽七方便善巧如彼龙神超前缘起之因名缘觉果八地无功用心自在故此自在众即是密迹诸神九地善巧摄生大力相故十地佛德如天已淳净故(修罗总有五种住处一在地上二最居下最居下者在于海底即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其力最大统领无量修罗眷属次上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名曰勇健威势次劣亦统无量修罗眷属次上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王名曰花鬘威势转弱亦统无量修罗眷属次上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王名曰罗睺势力最劣亦统无量修罗眷属今此所说应是彼王最居上者)论云前三及六非众生数余皆众生数就非众生数中有二种事一初二及第六是受用事资内报故第三宝是守护积聚事受用中有二一药是四大增损对治二香及果即长养众生以揵闼婆常食香气故众生数中复有六种难对治一五通福田治贫穷难以供彼仙能生福故二夜叉治死难威制眷属不令害人故三龙治俭难降时雨故四诸自在众治不调伏难调伏难调故五修罗治恶业难以咒术力制诸眷属不造诸恶故六大威德天治修罗怨敌难以四天王三十三天俱处此山故论但显喻义含于法今略合之初地法药初破无明故二地戒六地无漏慧资法身故三地禅等可蕴积故四地道品资助能生福故五地修无住不永灭故七地功用满足无所少故八地三世间化得自在故九地善知稠林得无碍辩破惑业故十地如佛降四魔故皆言集在其中者如所说事能生一切物故不可尽者随顺修行不永断不暂息故(四地道品即第一治贫穷五地即第二治死七地即第三治俭八地即第四治不调伏九地即第五治恶十地即第六治修罗)。
佛子此十宝山王同在大海差别得名菩萨十地亦复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别得名。
第四总结法喻即结成本意本意有二一既同一智海得差别名则差非差也二互相显义谓彼十大山因海得高胜名若在余处不足为高故大海亦因大山得深广名含斯大义故十地亦尔因修佛智故得高胜佛智亦因十地所不能穷方显深广故论云因果相显前言依地即一切智地生长住持故此言依海即一切智海由深广故以山依二处法含二义故更显之又地则但依海兼明入故一一山皆深入大海一一地智皆入佛智又一一山下皆有于地则一一地中皆有佛地又山在海海则非山山若依地山即是地法合是显非一异义思之又山出海上高下等殊若入海中量皆齐等十地教行则优劣悬差若证如入智量皆平等(二互相显者前意但因依果今则互依)。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种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夺何等为十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无有盈溢菩萨行亦复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萨行不可移夺何等为十所谓欢喜地出生大愿渐次深故离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尸故发光地舍离世间假名字故焰慧地与佛功德同一味故难胜地出生无量方便神通世间所作众珍宝故现前地观察缘生甚深理故远行地广大觉慧善观察故不动地示现广大庄严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脱行于世间如实而知不过限故法云地能受一切诸佛如来大法明雨无厌足故。
第三大海十相明难度能度大果功德先喻后合皆有总别合中总云不可移夺者此有二义一果海因十地相不可夺其果海深广之名二地行因相由依智海不可夺其因行之称以是海家之相故果家之因故若夺因相则果亦不成喻中约果名不可夺法中举因名不可夺文影略耳故论云因果相顺故云何相顺谓十地如大海此总举也能度难度者显因顺果也如海十相方能成海得大菩提果故果顺因也如海成时不夫十相离十相而无海离十地而无佛智故十地即智海也(今初总云下?文分四一顺释不夺二若夺下反以成立三喻中下会通法喻成俱不夺以喻中云得大海名不可移夺明约果也法合则云为菩萨行不可移夺故知约因四故论下引论证成由经影略故论双明然论具云难度能度大果功德者因果相顺故十地如大海难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今以言拣之故论易了然上说有三种地一修地二成地三法地今明相顺正在后二度即到也)别中摄十为八一易入功德以渐故二净功德三平等功德四护功德护自一味恒不失故五利益功德利世间故六六七二句合为不竭功德以深广故七住处功德无功用行是菩萨所住故经云大身者以无量身修菩萨行十身相作故八末后二句合名护世间功德九地潮不过限不误伤物知机授法不差根器十地若无大海水溺四洲余不能受必生毁谤又得此二法用护世间(以深广故者六深七广余可知然涅盘三十三明海有八德一渐渐转深二深难得底三同一咸味四潮不过限五有种种宝藏六大身众生所居七不宿死尸八一切万流大雨投之不增不减释曰彼经通喻佛法广有合相今喻次第喻于十地故加至十不同彼次)。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种性出过众宝何等为十一者从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三者圆满无缺四者清净离垢五者内外明彻六者善巧钻穿七者贯以宝缕八者置在琉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种种光明十者能随王意雨众宝物如众生心充满其愿佛子当知菩萨亦复如是有十种事出过众圣何等为十一者发一切智心二者持戒头陀正行明净三者诸禅三昧圆满无缺四者道行清白离诸垢秽五者方便神通内外明彻六者缘起智慧善能钻穿七者贯以种种方便智缕八者置于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观众生行放闻持光十者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为众生广作佛事。
第四宝珠喻转尽坚固功德者先喻后合各有总别总云过众宝者论经云过十宝性虽不列名论但云过琉璃等意但取玻璃等不能出宝者以况小乘八辈及缘觉行果但有净相无利生用今以出宝乃至放光则出过众宝故取之为喻故论云以出故取亦可以出海故取之除不出者阙余义故(八辈为八缘觉果行为二总成为十缘觉根利不教入观故无多果依学无学但分为二无利生用者合不能出宝下引论出故取者正证出宝兼出海义)别中摄十为八合六七八故八中一出功德可取者选择出海故由初地中如智善观出烦恼海也二色功德由治理之则色明净故三形相四无垢五明净并可知六起行功德即次下三句谓智行穿彻方便行摄持自在行高显故相用不染犹彼琉璃颂云金刚取不动不坏上三皆是异相庄严故合为一后二句明功用殊胜谓七神力功德闻持普照体用微妙故八不护功德谓随王雨宝无护惜故约法则得佛正智受位如王令一切众生同己善根藏故如随意雨宝故合云广作佛事合文可知(一出生功德论具云一出功德选择而取以善观故?已?开解释)。
佛子此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菩萨行法门品若诸众生不种善根不可得闻。
大文第九佛子此集下地利益分于中三初显法利益二如此世界下结通十方三尔时复以下他方来证今初分二初生信功德后雨众天下供养功德今初复二先明说益生信谓欲令物生决定信故说利益后尔时下动地生信今初亦二先总叹难闻。
解脱月菩萨言闻此法门得几所福。
后解脱月下问答显益。
金刚藏菩萨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闻此法门福德如是。
答中二先正显等于佛智。
何以故非不闻此功德法门而能信解受持读诵何况精进如说修行是故当知要得闻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门乃能信解受持修习然后至于一切智地。
后何以下徴以释成先反后顺然闻有二义一者泛尔闻为远益故二不取闻相初后圆融真实闻故闻己等佛何更修也若更修行等多佛故(然闻有二义下?文分二先正释顺明不取闻相即涅盘经云若有闻经不作闻相不作说相不作句相不作字相如是一切乃为闻经释曰此称理而闻前数已引从初后圆融即此经意言等佛者此经说佛智慧观境今能正闻如彼真观故云等佛闻已等佛下通妨先妨后若更下答亦由一多无障碍故)。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十八相动所谓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踊遍踊等遍踊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
第二动地生信中佛力为缘而动地者亦为生信故又法如是者亦是因也余如初会(第二动地者然准论经云一动二踊三上去四起五下去六吼远公释云上去是令人觉下去谓振下如世虚物振撼余如华藏品)。
雨众天华天鬘天衣及诸天宝庄严之具幢幡缯盖奏天伎乐其音和雅同时发声赞一切智地所有功德。
(供养功德者非谓供养能生功德显此法胜能令供养是地功德上生信亦然)。
如此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宫演说此法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尔时复以佛神力故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菩萨而来此会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快说此法我等悉亦同名金刚藏所住世界各各差别悉名金刚德佛号金刚幢我等住在本世界中皆承如来威神之力而说此法众会悉等文字句义与此所说无有增减悉以佛神力而来此会为汝作证如我等今者入此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往作证。
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一切众会普周法界。
第三重颂分若取长科即当第十于中二先说偈仪意后正显偈辞今初先说仪。
欲赞叹发一切智智心欲示现菩萨境界欲净治菩萨行力欲说摄取一切种智道欲除灭一切世间垢欲施与一切智欲示现不思议智庄严欲显示一切菩萨诸功德欲令如是地义转更开显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后欲赞下说意意有九句大旨同前诸会今约当会以释初句即显初地次句即二地以三聚戒为行境故三即三四二地厌禅出世智皆净治行力故四即五地五明成种智故五即六地般若能除垢故六即七地空有无碍与一切智故七即八地无功不思议智庄严三世间故八即九地十地能说能受诸功德故九即总结便指上八句如是地义以颂说之云更开显。
其心寂灭恒调顺平等无碍如虚空离诸垢浊住于道此殊胜行汝应听。
第二正显偈辞有四十二颂分三初一偈总赞劝听后一偈结说无尽。
白千亿劫修诸善供养无量无边佛声闻独觉亦复然为利众生发大心。
精勤持戒常柔忍惭愧福智皆具足志求佛智修广慧愿得十力发大心。
三世诸佛咸供养一切国土悉严净。
中间正颂分八初十三偈颂方便作满足地分于中初二颂半总颂前九地同相中善择功德。
了知诸法皆平等为利众生发大心住于初地生是心永离众恶常欢喜。
愿力广修诸善法以悲愍故入后位戒闻具足念众生涤除垢秽心明洁。
观察世间三毒火广大解者趣三地。
三有一切皆无常如箭入身苦炽然厌离有为求佛法广大智人趣焰地。
念慧具足得道智供养百千无量佛常观最胜诸功德斯人趣入难胜地。
智慧方便善观察种种示现救众生复供十力无上尊趣入无生现前地。
世所难知而能知不受于我离有无法性本寂随缘转得此微妙向七地。
智慧方便心广大难行难伏难了知虽证寂灭勤修习能趣如空不动地。
佛劝令从寂灭起广修种种诸智业具十自在观世间以此而升善慧地。
以微妙智观众生心行业惑等稠林为欲化其令趣道演说诸佛胜义藏。
次第修行具众善乃至九地集福慧常求诸佛最上法得佛智水灌其顶。
余颂诸地别义若依总摄即次第颂前十地前八地中唯三地半偈余各一颂九地有三颂兼结入位。
获得无数诸三昧亦善了知其作业最后三昧名受职住广大境恒不动。
二有一偈颂三昧分。
菩萨得此三昧时大宝莲华忽然现身量称彼于中坐佛子围绕同观察。
放大光明百千亿灭除一切众生苦复于顶上放光明普入十方诸佛会。
悉住空中作光网供养佛已从足入即时诸佛悉了知今此佛子登职位。
十方菩萨来观察受职大士舒光照诸佛眉间亦放光普照而来从顶入。
十方世界咸震动一切地狱苦消灭是时诸佛与其职如转轮王第一子。
若蒙诸佛与灌顶是则名登法云地。
三有五偈半颂受位分。
智慧增长无有边开悟一切诸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法界世界众生界有数无数及虚空如是一切咸通达。
一切化用大威力诸佛加持微细智秘密劫数毛道等皆能如实而观察。
受生舍俗成正道转妙法轮入涅盘乃至寂灭解脱法及所未说皆能了。
四有三偈半颂大尽分。
菩萨住此法云地具足念力持佛法譬如大海受龙雨此地受法亦复然。
十方无量诸众生悉得闻持持佛法于一佛所所闻法过于彼数无有量。
以昔智愿威神力一念普遍十方土霔甘露雨灭烦恼是故佛说名法云。
五有三偈颂释名分。
神通示现遍十方超出人天世间境复过是数无量亿世智思惟必迷闷。
一举足量智功德乃至九地不能知何况一切诸众生及以声闻辟支佛。
六有二偈颂神通力有上无上分。
此地菩萨供养佛十方国土悉周遍亦供现前诸圣众具足庄严佛功德。
住于此地复为说三世法界无碍智众生国土悉亦然乃至一切佛功德。
此地菩萨智光明能示众生正法路自在天光除世闇此光灭闇亦如是。
住此多作三界王善能演说三乘法无量三昧一念得所见诸佛亦如是。
此地我今已略说若欲广说不可尽。
七有四偈半颂前位果亦是神通分摄如长行辨。
如是诸地佛智中如十山王嶷然住。
初地艺业不可尽譬如雪山集众药二地戒闻如香山三如鞞陀发妙华。
焰慧道宝无有尽譬如仙山仁善住五地神通如由干六如马耳具众果。
七地大慧如尼民八地自在如轮围九如计都集无碍十如须弥具众德。
八有七颂半颂地影像分于中初三偈半颂山喻。
初地愿首二持戒三地功德四专一五地微妙六甚深七广大慧八庄严。
九地思量微妙义出过一切世间道十地受持诸佛法如是行海无尽竭。
次二颂海喻。
十行超世发心初持戒第二禅第三行净第四成就五缘生第六贯穿七。
第八置在金刚幢第九观察众稠林第十灌顶随王意如是德宝渐清净。
后二颂珠喻池及地利益分文略不颂。
十方国土碎为尘可于一念知其数毫末度空可知量亿劫说此不可尽。
其利益分亦可结说无尽颂之十地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三十九之三
音释
嶷
(鱼力切山立貌)。
钿厕
(钿堂炼切以金玉饰器也厕初吏切间厕也)。
鞞
(骈迷切)。
斫
(之若切)。
钻
(借官切穿也)。
缕
(力主切丝缕也)。
涤
(音狄洗也)。
抟
(徒官切犹团也)。
揽
(鲁敢切取也)。
頞
(乌葛切)。
羯
(居谒切)。
鞞
(骈迷切)。
歌罗逻
(梵语也此云凝滑逻郎果切)。
?
(音析分也)。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