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在修行地藏经的过程中,也是可以去简单的了解地藏经全文注解是什么,这样对师兄体会地藏经全文意思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师兄一定要多多的讲解,这样对我们的修行才会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地藏经全文注解: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1)地藏:梵名乞叉底蘖沙,在忉利天受释迦如来咐嘱,每日晨朝入恒沙禅定,观察众机。于二佛中间,无佛世界教化六道众生之大悲菩萨也。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密教,其密号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莲华三昧经》云:“檀陀地藏化地狱道,手持人头幢;宝珠地藏化饿鬼道,手持宝珠;宝印地藏化畜生道,伸如意宝印手;持地地藏化修罗道,能持大地拥护修罗者;除盖障地藏化人道,为人除八苦盖障者;日光地藏化天道,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恼者。又,地,心地也,能生万法,一切皆由此生;藏,含藏也,心地含藏无量恒沙清净性功德,有能生、能载、能摄、能藏、能支、坚固等义。
2)菩萨:梵音“菩提萨”之简称也。“菩提”为觉,为道;“萨”为有情,为众生。又译作开士、高士、大士等,总名为求佛果之大乘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也。有自觉、觉他两义:于己,则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觉;于人,则下化众生,以菩提法觉、化众生也。故菩萨者,有觉悟之众生也;能觉悟众生之众生也。
3)本愿:依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理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名大愿。此愿于无量生死之前,本昔所发之愿,故称本愿,以此本愿为成就佛道之基也。一切佛菩萨于因地时皆发愿,皆称本愿。以愿不同故,成就不同,名号亦异。
4)经:通题也,契经之简称也。佛所说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所具之机,故称契经。经者,径也,入道之通途也;经者,经纬也,以种种理令万事经纬分明,有条不紊也;经者,常也,历万世而不变之真理也;经者,线也,贯串种种事理以成文者也;经者,摄化也,摄化种种根机众生令入佛道也。复有,涌泉:义味无穷,至心持诵,可得无量义味也;出生:能生妙善,常诵经者,自可依仗经力,化刚为柔,变愚成智,罪灭福生,成就善法也;绳墨:能为世出世间之楷模,犹木匠之绳墨,立定规矩方圆,以楷定正邪也;显示:能示正性,令读诵者因之而开示悟入也。
5)于阗国:于阗,译作地乳,今称和阗,亦作和田,县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离车族由尼波罗纵断西藏高原于此建国。
6)三藏:经律论也。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戒、定、慧三无漏学为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圣之良药。出家人能通三藏,自利利他者,称三藏法师。
7)沙门: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之修行人也。《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沙门有四种:胜道沙门,证圣果者,圣僧是也;说道沙门,能宏扬如来三藏圣教者;活道沙门,能修诸善法,增长慧命者;污道沙门,违背戒律,裨贩如来者。
8)实叉难陀:本经译者名,华言“学喜”。此法师尊者,勤学三藏,法喜现前,故名学喜,于中华唐朝时代于阗国来华译经,八十华严经即此尊者所译。
9)佛:佛陀之略,译作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烦恼,使之不为害,乃一切智也;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名觉悟,乃一切种智也。觉复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义:自觉者,简别于凡夫、外道;觉他者,简别于二乘;觉行圆满者,简别于菩萨。又,经中通常以此称本师释迦牟尼佛。
10)忉利天:译作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在须弥山顶,中间喜见城,帝释(玉皇大帝)居之,巅之四方有峰,每峰有八天,共称三十三天。四方三十二天,每方有一位天王统领,即帝释外臣四大天王也。
11)摩诃萨:摩诃萨的简称,译作大心,大众生,大有情。摩诃名大,萨名众生,即有作佛大心之众生也。“大”有三种:即愿大(愿作佛),行大(六度万行),度众生大(度尽一切众生也)。
12)五浊:见浊,以不明万法因缘所生无自性故,妄执为实,起自他、人我之见,不能见道,故名见浊;烦恼浊,以有人我之见,生是非、生爱憎而起种种烦恼;众生浊,烦恼内熏,发动身三、口四七支,造取舍、憎爱等业,随业受报,轮回不息,故名众生浊;命浊,轮回中一期寿命,寿夭穷通,各各不同,故名命浊;劫浊,前四浊炽盛,三灾竟起,众苦充满,故名劫浊。以五浊复障故,难见实相之理,故为障道因缘也。
13)智慧:梵语若那,译作智;梵语般若,译作慧。决断曰智,知俗谛曰智,照见名智;简择曰慧,照真谛曰慧,解了名慧。
14)神通:凝心修定所得变化莫测,通用无碍,变化自在之力。不测之谓神,无碍之谓通。有宿命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现众生、现世界、诣世界、生万物、示化身)、漏尽通(一切世界示现正觉),通称六通。
15)调伏:调者调和、调理、调顺,柔者以法调和之;伏者降伏、制伏,刚者以势降伏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也。调理恶魔使之降伏也。《金刚经》中“云何应住”是“调”之意;“降伏其心”是“伏”之意。开显本心是“调”之正意,唯开显本心,方能舍两边、入中道,方是真正之“调心”;降伏非心是“伏”之正意,唯降伏非心,方能引归正道。愚意以为,“伏”者,正合“戒”意;“调”者,正合“定”意。唯“戒”方生“定”,唯“伏”方适“调”。其心调伏,其慧自开也。
16)知苦乐法:知世间苦,乐学出世间之法也。
17)问讯:手合掌而口问安也。卑问尊则为“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否?”上慰下则为“不审无病恼,乞食易得,住处无恶伴,水陆无细虫否?”
18)世尊:梵语路迦那他或婆迦婆,译为世尊,乃佛之尊号,以佛具万德,为世所尊重也。
19)如来:梵语多陀阿伽陀,译作如来,佛十号之一,乃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者也,名真身如来。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名应身如来也。
20)大圆满光明云:众生自性本具圆满光明也。无际曰大;生佛同具曰圆满;清净性功德曰光明,诸佛以光明作佛事;佛光普照一切,如云普复,故称云。
21)大慈悲光明云:众生自性清净功德。大慈,故与法界乐;大悲,故拔法界苦。余义同上。
22)大智慧光明云:众生自性清净功德。能断一切无明烦恼之惑,故云智慧。余义同上。
23)大般若光明云:众生自性清净功德。清净智慧唯佛能证,唯佛能说,世间出世间,无能及之;无论事理、因果、凡圣,无一时而不照,无一法而不知,故云般若。余义同上。
24)大三昧光明云:众生自性清净功德。从性起用即是三昧,其用无量,故三昧亦无量。
25)大吉祥光明云:众生自性清净功德。以此清净功德故,无不罪灭福生,惑去智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聋者能闻,盲者能视,哑者能言,病者痊愈,故名大吉祥光明云。
26)大福德光明云:众生自性清净功德。能令众生得人天福、人王福、天王福、梵王福、声闻福、缘觉福、辟支佛福、菩萨福及诸佛究竟圆满之福德,故名大福德光明云。
27)大功德光明云:众生自性清净功德。能令一切众生断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八万四千尘劳诸惑,究竟证得涅槃之乐,故名大功德光明云。
28)大归依光明云:众生自性清净功德。此清净功德自有一体三宝,可令一切众生自归自依,即自归依佛、法、僧。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此光明云摄受众生。遇此云者,即当归依三宝也。
29)大赞叹光明云:众生自性清净功德。既有如上所述无穷功德光明,故蒙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一切诸佛赞莫能穷、叹莫能穷,故名大赞叹光明云。
30)微妙:微者,幽玄难到,故以不可捉摸之“微”,表事相之难窥也;妙者,神机难知,故以不可思议之“妙”,表理相之难测也。“微妙”常以表法体之幽玄绝思。此处形容佛所演出种种之音,具不可思议之神力也。
31)檀波罗密音:檀为檀那之略,译作布施或施主,有财、法、无畏之三施也;波罗密译作度,或到彼岸,谓度生死大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以清净自性能出种种音声,度脱众生种种烦恼而成就种种不可思议之功德,至于涅槃彼岸故也。下同。
32)尸波罗密:具称尸罗波罗密。尸罗者,译作戒,乃在家出家、大乘小乘一切戒行也。以众生自性清净无染,不染五欲六尘,令三业清净,直证无上道也。
33)羼提波罗密:羼提,译作忍辱,忍受一切有情之骂辱击打,及非有情之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以自性清净无生故,一切恶念、惑念皆本不生也,悟此即证无生法忍也。
34)毗离耶波罗密:毗离耶译作精进,精励身心行道也。以清净自性无间断故,故能不息也。精者不杂,进者不退;无妄名精,悟理名进。唯精进方可克期取证也。<普贤行愿品>云:“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名精进也。
35)禅波罗密:禅,全称禅那,译作静虑,又名三昧,定。思维真理,定止散乱之法也。自性清静寂默,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能静虑也。静者,寂也;虑者,照也。
36)般若波罗密:般若,译作净慧,妙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真之慧也。智乃心之性,心生一切法,智知一切法,知而无知,无知而知,离一切相,得一切智,故名般若。般若者,了达人法二空之智慧也,此智此慧,唯佛能证,唯佛能说,余皆不能也。
37)慈悲音:四无量心之前二也。慈以施乐,悲以拔苦,以所缘乃无量众生之境,故称“慈悲喜舍”为四无量心。以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亦称四等,乃利他之心也。
38)喜舍音:四无量心之后二也。喜者,喜众生能离苦得乐也;舍者,舍一切功德,亦舍上来三种心(慈、悲、喜)之功德。又,能怨亲平等,舍怨亲之分别心也,乃利他之心也。“舍”之实义,乃《金刚经》中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之义也。
39)解脱音:梵云木底木叉,译作解脱,离缚而得自在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众生自性本来清净,无有系缚之相,复能令众生离缚而自在,故能出此解脱之音也。
40)无漏音: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痴诸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头漏泄不止,能令众生漏落到三恶道中去,故名为漏。以此之故,名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离烦恼之法名无漏。戒、定、慧及涅槃等皆为无漏之法也。以自性清净,远离烦恼,故能出此无漏之音也。
41)智慧音:知世间法,了三乘法,破烦恼之暗,脱三界之苦,得大乘法乐之智慧。
42)大智慧音:知出世间法,了一乘大法,破根本无明之暗,证得究竟佛果之智慧。
43)师子吼音:佛说三乘之法如狮子吼,外道尽皆摄伏,故名。又,佛在大众中为决定之说而无所畏,谓之狮子吼。
44)大师子吼音:佛说一乘大法,令众生究竟证得佛果。大者,喻时空之无限也。
45)云雷音:云者,普复之义;雷者,普震之义。形容佛说法如云普复一切,如雷普震一切,令众生喜悦,令外道摄伏,令一切有情皆得蒙法益也。
46)大云雷音:此云雷之音普复一切法界,华严、华藏世界无不周遍,令一切上上根机之贤圣亦皆受益而得证佛果。
47)娑婆世界:译作堪忍世界,以此世界众生堪忍为恶故;又诸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受种种劳苦故。《文句》二下云:“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悲华经》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玄赞》云:“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此娑婆世界在华藏二十重世界海中,与极乐世界同属第十三重。
48)天龙:诸天与龙神也,乃八部众之上首,故以此称天龙八部。八部者,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迦。天有欲界六重:四天王天、忉利天、须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四重:乃初、二、三、四之四禅天也;无色界四重天:乃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及非想非非想处天。龙:梵语那伽,蛇中之首,有神力,能变化,行云雨。夜叉:译作能啖鬼、勇健,能飞行空中食人。乾达婆:译作香阴、香神、寻香,乐神名,不食酒肉,唯以香为食,侍奉帝释行奏乐之神。阿修罗:译作无端(貌丑也)、无酒(不饮酒)、非天(果报胜似天而非天),常与帝释作战。迦楼罗:旧译金翅鸟,新译妙翅鸟,以龙为食,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阎浮提只容一足。紧那罗:旧译人非人、疑人,新译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男则马首人身,能歌舞,女则貌美。摩候罗迦:译作大蟒神,亦乐神之类,其形人身而蛇首也。以八部众中含有鬼神,故称天龙鬼神也。
49)四天王天: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之半腹有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天王,其所居云四王天,乃欲界第一天。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领乾达婆(此云寻香,乃天帝伎乐神)及毗舍(此云颠狂鬼,啖精气鬼)神将,护弗婆提人,能护持国土,居须弥山黄金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领鸠荼(梦魇鬼)及辟荔神(低等饿鬼),护阎浮提人,能令人善根增长,居须弥山琉璃。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领一切龙及富单那(名臭,主热病之鬼),护瞿耶尼人,能以净天眼拥护人,居须弥山白银。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领夜叉(飞行鬼,能啖鬼)、罗刹(可畏鬼,暴恶鬼)神将,护郁单越人,能以福德施人,名闻四方,居须弥山水晶。
50)须焰摩天:天名,译作妙善,妙时分。焰摩者,时分也。彼天光明赫奕,昼夜不分,以花开花合为一昼夜。彼天快乐,时时唱言“快哉!”故名须焰摩天。
51)兜率陀天:译作知足,于五欲之境知止足故。此天依空而居,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为天众欲乐之处。此天一昼夜合人间四百年,此天人寿为四千年,合人间为五十七亿六百万年。弥勒内院常为菩萨成佛前之最后住处。
52)化乐天:六欲天之第五,亦称乐变化天,能自化五尘而自娱乐也。此天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昼夜,身长八由旬(一由旬合四十、六十或八十里),身有常光,相向而笑即成交媾,从男女膝上化生,初生即如人间十二岁之儿童。
53)他化自在天:略名他化天,第六天。此天乐具不必自己化作,可由下界化现而取之自娱也。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皆为害正法之魔也,即四魔中之天魔,释尊成佛时,波旬即此魔王也。
54)梵众天:梵天也,译作清净、寂静、离欲等。色界诸天离欲而清净,总名梵天。梵众天者,乃色界初禅三天之一,最下级者,指梵天民众也。此天之定,乃初禅定也,具寻伺(觉观)二心所及喜乐二受者。
55)梵辅天:色界初禅三天之二,大梵天之辅相也,侍卫梵王,为臣为相而辅翼也。
56)大梵天:色界初禅三天之三,最高天主也,称大梵天王,名曰尸弃。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来请佛转法轮,自称为娑婆世界之教主。
57)少光天:色界二禅三天之一。二禅天定心微细,无寻伺(觉观)之心所,尚感受喜乐二受也,无眼等五识,唯余意识。少光天者,定力深故,定体自可发光也,故名少光。
58)无量光天:色界二禅三天之二,定力转胜,光明无量也。
59)光音天:色界二禅三天之三也,新称极光净天,此天已无音声,以口发净光代音声而语言。大火灾破坏至色界初禅天时,下界众生尽来此处,待新世界成劫之时,自此天起金色大云,注大洪雨,以造初禅以下直至地狱诸世界,待世界成已,此天界福薄众生渐渐下生以至地狱界。此天定力更胜,已无觉观之心所。
60)少净天:色界三禅三天之一,唯有乐受,离喜受,乃清净之意识也,得受净妙之乐境。以三禅三天中,净乐较少故,名少净天。
61)无量净天:色界三禅三天之二,较之少净天,禅定力增,乐境亦增,净乐无量,故名无量净天。
62)遍净天:色界三禅天之第三天。此天净光周遍,寂静之乐,周遍身心,三界之乐以此天为第一。此天名定生喜乐地,乐受之至极也。(四禅天乃舍受,无此乐也)。
63)福生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一天也。一切福中以禅定之福最胜,故名福生。要言之,清福最难得也。又,依丁福保<佛学大辞典>P406之解释,则以无云天为四禅天之第一天,而以此福生天为四禅天之第二天。无云者,以云喻贪,此天清净无贪,故以无云为名也。
64)福爱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二天也。以最胜之禅定福感得微妙随顺,名之曰福爱天。又,依丁福保<佛学大辞典>P406之解释,则无此天之名也。
65)广果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三天也,为凡夫得生之天最胜处,凡夫修福最高莫过于此天。此天之上乃圣者所生之处,称五净居天。净居天之意,唯圣者所住,无异生杂入也。五净居天指四禅天之后五天。依丁福保<佛学大辞典>P277云,乃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及色究竟天此五天也。而本经所述之“无想天”,乃外道所居之天,一定五百劫,不在此五天之数。
66)无想天:又名外道天。外道压迫妄想令其不生,一定能定五百劫,在三界中无处可安,“有部”与“经部”摄其于广果天中;“上座部”则于广果天之上立无想天。《俱舍论》第五云:“无想有情居于何处?居在广果。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如中间静虑,名无想天。”
67)无烦天:色界四禅天之第四天也(无想天除外),乃圣者所居之五净天之第一天,无一切烦恼杂乱之天也。声闻四果中第三果阿那含,下界惑尽,上界惑薄,故生此天。
68)无热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五天也,五净天之第二天。无一切热恼之处,亦为阿那含果圣人所居之处,其惑较之无烦天更薄。《俱舍颂疏世间品一》云:“已得杂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
69)善见天:色界四禅天之第六天也,定力胜而见清澈,故名善见。定力胜而令惑薄障浅,故所见更为明澈,较之无热天更胜。又,能见种种胜法故,名善见天。
70)善现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七天也,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此天定力又胜善见天,故非但见之,抑亦现之,能令种种胜法现前也。
71)色究竟天:梵名阿迦尼吒天,为色界天之顶,乃色之边际,若能一念空色,便离色界。色界四禅天之第八天也。
72)摩醯首罗天:摩醯首罗,正云摩醯湿伐罗,“摩醯”为“大”,“湿伐罗”为“自在”,即大自在天也,乃色界顶上天神之名也,于三千大千世界得大自在。此天王三目八臂,乘白牛,执白拂,一念之间能游大千世界;一念之顷能知大千世界所下雨滴头数。
73)非想非非想处天:旧称非有想非无想天,无色界天之第四天也。此天定名之意为: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无如下地之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无色界另有三天,空无边处天:厌形色之身,思无边之空,作空无边之解,所生之处曰空无边处。于色界中,以方便力,灭种种色,出色界狱,但见虚空无边,故名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舍外界之空,舍其虚空而缘内识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定。得此之定而生之天界名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舍心识观心识无所有,心与无所有相应,故名无所有定。得此之定而生之天界名无所有处天。此四种无色界天,以无色故,于三界随处可安,故无论上下高低,皆为此天所居之范围;以定力胜故,可知其胜于欲、色二界也。
74)海神:名海若,又名耐薰,乃北方天王毗沙门天王腹部所带之鬼面名,住于大海,统领大海之神祗水妖,掌管风浪行旅祸福及水族兴衰之事。
75)江神:名江伯,于各江流中为神,司职有如海神,掌管风浪行旅祸福及水族兴衰之事。相传春秋伍子胥殁后为钱塘江神。江神多为男性。
76)河神:名宓(音蜜)妃。中国洛河有洛神。印度恒河有恒河神。昔佛弟子毕陵迦婆蹉常唤恒河女神为小婢,以此女神往昔曾为其婢故。
77)树神:印度有树神,名摩陀祗主厌。中国《九华山志》载:王南塘游九华,梦一老人曰:“樵夫欲相害,公幸援之。”明日上山见数樵夫欲砍古松,而悟求援者乃松也,计值而售之,复构亭于其下,曰“一松亭”。凡树必有神,神若离树,其树必枯,犹人魂之离体也。
78)山神:五岳皆有神,五岳神乃大神也。其余诸山,大者为大神,小者为小神。凡山皆有神依而住之。
79)地神:阎浮提地神名坚牢,乃总地神也,大地神女之名,意为如地之坚牢,如神之不坏也。欲求资财、珍宝伏藏及神通、长年妙药,并疗众病、降伏魔怨、制诸异道时,依《金光明经·坚牢地神品》所述之法行之。本经有“地神护法品”述此地神功德。
80)川泽神:川为小河,泽为湖泊。中国诸大湖皆有神,如:洞庭湖、鄱阳湖、青海湖、巢湖、太湖等,皆称龙君、龙王也。
81)苗稼神:稼者,禾苗已结实可收割者也。禾苗庄稼亦有神祗扶持以期丰收。相传古代后稷(音计)教人耕种,死后为苗稼之神。
82)昼神:主白昼之神,司人间善恶等事。
83)夜神:主夜晚之神,司人间善恶等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曾参普德等主夜神。
84)空神:名舜若多。舜若多者,梵语也,译作空性。空性有二义:一曰虚空之实体,名空性;一曰诸法之空无,名空性。真如为空性,而真如之本体实非空也。此正与凡情之见相反:凡情执虚妄相以为有,而实空也;凡情不见真如理体之相以为空,而实有也。此处指掌管虚空之神。
85)天神:梵语泥缚多,多称梵天,亦为帝释等一切天众之总称。此天众亦包括诸天所统领之鬼神等众,如:夜叉、罗刹、乾达婆、毗舍、鸠荼等。
86)饮食神:即灶神,俗称灶王爷。《淮南子》云:“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周礼注》云:“颛顼氏有子曰黎,祀为灶神”。许慎《五经通义》云:“灶神姓苏,名吉利;或云张姓,名单,字子郭,其妇姓王,名博颊,字卿忌”。佛教中名“监斋使者”。
87)草木神:依草附木乃至种种药草,皆有神依附。所谓疾疫之世化为药草,饥馑之时变作稻粮,以救万民之神也。
88)恶目鬼王:阴界有无量之鬼,须有鬼王统治之,令其不越规矩,不胡作非为。此众多鬼王皆助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教化幽冥众生,令改恶从善,舍邪归正,皈依三宝,最终得离三途乃至三界而永离生死也。恶目鬼王者,其目光凶恶,用以折伏恶人恶鬼,令其回恶向善也。
89)啖血鬼王:有一类鬼常游屠宰之场、争战之场,专门啖(音淡,吃也)食鲜血,为此常常发生纷争,须有鬼王统治管理之。
90)啖精气鬼王:即毗舍鬼,东方持国天王所率之鬼神,状如小儿,专门食人之精气,使人亏损;又常食五谷之精华,令五谷耗损,故亦有鬼王统治之。
91)啖胎卵鬼王:孕妇生子之时,诸恶鬼争食其胞衣,故亦有鬼王统治之。
92)行病鬼王:即瘟疫使者,如西方广目天王所率之富单那鬼神,主管行寒热之病。此鬼王以行病惩罚种种作恶之众生。
93)摄毒鬼王:此鬼王心慈力强,能收摄种种毒,如龙毒、蛇毒、蛊毒、药毒及一切诸毒,利益一切众生。
94)慈心鬼王:此鬼王慈心向人,常以乐事施人,念念爱护众生。
95)福利鬼王:如世间城隍、土地或某些山岳之神,赦人之祸,施人以福,故称福利鬼王。
96)大爱敬鬼王:此鬼王爱护、恭敬那些持戒修行者、拜佛念经者,真正修行之人,令其吉人天相,事事顺遂,以勉励诸修善之人。
97)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一、《无量寿经》、《涅槃经》译作“妙德”;二、《无行经》译作“妙首”;三、《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译作“普首”;四、《阿目经》、《普超经》译作“濡首”;五、《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译作“敬首”;六、《大日经》新译作“妙吉祥”。文殊或曼殊译作妙、敬、普;师利或室利译作头、德、吉祥。此菩萨与普贤菩萨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文殊为七佛之师,三世皆为果上之如来:过去称“龙种上如来”,现在称“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称“普见佛”。一切菩萨皆号为法王子,而独称文殊者,以文殊德高于一切菩萨,为一切菩萨之首也。
98)法王子:佛于法自在,故称法王。《法华经·譬喻品》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维摩诘经》云:“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又,西藏喇嘛之职位,亦称法王,起自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总称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大智度论》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也。”
99)善根:身口意三业之善行牢固,如根子之扎于地,故称善根。又,善能生妙果,生其他之善,如根相似,称为善根。又,称不贪、不嗔、不痴为三善根,以一切善法皆由此三善根之所生也。
100)无碍智:无碍者,自在通达涉入也,如种种灯光互相涉入而为无碍之相。佛智通达自在,知世间法、知三世、知自他,无有障碍,故名无碍智,亦名后得智。
101)小果声闻:小果者,指修小乘法所得之果也。声闻者,梵语舍罗婆迦,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声闻之义有三: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如来所说之声教而悟解,故曰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众生唯有名无实,故目之为声,观此声而悟解无我、人、众生、寿者之义,目之为闻,故曰声闻;三、就化地之佛说而释,佛所说一乘之法旨为声,众生闻而悟解名闻,故曰声闻。
102)因地:因者,因缘;地者,位次。相对于佛果之位,凡修行佛道而未达佛果之一切位,皆称因地,乃以修行欲达佛果之因缘所在之位次也。
103)不思议:不可思议之略也。不可思议者,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妙名不可思议”。以理空故深妙,非惑情之所测;以事神故希奇,非浅识之所量。故知不思议者,非情识之所可窥测者也。
104)三千大千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廓,是名一小世界(若包括中心的须弥山及外围铁围山,则为九山)。一小世界乃一个日月所照耀之世界,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太阳系。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尊佛所住、所教化之境界。此世界之广,恰等于第四禅天,两者成坏同时。
105)劫:梵语称劫波,译成“分别时节”,指不能用年、月、日、时来计算的极长远的时节。或以世界成、住、坏、空一周所须时间为一劫,或以大、中、小时为一劫。小劫者,以人寿八万四千岁起算,每过百年减一岁,直减至人寿十岁,为一减劫,合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反之,从人寿十岁起,每过百年加一岁,直加至人寿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劫。增劫、减劫都称小劫。十次增减,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通常称劫即指大劫,合一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
106)十地果位:有多种十地之说。一、三乘共十地,是《智度论》七十八所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通者。二、四乘共十地,是《大乘同性经》所说,于三乘后加入佛乘十地。三、真言十地,乃指《大日经》与《金刚顶经》二经密宗所立之十地。此处唯述菩萨乘之十地:一、欢喜地:为菩萨既满初阿僧祗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性,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于此地成就檀(布施)波罗密。二、离垢地:菩萨成就尸(持戒)波罗密,断修惑(即思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三、发光地:菩萨成就羼提(忍辱)波罗密,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故云发光地。四、焰慧地:菩萨成就毗离耶(精进)波罗密,断修惑,使慧性炽盛,故云焰慧地。五、极难胜地:菩萨成就禅定波罗密,断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使之合而相应,故云极难胜地。六、现前地:菩萨成就般若(智慧)波罗密,断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差别,故云现前地。七、远行地:菩萨成就方便波罗密,发大悲心,断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故云远行地。八、不动地:菩萨成就愿波罗密,断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故云不动地。九、善慧地:菩萨成就力波罗密,断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能说法,故云善慧地。十、法云地:菩萨成就智波罗密,亦断修惑,具足无边恒沙清净性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复虚空,出清净众水,故云法云地。十地位满,便证佛菩提而成佛。
107)辟支佛:梵称辟支迦佛陀。辟支佛具两重意义:缘觉,观待内外之缘(内观十二因缘,外观飞花落叶)而悟圣果;独觉,初发心时值佛,思维世间之法,后得道,身出无佛之世,性好寂静,加行满而无师友之教,自然独悟,故名独觉。
108)威神誓愿:威,令人视其外而生畏;神,令人不测其内而觉不可思议;誓,立誓也;愿,愿求成就其事也。诸佛菩萨必有总、别两种誓愿。总誓愿者,四宏誓愿是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别誓愿者,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音大士十二大愿等是也。地藏菩萨久证十地,智慧神通不可穷尽,故其威神誓愿亦不可思议也。
109)赞叹:赞者,赞佛相好;叹者,叹佛功德。菩萨亦然,以佛菩萨之相好、功德皆不可思议也。《行事钞》曰:“美其功德曰赞,赞文不足,又称扬之谓叹。”
110)瞻礼:瞻者,以恭敬心向上仰观也;礼者,以恭敬心作身业礼敬之相也。有九等身业作礼之相:发言慰问、俯首示敬、举手高揖、合掌平拱、曲膝、长跪、手膝踞地、五轮俱曲、五体投地。
111)供养:进财为供,摄资为养。即捐赠钱财为供,捐献生活用具为养。为资养三宝而供奉的灯、香、花、果、衣、食、资财等,称为供养。这种供养称为财供养或利供养。供养有三种:一是财供养,如上所说;一是敬供养,恭敬、赞叹也是一种供养。一是法供养,说法或依教奉行,利益众生称法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上,以此供养出生诸佛也。
112)彩画刻镂:以颜料色彩画诸佛菩萨之形像以便供养礼拜,称彩画;以木、石、金、玉等为材料,雕刻佛菩萨的形像以便供养礼拜,称刻镂。镂,音漏,对金、木等物雕刻称镂。
113)塑漆:雕塑及上漆也。用黏土或陶瓷来雕塑佛像,有的在塑像外边用漆或彩帛包裹后上漆以增加色彩,称为塑漆。
114)不可说:以法身无为,法性无为,故非言语思量之可分别,数目限量之可表达,故云不可说。
115)长者:梵语疑叻贺钵底,积财具德者之通称。《法华玄赞》曰:“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大长者须备十德: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具此十德,名大长者。
116)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佛之名号。师子奋迅者,佛所具三昧之名号也。狮子奋迅时,开张诸根,身毛皆竖,现威怒哮吼之相。佛入此三昧,则奋大悲法界之身,开大悲之根门,现应机之威,使外道二乘之小兽摄伏,故名师子奋迅三昧。具足万行者,一即一切名具,一切即一名足,佛具狮子奋迅三昧,能除却微细障定之尘,捷疾出入三昧,证入一心,从而具足万行,以成正觉,故从因德立号,名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117)千福庄严:佛具三十二相,此三十二相,一一相皆由百种福德以庄严之,得三千二百福庄严,简称千福庄严也。菩萨于三大阿僧祗劫后,更于百大劫间种可感佛果之三十二相之福业也。一一相各种一百福,故亦称百福庄严。
118)六道众生:亦称六趣众生,乃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途,故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入相应之道途,故称六趣。
119)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于应用。方者,方正之理也;便者,巧妙之言行利益众生也。方者,适众生不同之方域;便者,应众生方域之习性而施教也。对般若而释,则谓达于真如之智为般若;谓通于极道之智为方便。极道者,乃利他之手段方法也。对真实而释,则谓究竟之指归为真实,假设暂废谓方便,故又名善巧或善权。
120)那由他:又作那由多,那述等,数目名,相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那由他之数亦有三等,非比现代必以万万为亿也。
121)阿僧祗:新称阿僧企耶,译作无数或无央数,印度数目名。阿僧祗为数目之极,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一阿僧祗为一千万万万万万万兆。
122)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此佛以定慧为名。“觉华定”乃定之名也,以觉乃观空之智,觉照诸法皆空,智开如花,故称“觉华”。能以觉智观心,心开而入三昧,故名“觉华定”。而以慧照一切法,得大自在,如《法华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故名“自在王”。如来者,佛十号之一也,详见前注。
123)像法:佛法四时之一。佛法四时者:一、佛在世时;二、正法时:佛虽去世,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法住世而令得证正果者;三、像法时:像者,似也。谓于佛灭后五百年,后一千年间所行之于正法相似之佛法也。像法之时,佛道教化渐讹替,法仪不行,无证果者,但有教有行,而有相似之佛法;四、末法时:佛法转为末微,有教而无行,亦无证果者。故知佛之正法,教、行、证三者皆具足;像法唯有教、行而无证;末法唯有教在,而无行、证之者。三时之时间:释迦佛灭度,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124)婆罗门:梵语婆罗贺摩拿,译作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天竺四姓之一,乃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又,称净行高贵、弃舍恶法、博学多闻之人。
125)宿福:宿者,过去世也,往昔世也。宿福者,往昔过去世所种之福德也。地藏菩萨因地化身婆罗门女,以宿世常积功德,故感当世宿福深厚。福有三福:一、施类福:行布施,以感大富之果报也;二、戒类福:持性戒及遮戒,以感生天之福报也;三、修类福:修禅定,以感解脱生死而得涅槃之果报也。
126)三宝:佛、法、僧为三宝也。佛者,觉知义;法者,规则义;僧者,和合义。三宝有四种:一为同体三宝,一一之体皆有三宝:如佛有觉照义,佛宝也;佛有轨则义,法宝也;无违诤之过,僧宝也。二为理体三宝,于真如理体立三宝:理体为佛宝;觉性法相为法宝;清净无为为僧宝。三为化相三宝:如大乘以佛身为佛宝,六度为法宝,十圣为僧宝;小乘以佛化身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为法宝,四果缘觉为僧宝。四为住持三宝:佛灭后,以塑画为佛宝,经书文句为法宝,剃发染衣为僧宝也。
127)正见:八正道之一,离诸邪、倒之正观也。《胜经》云:“非颠倒见,是名正见”。八正道,亦称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八正道乃:正见,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无漏之慧为体,乃八正道之主体也;正思维,既见四谛之理,复思维其理而令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心所为体;正语,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以无漏之戒为体;正业,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以无漏之戒为体;正命,清净身口意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邪活法(营不如法之事而为生活,即:诈现异相、自说功能、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以无漏之戒为体;正精进,发正智之用而强修涅槃之道也,以无漏之勤为体;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正定,以正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以无漏之定为体。此八法尽离邪非,能到涅槃(道),故名正道。
128)魂神:心识之异名。心对境有明了和分别之作用,称为心识。小乘分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大乘分八识(六识再加末那识及阿赖耶识),末那识执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阿赖耶识即藏识,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乃有为法之根本,虽在生死而不失灭,故称“无没识”。魂神者,乃六识或八识之心识也。
129)无间地狱:地狱,梵语那洛迦、泥犁,译为不乐、可厌、苦具、无有等。因其处于地下,故名地狱。地狱有三类:一、根本地狱(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二、近边地狱(十六游增地狱);三、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处)。无间地狱之意,详见经文所述,如“日夜受罪,以至劫数”、“一人亦满,多人亦满”、“苦楚相连,更无间断”等。
130)因果: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是谓因果之理。佛教能通三世说善恶报应之义。《止观五》曰:“招果为因,克获为果”。
131)业:梵语羯磨,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之宿业,现在者,谓之现业。《俱舍光记十三》曰:“造作名业”。业有多种,如三业,指身、口、意三业,善、恶、无记三业,有漏、无漏、非漏非无漏三业等;六业,指感招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业及不定业(微善小恶,受业不定者)。
132)恶趣:趣者,众生所往之国土名为趣。《俱舍论八》曰:“趣为所往”,即众生以种种因缘造业,所感得之报土名为趣。恶趣者,以行恶业而感恶道之趣,如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也,亦称三恶趣。
133)供具:又名供物,供佛菩萨等香、华、饮食、幡盖等事物也。通常指六种供具:华、涂香、水、烧香、饭食、灯明。善无畏三藏提出以“迦”(香水)、涂香、华、焚香、饭食、灯明为六供,依次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六度。
134)塔寺:塔,又作塔婆,浮图等,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藏佛舍利者为舍利塔,无舍利者名支提,单为表灵场古迹而立者。法身塔者,书法身偈而藏之者。法身偈者,乃“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寺者,梵语尾贺罗。寺原为官司之名,《罗壁志余》曰:“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国,馆摩腾法兰于鸿胪寺。次年敕洛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其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之客,若待以宾礼也。此中国有僧寺之始。”
135)一切智: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一切智乃声闻、缘觉之智,为分别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何以故?以一切种智亦称道种智,能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乃菩萨之智,而佛智通达此二者,故名一切智智。
136)神德:神者玄妙不测之谓神,修善积功之谓德。具足万行之善而复玄妙不测者,谓之神德。常指修行六度万行之菩萨(也包括无修无证之佛)或断惑修真之罗汉辟支佛等圣人。
137)慈愍:慈愍,慈悲也。慈能与众生乐,悲能济众生苦。愍者,怜悯也,哀悯也,即悲之意,故慈愍即慈悲之意。
138)寻礼佛已:“寻”者,连续相继之意;“寻礼佛已”即“礼完佛之后,马上……”之意。《北史·薛安都传》:“俄而酒馔相寻,刍粟继至”。
139)端坐:端者,纠正之意。端身,则身三恶杀、盗、淫不作;端口,则口四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犯;端意,则意三恶贪、嗔、痴不起。端坐者,则化十恶为十善,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以念佛名号之功德消诸业障及惑障而自度度他也。
140)搏攫:搏者,搏斗,指近身战斗;攫者,音决,本指鸟用爪疾取,今引伸为夺取。搏攫之意,为相互争斗,相互夺取也。
141)头足相就:相就,相互靠拢也。头足相就,指恶鬼们用爪子把罪人的头和脚抓在一起吞食。
142)无毒:地狱中执掌管理的官,主理受罪的众鬼。此鬼王心中平等,无贪、嗔、痴三毒,故无偏爱,无私嗔,按律治罪,故称无毒。
143)何缘来此:菩萨入地狱,一是为游历、观察,以增其智;一是为救拔罪苦众生,故无毒问圣女:“何缘来此?”
144)大铁围山:围绕咸海而区划一小世界之铁山也。以须弥山为中心,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此咸海,瞻部等四大州均在此。围绕此咸海者,即大铁围山也,此为一小世界。详言之,中间是须弥山,以后各山团团围绕,第七重山外有四大部州,第八重山便是大铁围山,此铁围山乃一小世界之最外层也。铁围山又分两重,两重之间便是地狱所在。
145)阎浮提:新称瞻部州,位于须弥山的南方,也称南瞻部州,即是我们所居之处。阎浮是树名,为印度所产的乔木,虽为落叶植物,而其期极短,新叶相续而出。阎浮树下有河,称阎浮檀,河中出金,称阎浮檀金。阎浮提之“提”字,即“洲”之意也。
146)继嗣:嗣,音四,接续,继承之意。此处指子孙,谓死后之四十九日内,尚未有子女为其作超度之功德也。
147)本业:根本之业,基本之业,即一生中主要的业力。《无量寿经》云:“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业力是引导众生轮回六道的主力,除非善根力或佛力强过它,否则众生总是有如大海中一叶扁舟,随业浪颠簸而流浪于生死大海而已。
148)由旬:又作俞旬,逾那,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也。分上中下三等。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
149)业海:大铁围山东西南北各有三重海,乃身口意三业所造之业所感,先渡身业海,次渡口业海,终渡意业海。由于身口意三业,意业最多,口业次之,身业最少,故三重海越渡越广,其苦亦越倍。
150)邪见:五见之一,亦称见惑。五见者,身见,合我见(实有我身)、我所见(实有我所有物)两者为身见;边见:以身见故,执身后有断、有常之妄见,以两边故,名边见;邪见,拨无因果之理,以为恶不招苦,善不招乐,乃邪见中之最邪者也;见取见,以邪见为本,更延拓出种种邪见,如外道执邪法之见,更生种种异端之见也;戒禁取见,以邪见为本,更生种种戒禁之法,非因为因(如:非生天之因,邪执以为生天之因者),非道为道(如修涂灰断食以为涅槃之道)。凡此五见皆为流转生死、沦落恶道之因也。
151)解脱:梵曰木底木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牢狱。解为离缚,脱为自在。《顿悟入道要门》云:“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又云:“但无忧憎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传心法要》云:“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
152)财首菩萨:无量世过去有佛名释迦牟尼,佛灭后,有一王子,名金幢,有邪见,不信正法。有知识比丘,名定自在,教其入塔拜佛像,且称南无佛。依是因缘得值九百万亿那由他佛,得甚深念佛三昧,以来无数劫不堕恶道,今得甚深首楞严三昧,乃财首菩萨是也。见《观佛三昧经》。又佛法有七财:信、戒、多闻、舍、慧、惭、愧,佛法以信为能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故以信为财之首。财首菩萨为十信位菩萨。
分身集会品第二
1)分身:诸佛及法身大士以方便力,为度种种有缘众生,分无量身,皆同一形,以地上菩萨能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者,即可分身。法身证得越多,分身越多。而与化身不同,化身为度有缘众生,应机赴现,形相种种皆不相同也。
2)业道:业者造作义;道者能通义。业道者,以烦恼为因,发动身三口四意三此十业,造诸种种有漏之业,而感天、人、恶趣之苦果,六道轮转,故名业道。
3)不退转:梵语阿跋致,不退转于成佛之道的意思。以菩萨所修之功德善根越增越进,不会退失转变也,是菩萨阶位名,经一大阿僧祗劫之修行方到此位,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不退转。不退转有三方面:位不退,入十住位,无复退堕恶道及生死流转,发菩提心,破见思惑也。行不退,入于初地,成就真唯识观,利他之行不退,破尘沙惑也。念不退,八地以上,得无功用智,念念入于真如实相大海,破无明惑也。
4)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之名,即无上正等正觉也。阿,无也;耨多罗,上也;三,正也;藐,等也;菩提,觉也。其道无极称“无上”;其道至正至遍,为“正等”也;其道至正至慧,为“正觉”也,合之乃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正觉”,区别于众生的不觉与外道的邪觉;“正等”区别于小乘的独觉;“无上”区别于菩萨觉行未能圆满也。故知“无上正等正觉”乃唯佛方可称得也。
5)果证:依因位之修行而得果地之证悟也。如修四谛道的,可得声闻四果的证悟;修十二因缘的,可得缘觉、独觉的果证;修六度万行的,可得菩萨四十二阶位的证悟。
6)金色臂:佛身紫磨真金色。紫磨真金乃黄金中最上品。用以表佛身无上也。紫者,紫色;磨者,无垢浊,表佛身清净。以佛身清净故,有忍辱柔软之相。金色臂乃佛紫磨真金色之手臂也。
7)摩顶:佛为嘱累大法,摩弟子之顶;或为授记摩顶。此处是佛为慰劳地藏菩萨度生,日日三时在地狱教化众生,赞其不辞劳苦而摩顶也。
8)五浊:又名五滓、五浑等,住劫中人寿二万岁以后,而有浑浊不净之法五种。一、劫浊:人寿二万岁以后,四浊叠起,此劫名劫浊,以四浊聚于此时而名之也;二、见浊:众生具种种邪见(见前“邪见”条所注),以此邪见引起余四浊也,乃五浊之主体;三、烦恼浊:以众生具邪见,复以无量生死来种种无明引起烦恼,如贪嗔痴慢疑等,为迷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为五钝使,亦为五浊之主体;四、众生浊:以众生之见浊、烦恼浊盛故,人间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福少,名众生浊;五、命浊:以众生之见浊、烦恼浊盛故,人命渐减乃至十岁,名命浊。此五浊中,以见浊,烦恼浊为浊之主体;众生浊、命浊、劫浊为前二浊之结果。
9)利根:利者,锐利也,闻法速疾即得妙解也;根者,常指根器、根性,亦指信、进、念、定、慧之五根或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这里指具有深厚智慧及善根的众生,闻法即得妙解,能速证无生法忍者或至少能得声闻初果者。利根之人修出世间法易。
10)善果:勤修善业招致得生人天,享受善妙福报之果也。善果众生唯求世间之善法,只可作世间善人,于出世间最善之法无进取心,故需“勤劝”方得“成就”出世正果也。
11)暗钝:暗者,以无明烦恼障蔽,失去自性清净光明,故称暗,即指无正信者。钝指钝根,修佛道根性钝弱者。钝根者可修成二忍:众生忍,即对于种种众生所加之恶害而能忍也;观察法忍,即忍受身体病痛或自然界所加之种种寒热饥渴也。又,指根机愚钝,不堪修学佛法之人,此类之人若得善知识教化,亦须久久勤修,勤能补拙,故称“久化方归”也。
12)业重:指恶业深重之人。此类人,善根极微,信根不立,虽经佛菩萨及善知识循循诱善,不思改过,反生讥谤,故称“不生敬仰”。此类业重之人,即使发心行善改过,在修行中亦诸多种种逆缘,重重魔障,进一退九。唯有彻底忏悔业障,方能清净修行。
13)转轮王:又称转轮圣帝、转轮圣王、轮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降伏四方,故称转轮圣王。又能飞行空中,故称飞行皇帝。其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依次统领四、三、二、一大洲。在增小劫,人寿两万岁以上则生;在减小劫,人寿自无量岁到八万岁时才生。
14)居士:梵语迦罗越,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学佛道者。《法华玄赞》曰:“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
15)宰辅:宰,官名,殷代始置此名,掌管家务及家奴;春秋时称“太宰”,后常用作宰相。辅,亦为官名,如左辅右弼。弼,本为矫正弓弩的器具,引申为纠正,辅佐。这里指佛现贵官之身,辅佐明主治理天下以令万民得福也。
16)官属:指地方官员,亦为治理地方政务令百姓安居乐业也。
17)比丘、比丘尼:出家男众称比丘,出家女众称比丘尼。比丘者,受具足戒之出家人通称比丘。译作乞士,除馑男,道士等。其义为:乞士,上于佛菩萨乞法以资慧命,下于万民乞衣食以种福田,故名乞士。破烦恼:以修圣道而能破烦恼也。怖魔:以出家剃头著染衣而令魔王、魔民恐怖,怖其能行正道,能入涅槃也。净持戒:以受持尽形寿净戒故名净持戒。除馑男:以其为众生种福田,令众生得福而除众生之饥馑也;又以其为众生布法,令众生慧命得法水以资养,除慧命之饥馑也。道士者,举凡修道之士皆可称为道士,古时不分,非比现时以道家修道之人为道士也。
18)优婆塞优婆夷:译作清信士,近事男;清信女,近事女等。总称在家而受三皈五戒之男女。清信士者,清为离过绝垢之义,信为入道之要门,能信受佛法,故名。近事男者,谓以受五戒故,可亲近承事比丘者也;近事女者,谓以受五戒故,可亲近承事比丘尼者也。此二者为在家二众弟子。
19)罗汉:小乘声闻四果之极位,义有: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以罗汉已断尽烦恼,不来三界也;应供,以罗汉一切漏尽,功德高卓,应受一切人天之供养也;不生,以跳出三界,永断生死,不生不灭也。
20)弥勒:新称弥帝隶,每怛哩,菩萨之姓,译作慈氏;名阿逸多,译作无能胜,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菩萨,今在兜率天内院,经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此菩萨过去值佛修慈心三昧,故称慈氏。
21)授记:梵云和伽罗,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予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有多种授记,今举其二种:一为二种授记:无余记,佛现前授记某众生于某劫中成佛,立何名号,国土,眷属等等了了记明,名无余记;有余记,佛告某众生于未来某佛时当毕此罪,此佛将与汝授记,此名有余记。一为四种授记:一、未发心而与授记,此众生根性猛利,好乐大法,佛为此众生说成佛时间及国土,名号等等,与无余记授记内容同;二、适发心已得授记,此人久植德本,勤心精进,初发心即得不退转,入菩萨位,佛为之授记;三、秘密授记,若菩萨志求无上菩提当得授记,然恐其自满自足,不复精进,故佛以神力,密作授记,令他人得闻而已不闻也;四、现前授记,菩萨久集善根,悉皆具足,常修梵行,观无我空,得无生忍,佛知是人功德智慧已具足,于一切大众前,现前作无余记也。
22)恒河沙:略称恒沙,恒河沙之数,譬物之多也。以恒沙作喻之意,一是恒河既长且大,故沙多;二是恒河之沙极细,故沙多;三是恒河为佛出生地,游行地,弟子常知也;四是恒河为福德吉祥之河,若入中洗浴则可消除罪恶污垢,故尽人皆知也。
23)涅槃:又作泥洹,旧译为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新译作圆寂。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也;寂灭者,寂乃无为空寂安稳之意,灭乃灭生死之大患也;不生者,以灭生死之因果,故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解生死之系缚,脱三界之牢笼也。涅槃分有余及无余两种,有余涅槃者,生死因之惑业已尽,犹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也;无余涅槃者,更灭依身苦果令无所余也。有余涅槃生时可证,无余涅槃死时方得。小乘以了分段生死谓得涅槃,大乘以了变易生死谓得涅槃。
24)毛沙尘:如毛之轻,如之少,如沙之细,如尘之微。极言三宝种子之力,乃至小于极微,以地藏菩萨教化之力,终究得成无上道也。
25)善哉:梵语娑度。善,好也,称赞词,赞同词。自然随喜,都称善哉,相当于现代文的:“好呀!好呀!”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
1)摩耶夫人:全名摩诃摩耶,译作大术,大幻,天臂城释种善觉长者之长女,净饭王之夫人,生悉达多太子,七日而没,生于忉利天。善觉长者共有八女,长女名意,即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得大愿智幻法门,为卢舍那如来之母,贤劫千佛,皆以摩耶为母,非但释迦也。
2)圣者:圣者,正也。发无漏真智而证真理之人曰圣者。乃见道位以上者。见道者,初发真无漏智而观谛理,以断一切见惑之位。声闻乃四加行后之预流向,菩萨为初地之入心。复有修道(断修惑,菩萨为初地至十地位)、无学道(证理究竟,声闻为罗汉果,菩萨为佛果)。
3)出佛身血:五逆罪之一。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其罪次第而递增。以前二者背恩养故,后三者违福田故。以父母乃身之所出,命之所养,杀父母乃极背逆恩德,故重;以阿罗汉、佛乃福田也,杀之或出血之,乃违福田。而破坏和合僧众,使令斗争,则三宝断绝,乃五逆中罪业最大者。
4)常住:法无生灭变异谓之常住。常住有三种,指佛的法身、报身、化身常住也。此处指常住物,即四种僧物:一、常住常住:众僧之厨库寺舍众具、华果树林田园仆畜等也,乃永久之物;二、十方常住:日日供僧之常食,乃取常住常住而入当日之常食也。属十方僧人之物;三、现前现前:各比丘所属之私物,乃现前僧人之现前物也;四、十方现前:亡僧所遗之物,可分与十方僧人为现前物者。
5)伽兰:梵语僧伽兰摩之略音,译作众园。为僧众所住之园庭,乃寺院之通称也。又伽兰神之简称。伽兰神乃护卫伽兰之神。《释氏要览》上云:“七佛经云,有十八神护伽兰,一、美音;二、梵音;三、天鼓;四、叹妙;五、叹美;六、摩妙;七、雷音;八、师子;九、妙叹;十、梵响;十一、人音;十二、佛奴;十三、颂德;十四、广目;十五、妙眼;十六、彻听;十七、彻视;十八、遍视”。亦有以汉将关羽为伽兰神者。
6)五无间:八大地狱之第八地狱,谓之五无间,以有五种无间也。一、趣果无间:感此狱之罪,为顺现业或顺生业,在造业与受果之间决无隔他生者。二、受苦无间;三、时无间;四、命无间:寿命相续死而复生;五、身形无间:地狱广八万由旬,身形亦八万由旬,无些少空处。本经中五无间,受苦、身形、时无间与上述同,而有两种不同:三、罪器无间:种种罪器充满而无间;四、众类无间:种种众生同一受之而无间也。
7)一十八所:指十八地狱。一、光就居:人居此中相见即欲斗,自然而有兵器出现供相杀,无岁数,又不死,以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岁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经一万岁,即人间一百三十五亿岁。二、居虚略,此中一苦当前二十,其人入火中赤身出而相斗,以人间七千五百岁为一日,其寿两万岁(已下之狱中苦与日、年寿之倍增皆例此也)。三、桑居都:其人常被火烧。四、楼:其人常居大火铁城中。五、房卒:于大深谷之火中烂烧而不死。六、草乌卑次:于高二千里、广四千里之火城中烂烧而不死。七、都卢难旦:大火铁贯其人。八、不卢半呼:常在火中炮炙。九、乌竟都:寒冷冻身。十、泥卢都。十一、乌略。十二、乌满。十三、乌藉。十四、乌呼。十五、须健居。十六、末都乾直呼。十七、区逋途。十八、陈莫。见《十八泥犁经》中详述。
8)周匝:匝,音杂,就是周围、周长、四周之意。
9)拖拽:拽,音‘知外’合,就是拖、拉、扔的意思。
10)缴罪人颈:缴,音搅,同绞,有缠绕、勒吊之意。
11)烊:音洋,熔化了的金属。用高温把金属熔化成液体。
12)碓:音对,舂谷的设备.。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杠,杠端装杵或缚石,用脚踏动木杠,使杵起落,脱去谷皮或舂成粉。用水力的称为水碓。
13)斫:音卓,用刀或斧砍削也。
14)生革络首:“革络”在此作动词用。依《实用汉语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的1346页注,“革”通“勒”。《诗·小雅·蓼萧》:“革忡忡”;684页注,“络”,缠绕,故知此句之义为“以生铁制成之索练缠在罪人的头或颈上,令其痛楚至死”也。此处之“革”,非指皮革(非作名词用),以本经中《地狱名号品第五》中云:“各各狱中,有百千种业道之器,无非是铜、是铁、是石、是火,此四种物,众业行感”。可知地狱刑具中,更无皮革之类充作刑具也。
15)羌胡夷狄:羌,古族名,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最早见于甲骨文的卜辞中,殷周时杂居中原,秦汉时称西羌,现在居于四川省,成为现代的羌族。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夷,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有时也泛指外国人。狄,古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间,主要居于北方,故称北狄。羌胡夷狄通常称为外族,这里指无论何方的众生,含有广义的意思。
16)愁忧:愁罪人之受苦无有穷尽,忧已力之未充,无能相助也。
17)顶礼:五体投地,以吾之顶,礼尊者之足也。《归敬仪》云:“经律文中多云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者,我所贵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礼之极也。”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1)白佛言:白,表白;向佛陈说,恭敬发问,表白自心的意思。又,赞叹佛的话语,也称为白佛。
2)唯然:应答之声,表示服从,表示同意,含有恭敬之意。
3)性识:众生之根性与心识也。根有利钝,识有深浅,是为不定也。
4)五道:即六道也,见前注。以阿修罗道归入天趣或鬼趣为异:一种将阿修罗道归入天趣而成五道;一种将阿修罗道分别归入天趣及鬼趣而成五道。
5)迷惑障难:“迷”者,指无明,迷失真性,不见清净自性真如实相也;“惑”者,以迷故,惑于真理,有无明惑、尘沙惑、见思惑等,乃贪嗔痴一切烦恼之总名也。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谓之惑;“障”者,以惑故,执于理而成所知障,执于事而成烦恼障。以惑起业,以业成障。障者,障碍圣道,令行人拘于三界故名。障有二、三、四、五、十等障,如二障:烦恼障(由我执起)、所知障(由法执起);三障:烦恼障(惑)、业障(业)、报障(苦)等。“难”者,有二种:一指三恶道之苦难或六道之苦难也;一指闻法见佛之障难,指八难也。八难者,如地狱、饿鬼、畜生(无法见佛闻法)、北拘卢州、长寿天(福报胜而无法学佛)。聋盲喑哑(无法见佛闻法)、世智聪辩(自持聪明邪见,不闻法也)、佛前佛后(无法或难以见佛闻法也)。
6)定自在王菩萨:此菩萨修得大自在定,故名定自在王。此大士人中之龙,世间之爱悉皆远离,离欲得禅,成就无漏功德,解脱尘劳烦恼,故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有不定之时,名定自在王。
7)谛听:谛者名了,了达声尘本来不生,不逐语言,详审而听。又若人听法,不起吾慢贡高,亦不起自卑轻小,以平常心认真听法,名为谛听。
8)善思念:闻法之时当先净虑,排除杂念,犹如量器,欲贮甘露,器不清净,必当染污。闻法亦如是,法如甘露,心如量器,杂念如污,当去杂念,净其心境,方可得清净之甘露法雨也。
9)一切智成就如来:此佛以智立名,无明破尽,得一切智,知一切法,事理性相,依正因果无一不知,知穷诸法实相而得名。一切智,见前注。如来,见前注。
10)应供:梵语阿罗诃,以其断一切恶故,应受人天之供养,故名应供。佛十号之一。
11)正遍知:梵语三藐三菩提,三藐三佛陀,译作等正觉,正遍知,佛的十号之一。觉知遍于一切为遍,觉知契于其理为正,谓正遍觉知一切法也。又,三世诸佛之觉知平等,故曰等;远离邪妄,故曰正。
12)明行足:梵语多遮罗那三般那,如来十号之一。“明”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行足”者,以足行路也,指戒定慧而言。佛依戒定慧之足,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明行足”。又“明”者,宿命、天眼、漏尽之三明也。“行”者,身口意三业也;“足”者,具足也,圆满也,意为圆满具足身口意三业之三明也。又,“慧足”名“明足”,“福足”名“行足”。
13)善逝:梵语修伽陀,译意为好去、如去。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于涅槃,故名善逝,佛之十号之一。善逝者,如实去彼岸(涅槃)不再退没生死大海之意。
14)世间解:梵语路伽惫。译作知世间,能解世间之有情及非有情之事。佛的十号之一。“路伽”译作“世”;“惫”译作“知”,知二种世间:众生及非众生。世间解是化他之智,用以教化众生,善解世间。
15)无上士:梵语阿耨多罗,佛的十号之一。在诸法中,涅槃为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为无上,故名无上士。16)调御丈夫:梵语富楼沙昙藐婆罗提,佛十号之一。佛某时以柔软语,某时以苦切语,能调御丈夫使入善道。佛亦度女人,以女常从男,故虽称调御丈夫,亦兼指调御女子入正道也。
17)天人师:梵语舍多提婆魔沙南。佛十号之一。佛为人天之导师。能教示其应作与不应作,使人依教奉行,解脱烦恼,故名天人师。又,佛虽度一切众生,而以天、人两道得道最多,故独称天人师。
18)出家:梵语波吠你野,出离在家之生活,修沙门之净行也。《维摩诘经》云:“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有三种及四种出家。三种出家者,第一、出世俗家:远离妻子儿女俗情故,又名出红尘家;第二、出三界家:能脱生死证阿罗汉;第三、出无明家:证佛法身,究竟出无明家,便成佛道。四种出家者,身心俱出家:于诸欲境心无顾恋;心出身不出:虽受用妻子而心不耽染;身出心不出:身参法侣,心犹顾恋;身心俱不出:乃俗人也。
19)十善:违十恶之行也。善恶性之判有二,一、以理分:《菩萨璎珞经》云:“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大乘义章》云:“顺理名善,违理名恶”。二以利分:《唯识论》云:“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十恶者,身三杀盗淫也,口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也,意三贪嗔痴也。反此十恶名十善。”
20)清净莲华目如来:此佛以三十二相中之第二十九相,眼色如绀青相而起名。印度莲花色青,与佛眼相似,故云清净莲花目也。赞如来相好文中有:“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目净修广若青莲,齿白齐密犹珂雪”。
21)福度:罗汉已证无漏之断德,能断一切烦恼,应为人天所供养,而人天亦因之而得福,度于三恶道而得人天之上福,故称福度。
22)教化:又称劝化,教人化恶为善也。
23)光目:此光目女乃地藏王菩萨历劫修行中所应化之身,故以菩提心之功德,令目蕴慧光,睛藏神德,号曰光目。
24)资福;衣食住等物乃资助人之生命者,以生活所需之物资助他人以种福,是名资福。又,衣食住器等物亦为资佛道修行之外德,施之可助人增修佛道,此福德较前更大。何况以此资生之物供养贤圣,其福更不可限量矣。
25)志诚:志者,志愿;诚者,实德,性命之根,天得之以成天,地得之以成地,人得之而自成。志诚,有信向之意:信者,信三宝力;向者,向菩提道也。志诚有端心正意之意: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余事名正意也。以志诚故,纯孝感天,故得佛现身而救度也。
26)稽首:梵文称和南,婆南,即敬礼、度我之意,礼拜也。西域有九等礼:一、发言慰问;二、俯首致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27)业缘: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尽由业缘而生。《维摩诘经》云:“是身如影,从业缘生”。新译《仁王经》云:“诸界趣生,随业缘生,如影如响,一切皆空”。《法华经序品》云:“生死所趣,善恶业缘”。
28)暗冥:即幽冥,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无真理之光之处所,通常指地狱道,亦称幻冥。地藏菩萨救苦誓愿深重,常在地狱、饿鬼、畜生道中救苦,济拔罪苦众生,故称幻冥世界教主。
29)卒白难竟:“卒”者,终也;“白”者,说也;“竟”者,完也。此语意为“很难说完”,“说也说不完”也。
30)慈哀愍我:慈者,慈悲。慈有如来慈及声闻慈之别:如来慈以无漏之功德,具足佛之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功德。而声闻无此功德,故声闻慈乃小慈也,至多施人以人天福报,无能救拔令离生死也。哀者,悲哀;愍者,怜悯。求佛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哀我母之苦,愍我孝顺之心而救拔也。
31)梵志:志求梵天之法者名梵志。《瑜珈论记》云:“梵者,西国语,此翻为寂静,谓涅槃也。志是此方语,志求于梵,故云梵志也”。梵者,具云梵摩、勃兰摩,婆罗贺摩之简略,谓梵天也。婆罗门为梵天之苗裔而行梵法,故亦称梵志。梵,译作寂静、清净、离欲等。色界诸天离淫欲而清净,总名梵天。
32)无忧国土:乃极乐世界也,其土无有女人,一生补处成佛,寿命不可计劫。
33)无尽意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梵名阿差末底,佛游宝庄严堂说《大集经》时,从东方不国普贤如来所来,广说八十无尽之法门,见《无尽意菩萨经》。又《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为发起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名号之因缘,及解颈众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者也。
34)善知识: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更能益我菩提之道为善,故名善知识,乃相知相识导我于至善之地者,为善知识也。又,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能度众生者为善知识。《法句经》云:“善知识者,能说深法,于毕竟空中,炽然达一切法者为善知识。”《圆觉经》云:“末法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5)弹指间:时名。《戒疏》云:“僧祗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弹指”,喻时间极短也。又,经中佛常有“弹指”之举,其义有三:一为许诺,如许讲法也;一为欢喜,如《法华经》中:“一时謦,俱共弹指”;一为警告,如《嘉祥法华义疏》云:“为令觉悟,是故弹指”。
36)归依:归者,归投;依者,依靠,于胜者归投、依靠、依伏也。《大乘义章》云:“归投依伏,故云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法界次第》云:“归以反还为义,依者凭也”。归亦作皈,含“白反”之义,即众生反黑业(恶业)归于白业(善业)之意。归有归命之意,即身命归趣于佛、归顺佛之教义、命根归于一心本元之意。
37)宿命:宿世之生命也。佛谓世人于过去世皆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畜生,展转轮回,谓之宿命。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
38)癃残:癃,音龙,手足不灵活也;又,小便不利。《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残者,残疾也,如四肢、眼、耳、鼻、舌、嗓等有残缺者也。
39)悭吝:悭,音千,小气;吝,音林(入声),小气。《无量寿经》云:“爱保贪重”者是也,已得之物不肯舍,未得之物妄想取,正与“布施”、“舍”相反也。
40)畋猎:畋,音田,打猎也。
41)悖逆:悖,音被,违背;忤,音武,逆也,不顺从也。
42)鞭挞:挞,音蹋,打的意思。鞭挞,用鞭子打的意思。
43)哑:亦作喑哑,喑,音“音”,口不能发声;哑,口能发声而不成话语。
44)阙绝:阙,古时用作“缺”,缺少的意思;绝,断绝,一点也没有。
45)吾我贡高:亦称吾慢贡高,亦即自高自大之意。
地狱名号品第五
1)普贤菩萨:梵名输跋陀,又作三曼陀跋陀罗,译作普贤、遍吉。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及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即理智一双、行证一双、三昧般若一双也,故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其道场在四川山。
2)仁者:呼人之敬称。
3)大士:菩萨之通称也。有时亦称声闻及佛是大士者。《四教仪集解》云:“大士者,大非小也,士者事也。运心广大,能建佛事,故云大士,亦名上士。”
4)大阿鼻:又作阿鼻旨,阿为“无”,鼻为“遮”、“救”,译言无遮无救,言无人能遮止其入此狱,亦无人能救度其出此狱也,乃无间地狱中最苦者。
5)四角:将罪人身分成四块。依宣化上人之意,四角地狱即四围皆烧红之铁壁,顶上抛落铁火,罪人被驱于四角被铁壁所烧。
6)飞刀:空中有极大刀轮旋转落下,一著罪人身体,即头破血流,身无完躯。
7)火箭:无数亿烧得通红的铁箭密集射来,穿入罪人的身体,五脏六腑,刺割烧伤,惨痛不可言状。
8)夹山:罪人逃入山中,两山自动夹合,把罪人夹成糜烂,变成肉饼。
9)通枪:无数铁枪刺通罪人心胸腹背。
10)铁车:烧红的大铁车追逐罪人,把罪人碾得粉碎。
11)铁床:烧红的大铁床遍满地狱,皆见自身被卧床烧烂,或说罪人自见其身卧床上被鬼卒用种种刑具折磨受苦。
12)铁牛:能喷火的铁牛追逐罪人,令其被烧、被践踏、被角撞致死。
13)铁衣:烧红的铁衣从天而下,自然缠裹在罪人身上,把罪人烧烂。古德云:“现见袈裟离体,将来铁缠身”者,即此地狱也。
14)千刃:成千的烧红的匕首或利刃烧刺罪人。
15)铁驴:能喷火的铁驴追逐罪人,令其被烧、被践踏而死。
16)烊铜:把铜烧化了,或者把罪人抛下煮烂,或是用铜汁灌口。
17)抱柱:形如<封神演义>之“炮烙”,把铜柱烧红,凡是犯邪淫的男女,一见铜柱往往误以为是美男美女,往柱上一抱,即刻被火焚焦;业风一吹,死而复活,一见铜柱,又往上扑,又复烧焦,如是循环往复,直至业尽,方得出狱。
18)流火:此狱遍处火花四喷,平地铁水横流,这种流火遍及各处,令罪人无处可避,而被流火烧死。
19)耕舌:把罪人的舌头拉出,如耕牛一般地耕犁罪人,此乃犯口业的果报。
20)锉首:用刀把罪人的头颅片片锉碎。
21)烧脚:罪人踏上烧红的铁板,双脚被烫伤烧焦。
22)啖眼:啖,音淡,吃的意思,此狱有铁鹰,专好食啖罪人的眼睛。
23)铁丸:此地狱饥饿难当,但又无食可找。狱卒用烧红之铁丸令罪人吞食,入口即烧焦罪人的口、舌、喉、食道直至五脏六腑。
24)诤论:罪人一到此狱,自然嗔恨多端,其身上也生出铁爪锋刀,自相搏杀。
25)铁:,音夫,铡刀也,通称“斧”,如《列子·说符》云:“人有亡者,意其邻之子。”此狱用铡刀腰斫罪人之身。
26)多嗔:罪人腹内嗔火自焚其身,以嗔火故,复自相残杀。
27)叫唤:此狱中,狱卒将罪人掷入大锅汤中煮烂或大油锅中煎熬,令罪人痛苦而大声叫唤。
28)拔舌:此狱中,狱卒将罪人之口用铁杵打开,再用铁钩钩住罪人之舌,将其拔出。这是在生造口业所得的果报。
29)粪尿:此狱中,将罪人抛入极热的粪堆尿池之中,又臭又烫。
30)铜锁:用铜锁把罪人的颈项锁住,又用大铁练钩住,令罪人拖曳而行。
31)火象:有火象身上出火,追逐罪人,践踏罪人,令其烧死或被踏死。
32)火狗:《三法度论》云:“火铁燃烧,驱众罪人,煎熬令熟,熟已,复拖出,为恶狗所食。食尽,经风一吹又再活,还复如是,受报经百千劫。”
33)火马:火马身上着火,到处追逐罪人,践踏罪人。
34)火牛:火牛身上着火,到处追逐罪人,践踏罪人,用角抵触罪人。
35)火山:此狱由山而成,山上大火,无有空隙,罪人尽被火所焚烧。
36)火石:烧得极热之石,上压下铺,把罪人烧烂并磨成肉浆。
37)火床:与前大铁床地狱相似,此床大火熊熊,烧炙罪人。
38)火梁:把罪人悬挂在火梁上,周围皆是大火熊熊,将罪人烧焦。
39)火鹰:此狱铁树遍地,上有着火之铁鹰,专食罪人的双眼、耳鼻、脑髓、五脏六腑等。
40)锯牙:用锯锯罪人牙,或说用刀斧凿下罪人的牙齿。
41)剥皮:生剥罪人之皮,复用刀零割罪人身上之肉。
42)饮血:此狱中有恶虫,名朱诛虫,专门吸食罪人身上之血,令其乾枯而死。
43)烧手:用铁斗内盛炭火烧红,恒烙罪人双手。
44)烧脚:此狱遍地火炭烧红,无空隙处,令罪人奔走其上。
45)倒刺:此狱有山,山上有林,此林皆由刀剑带倒刺而成,逼令罪人上树,复被狱卒倒拖下树,倒刺尖刃便刺割罪人之身,令其体无完肤完肉。此皆由此罪人在生之时犯凶恶之邪淫,故遭此惨报。
46)火屋:将罪人关在铁屋之内纵火焚烧,令罪人无处可逃而被烧死。
47)铁屋:大铁城内,多诸铁屋,烈焰焚烧,无处可逃也。
48)火狼:着火之铁狼到处追逐罪人,烧、咬、踏诸罪人,令罪人心受惊恐,身受痛楚,口中狂呼,乃身口意三业所共感之苦果也。
49)圣道:圣者之道也。总称声闻、缘觉、菩萨之道也。《成实论》云:“圣道能破一切结使”。
50):音吉利,本指草本植物蒺藜,果皮有夹刺者。今作铁制带刺形如蒺藜之刑具,锋利如针,从空中飞来,刺罪人身,穿骨彻髓。
如来赞叹品第六
1)普广菩萨:普者,从心发智,智弥法界也;广者,以智导行,行满虚空也。乃以智慧、修行两者自利利他,成就佛道者也。
2)福德:行善所得之福利名福德,亦称一切之善行为福德。《无量寿经》云:“福德自然”。福者,利也;德者,得也,修种种善行而有所得,“善满曰得”。儒家称“五福”者,乃福寿、富贵、康宁、好德、考终也。常称“五福临门”者,此也。儒家称“五德”者,《论语》云:“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人具五福五德者,可为极圆极善之上人也。
3)合掌:合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又,名合二边令归于中道之义也。密教有金刚合掌,乃合掌而交叉手指也,《观无量寿经》云:“合掌叉手,赞叹诸佛”。
4)恋慕:恋者,依恋,有如小儿依恋父母;慕者,仰慕,如常人对圣贤有羡慕、恭敬、思齐(向他学习)之心。总表地藏菩萨德行高超,神力无边,智慧无尽,悲心无穷,令一切众生闻名而思念,恭敬、亲近、尊重、赞叹之意。
5)缯:缯,即彩缯。缯,是丝织品一类的织品,《汉书·灌婴传》:“灌婴,睢阳贩缯者也”。颜师古注:“缯者,帛之总名”。“”为彩之异体,彩缯乃带色彩之帛也。用带色彩的丝织品做成幢幡以为佛事装饰也,见下注。
6)幢幡:梵语驮缚若,为幢;梵语波吒迦,为幡。幢,音床,竿柱高秀,头安宝珠,以种种彩帛装饰者。幡,长帛下垂,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具。幡具无量佛德,以顶触之,则生受轮王之灌顶,终受佛位之灌顶;故幡又名灌顶。
7)伎乐:伎,音寄,技艺也,伎乐者,有高能技艺之音乐。这里指众生以种种高雅、美妙悦耳之音乐供养地藏菩萨也。
8)诸横:横者,横死,即非自然死亡之暴死也,常称九横死:一、得病无医:无医生及医药之治疗而死者;二、王法诛戮:犯王法而被杀者;三、非人夺精气:耽于荒乐而不修身,为鬼怪乘隙夺其精气而死者;四、火焚:被火烧致死;五、水溺:被水淹死;六、恶兽啖:在于荒山野林而被猛兽所食;七、堕崖:由悬崖绝壁堕下而致死;八、毒药咒咀:为毒药或恶咒所咀咒而死;九、饥渴死:由饥渴所困而死。现代复有车祸、舟祸、飞机失事等等横死也。
9)贤劫千佛:过去之住劫名为庄严劫;未来之住劫名为星宿劫;现在之住劫名为贤劫。现在之住劫二十增减中有千佛出世,故名贤劫。住劫有二十增减,其前八增减中为佛之出世,于第九减劫始有佛,名拘留孙,是名千佛之第一,次为拘那含牟尼佛,次为迦叶佛,次即今之释迦牟尼佛。自此至第十增减之减劫有弥勒出世。次于第十增减劫中有佛子佛等九百九十四佛。次于第二增减劫之增劫有楼至佛出世,合计一千佛。
10)魇寐:魇,音厌,魇鬼也,常于梦中压人,令人口不能呼,身不能动,惊惶而醒也。《楞严经卷八》云:“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11)瘵:,音汪,瘠病之人。《吕氏春秋·尽数》云:“苦水所多与伛人”。高诱注:“,突胸仰向疾也”。玄应《一切经音义》云:“,弱也。《通俗文》:‘短小曰也。’”.瘵,音债,病也。《诗·大雅·瞻仰》:“士民其瘵”。亦指肺结核病,如痨瘵、病瘵。
12)宿殃:“宿”,指过去世,有时也指今世中过去的时日;“殃”,祸,罪也。宿殃,指过去所造的恶业形成的重罪,在现在或将来须得遭报也。
13)宿命:宿世之生命。佛谓世人于过去世皆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畜生,展转轮回,谓之宿命。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
14)宿业:宿世所作之善恶诸业也。此处指宿世所作之恶业。
15)刹利:又称刹帝利,印度四姓之第二,译言田主,王种也,指国王、大臣等。
16)殊妙:殊者,事之超绝为世所希有者;妙者,不可思议之义,绝待之义,无比之义。此极言闻地藏经之功德,乃可得希有不可思议之安乐,非泛泛之世乐可比也。
17)胡跪:胡人跪坐之法也,此中有左跪、互跪、长跪三种。左跪者,右膝著地,其足趾竖地,右股置空,竖左膝,左足踏地,乃表敬意也。互跪者,以左跪时久则疲,左右两膝交互而跪。而佛法中以左跪为正跪,所谓“右膝著地”,乃正仪也。长跪者,两膝踞地,两胫上空,两足趾头拄地,挺身而立也。佛使丈夫互跪,尼众长跪,以女子体弱,长跪较互跪为易也。
18)流布:传布教法而无阻碍也。《十地义记一本》曰:“传布名流,无壅曰通”。
利益存亡品第七
1)脱获:脱,倘或,或许之意,脱获者,倘若获得,偶然侥幸获得之意。此意为普通众生即使在做好事的情况下,也是不明因果,碰巧做上,故不免又为恶也。
2)深邃:邃,音岁。深远也,这里‘深’,指造业深重,‘邃’,指入地狱的年代久远,即指此人业障深重,堕于大地狱而不能自拔也。
3)省:音醒,察看,检查,如反省、内省。《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又知觉、醒悟,如发人深省,引申为明白。《列子·杨朱》:“实伪之辨,如此其省也”。本经此处之意指后者,意为“应当明白那是作恶,堕恶道的路子”。
4)幡盖:幡,梵语波吒迦,长帛下垂,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具。幡具无量佛德,以顶触之,则生受轮王之灌顶,终受佛位之灌顶。盖,饰以宝玉之天盖。佛菩萨及讲师、读师之高座上所悬之物。天盖者,盖佛之顶上以避雨之具,原系天人供养,故称天盖。
5)本识:即第八识阿赖耶识。《唯识了义灯》云:“名本识者,谓是一切法之根本故。”阿赖耶识,译作藏识,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译作“无没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失没也;译作心,具积集及生起二义,谓能积集种子,生起诸法也。
6)拜祭:拜者,跪拜。中国拜法与西域佛教拜法不同,也称三跪九叩,沿用道家的礼拜方式。佛教礼拜常用头面接足礼,即跪地后两掌心向上,头安于两掌中间触地也。祭者,祭奠。以供品(如灯香花烛食品之类)供鬼神享用,达到安慰亡灵及求鬼神满已愿。
7)魍魉:音网两。古代传说中的精怪,多由依草附木而生。《楞严经卷八》云:“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
8)圣分:圣,正也,能证正道,名之为圣。《大乘义章》云:“初地以上,息妄契真,会正名圣”。圣人者,大小乘见道以上断惑证理之人也。圣分者,能得见圣闻法的福分也。圣因者,造能得见圣闻法的因缘也。圣事者,行能得见圣闻法之事也。
9)殃累:以造恶所得之祸殃,连累他人或自己也。
10)无生: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称无生。观无生之理,则可破生死烦恼也。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以无漏真智证此理,名证无生法忍。
11)闻健自修:“闻”者,闻经中所说命终后,为亡者修功德、造诸善因之事也;“健”者,趁现在身体尚健,一息尚存之时也;“自修”者,自修自得也。
12)无常大鬼:无常者,梵语阿你怛也。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以无常故,生必有死也,死时有杀鬼至,名无常大鬼。《毗奈耶律三十四》曰:“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于轮上应作无常大鬼,发张口,长舒两臂,抱生死轮”。
13)冥冥游神:指人死之后的孤魂,它们通常寿命最长为四十九天,若是大善大恶之人,则少于此天数便转世去也。
14)营斋:斋,梵名乌哺沙他,又称布萨,清净之义,后又转为“时”义,指时非时也。以正午以前为“时”,正午以后为“非时”,即过午不食也。此为斋之本义,后又转为素食之义。又“斋戒”者,清心之不净为“斋”,禁身之过非为“戒”,此为斋之又一义也。又,“斋七”者,谓人死后七七日之斋会也,即以死后每七日一次斋会,以至七七四十九天的七次斋会也。营斋之会,供佛供僧,以清净之素食于午前供之,不得先食,不得染污。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1)恶毒鬼王:此鬼王以毒攻众生之三毒,以恶攻众生之十恶,令众生得离三毒十恶之过也。
2)多恶鬼王:众生一念具多恶,念念具无量恶。此鬼王现忿怒相,欲令众生止恶也。
3)大诤鬼王:大诤者,以大诤息众诤也。此鬼王令人解怨释缚,故名大诤。
4)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此类鬼王以兽形摄伏凶恶众生,令其向善也。
5)散殃鬼王:此鬼王对行恶众生散以殃祸,使众生知因果报应而改过不作也。
6)飞身鬼王:此鬼王统帅飞行夜叉,故名。
7)电光鬼王:此鬼王眼如闪电,令人生恐惧心也。
8)狼牙鬼王:此鬼王口露凶牙,令人生恐惧心也。
9)千眼鬼王:此鬼王全身有千眼,乃散瘟疫之神也。
10)啖兽鬼王:此鬼王统治百兽之鬼也。
11)负石鬼王:此鬼王令小鬼负石担沙、填河塞海。
12)主耗鬼王:此鬼王掌管百物之损耗,令众生知万物不可久保,免除贪心也。
13)主祸鬼王:对行恶众生加以横祸,一者对其报应,二者令人知因果不虚。
14)主食鬼王:即面燃大士,施饿鬼以衣食也。
15)主财鬼王:护人得财,即俗称财神也。
16)主畜鬼王:掌管六畜生长繁殖发育之神也。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也。畜,在此处音触,乃受人饲养之禽兽也。
17)主产鬼王:掌管送生、保产有关生育、产儿的神。
18)主命鬼王:主人生死之命,生时死时皆由其掌管。
19)主险鬼王:凡险要之处易生危险者,如高山峻岭、大海、深渊等处由他管理。
20)祁利失:翻作大力。
21)祁利叉:翻作火神。
22)阿那吒:依圣一法师所述,可能为哪吒太子,统领鬼神之神也。
23)大阿那吒:依圣一法师述,可能为多闻天王手下大将,统领一切鬼神。
24)诣:音义,到也。多用于到自己尊敬的人那里去,如长辈、圣人等。
25)恣:音字,任意,放纵。本经中之“恣”为“任意”之意。
26)头头救拔:即处处、次次救难拔苦之意也。“头头”即“处处”、“次次”之意。
27)蛇:,音元,即蝮蛇,亦称“龟壳花蛇”。蝮蛇,别称“草上飞”、“土公蛇”,是一种毒蛇,头呈三角形,颈细,背灰褐色,两侧各有一行黑褐色圆斑,生活于平原及较低的山区,以鼠、鸟、蛙、蜥蜴为食。蝮蛇在古代亦称“虺”(音毁)。
28)蝮蝎:蝮,见上注。蝎,音歇,也称“钳蝎”,体长,头胸部的螯肢和脚须均呈螯状。栖于乾燥地带,腹部长,有一尾刺,内有毒腺,捕食昆虫,能螫人,医学上以乾燥全虫入药,称“全蝎”。
29)须臾:片刻,一会儿。一昼夜为三十须臾,一须臾约合当今四十八分钟。
30)咄哉:咄,音多,呵叱声。发声使人猛省。哉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嗨”之意。
31)提携:携,音协,搀、拉、提、扶的意思。提携,领着手带着往前走的意思。
32)偈:梵语伽他,译作句颂、孤起颂、不重颂或作偈,偈陀。有几种意思:依三十二字为一组者,不问长短行别,称为一首‘卢伽陀’。不问三言乃至八言,凡四句者,谓之‘结句伽陀’。其中又分两种:赞叹佛德者,为孤起颂或不重颂;另一种为经文,称为祗夜,译作应颂、重颂。颂的意思是歌唱赞美,文句极为美丽,略称偈。又,偈者,竭也,把经中所有含义都包括尽了。
33)敕:音赤,告诫也。又,自上而下的命令也。这里指鬼王命令,告诫属下的小鬼应当保护礼拜、称念、供养佛菩萨像及读经的善人也。
34)歌乐弦管:歌,指唱歌;乐,乐器,音乐也;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这里指乐器;管,管乐,指笛、箫一类的管子做的乐器。这里指用唱歌或乐器来奏出、唱出种种音乐以取乐也。
35)精魅:精,指精怪,精灵。《首楞严经》云:“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魅,亦精怪也,精灵也,义同上述。此种精魅,于无真知正见之修行者,伺其贪求境界,则入其体,种种妖异变怪,令人疑为神佛,以盲引盲终至堕入恶道也。
36)昧:,音昏,迷糊、神志不清楚,如头昏目眩。又思想糊涂,不明事理,如《孟子·梁惠王上》云:“吾,不能进于是矣”。昧,音妹,愚昧,无知,如昧于事理。经中之意谓:人于命终之时,六识不起作用,故如昏如昧,不明事理,不辨善恶,唯有随业受报也。
37)无相: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称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涅槃经》云:“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依“有相”而言,有相者,有造作之相、有虚妄之相为有相。故知无相者,乃无造作之相(非造作之能现),无虚妄之相也。
称佛名号品第九
1)名号:“名”是相对此人本体而起,具有特殊性;“号”是相对于这一类人共性而起,具有普遍性。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为名,特指此位大慈大悲的圣者;‘菩萨’为号,通指具有菩萨德行的圣者。如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为名,特指本师;‘佛’为号,通指具佛德者。
2)慈悲:与乐曰慈,拔苦曰悲,乃慈悲喜舍四无量之前二也。有三种慈悲:一、众生缘慈悲,以慈悲心视十方六道众生犹如父母亲人,常思与乐拔苦,此乃未断烦恼之修学人所起也;二、法缘慈悲:断烦恼之圣人已达法空,破我空而未破法空,一心令众生随其意而起与乐拔苦之心也;三、无缘慈悲:诸佛不住有为、无为,不住三世,故心无所缘,于一切众生等视无别,皆令得乐拔苦也。故知此三类乃有学、无学、佛或凡贤、圣者、佛之区别也。
3)无边身如来:即一切众生自性清净法身。《传心法要》云:“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更见。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无边”者,广大而无边际也。
4)宝性如来:宝性者,佛性也,乃如来藏之异名也。真金在粪秽中,其性不变;如来藏性在众生烦恼中,不失真如清净之性,故云宝性。《宝性论》云:“尘劳诸境中,皆有如来藏,下至阿鼻狱,皆有如来身,真如清净法,名为如来体”。真如在烦恼中,名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依《佛性篇·如来藏品》云,藏有三义:一、所摄之义,真如立于众生之位,则含和合不和合二门。和合门者,生一切染法;不和合者,生一切净法。一切染净之法,皆摄于如来之性,即真如,故云如来藏。二、隐复之义:真如在烦恼中时,为烦恼隐复如来之性而不显,故名如来藏。三、能摄之义:真如在烦恼中,含摄如来一切果地之功德,故名如来藏。若能于刹那间见此佛性,则必能从性起修,直至成佛也。
5)波头摩胜如来:波头摩,又作钵特摩、波昙摩、钵昙摩,译作赤莲华,其花茎有刺者。印度有四种莲:青黄赤白,以红莲为胜,故云波头摩胜,梵汉双举也。红莲华者,表一切众生之本心也。众生之本心能造万物而不为万物所污,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也。波头摩胜如来者,乃一切众生之本心也。
6)师子吼如来:师子吼者,佛在大众中为决定之说而无所畏,如狮子吼而百兽伏也。<涅 经>云:“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说者,是实非权,以名一乘大法也。一乘大法者,令一切众生悉皆成佛,非以声闻、缘觉、菩萨为究竟也,乃诸法实相也。
7)拘留孙佛:又作俱留孙佛、鸠楼孙佛、羯罗迦村驮,译作: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当于过去七佛之第四佛,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也。谓已断一切惑障也。《宝积经》云:“过去有佛,曰无量勋宝饰净王如来。其时有转轮圣王住清净大城,名勇群王,王有千子,第一名净意,第千子名意无量”。第一子净意,即拘留孙佛也,第千子意无量,即楼至佛也。此千子即贤劫千佛之前身也。
8)毗婆尸佛:亦作毗钵尸、毗婆沙、维卫等,过去七佛之第一佛也,译作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释迦菩萨第三阿僧祗劫满时,遇此佛初修百大劫种相之福,又由赞其佛之精进力,超九劫而成佛,可知此佛出世在九十一大劫之前也。心为万法之主,观心者,即观察一切也。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永处缠缚。
9)宝胜如来:出世之宝,宝中极胜,故名宝胜。此宝乃涅槃四德常乐我净也。常者,涅槃之体,不变而无生灭也,随缘化用而常不绝也;乐者,涅槃之体,寂灭永安也,运用自在,所为道心也;我者,法性不变易也,作用自在也;净者,涅槃之体,离一切垢染,目之为净,随缘而处而不污名净。破烦恼名净,破有业名我,离有报名乐,离生死名常,如来已证涅槃,具四德,故名宝胜如来。
10)宝相如来:智者大师云,实相尊贵,故名宝相。宝相者,诸法实相也。《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无量义经》云:“无相不相,是名实相”,无相者,无十相也,无色、声、香、味、触、生、住、坏、男、女之十相也;不相者,不取涅槃相也。离二边,不执中也。如来智证实相,尊贵无上,故名宝相如来也。又,宝相者,指佛相好无比也。
11)袈裟幢如来:袈裟者,《释氏要览》云:“大集经云,袈裟名离染服,贤愚经云出世服;如幻三昧经云无垢衣,又名忍辱铠,又名莲华服,谓不为欲泥染故。又名幢相,谓不为邪所倾故。又名田相衣,谓不为见者生恶故。又名消瘦衣,谓著此衣烦恼消瘦故。又名离染服,去秽衣”。以此衣具人天宝幢相,生梵天之福,乃三世如来宝幢之相,闻此名者,能生实相也。
12)大通山王如来:依圣一法师解,大通是般若,山王是佛德,若人修般若之智能证法身时,则能通达一切法,故名大通。法身具常乐我净四德,犹如须弥山由四宝所成,故名山王,以须弥山乃一切山中之王也。
13)净月佛:佛真法身,清净无染,犹如虚空,随机应现,如水中月,月在水而不染水,佛在世而不染尘,故名净月佛,乃以喻为名也,以法为名也。
14)山王佛:佛功德巍巍,犹如须弥山王,故名。
15)智胜佛:佛之智慧于一切众生中最胜,故名。
16)净名王佛:净谓清净,乃真如理体;名,谓名字,乃召体之用。以名而召体,称名而令人想物也,故有钩召之义,钩召之用。能以称名功德,得证真体之果,故名净名王佛。
17)智成就佛:佛成就一切种智,故名智成就佛。
18)无上佛:无上正等正觉乃佛之智慧也。声闻、缘觉虽有正觉而其心未普;菩萨有正觉、有正等普心而未能达于究竟,唯佛方得究竟穷了法源,故称无上也。佛证涅槃,乃法无上;佛为众生中无上,乃生无上也。
19)妙声佛:佛之梵音,清净柔软,深远微妙。三十二相之第二十八相为“梵音深远相”。《无量寿经》云:“或闻佛法僧声、波罗密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阿弥陀佛佛国一切音声皆为阿弥陀佛愿力变化所作,阿弥陀佛为一切佛之王,故其音声即妙声佛也。
20)满月佛:佛之功德一切圆满,无余无欠,故以十五夜之月比喻其圆满也。
21)月面佛:佛面犹如清净圆满之月,亦如千日所放之光明,此清净圆满之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慈悲喜舍悉皆具足。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1)校量:校量又曰较量,较校虽通而以校为本。比量物之多少曰校量。又,校量叹,欲赞叹某种功德,先假举一大功德,使知其份量,而后以之况知其他功德之更大也。天台嘉祥谓之格量叹,慈恩谓之校量叹。《法华经·随喜功德品》所明者,其一例也。《金刚经》中多次以七宝、大千世界、微尘等以明诵经、讲经功德,此其又一例也。
2)回向:以一切所修之善根,转向于众生,转向于佛道也。
3)净居天主:色界四禅天,证不还果之圣者所居之天。有五处:无烦天,无一切烦杂处;无热天,无一切热恼处;善现天,能现种种胜法处;善见天,能见种种胜法处;色究竟天,色界天最胜处也。《俱舍颂·疏世品》云:“此五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异生杂,故名净居天。”
4)六欲天主:欲界六重天之天主也。见第一品中注10、注49~53。
5)檀越:梵语陀那钵底,译作施主。“越”为施之功德,谓已越贫穷海之义也。《寄归传》云:“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陀那是施。钵底是主。而言檀越者,……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度贫穷。”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1)坚牢地神:亦称坚牢地祗,坚牢地天。大地神女之名,义为地之坚牢与神之不坏也。欲求资财珍宝伏藏、神通长寿妙药、疗治众病、降伏怨敌、制诸异论时,可结道场,如法求之。《金光明最胜王经》第八品为“坚牢地神品”;《金光明经》第九品为“坚牢地神品”,《观佛三昧经》及《大日经》中,皆言及坚牢地神。
2)观音菩萨:旧称观世音,略称观音;新称观世自在、观自在。观世音者,观世人称彼菩萨名之音而垂救;观自在者,观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观音有六观音、七观音、乃至三十三观音。但常称之观音为六观音中之圣观音,如《法华经·普门品》及《观无量寿经》中之观音乃观音之总体。与西方弥陀四菩萨之最初法菩萨同体。显教以为阿弥陀佛之弟子,密教以为阿弥陀佛之化身。与大势至菩萨同为弥陀之二胁士,而赞其教化。观音之本地乃正法明如来,为济度众生而现菩萨身也,见《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悲华经》云:于阿弥陀佛涅槃后,观音成佛,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来。《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灭度后,补处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其净土在印度南海岸补陀落迦山。观音顶戴阿弥陀佛,《般舟赞》曰:“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经云:观世音名宝意,作日天子;大势至名宝吉祥,作月天子;虚空藏名宝光,作星天子。
3)龛室:龛,音“看”,安置佛像之小柜或石室也。又称“塔下室”,用以贮存僧人遗体。
4)丰壤:此处“壤”即“穰”也,古时壤穰相通。五谷丰收曰穰。故知丰壤者,即丰穰、丰收也。
5)虚耗辟除:虚者空虚、空乏;耗者,消耗,指意外的损失。此句意为以诵《地藏经》之功德力,可免除种种意外之损失也。
6)水火盗贼:指种种祸事:“水”指水灾;“火”指火灾;“盗”指失窃被盗,丢失财物;“贼”指凶恶杀人放火抢掠之恶人也。
7)辄闻于耳:辄,音哲,“常常”之意,“总是”之意。此句为“常常听到”之意。
8)圣贤:圣人与贤人也。圣乃正之义,初地以上息妄契真会正,名圣。有圣法之人,得圣戒、圣定之人,指大小乘见道以上,断惑证理之人,常以指佛菩萨。贤乃和于善,虽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不断惑,尚在凡夫之位。以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三贤;以初地至十地为圣。
9)拥护:拥者,亲而围之,拥戴也;护者,呵护,保护也。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1)顶门:佛顶最上处,即中医所谓“百会”穴,此是最高处,以无有更上,非凡夫能见,亦号无见顶相。佛法和合,出生最上功德,故于顶门放光,光即功德也。诸佛以佛光度生,佛光出生一切无上功德,故佛光即无量清净恒沙性功德也。
2)大毫相光:世尊眉间有白色之毫相,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放之则有光明,舒之即长五尺,卷之即如旋螺。表理显明称白,教无纤隐为毫。此大毫相光具涅槃之德,以法身德故曰“大”;以解脱德曰“毫相”;以般若德故名“光”。
3)白毫相光:指“施”度。白者,众色之本,亦表清净无染之体,万法之理显示明白,故称“白”也;以解脱德,故名“毫相”;以般若德,显一切法空,自性流露,性光外溢,故名“光”。布施为诸法之本,内舍悭贪,外利众生,能到彼岸,故以白毫相光表之。
4)大白毫相光:布施究极,三檀等施(财、法、无畏也),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施物),则现布施之实相,能至涅槃根本,故名大白毫相光。
5)瑞毫相光:指“戒”度。瑞表吉祥,以持戒故,恶止善生,一切吉祥也。
6)大瑞毫相光:持戒究极,见尸罗实相,具三聚净戒(摄律仪戒,乃五、十、八,具足诸戒也,以止恶为义;摄善法戒,修十善乃至一切善法为戒,以生善为义;摄众生戒,以利益一切众生为戒,亦称饶益有情戒),故名为大也。《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
7)玉毫相光:指“忍”度。玉表无瑕,指忍辱,则令诸恶不起,烦恼不生也。
8)大玉毫相光:忍辱究极,指得无生法忍,见忍辱实相,具无量功德也。“无生法忍”参见第七品“无生”之注。
9)紫毫相光:指“勤”度。精进勇猛修一切善法也。精而不杂恶法,进而不退善法也。
10)大紫毫相光:精进究极,指身心两忘、能所双亡,不见有精进相,不执有精进功。离妄名精,悟理名进,故名大。《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然心不起,精进无有涯”也。
11)青毫相光:指“禅”度。禅定也。青属东,东方为群动之首。动中有不动,境动而心不动,故名禅定也。
12)大青毫相光:禅定究极,指佛定也。“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乃“首楞严定”也。那伽者,译作龙或象,喻其有大力,亦称不来,以罗汉与佛不来生死道也。身变龙而定止于深渊,称为那伽定。“首楞严定”者,佛所得定也,名一切事究竟,亦佛性也。菩萨得此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中,令诸山河日月星宿悉现如故而不迫迮。
13)碧毫相光:指“慧”度。般若者,乃照空之“慧”也。般若之慧,能空一切相,破一切执,成一切智,令到涅槃之彼岸也。碧以名玉中之最贵者,喻一切法以般若为最也。
14)大碧毫光:指出世般若。般若能导一切法到彼岸,周遍法界,无一法而非佛法。
15)红毫相光:指“方便”度。能令众生解粘去缚,断惑证真,犹如红光普照大千世界。善巧方便,自积功德,复令一切众生得以济度也。
16)大红毫相光:方便究极也。乃一乘方便。《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可见一乘之方便乃究竟之方便,是实非权也。
17)绿毫相光:指“愿”度。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大愿也。发愿‘入生死,度苦厄’乃艰难事,以其难行能行,故愿大也。绿者,如绿叶复荫,上求佛光,下荫众生也。
18)大绿毫相光:愿究极也,如地藏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乃大愿之究竟也,离两边,绝能所,无相故大。
19)金毫相光:指“力”度。力有思择力(决断善恶,择善而处)及修习力(勤修善法精进不退之力)。以力渐增,由凡及圣,故可以神力济度众生。
20)大金毫相光:“力”度究极也。指佛之十力。佛之十力唯佛方有,故为“力”度之究极也。佛具足十力,方便济度众生也。佛之十力乃:一、知觉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定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21)庆云毫相光:指“智”度。修自利利他之智也,异于前六度之智者,前为照“空”之慧;此名照“有”之智,前称“慧度”,此称“智度”。佛法大海,唯智能度,如庆法云,遍复一切生死大海也。
22)大庆云毫相光:智度之究极,乃一切种智也,庆法界之云,复涅槃之海,故名大。
23)千轮毫光:指“慈”。能与世间种种之乐。
24)大千轮毫光:指无缘大慈,与法界众生以出世入涅槃之究竟大乐也。
25)宝轮毫光:指“悲”。能拔济世间种种苦难,离我执分别之心也。
26)大宝轮毫光:指同体大悲,令法界众生皆得脱离‘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两种生死,究竟自在也。离我执法执分别之心也,慈悲能离分别,故成妙观察智也。
27)日轮毫光:指“喜”。随喜他人种种功德,无私无畏,犹如日光普照大地,令万物温暖,生长繁茂也。喜者,离于垢染之浊心,清净名喜。
28)大日轮毫光:喜至究极也,大喜也,一切众生悉皆成佛,方称佛之本怀,如地藏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阿难之“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也,如大日轮令一切万物悉皆圆满成熟也。
29)月轮毫光:指“舍”。两边皆离,如怨亲俱舍也。以一切功德回向众生界,离我执之心也。
30)大月轮毫光:大舍也。以一切功德悉皆舍于有情,回向法界,离我执法执之心也,如大月轮普照大地,皆令清凉也。喜舍能离执著,故成平等性智也。
31)宫殿毫光:指三乘菩提,如登法王之殿。三乘菩提者,声闻乘得罗汉果位,缘觉乘得辟支佛果位,菩萨乘得佛果位,三乘各各破其应破之有漏,初转第八识之依正,皆登法王之殿也。
32)大宫殿毫光:指一乘菩提,究竟证佛果位也,于一切法皆得自在。破一切漏,成法身体,证大圆镜智也。
33)海云毫光:指三乘之涅槃,遍复生死大海,如大海之云也。三乘初转第八识,各得权实之智。(唯佛得实智,余皆权智也。)
34)大海云毫光:指一乘之涅槃,遍复法界之大海也。证无边智境,直缘中道,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并识一切法种种行类差别,有空双照,名一切种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乃如来万德之总本也。
35)超圣因事:圣因者,能得见圣闻法之因缘也。见第七章注。超圣因事者,指地藏菩萨具不可思议智力,说法度生,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超凡入圣之事也。
36)证十地事:十地者,修大乘菩萨道,必先破尽见惑方可入圣位,称‘地上菩萨’。故知:十信为‘外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为‘内凡位’或贤位(称三贤位),此皆在凡夫位之列,以其尚未破尽见惑也。十地者:初地、欢喜地:菩萨满初阿僧祗劫之行,成就“施”度,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性,生大欢喜也。二、离垢地:成就“戒”度,断修(思)惑,除毁犯之垢,身心清净。三、发光地:成就“忍”度,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而现光也。四、焰慧地:成就“勤”(精进)度,断修惑,慧性炽盛。五、极难胜地:成就“禅”度,断修惑,和合真俗二智使之相应。六、现前地:成就“慧”度,断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差别。七、远行地:成就“方便”度,发大悲心,亦断修惑,远离二乘自度也。八、不动地:第三阿僧祗劫之始也。成就“愿”度,断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九、善慧地:成就“力”度,断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能说法也。十、法云地:成就“智”度,亦断修惑,具足出生无边功德,如大云复空出清净水。“证十地”者,谓地藏菩萨早已自证十地之果,复能起大悲大智之心,化度一切众生,令皆得证十地也。
37)怜悯:见人受苦而起的慈悲之情。
38)五衰相:天人将死时所现之五种衰败之相,诸经所说不一。《涅槃经》云:“释提桓因,命欲将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俱舍论>说大小之五种衰相:“然诸天子将命终时,先有五种相现: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着身;四者、本性嚣驰,令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数瞬动。此五衰相现,非定当死。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者、衣染埃尘;二者、花蔓萎悴;三者、两腋汗出;四者、臭气入身;五者、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
39)璎珞:梵语枳由罗,编玉悬于身以为装饰之具。印度男女贵族多用此。
40)陈白:陈者,陈述;白者,表白。向佛陈说,恭敬发问,表白自心之意。又赞叹佛的话语,也称“白佛”。
41)五辛:即五荤,凡物辛臭者皆曰荤。《梵网经》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音谢)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楞严经》云:“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此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其中:“葱是薤(音谢)即韭菜,俗称“头”,可作酱菜及入药”。“慈葱”即普通之葱,包括大小葱。“兰葱”是小蒜。“兴渠”生于新疆于阗,色白,其臭如蒜,中原无此物也。
42)忤身:忤,音“五”,违逆,抵触也。忤身者,指以种种违逆之言、行、事伤其身心,令不得安乐也。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1)嘱累:以佛之圣旨而言,嘱为佛之嘱咐,累是烦汝宣传;以菩萨之修持而言,嘱是顶受所嘱;累是甘而弗劳;以授受之谊而言,佛为金口所嘱,菩萨以丹心顶戴也。
2)火宅:三界之生死譬如火宅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乃法华经七喻之一。
3)门首:指造恶众生命终之后,将欲堕入地狱而尚未入地狱之处,犹如处于地狱门首尚未进门也。
4)虚空藏:又名虚空孕,菩萨名,空慧之库藏,犹如虚空,故名虚空藏;包藏一切之功德,犹如虚空,故名虚空藏。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之中尊也。《大集经·虚空藏品》谓为从此东方大庄严世界一宝庄严佛所之菩萨。《虚空藏菩萨经》谓为从此西方一切香集依世界胜华敷藏如来所之菩萨。密宗以为金刚界之曼荼罗,在贤劫十六尊之中。若人欲求福智,当归依此菩萨,以明星为虚空藏菩萨之化身。
为了师兄能够很好的体会经文中的含义,师兄在修行前,就应该去了解地藏经原文注音是什么,这样师兄在念诵的过程中,就不会有错误的情况发生,这样师兄的修行效果也会更加的好。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