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玄奘西行,学有所成后,便急切地奔驰在回国的旅途中,他昼夜兼程,极少休息。经过了卑利、于活、摩悉铁、商弥、竭磐陀、乌锻、于遁等国。途中的劳苦艰辛自不待言。玄奘在越过崇山峻岭后,就派人上书太宗皇帝。
贞观(太宗年号)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京城西郊,人流潮涌,僧俗摩肩接踵,几十万人聚集在这里,迎接从西土取经归来的玄奘。从旧城西到京城朱雀门二十多里的道路上站满了人。道路被阻,玄奘无法进城,只得在郊外的馆驿中休息。虔诚的人们守在馆外,通宵站立。
玄奘第二天把带来的经书、佛像送往弘福寺。京城中众僧竞相列帐支车,帮助玄奘运送。路上人声鼎沸,甚嚣尘上。天空一轮明日的周围,出现了彩色的云朵,佛像放射出红白相间的轮光。众人对此赞叹不已。从午时至傍晚,瑞像一直存在(《续高僧传》卷4)。
京中万民因庆贺迎接玄奘回都而停业五天,众多的人归依佛门。对玄奘的隆重迎接,可以说是千古罕见。那时,太宗正在洛阳,他特请玄奘到洛阳会面。玄奘把各国带来的奇珍异宝进献给太宗,太宗请玄奘入宫,与他见面。太宗与玄奘在宫中促膝交谈,从卯时一直谈到酉时,并不觉得时间过了很长。等到敲响出征的战鼓时,才结束了谈话。当时,太宗正带兵去讨伐辽左的叛乱。太宗请玄奘与他同行,玄奘因旅途劳累,又加上要翻译佛经,因而推辞不去。太宗传旨给留守京城的梁国公房玄龄,让他派人保护玄奘,且供给一切费用。接着,玄奘又上表太宗,请求翻译佛经之事,并要选择贤能的人和他一同翻译。太宗说“法师唐梵皆通,词理通敏,恐怕再找的人,也是孤陋寡闻之徒,他们是不适于翻译圣典的。”
玄奘说:“过去二秦之时翻译佛经,门徒有三千人。即使是这样,还恐怕后代无人知晓佛典,而去信奉邪道。如果现在不召集许多有贤能的人同时翻译,仅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后来,玄奘又多次奏请,太宗批准了。玄奘返回京城后,密集僧人慧明、灵润等为证义,沙门行友、玄赜等为缀缉,沙门智证、辩机等为录文,沙门玄模为证梵语,沙门玄应以定字伪开始了中国佛教史上规模空前的佛经翻译事业,先翻译了《大菩萨藏经》二十卷,接着又翻译了《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大乘对法论》十五卷,又翻译了《西域传》十二卷。此后又译了《佛地六门神咒》。
从前代以来,翻译经文,大都是先谈梵文经典,然后根据对梵文经的理解,再写成汉文。这种汉文经书,和原来的经书相比,增添的或丢失的东西很多。现在玄奘却是从梵文直接译出,意义和原经相符。译出的经书语言简练而意义完备。太宗讨贼回到京城后,玄奘上表请太宗为所译经书写序。太宗下手诏说“法师历来就以高尚的行操标明世人,很早就超出生尘世的烦累,乘宝船而登上佛学的彼岸,搜寻妙典而开辟法门,弘扬佛的大智,荡涤各种尘累。因此,当佛的慈云将要收卷时,将它舒展开,荫覆上下左右四空,慧日将要阴暗时,又使它明亮起来照耀,八方极远之地。使慈云舒展,慧日再现的,难道不是只有法师才能做到吗?朕学问浅薄,心识愚拙,对一般事物迷惑不解,何况幽奥微妙的佛理呢?请朕为佛经写序,这是我不能胜任的。”玄奘认为,弘扬佛法,必须借助帝王之力。因此,玄奘又再次上表:奉您的旨喻,我才得以翻译佛经,传播佛法。我本来学识浅陋却有幸参拜九州高僧,向他们学习佛法,又凭着您的英名而远涉他国学习佛法。弘扬佛法,所依赖的是朝廷的教化。我从天空得到的经论,奉旨翻完,只是还没有序。陛下您的智慧如白云遮日,英才超越千古,威名高过百王。我认为佛法无边,不是具有神思的人,不能够解释它的道理,圣教玄远,不是圣人的文词,是不配序写它的来源的。所以我敢冒犯您的威严,让您为圣经作序。帝王之言影响深远,您就不要再谦虚了。教化众生在于日积月累如果只是观望等待,就会失去时机。”
玄奘上表之后,太宗答应为其作序。在明殿写出了中国佛教史上著名《唐三藏圣教序》。序文写成后,太宗让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群臣朗读此序。百官听后,纷纷称赞。玄奘又上表谢太宗。
从此,朝廷众臣纷纷读经,佛法得到空前弘扬。玄奘经常被留在宫中皇帝不断向他询问佛法。玄奘仍继续翻译佛经,为的是不错过这个好时机。太宗赐给玄奘云纳一领,又传旨让天下寺院,各自再度五人出家。皇帝在京城东北造弘法院,让玄奘长住其中,又在曲池为文德皇后建慈恩寺,让玄奘作住持,并度三百人到寺中。又在慈恩寺的西北建翻经院,送给他新出家的弟子十五个。唐高宗永徽二年(651),玄奘上表请求建梵本佛经台,得到批准。
高宗显庆元年(656)正月,为皇太子在慈恩寺设大斋,朝中众臣都来到寺中。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郎李义府说:“译经是佛法中的大事,但不知我们这些人在这中间有什么用呢?”玄奘说:“你所问的,也是许多人所感到疑惑的。译佛虽是僧人的事但它最终要凭借朝中权贵的力量。就像前秦时鸠摩罗什依靠安成侯姚嵩、元魏时菩提流支依靠侍中崔光禄,贞观初年波颇译经,仆射萧踽、太府萧琼、左庶子杜正伦等为他阅稿一样。现在没有这些人,弘扬佛法就会受到阻碍。又承蒙圣上在大慈恩寺中发慈悲之心,建造了壮丽辉煌的寺院。要赞美这种德行,最好的方法是把它刻写在碑上,使之流传后代。现在二公相问,我想如果做了这两件事,就会流芳于古今了。”两人答应了这两件事。第二天早晨,皇帝派人来传旨,说所需帮助译经的大臣已安排好了,立碑的碑文皇帝亲自撰写。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