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的兴起
大乘意义
自利利他
大乘又称为菩萨乘。
在西元第一、二世纪之间,印度佛教界出现了新的学派,他们自称为『大乘』,以释尊作为榜样,强调以成佛作为目标,立志要化度一切众生;而把那些只求取阿罗汉果,着重个人解脱的派别,贬称为『小乘』。
产生原因
怀念佛陀
大乘佛教的出现,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最根本的,是佛弟子对释尊的怀念。
释尊是整个信仰的重心,他在信徒中的位置,并不是其他阿罗汉所能取代的;他湼盘以后,信徒顿然感到失去依靠,因而对他产生无限的怀念。他们礼拜佛陀的舍利塔,到各处的圣地巡礼,并且传扬佛陀的伟大的事迹、甚至他过去生中修菩萨行的本生故事。于是,佛陀完美的形象,成为他们奋斗的目标。
思想演进
大乘的思想是从固有的佛教中发展出来的。
佛陀灭度后百余年,由于跋耆比丘犯戒的事故,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及大众部两大派系;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再辗转分裂成二十个部派,史学家把他们称为『部派佛教』。不同的部派,在思想上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他们站在本派的立场去解释经典 ,以致争论不休;而争论的结果,常常加速新思想的诞生。
信徒需求
部派佛教到了西元二世纪,迦腻色迦王在位的时候,发展到最高峰;尤其是说一切有部的论著,对宇宙万有的分析,严密而烦琐,终于把活泼的佛法变成死板的理论,完全脱离了社会大众的生活。部份务实的信徒,努力摒弃那种错误修学的方法,重新回归到佛陀着重解脱的慈悲精神。
外教冲击
另一方面,在这段期间,婆罗门教再度复兴,还取得统治阶层的信仰;到了西元四世纪,势力更为强大,他们并且对佛教作出了尖锐的攻击。佛教为了挽救当前的危机,和婆罗门教相抗衡,不得不正视自己的短处,以迎合时势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大众部的学者,在不违反佛教基本精神的前题下,把其他学说的精华,融化入佛法中,结果使传统的佛教产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展开了『大乘运动』。
兴起经过
僧团成立
那些怀有进步思想的信徒,不分僧、俗地凝聚起来,他们自称为『菩萨众』,指出小乘的阿罗汉果并不圆满,不论在慈悲、智慧和成就等各方面,和佛陀都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既然要成佛,便应该以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作为典型--即本着利他的菩提心去实践六度、四摄,只要能够这样贯彻下去,将来必定可以成佛的。
编订经典
大乘的主要思想,确实是源自原始的《阿含经》之中,可惜这种伟大的思想在早期不受重视,只称为『方广』或『菩萨藏』,在僧团中默默地流传着;到了因缘成熟,才被人整理编纂出来。
这些大乘典籍经过数百年的口口相传,到迦腻色迦王在位期间才逐渐写订下来,流传的地区又广阔,而且这时不论在政治、经济和科学知识等各方面,和佛陀时代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自然会渗入了当时的文化思想。大乘经典中也清楚表明,这些典籍除了由释尊亲说之外,也有由其他佛陀所说,甚至由菩萨、阿罗汉和天下人所说,只要不违背三法印,也可以称为『佛说』呢!
据说大乘经典是西元二、三世纪间的龙树菩萨发现的。他在雪山遇到一位老比丘,从而得到部份的大乘经典;其后,他更四处访求其他的大乘典籍。这种说法不过是表明大乘的学说确实是源自佛陀,龙树只是这些典籍的搜集和整理者吧了!
成熟发展
最早面世的大乘典籍,是来自南印度的《般若经》,它提出『一切皆空』的学说,而当地本来就是大众部的根据地。大众部的进步思想,终于引致般若思想的出现。自始以后,其他的大乘经典相继编订。龙树菩萨承接着般若思想,开创了中观学派;到了西元四世纪,北印度的无著菩萨折衷上座部的学说,成立了瑜伽行派。上述两派都是重视智慧的大乘体系。
而北印度从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代以来,便跟希腊、波斯等国家有紧密的交往,那里的僧众或许是受了外来思想启发,产生了主张崇拜、渴求他力往生的净土思想;据说龙树还在天竺的铁塔里,见到了金刚萨埵,得传《大日经》,于是精通『持明藏』,创立了密宗。上述两派都是重视信仰的大乘体系。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