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入门网

知心

发布时间:2019-11-15 09:16:51作者:大悲咒入门网
知心释照初 著 林于愿 译 被佛教所强调的东西,心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整个佛陀的哲学就以心发端并以心结束。因此他说:「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我们只是思想的产物。能克制心者,就能免于死亡的束缚」。 根据普通心理学,心是随生命而现,与死同灭。然而,根据佛教的理论,心有其极为深妙的内涵,因为它是生与死的重要关连。佛陀在有分心(bhavariga citta)(译按:指潜在意识)的分析中,明白揭示心的无意识状态,这是假设性而具有高度哲学意义的。心,在它的各种状态——意识、潜意识及无意识状态,都可以是清净无染的;但却也可被邪思、邪识所染污。因此,要好好注意起心动念。也因此,佛陀有《念处经》的传授。在这部经里,佛陀教我们,对于任何动作如:看、吃、饮、嚼、尝、立、坐、卧、言乃至于静默,都要对我们的心有所觉知。在这些活动及意图中,我们都应有所警戒而内视,以便获致充分的喜悦。 「一颗被控制的心会带来喜悦」,佛陀如此教示我们。因此,学习控制心念就变得非常重要。但是要怎样做呢?要从了解心的本性着手。 很明显地,心念是易变而不稳定的。它永远如同离水之鱼般地活蹦乱跳。它是这般地快速、微细而难以察觉。虽然小有这些不稳定的倾

向;只要我们对它的一举一动都能察觉,那么就可以把心念照顾得非常妥当。因此之故,经由静坐集中心念的艺术,来训练我们的心,就变

\

得十分重要了。练习静坐同时也可逐渐将心的最高潜能给发掘出来。有规律地练习静坐就可掌握我们的肉身与心灵。一旦了解了这个目标,我们就不再为不可胜数的心理焦虑而感到恐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拥有平和之心。然而,当心被忧心、挂虑所扰乱时,那是不可能的。为了排除这种状态,我们就要内观所有有生命、无生命的物体的无常性。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在「观」,而痛苦才会消失,心灵才会平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