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禅法可以开悟,可以获得智慧,所以师兄在修禅法时要认真。但除了修行禅法外,师兄也要去了解天皇道悟禅师生平简介,因为他在弘扬禅法方面有着很大的贡献,所以去了解他的内容,可以帮助师兄更好的去修行。
天皇道悟禅师在禅法的修学上是非常有特色的:他广参诸方、叩问玄旨,最后才顿悟禅机,彻了心疑。他的这一修学历程,与青原禅系中的石头、药山、洞山等大德十分相似,因而也颇具有青原系禅师的
共性。关于道悟的修学历程,《祖堂集》的记载比较简略,但在《景德录》、《五灯会元》与《宋高僧传》卷十中,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今综合有关史料,对道悟的修学历程作一番比较系统的叙述。
道悟原是婺州东阳(在今浙江东阳)人,俗姓张。关于他的生年,我们可以从以上几种文献所载他的圆寂年代推算出来。《宋高僧传》说道悟圆寂于元和丁亥四月晦日,春秋六十,僧腊三十五,依此则可以知道道悟是圆寂于元和二年(公元八0七年),由此上推六十年,则可以知道道悟出生于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七四八年)。据《景德录》卷十四所载,道悟从小“神仪挺异,幼而生知,长而神俊”,《宋高僧传》则说他“生而神俊,长而谨愿”,且“身长七尺,神韵孤杰,手文鱼跃,顶骨犀起”。由此可知,道悟是一位天资颖悟、仪表出众的大德。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他“谨愿”的禀性中,推测出他对于参禅悟道并不会浅尝辄止。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个人气质所决定,道悟在以后的参学历程中,尽管“芒鞋踏破岭头云”,但他始终不满足于对玄机的一般体会,而是一路向上,直到彻了心疑才肯罢休。
道悟的发心出家,是在他十四岁时(公元七六二年)。他在萌发了出尘之想时,便恳求父母能遂其心愿,但他的父母因为爱子心切,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由于道悟“谨愿”的性格所决定,他没有离家出走,但更没有放弃出家的弘愿,而是采取了减少每天饮食的作法来改变他父母的主张。《宋高僧传》载他“日唯一食,虽体腹羸馁(”体腹羸馁“,在《景德录》卷十四中作”形体羸悴“),弥年益坚,父母不获已而许之”(《大正藏》五0卷七六九页上栏)。由此可知,道悟在发心出家以后,又经过了将近期年的以减少饮食的行动来感化其父母的努力,才使得其父母答应了他出家的请求,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他的出家是在他十五岁那年(公元七六三年)了。
道悟出家之后,则博参诸方,他在参学上面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据他的传记所记载,道悟在得到他父母的允许出家之后,即投明州(在今浙江省绍兴境内)的一位大德的门下披剃,至于这位大德的名讳,由于缺少文献记载,我们也只能暂付阙如了。道悟在明州修学,一共度过了十个寒暑。在这十年当中,道悟应当以修学经论为主,直到他二十五岁时(公元七七三年),才在杭州的竹林寺受具足戒。因为,依据唐代的僧制,度僧是要经过考试经论才能获得允许的,当时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对于地处吴越的明州来说,这场动乱对那里的影响远不及中原那么大,以故当地不大可能废除此制。另一方面,《宋高僧传》说道悟“行在璎珞,志在于《华严》”,可见道悟在严持戒律的同时,对于《华严经》也是下过一番功夫的,这也正好为我们了解道悟披剃后的十年修学生涯提供了一丝可靠的线索。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