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老子名言中的成语有哪些?
老子不仅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思想家,他还是中国第一个成语发明家。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成语就出自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比如:
出自老子名言中的成语有哪些?
第7章的“天长地久”.
第41章的“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50章的“出生入死”.
第60章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64章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73章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74章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81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除了发明以上已经约定俗成的成语外,两千多年前的老子还说出了许多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这些至理名言在《道德经》里比比皆是:
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说的是,(人间)最高层次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有利于万物,却不和万物相争;水处在众人都厌恶的低处,所以最接近于“道”.
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故去彼取此。”
说的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喧嚣的音乐使人耳朵失聪;过多的美味使人口味难辨……因此应当舍弃美好的虚名而保持安定的生活。
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的是,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显现出仁义。因为投机取巧的智慧出现了,才产生出狡诈和虚伪。因为家庭亲戚之间不和睦了,才显现出孝顺和仁慈。一旦国家混乱、动荡不安了,就会出现贞节、忠诚的大臣。
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说的是,拥有上等品德的人是不自恃有道德的,因此才会具有真正的道德。而下等品德的人总是强迫自己不失去道德,因此才没有真正的道德。
第67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说的是,我有三件珍宝,总是掌握并保有它们: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朴,第三件叫做不敢抢在天下人的前面。
第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说的是,自然运行的规律,总是有利于万物而不伤害它;圣人做事的原则,总是对他人有所作为而不争夺。
通过以上老子著名言论的诵读和学习,你会发现,真正的大道理总是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作为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从不玩深沉、充博学,却处处体现了他学问的博大精深和哲理思辨。
老子名言精选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评析:历代大都把这句话大抵理解为,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就形成了,由此产生分争,结果反而不美、不善了。这完全是从字面上牵强附会发挥自己的东西,这句话非常明确,原意就是天下都以为的美,这是丑,天下都以为的善,这个是不善。人们绝不愿意承认自己认为的美是不美,自己认为的善是不善,故把这句大白话发挥出相反的内涵。为什么老子要这么说呢?在大觉者那一层次那一境界看常人社会的理,其实都是反的,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在上面都是反的。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意: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评析: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有自知之明的统治者太少了,所以秦始皇、隋炀帝、武则天皆以逞强治天下,败局已定。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大意: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样,看似柔弱却是包容, 水的善,利益了万物,而不与他们争斗, 处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却因而接近于「道」。
居住要善于择地,心灵要深沉如渊,交友要表现出仁善,语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无为而治,办事要沿用窍门,行为要待机而动。
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大意:不出门户,能知天下大事;不窥视窗外,能知天理人心
6、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大意:所以,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知道事情的始终,不必亲眼去看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不必亲自去做就能让事情成功。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大意: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
8、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大意:置身低贱才能变得高贵,深入下层才能高高在上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大意: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10、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老子的《道德经》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真正读过它的人,不少;真正读完它的人,不多;真正读懂它的人,更少。我就是没有真正读懂它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