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忘正法而怀念人间佛陀
超定
佛陀的诞生与母亲节
南传佛教徒认定:佛陀的诞生、成道与入涅槃,同在五月的月圆日,而订名「卫塞节」。在世界上的先进国家,也公订五月份的第二星期日为母亲节。这令人联想起一俗一真的两个大节庆,不谋而合。世界各地的人类,为天下的伟大母亲,举办多彩多姿的庆祝节目;生活在自由国度里的佛教徒,则在这一天中,或聚会于寺院,或借用社区的活动中心,兴高彩烈地举行各种纪念佛陀的大法会。五月月圆日,真是普天同庆,四海欢腾的大好日子!
原始佛教的阿含圣典和初期大乘经都是这样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我佛世尊是人,与世间常人一样,有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佛说生命出现的型态有四种:胎、卵、湿、化。依我人所见,人间世的人类,除非是最初的原人,并没有化生有情;卵生与湿生,则不属于人类;佛陀自称:「我今亦是人数」,既为人类,在四生中必是胎生;胎生有情,显然地定有他的父母。站在人间佛教而言,假如没有母亲的存在,即地球上没有人类;同样地,假如没有母亲,也就不会有人间佛陀的出现于世间。所以我们佛教徒在此纪念教主释迦世尊的诞生,同时也随俗欢度母亲节,庆祝天下所有的母亲,在佛光注照下,消灾免难,福慧增长;假如她们已经谢世,也祈求佛光接引,往生净土!
佛陀传记说:悉达多太子(出家前的释尊)诞生七天,母后摩耶夫人就去世了;释尊的色身是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抚养而成长。当释尊成道后,为正法久住而建立僧团,姨母则随佛出家而为比丘尼,精进修行,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至于生母摩耶夫人,死后凭其善行,上生忉利天。佛陀为报答亲恩,往天上为母说法三月,令证道果。这是佛陀为人间的弟子,留下最佳的典范。做为人间的佛弟子,务须在世俗孝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向出世的信行,令皈敬三宝,奉行佛法,始由播种而至成熟,终而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佛陀,成就我们的法身,使我们得以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母亲,盈育我们的色身,使我们藉假修真,趋向正觉。今天来庆祝佛诞,又逢母亲节,此一真一俗的二谛义,令人依俗而向真,借色身而修法身,真是意义深长!
正法为中心的三宝观
今年南加州佛教界联合庆祝佛诞大会,择定于母亲节后的次一周日,在洛郡的威啼尔大公园举行。参与的单位一如往年,虽涵盖南北传和藏传,所有的佛教代表团,但主要安排的节目,还是以中国大乘佛教为主导。特色是不分宗教信仰、男女老幼,大家一起来,热闹非凡,给社会各界人士播下未来得度的因缘。例如,大会主轴是迎释迦太子升座、穿着各民族服装的献供姑娘、各传佛教僧尼诵经。最受欢迎的是园游会,饮食和非饮食的六十个摊位,以及各种娱乐的表演节目。总之,庆典活动是偏向动态的、热滚滚的。南传佛教如何庆祝「卫塞节」呢?大会主办单位之一的国际禅中心法身寺,于联合会的佛诞节后,五月二十三日举行世界和平烛光晚会。主要内容有三:贵宾演说、静坐、烛光游行。时间选在傍晚六时起至八时半圆满。我去年应邀参加卫塞节的庆祝晚会,对他们僧信一体至诚虔敬的庄严气氛,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使我想起印顺导师在早期所著的『印度之佛教』自序,肯定根本佛教的「淳朴」;他本人是始终坚持大乘的「行解」,但又非毫无保留地接受,而有「梵化之机应慎」的警诫,避免神化而带来衰亡的厄运。
印顺导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对印度佛教的演进,作这样的结论:「正法由缘起论而发展为法法平等无碍的法(本)性论;又由法(本)性论而演化为佛性(如来)本具论;再进就是本来是佛了。这是佛教思想发展中,由法而佛的始终历程。」
佛教,不论是佛法的信仰与修证,或为佛学的学术研究,总不出佛、法、僧三宝的范畴。从人间佛教的史实看,三宝是以佛宝为根本,先有释尊的出家修行,菩提树下成正觉──体悟正法,而后说法度众生;有人闻法起信,决定追随佛陀出家,加入住持正法的僧团。这是依「佛为法本,法由佛出」;僧是因佛陀与正法而后存在的追随者、奉行者。假如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悉达多」太子,延续「剎帝利」阶级,在王宫里沉迷于五欲的享受、忘不了亲情、爱情,不肯放弃王位的继承,最终达成统一全印度的「转轮圣王」,那么今天的佛法僧三宝,将以何种型态而存在世间呢?故此,离开佛陀及其正觉,法宝和僧宝即无从建立。
僧宝,约佛陀出现人间而教化众生的「化相三宝」而言,其位次在佛宝与法宝之后,似是可有可无,处于不重要的地位。然依「住持三宝」来看僧宝,如太虚大师说:「佛法弘扬本在僧」;由于僧伽的存在,「出家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众生才认识到什么是佛宝与法宝,而发心归依佛法。事实上,佛陀早已进入涅槃,假如不是僧团负起「令正法久住」的重任,佛陀及其正法,随着时间的消逝,无常的变迁,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有谁还知道佛与法的存在?基于「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的信念,僧伽在佛法中的重要地位,是必须被肯定的。
然而从正法为依皈的意义说,佛是法的体悟者,僧是佛法的奉行者,若无正法为所证,则无能证正法者,也即法宝不存在,佛宝从那里来?佛是证得正法者的尊称,正法者,「非佛作亦非余人作」,它是本来如此、普遍如此的世间实相,也即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即因为他有清净智慧,能体悟这一常恒、普遍的正法;「见法名为佛」、「见法即见佛」即是此意。是故,法宝乃是诸佛之本源,也是僧伽之所以称为宝之意义。今人归依佛教,若偏离法宝,则不明佛宝「正法以为身」之理,导致神佛不分,把净土看做天国,以为佛就是天国的创造神,这如何称为正信三宝的佛教徒?同样地,若不知僧伽是正法的奉行者,将僧伽与正法抽离出来,而以伟大的个人为崇拜对象,也是不符皈依三宝的本意。今欣逢佛诞良辰,佛教徒举行各种形式的庆典,身为弘化一方的法门龙象众,以弘扬正法为己任,务必藉此盛会,唤起佛弟子怀念佛陀遗教,加强其正法的纯洁信心。
效法菩萨精神报佛恩
人间佛教的论题核心:人、菩萨、佛。我人学佛以成佛为理想目标;发心修菩萨行,乃必经之历程;因圆则果满,证得无上菩提。从诸乘分别,有声闻与菩萨二道。声闻之无极学位名阿罗汉,菩萨道则以成佛(妙觉)为极果。由人的地位发菩提心,修利他悲济行,而后完成佛果,已成「大乘佛法」的定论。然从印度佛教的演变看,大乘佛法又可划分为「初期大乘佛法」、「后期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三期。初期大乘主要是一切皆空的思想,后期大乘为万法唯心论,秘密大乘是融摄一切学派,以「佛德本有」的真常论为所依,发展为即身成佛的「易行乘」。中国佛教以大乘佛法为主流,但从隋唐时代创立的八大宗义考察,显然与后期真常思想,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其特色是:「至顿」、「至圆」、「至简」。说理是大乘,而急证的心态与表现,则与小乘同出一辙。意思是:声闻厌离心切,急急于个人的解脱;后期的大乘菩萨,则愿求顿悟成佛。经论所说的:「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因」,未免太迂缓了。所谓四宏誓愿:度无边众生、断无尽烦恼、学无量法门、成无上佛道。无边、无尽、无量、无上。如何于短期内完成?答案是:如是一切法,尽虚空、遍法界,不出我人一心;顿悟自性,即大功告成。
初期性空大乘佛法则不然,代表此期的是龙树菩萨,其不同于前期「佛法」与「后期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者,综合起来有三点:「忘己为人」、「自力不由他」、「任重致远」。分别言之,菩萨的伟大,主要不在于自身的智证,而是广大的悲愿;「留惑润生」,能入涅槃而不入,宁在无尽的时空中,舍头目脑髓,修利他的悲济行。这是菩萨道比起声闻道的殊胜处。后期大乘,如以思想的演进,「愈后愈圆满、愈究竟」的见解,则后来居上,不是通教大乘,而是最上乘,究竟一乘。然既是「小乘急证的复活」,则缺乏「忘己为人」的精神。同时,急功近利,强调「三生取办」、「一生圆证」、「即身成佛」,已无「任重致远」之可言。再者,后期大乘的兴起,为了普度众生的方便,与神教他力的信仰、愈行愈近,终至「天佛一如」,神佛不分,走向衰亡。佛法的特质不见了,菩萨精神也消失了。执方便为究竟,而不知「正直舍方便」,则菩萨之真精神荡然无存,究竟成佛之理想,又从何谈起?
欣逢我佛世尊诞生之期,佛教界举行各式的佛诞法会,施设种种方便,令未信者起信,已信者增长。对正信三宝弟子而言,纪念佛陀,其实质意义,乃在提醒大家,不忘正法;唯有佛陀的正法,法身常在而不灭,才是佛陀真正活在人间。如浴佛偈:「净智庄严功德海」。以此赞颂佛陀的圆满功德,如汪洋大海,深广无涯,主要的是以清净智慧为体,依净智为主导,融摄一切悲济大行,趋向萨婆若海——完成一切智。我人为不忘正法,所以举办佛诞活动;为了实践正法,当依圣教「四预流支」而进修;为报佛陀深恩,务必学习释尊的因行,效法菩萨的精神,继往开来,令正法久住。这才是怀念佛陀的意趣所在!
二○○四年四月五日写于观音丈室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