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入门网

慈心的力量——《佛说慈心应作经》点滴

发布时间:2023-12-13 09:32:38作者:大悲咒

  《佛说慈心应作经》简称《慈经》,这部经典在汉传藏经中没有收录,出现在巴利语系的“小部”经中。《慈经》缘起是这样的:曾经有一群比丘,在佛陀的教导下来到一个森林中禅修。森林里的一些树神原先以为这些比丘只住短暂的几天,孰料这些比丘希望在森林中停留很久。由于这些出家比丘的到来,树神被迫离开此地,因为他们与比丘们生活的方式不一样。后来树神们想了一些办法恐吓这些比丘,比如说放一些烟雾和一些光。当然,比丘在未证得圣果以前,依然会有恐怖心和怖畏心,感到不安、焦虑。带着这样的心理,比丘们来到佛陀面前,向佛陀汇报了这些情况。佛陀用慧眼观察,看有没有其它环境更适合比丘们禅修,可是没有发现这样的环境。于是佛陀对他们说,你们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那个地方最适合你们。很多时候我们要理解,在哪儿最害怕,还是要在哪儿去面对。并且佛陀对那些比丘们说,我会给你们一个“武器”,而这个“武器”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慈经》的内容——用慈悲去面对恐惧,面对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一些人和事。

  恐惧是来源于不了解,是担心被伤害,或者已经被伤害过而内心痛苦,不愿再次被伤害。佛教告诉我们,用爱去化解恨。这样的爱,从爱自己开始,爱自己的人才会爱别人。

  《慈经》的内容很长,我们在这里只能做一个简单的勾勒。这部经是佛陀对出家比丘的教诫,它提出在修习慈心之前应首先具备一些条件,如同我们说学佛要先具足暇满人身,否则很不容易。出离心也好,菩提心也好,要建立在道前基础上。如果缺少之前的熏修,我们再奢谈什么都很遥远。同样,修慈心也要具备一些心的能力。

  要正直。也就是一个人要光明正大,不谄曲。要有能力。有能力学习佛法,有能力管理自己。要善良、柔顺、温和、谦虚、知足。知足是指生活不会被贪婪淹没。如果你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或者你认为很多人需要你去做很多事,那你没办法修慈心,也没办法修学佛法。

  还要去守护诸根,防止我们的六根随着六尘境界而转。

  不要忆念你们的眷属,经常要忆念你们的正行。

  此外,根据觉音尊者在《清净道论》中的所说,修慈心之前还要去除一些障碍。比如对神通的执着、对家庭的贪爱、对利益的追求、对仕途的努力、对亲戚家族所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身体不舒适,还有太爱读书的嗜好等等。阅读当然可以,但我们不能一天到晚都读书,变成“书虫”,不读书就不舒服。这些对修习慈心都有负面影响。修行真不容易,为了修这样一个法,要在前面做这么多前行。的确,有的时候一个方法、技术看上去那么简单,可是用心之前需要很多准备。正如一个三岁的孩子,他试着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和人格圆满的人念出这一句佛号,效果截然不同。在同一个人身上,在非常清净的环境中念出的这样一句佛号,和遇到痛苦、烦恼的时候,为了转变甚至为了逃避而念出的一句佛号,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一个慈悲的人,内心里很少有瞋恨,能够向周围散发出慈心。一位当代的禅师说,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社会通病,就是“普遍缺乏慈心综合症”。什么意思呢?就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慈爱心,不关心别人,也不知道如何爱自己。佛陀说:“我已经观察了所有的地方,发现没有一个人不爱他自己。爱自己的人不要伤害别人,首先不要伤害自己。”你在愤怒、瞋恨、恼怨的时候,你就伤害了你自己,让自己变得很丑陋、很不安、很焦虑,为你的未来投下了仇恨的种子。在佛法的因果法则里,我们没有办法逃避业缘给我们带来的感受。由此看来,慈心是在滚滚红尘中保护我们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做到没有一点瞋恨是不容易的,瞋恨的火焰经常不知不觉燃烧起来。经常听到有人说:“这个人真是的!我每次都谦让他,他却不依不饶!我要不是学佛,早就跟他不客气了。”这番话里,建立了一个概念——因为我学佛,所以我必须让着他,但是这样的让是有条件的。这是一种忍,却不是真正的忍辱。我们要仔细地观察自心,一点点地通过慈心的修学来化解 瞋恨。

  有人问一位禅师:“我怎么才能快乐一点?”禅师的回答让他感到很意外:“你的烦恼少一点,你的快乐就多一点。”

\

  有人说自己的慈悲心总是生不起来,其实只要自己少一点瞋恨,慈悲就会增加,就像一座天平,一头轻的时候另一头就重。

  当然,慈心不是想生起就能出现的,慈心的生起需要一个过程和一些条件,还有一些方法,而且还有些注意事项。

  佛陀要我们在心中培养慈悲的心念,愿所有的众生快乐安全。因为我们自己也在众生当中,快乐安全是做人的一个基本要求,人要有安全感、信任感、价值感和快乐感。我们经常感觉到无聊、沮丧、踌躇、彷徨、不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其实都是没有快乐和安全。我们贪心生起来的时候是觉得我需要;瞋恨生起的时候是觉得我不需要。还有的人说自己前途一片迷茫,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也就是指他不知道需要什么,也不知道不需要什么,这就是愚痴。

  让我们来关注轮回中的众生。无论哪一类的众生,是人间的还是天上的,是强壮的还是软弱的,是大的还是小的,我们肉眼可及的还是肉眼不可及的,离我们近的还是远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我们无一例外地希望他们法喜充满。当你真的从内心做出这样的祝愿时,你会感觉到心里暖暖的,不孤单。

  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要彼此轻视,也不要互相埋怨,更不要想着让别人受苦。就像母亲奋不顾身地爱她唯一的孩子,我们要对人们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慈心。《菩提道次第论》中讲到“知母念恩”,以对母亲的爱作为源头,来逐渐形成我们的菩提心。

  在这个世界上,即便是最亲的人,父子、母子、夫妻、姐妹兄弟,彼此纯粹没有任何贪爱的心是很难的,而佛菩萨的慈心却是无缘大慈。什么是无缘呢?就是彼此间什么关系也没有。有时候我们在社会上帮助别人,首先要问这个人跟我的关系如何,或者他对我怎么样,这样的慈悲是有限的。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做交换,因为他给予过我,所以我也要给予他。作为普通人,我们还无法从这些设定中摆脱。男女之间,当男孩子对女孩子说喜欢她的时候,他可能希望从她那里得到些什么,当这样的条件失去的时候,他的爱也就剥离了。众生是同体的,打个比方,你一不小心,右手磕碰了一下,你的左手首当其冲地就会去抚摸右手,缓解右手的疼痛。是否需要先商量一下?这种帮助是直接的。菩萨对众生的帮助,就是这么直接!只要你需要,他就来。我们做不到,但我们要先从理论上建立起这个概念,慈心可以遍于十方,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障碍,没有仇恨和敌人。在行住坐卧中,我们都保持正念,放弃对众生的贪瞋,我们就不会陷入轮回。修慈心,基于我们了解瞋恚的过患,我们要思维忍辱的功德。当你觉得“忍无可忍”——也就是没什么可忍、不需要再去忍的时候,你在世界上就没有敌人了。没有敌人的感觉会怎么样?会不会很难受?斗争令我们不安,但有时候我们心里也向往那种斗争的感受,一旦没人斗还不舒服,要整点事出来做做。为什么?因为我们首先就不够关爱自己!

  慈心有几个特征:第一,修习慈心,是发自内心地希望一切生命幸福或受益。那么,首先你要有一个愿意自己幸福的愿望。我们经常听到一个人这么说:“我这辈子没办法了,苦是受定了,我做点好事,争取下辈子不受苦。”我们总是把内心世界的宁静寄托在在未来,希望来生在佛陀或者神的帮助下,永受诸乐无有诸苦。为什么这样折磨自己呢?你如果存在这样的心理,你永远都不会快乐,因为快乐永远在未来。心的运作是念念相续的,真正向往宁静快乐的人,在当下他就会不断地培养快乐。一个一天到晚苦大仇深的人,临终前突然一下子说“我快乐了”,你相信吗?也许会,但真的不太容易。在生命的每时每刻,我们都可以尽我们的能力祝愿别人,也祝愿自己获得快乐。这样一种心出现的当下,就能让我们满足;第二,慈心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心里,它会体现在你的语言里和行为中。一个内心有慈的人,语言会柔和,说出善语、吉祥语、安乐语。他的行为同样让你感觉柔和,他会较少表现瞋恨。有的时候他会出于慈心表现出愤怒,但那种表达绝对不会像真正的瞋恨一样让你痛苦。有的长老多年持守佛门律仪,不伤害众生,也许他没有什么特别的语言,可是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能让我们感觉到他的内心里充满慈爱。他静静地坐在那儿,神情慈祥。慈祥其实就是内心中瞋恨很少,愿意爱别人的一种表现。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坐在藤椅上,在午后的阳光下,她的一群孙辈的孩子在她的身边围绕,她柔和地看着他们,这样一个景象让我们内心温和;第三,去除恶意是慈心的一个必要条件。怎样才能获得慈心呢?我们要能观察到另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有可爱的地方。我们恨别人是因为觉得别人身上没有可爱之处,其实是没有找到我喜欢的东西,没有我认为可爱的东西。我们每个人看别人,首先是看别人身上有没有“我”,如果你身上有“我”,那我会认同你,你身上没有“我”,我远离你;第四,真正的慈心是没有任何需要的。当然,在普通人心里,慈心和爱之间时有交替。有一位尊者说:“贪爱会伪装成慈心。”所以正念非常重要。如果你经常觉照到,你有一种所谓的慈心其实是因为有需要,那你就要拣择它。

  我们说“为利有情愿成佛”,要度一切众生,这样发了愿,还要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觉菩提心里掺杂着其它的心。是众生有痛苦,需要我们利益他,还是我们需要通过利益众生达到自我的一种感受呢?

  我们修慈心,最初需要选择合适的对象。首先避开那些不容易使我们生起慈心的对象。例如,这个人我很恨他,你非要让我去爱他,我只能假意说爱,就像戴上一个微笑的面具。所以对于敌人我们先不要急于修慈心,那样会无法胜任。而对非常爱的人,我们一开始也不要修慈心,因为会产生贪著。特别是对于你已经有执着的人,你再借着慈心的这个借口去爱,最后你会发觉,你不是爱他,而是需要他。也不要先对异性修慈心,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强,不知不觉中,慈心会被欲望代替。很可能觉得我在爱别人,其实是想“慈悲”一下自己,放纵并不是慈悲。对于一个已经死亡的人,我们也没有办法修习慈心。

  我们可以这样来修习慈心——首先对自己,然后对其他一些可爱的人,比如我们的母亲或其他亲人。

  有人说:“我没有亲人,我爸妈从来就不爱我,把我从小就抛弃了,我恨他们。”别人问他:“在人间,你没有觉得可以信赖的人吗?”这很重要,因为没有好的社会关系就没有健康的人生。他说:“没有。”别人又说:“那你想想看,周围有什么是你比较喜欢的。”他说:“有,是一只狗。”于是他们叫他先对狗来修慈心。

  在这个世间有的人觉得人都不可靠,在西方国家,有的人把他一生积累的财富留给一只狗一只猫,却不给自己的亲属。不敢相信别人,前提是不敢表达自己的关爱,害怕受到伤害。实际上,越是怕受伤害你就越发容易受伤,那是因为你的心量很狭小,很容易被碰伤。

  佛陀的心为什么不会被伤害?佛陀的心就像虚空一样没有障碍,谁也伤害不了他。我用拳头向你挥舞,可以攻击你,让你感到痛苦和不安。可是我如果向空气这样挥舞拳头,我就变成唐吉诃德了。最好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就是散发慈心。真正的慈心会让你感觉到:“我怎么这么有力量呢?怎么越来越成功?”

  接下来,我们散发对大众的慈爱。当我们心力够的时候,再对我们抱怨过的人散发慈心。你会发觉慈心生起的时候,自我越来越小,对怨敌容易接纳和包容。我接纳和包容怨敌的时候,是接纳我自己那些烦恼,我们讨厌的人的那些特征,就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我们希望那些东西不要在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当它出现的时候,我们去观察它,不去打压它,因为我们打压它就是希望打压我们自己,折磨我们自己的那一部分。

  我们要平等地修慈,舍心是修慈最好的状态。我们建议世间的慈善家和行善者都来修平等的慈心,因为没有贪瞋痴的慈善是最大的慈善,是最究竟的慈善,它不会为自己的利益所驱动。在这样的慈善里,人们并不是为了获得名誉,也不会因为完不成什么设定的任务而瞋恨自己。

  佛陀会不会说:“哎呀,我没能度尽众生!2500多年后,娑婆世界里还有一群人没解脱,他们依然需要每天做皈依共修、听佛学讲座。”他不会这样说,因为他的心平等。他做到他能做的,他不勉强我们,接下来的事由我们自己做。

  有四句关于修慈的偈子:“愿一切众生没有怨恨与危险,愿他们没有心理的痛苦,愿他们没有身体的痛苦,愿他们快乐地照顾自己。”

  修习慈心有十一种功德利益,从睡眠安稳乃至获得禅定之后可以升到天界,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修观禅,可以彻底解脱轮回。住在道场里,不发怒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大多数人在这个环境中都会经常生起善心。可是一旦离开这儿呢?“面上无瞋真供养,心内无瞋出妙香。”古德如是说。

  善于行善并希望内心安详的人应当培养这些特质:他必须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顺、温和,以及谦虚。能够知足并且容易被护持,生活少务、简单。善护诸根,谨慎、不轻率,亦不贪恋眷属。他应当不轻犯任何极微小的过失,避免受到智者的谴责。接着,他应当在心中培养如下的心念:愿所有的众生快乐安全,愿他们的内心是满足的。不论哪一类的众生,软弱或强壮;长、胖短、或中等;短、小或巨大。也不论是可见或不可见,在我们周围或离我们遥远,已出生或即将出生的众生,愿所有众生,无一例外地,和喜充满;让人彼此间没有相互欺骗,且不管身在何处,任何一个人都不轻视他人,即使生气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如同母亲不顾自身生命地护念她唯一的孩子。

  愿人们也能对众生散发这样无量慈心,让一个人无量慈的心念充满十方,没有任何的障碍,所谓“此生中最高的境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