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心理救治——访达照法师
作者: 吕方芳
“我最初出家的十年,内心经历了很多孤独。想到个人在浩渺的宇宙显得如此微小,就会哭。我想哭对人有帮助。”(笑)。
初冬的早晨,达照法师、妙华法师和一众道友,坐满了萧泾寺的这间小屋。伴着煮开水的滋滋声响和热气,开始了这次采访。
弘扬永嘉禅
常说“大唐国内无禅师,不是无禅,而是无师。”禅法难修,禅师难求。此次达照法师前来指导在家弟子修行禅法,是难得的契机。说起弘扬永嘉禅的缘起,达照法师谈到,汉传佛教八大宗派——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前四派理论体系非常完善,侧重教理,后四宗注重修行。其中,禅宗不重教理,重理之宗又不重参禅。又或者,净土宗较少学教理,重教理的人念佛也不得力。究其原因,是在思想观念上,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佛法是一味的佛法。从民国年间开始,各地办了很多佛学院,有金陵刻经处的支那内学院,谛闲、太虚等大师所办的佛学院。此后,便提倡各宗派融合,在将近100年历史当中,虽观念上相互融合,彼此认为正统,但真正能在修行上结合起来的,却不多见。
永嘉大师的修学经历特别。他早年修天台宗,先学教理的体系,并能按照教理来实践。后到六祖大师那里听南宗顿悟的禅法印心开悟,因此他早就把教禅完美地结合,以《证道歌》表现出来,身份比较独特。宋朝以后民国以前,很多人认为《证道歌》纯属禅宗著作,天台宗也较少纳入,一般是把《永嘉禅宗集》的天台止观放进去的。但是,这就把一个人的思想分成两部分,割裂开来。事实上,《证道歌》蕴含着依教理印证的内涵。现在,我们通过修学和观察发现,佛教界和社会上都非常需要依照教理来指导自身的禅修。特别是禅修有所印证时,需要有教理作为依据。这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注重有理论、有根据的方法,秉持客观或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修行。达照法师认为,永嘉大师依教悟宗,宗不离教,教不离宗,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现代人则常常停留在这样的误区中:修行的人不懂教理,懂得教理的人又不想修行,永嘉大师的禅法恰是指导大家走出误区,契合现代人的方法,这也是整个社会和佛教的发展趋势和需要。
达照法师的修学路线也与永嘉大师相似。法师出家时的寺庙是天台宗,后来学了净土后,出现一些不能理解的情况,便又出去学习了禅宗,解决了问题。禅宗的修行体会是与天台教理息息相关的。达照法师说,我既是天台的子孙,又从禅宗受益,永嘉大师走过的这条路,正好也是我走的这条路。当我从普陀山回到温州后,我住持的妙果寺正是永嘉大师的寺庙,后山净光塔正是永嘉大师的舍利塔。温州市政府很重视文化建设,从2003年开始恢复永嘉大师的舍利塔。修建舍利塔前挖地基时,在地宫里面发掘出永嘉大师的舍利,至今还供奉在妙果寺中。
南怀瑾老师曾说温州历史上真正了不起的人物就是永嘉大师。不但我们要弘扬光大,还有美国、日本、韩国及台湾、香港等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弘扬。曾有日本人来到温州,当时永嘉大师的舍利塔还没完成,他们就把点燃的香插在墙上,跪在那里哭泣。哭的是这样伟大的祖师,却无处纪念。有这样的国际影响,亦是弘扬我们中国的文化的机缘。
“打退心中贼”
现代人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如何对治?达照法师谈到,禅修实际上有个名词可以代替,就是情绪管理。人很多痛苦的产生是因为情绪不稳定。禅修的作用是先管理好自心,让心柔软、听话,再用智慧指导自己,这样受伤的机会较小。若心刚硬,那么即使想要自己如何,心很难改变,痛苦就会出现。
谈到汶川大地震给人带来的长期心理疾病的对治,达照法师说,这首先是自然灾害,是大家共业所感的依报世界在运转过程中产生了问题。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这是正常现象。对我们个人来说,要认识到这是尽我所能,提高自我和社会环境的机会。
现代社会中,很多企业家、精英骨干,甚至学生,都有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用一个简单的比喻,一个人从六楼摔下来无疑会丧命,如果二楼位置上有个太阳棚挡一下,就会救他一命。这个太阳棚,就相当于信仰。有信仰的人,即使有压力,也会把压力转换给佛菩萨,这是一个期待的过程,是有希望的状态,这样便缓解了直接面对的碰撞力,释放了部分压力。即便没有办法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如碰到了太阳棚,结果还是掉在地上,但经过缓冲后果会减轻。但现代人的问题恰恰是信仰缺位。禅修是很重要的方法,可以使心灵得到安顿。
人不是完全独立的,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一个人心态好了,能够影响到身边人。但最难的是“打退心中贼”,我们明了这套理论,可是到自己身上往往做不到。这里有一个过程,《大智度论》中讲“智目行足”。如果连理论都不知,怎么打贼都不知,那么就永远没有机会打这个贼。知道了如何打后,可能你开始运用方法不习惯,但你有了这个方法后,总有一天会打退这贼。
《大智度论》中还有跛者和盲人的比喻:着火的时候,跛者看见门却跑不了,盲人呢只会乱跑,最好的办法是把两个人结合起来,盲人背着跛者,在他的指导下逃跑。有智无行,是跛者;有行无智,是盲人。所以学佛的人有两种:信行和法行。信行的人对师父有信心,按照师父的指导做,虽不懂理论,但做时能受益。法行的人要先学教理,理论学通了,再去禅修训练。认识到了心贼难防,想要防了才有可能防。做起来有距离是正常的。正如初果罗汉,见地已经与四果罗汉相同,看到了无我,但碰到事情时,贪嗔痴都来了。但通过四禅八定之后见道,经过二果、三果,到了第四果,理论和行为结合在一起了。
达摩祖师来中国后,说这里有大乘气象。大乘和小乘最基本的区别是:小乘人在获得涅槃解脱后,不再生死轮回利益众生,或成就更庄严的身心世界;大乘人是不能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非但不舍,还要庄严,但前提是有这样一个菩提心愿,具备基本的道德品质。汉文化有着优秀的儒道传统基础:儒家孔孟之道讲求处世为人之道,“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重要的是先把活着的状态调节好;老庄哲学讲虚无、逍遥这些超脱世间的想法,让我们可以从世俗的态度中超脱出来。但儒家偏有,道家偏空,二者都是从世间的角度,没有真正破掉我执。佛教初传东土的300到400年间,佛教精神没有真正传播开来,直到东晋鸠摩罗什翻译了般若类经典之后,中国人才知道佛教讲的般若、空,并非道家讲的虚无;佛教讲的有、缘起,也非儒家讲的道德。而中国人一旦理解了“有”“空”不二,就明白了般若思想。中国本土有这样优秀的文化,与大乘佛教有相应的地方。
其实佛法的次第就是生命开发的过程。只要我们努力,有天总能够真正明白真相。重新打量自己的生命,有高远的志向,在行为上一步步朝前走,生命便有归宿感。
现代人的症结——孤独
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很多,不仅仅是压力,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孤独。因内在情绪的不同,孤独可以分成很多种。有的孤独源于自私,有的源于性格,有的源于无事,还有的源于孤傲,这是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孤独。还有一种是圣贤的孤独,如李白说的“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如虚云老和尚讲的,“不获知音徒自伤悲,笑破虚空骂不唧留。噫问渠为何不放下,苍生苦尽那时休!”一个人修道到了很高的境界,觉得他的生命就是为利益众生,而很多人反而会质疑:你都已经解脱,还在贪求什么呢?这样的误会确实让人有孤独感。圣贤也会有孤独,但圣人的孤独绝对不会有任何负作用,那是生命中一种强而有力的原始力量,经过圣人的善加利用,变成一种悲壮的力量,非常伟大而又壮观。
从孤独的使用来说,是心情的空档,如开车一样,既不是前进档也不是倒车档,孤独实际是选择人生进退的关口。孤独可以很可怕,如得不到理解的人会寻求发泄,难免造成严重后果。如在孤独时静静地体会孤独,则能调整人生方向。达照法师说,我也是凡夫,也生活在世间,内心也有很多和大家一样的感受。我那篇写“孤独”的文章最后有一段话:“月光静静地洒落在我的身旁,海风吹拂了我的梦幻,波涛音乐般美妙,回旋在我的耳边,内心宁静而又明亮!如果你害怕或者逃避,真的是好不冤枉;如果你真诚接受,那就是生命的乐章!此时此刻,天地悠悠,山河梦醒,人生如寄,岁月茫茫。过去、现在、未来……!我一身的清凉,偎依在波澜壮阔的海岸!”要说我有没有达到我所写的境界,可能写的时候达到了吧。(笑)写的东西,有的时候是自己做到的,有的时候是自己看到的。想要不被影响,要加强自己能量。否则肯定会受到影响。我最初出家的十年,内心经历了很多孤独。个人在浩渺的宇宙显得微小,想到这里就会哭。我想哭对人有帮助(笑)。拜佛的时候有的时候哭半个小时,蒲团都湿掉了。大概一、两个月哭一次,但不能经常哭,否则会着悲魔。(笑)
寄语禅学会
“志当存高远,心不外平常。”这是一个很好的对现代知识分子做引导的社团,通过佛法改变生活、身心的状态,方向很正确。一方面,各位会员事业有成、胸怀大志,在做好自己事业的基础上,愿意承担比家庭事业更大的责任,改善社会,做更多的好事。另一方面,从修行来说,大家首先学习教理,再到实修,我是非常赞叹的。这两天,大家通过紧张的禅修训练,在实修佛法上有所体验。具体有没有受用呢,这个要问自己。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