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有佛性?!
有云:“有情无情,同圆种智”,谓出自《华严》,然遍寻《华严》而不得,今细勘之。
华严宗祖师清凉澄观在《华严疏钞》卷25中说:
“人有灵知之觉,今第一义空与之为性,故名“佛性”。非情无觉,但持自体,得称为“法”。今真性与之为性,故名“法性”。……(今疏意)谓佛有觉义,故名属佛(性);土无觉义,但持自性,故名为“法性”。”
佛性、法性、真如、性空等,般若经曾说是“一义也”,有人因此认为,既然色法性空,具真如法性,亦得有佛性。(还有其他理路,谓:色心相即。这种说法,不值得讨论。)这实际上是明显没看上下文的误读。因为般若经也说:在有情数,名为“佛性”;在非情数名为“法性”。此处澄观大师也说得很明白:“人(有情)上的空性才叫佛性(也可以叫法性);非情(无情)上的真如性,但得称为法性,而不得名佛性。有智觉的,可以称为佛性(也可以叫法性);至于佛的‘依报\’法性土,但得称为法性(不得称为佛性)”。虽然都指向“真如”,但“佛性”义狭,“法性”义宽。
同书卷37又说:
“第一义空,不在智慧,但名法性;由在智慧,故名佛性。若以性从相,则唯众生得有佛性,有智慧故;墙壁瓦砾无有智慧,故无佛性。”
很执白地道出了“墙壁瓦砾无有佛性”!
圭峰宗密《华严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十则继续表达“非情无佛性的主张”:
真如之性,无始时来,本自清净,虽有客尘,而不能染,故曰“性净”。在有情身,即名“佛性”;在无情界,即名“法性”。以本性清净,故以为名。
很明显,华严宗的立场,是非情无佛性!
《华严经》中找不着,华严宗又反对,可见此说传出的蹊跷。
另外,我们顺便看一下唯识的说法。
《成唯识论》卷十云: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
这里是说:“自性身”和“法性土”(俗云正报、依报),一属“佛性”,一属“法性”(文中“而属佛、法”)。有为功德所依名“相”,诸法自性名“性”(文中“相性异故”——有本作“性相异故”,非是!)
这也是在分辨“佛性”、“法性”的区别。也可以说:佛的“法性土”(“依报”)上的真如性,但得名“法性”,不得云“佛性”,更无“成佛”之意。
无情成佛说,由此观之,实在是佛教基本名相没学好后造成的“美丽的”“误解”!
附:
又,即便说,有经文(反正我没查到——我用电脑查完了《大正藏》,没有发现“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或祖师说过这话,也可以如下来理解:
继玄奘法师以后,佛经翻译多运用“四句格”行文,上文也明显是个“四句格”。为了照顾每节四字的行文,对文字会做前后的语法变化或加个后缀,省简名相。此句就可以这样来理解:谓佛的自性身和法性土是同时圆满的。(“种智”,即“佛”的代称。)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