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是指对佛法完全陌生的人,这种人要读“妙云集”的话,该从何开始呢?
“妙云集”共有二十四册,约三百五十万字左右,上编七册、中编六册、下编十一册。初学者若看佛书,要看深入浅出的书。下编第十一册“佛法是救世之光”中,有几篇文章极宜于初学,可以让对佛法完全陌生的人了解佛教的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佛教对生命的看法、对宇宙的看法等;这些都是初学者应在最短时间内先去把握、了解而建立的信念,知道一个佛教徒所该建立的健康而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道德观、宇宙观。该书首篇文章即名“佛法是救世之光”,最宜先看。另有一篇“人生的意义何在”,处在繁华忙碌的都市中,我们有时会相当茫然,到底人生意义何在?如果是生活在富贵顺境中的人,或许还不会想到这个问题,等他人生受了波折、历练后,冲击纷至,那时更会面对人生好好做一番思考了,同时困惑也将不断发生,到底人生意义何在?人生总是要经一番历练才能成熟,而此书即能简明扼要的点出人生的意义。此外,另有一篇“切莫误解佛教”,针对一些传统或习俗而造成的错误观念,给予深入浅出的解释和说明。下编第十一册有许多较浅、较通俗的文章,都是很适合初学者看的,如“佛为救护我们而来”、“佛学的两大特色”等都是很好的。接着应看中编“成佛之道”,该书共有五章,初学者顶多看到第四章,最好看到第三章即可,第一章“归敬三宝”、第二章“闻法趣入”、第三章“五乘共法”都是初学者可看的,至于第四章“三乘共法”,因讲到小乘的解脱道,算是较深的,对十二因缘、四圣谛等佛法观念,都有深入的解说。最后一章“大乘不共法”因需有相当基础才能懂,初学者可不必看。接下来可看下编第六册“我之宗教观”,该书第一篇文章即是“我之宗教观”,有点像比较宗教学。关于比较宗教学,北投农禅寺圣严法师曾写过一本,是相当好的一本书。圣严法师的较属于学术性着作,印顺导师的则较属于宗教性着作,有他个人的观点,可以说整套“妙云集”,都充满了导师相当浓厚的宗教观点。该书中有一篇约三、四万字的“修身之道”,是专门写给深受儒家传统思想薰陶的人看的,此书能很客观的比较佛法和孔孟思想,而显示出学佛的特色。如果是深具西洋宗教观念者,导师有一篇“我怎样选择了佛教”,该文叙及他在大陆时曾参加过许多教会的研究活动,后来因在理性的探讨方面无法得到满足,而走出西洋宗教。进而研究老庄之道,才由老庄之道转入佛教。
看过以上三本书之后,第四本可以读中编第一册“佛法概论”。虽然现有的概论、纲要性佛书很多,如蒋维乔的佛学概论等,都是很好的。但导师的这一本,却是完全与众不同,该着原有另一个名字叫“阿含讲要”,是导师在太虚大师于四川创办的“汉藏教理院”任教时的讲义,加以改编而成的。事实上该书完全是原始佛教“阿含经”的思想,全书二十章,所有引用的经文,全部都出自“四阿含”。如果有人觉得“阿含经”不好读,太过于繁琐、深奥,则不妨来读这本“佛法概论”。凡是该书所引用的“阿含”经文,可以说全是“阿含”之精华重点所在,有兴趣研究原始佛教者,这本书一定要读。通常佛教概论的书,多像蒋维乔的方式,从印度的思想源流如“吠陀”、“奥义书”等着作上去介绍佛教的思想,然后介绍佛陀的早期思想,到部派佛教,到南传佛教、北传佛教等等,将各宗派的代表人物、经论、思想,加以介绍。一系列介绍下来,就成了一本概论。而导师的“佛法概论”则完全不采此方式,他完全针对佛教的义理去写。我曾试将此书分段,而可将之分为“信、解、行、证”的四个段落,所以我觉得该书极适合初学者阅读。
接着可继续读下编第一册“佛在人间”,此书最殊胜处,即在表彰六道中唯有人道可以学佛,唯人道有佛法,所以人道其实胜过天道,所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在人间成佛。此书特别发扬出原始佛教的精神,而且把人间佛教的精神和大乘菩萨道精神遥遥相应,配合起来。真正的人间佛教不是藏身山林的佛教,要走入社会才能实现菩萨道人间佛教的理想,但为了避免其俗化,必要有相当的反省与自觉,以保持其超拔的另一面。“佛在人间”对此有相当好的见解,值得大家用心去看。
此外下编第八册“教制教典与教学”,则是最适合出家人看的,该书有数篇文章,对初发心出家者极好。告诉我们怎么做好一个出家人,出家后该学些什么,以及要作那一类的出家人,如何报佛恩才不失为出家人本份等问题。该书“论佛学的修行”、“谈修学佛法”、“论僧才之培养”等,都是极好的文章。其实在佛法的修持上,出家或在家,并无绝对的差别关系,重要是修持的本身。
再来还有一本书,也可以放在初学者阅读部分,就是下编第二册“学佛三要”,该书首篇“学佛之根本意趣”及“生生不已之流”、“信心及其修学”、“慈悲为佛法的宗本”、“菩提心的修学次第”等文,都是初学者可看的。此书最后三篇的“慧学概说”、“解脱者之境界”、“佛教的涅槃观”,都是相当有深度的文章,对初学者而言较困难。本书前八篇初学者都可看,尤其“自利与利他”一篇,该文讨论了学佛者都会碰到的问题:到底是先自度还是度人呢?一般人常以为要先自度才能度人,如俗语“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即代表了一般人对此问题的观点。其实未必如此,该文以经为证、以古大德为证,提出许多例子,告诉我们纵使自己还有烦恼尚未解脱,也有能力使人解脱。“妙云集”二十四册,每册中都有深有浅,很难指出到底那本较浅,适合初学者,以上所说,只是一个概略的介绍。 《怎样读“妙云集”》p.8-13
【A-2. 学佛者如何读《妙云集》】
接着谈学佛者应怎样读“妙云集”,学佛者系指重信仰、修持者。在此先应对学佛的层次有一认识,即是“信、解、行、证”与“教、理、行、果”的层次,这是学佛者必须掌握的重点。同时,学佛者还要特别注意三个大问题:一、发心,二、修持,三、证果。就是所谓的动机、方法与目的这三大问题。整套“妙云集”即提供给我们一个完全的大乘菩萨道思想,以成佛为学佛的动机与最终目标。在成佛的历程上,有“正常道”与“方便道”两种;成佛要经三大阿僧只劫的是正常道,修六度万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相当不容易的。正常道着重理事的相应,有心灵理性的境界,还要有实际的事相行为。方便道则不然,主张可在观想中修,可不经三大阿僧只劫而往生得阿毗跋致(不退转),净土思想在大乘中被提出,即出于此一观念。有人以为导师不承认有净土,反对念佛。其实导师只是提出龙树“十住毗婆娑论”中难行道与易行道的观念。导师的净土观念,虽有别于唐善导、明莲池、清印光以来的净土观念,但绝非他否认净土的思想。他只是较推崇大乘正常道的思想,不过他也包容、尊重、随喜方便道的修持,在“成佛之道”的“大乘不共法”章中,即有谈论及此者。另下篇第四册“净土与禅”一书中,有很多文章讨论净土的问题,如“净土新论”等,只差别在导师不只光讲“持名念佛”,他还提出各种净土的修持法门,其观点较类似于净土三经一论中“往生论”的思想。
学佛者读“妙云集”时,应特别注意书中所谈发心、修持与证果等方面的问题,注意其讨论信解行证的层次。若以书为代表,则有“佛法概论”、“成佛之道”、“学佛三要”、“佛在人间”等书,另加上“般若经讲记”、“宝积经讲记”、“胜鬘经讲记”等书。 《怎样读“妙云集”》p.19-20
【A-3. 佛学者如何读《妙云集》】
接着谈谈偏于理性分析,重视学理研究之文化学术界的佛学者,他们的心态约可分为几种。若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者,宜看下编第六册“我之宗教观”及“佛在人间”两书。中国儒家向来认为“圣人以神道设教”,“远天道,尽人事”,“未之生,焉知死”等,都充满了非宗教的人文色彩,此类人应看看“我之宗教观”一书中所讨论儒家思想的文章。另有下编第九册“佛教史地考论”中有一篇“中国佛教史略”,评论比较了中国历史,与佛教史的观点,可以参考。
若是受欧美思想影响深者,这种人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受西洋宗教影响深者,一是受西洋科学及哲学影响深者。前者宜读“我之宗教观”与“佛在人间”两书。后者,重科学实证及哲学思辨,则宜读“中观今论”,该书说明了许多科学、哲学、形上学所无法处理的问题;建立一种三世因果的生命信仰来接受缘起性空之观念。
导师晚年还有许多作品,如“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及“空之探究”等,都是专题专论,若非专业学术者,不太适宜阅读。我建议大家还是读“印度之佛教”,即可了知其他的问题。本来学佛是先读经后读论,但若依大乘三系之演变,则宜先读论后读经;其实论是解释经的,真正说起来,经较难读而论较易读,若有懂论的基础,经就好读了。所以看“妙云集”宜先从论方面下手。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