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入门网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发布时间:2023-09-04 12:09:15作者:大悲咒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你忍不下来。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1991年6月16日高雄文殊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今天是我们换一个课程的开始,今天讲的这本经典是净土五经的第四本经典,净土五经我们已经讲过《阿弥陀经》,讲过《无量寿经》,讲过这个《观无量寿经》,三经一论都讲完了,那么如果加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第四本经,所以这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章是《楞严经》里面其中的一个章,其中的一部,一个章,所以是节录自《楞严经》的,节录自《楞严经》,教我们怎么念佛,虽然短短的一段文章,却是教我们如何修行才能感应到佛,讲得很详细,这大势至就是我们阿弥陀佛右边这一尊,据说这个印光大师,在这个大陆里面那个印光大师的这个记载,就是全集记载,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示现的,所以印光大师一辈子都教人家念佛,教人家念佛。

  翻开书,序文我们不看,序文我们不看,这个序文我们不看。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续法法师著

  目录

  引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日诵式

  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卷上

  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卷下

  刻势至疏钞缘起

  引

  念东高先生、千里柬余。自谓年来一味净土。娑婆境风浩浩。真如□。草堂青、皆不免蹉跌。勉余留心此件。余偶举示百亭法师。而法师先有势至念佛章疏钞、在余案头。二人取卷重阅。尽然兴叹。谓高先生以身践、为救时之药语也。遂命儿子募资刻之。刻既竣。法师复谓余弁其首。余惟华严大经、德云首宣念佛法门。马鸣菩萨立论之祖。念佛与止观并重。而楞严为谭性之书、然势至念佛一章、列在圆通。禅宗下、不能抑莲宗为非归源见性之途也、明矣。今弥陀疏钞、龙舒净土等文、布在禅林。惟势至章、仅附本经、而未有专行之疏。法师诠文释义、勒成一书。为震旦人、添一重往生舟筏。不可谓非净土之功臣也、又明矣。遂以此意复高先生而继之以臆说云。莲师云。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于念外、别得菩提。又云。执持名号、至于一心、则复还空寂之体。又云。当知净土唯心、更无外境。自性还归本体、是愿生彼国义。如是则莲师虽极力主张西方净土、而不遗宗门见性之旨、彰彰如是矣。则谓见性为净土指归而净土为见性入路、未相违也。见性则掉臂皆净土、而莲台自不消说。不见性则净土非了手。而种因要自不退。然则见性与不见性、而念佛修净土、皆不可忽也。此义似本章所未及言。既以复于高、遂笔之此。以质诸真能念佛人、为何如也。

  康熙庚申长至钱唐戴京曾书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帝译】

  《大佛顶首楞严经》就是《楞严经》整部经典的总称,《楞严经》是简称,整部经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经》,其实比这个还长,“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教我们怎样来修行,怎样来念佛会达到圆通,圆通就是一切法圆融,通达无碍,所以这个阿弥陀佛,左边这个观世音菩萨跟右边这尊大势至菩萨,这两尊大菩萨都是在娑婆世界修行,修行到后来被阿弥陀佛看重,结果现在都站在阿弥陀佛的左右两边,所以我们娑婆世界出这两尊很伟大,很伟大,别的世界,他方世界没有,独独娑婆世界这两尊,这个菩萨(大菩萨)都是娑婆世界修行去的,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产生这两尊算很有面子,算很有面子,因为他方世界都没有这样,这经典都有记载,观世音菩萨也是娑婆世界修行,大势至菩萨也是在娑婆世界修行,现在都站在阿弥陀佛的旁边,简单讲就是娑婆世界虽然是五浊恶世,不过根机很利,都可以补佛的位,这不简单,所以我们若到极乐世界,遇到观世音菩萨跟大势至,我们就说:唉呀!我们都是娑婆世界,我们都是娑婆世界,算是同乡,同乡。

  下面看这个翻译的,这个“唐”,唐朝,“天竺”就是印度,印度的“沙门”就是这出家人叫做“般剌密帝”,般剌密帝他翻“译”的,就是他翻译这个《楞严经》,他翻译这个《楞严经》。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全忘记了,一人专忆就是佛思念我们,一人专忘就是众生常常忘记,那么这二个人,【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我现在将这部经简单解释一下,说:

  大势至法王子,法王子就是继承佛的位,与其同伦,同伦就是同样菩萨的阶位,平辈叫做同伦,同伦是怎么样呢?五十二菩萨,这五十二菩萨表示五十二个阶位,叫做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是五十了,等觉、等等,这个叫做妙觉,就是五十二菩萨,就是五十二个阶位,表示不是只有五十二个人,不是这个意思,是五十二个阶位,即从座起,就从座站起来,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对佛这么说:我忆往昔,当然菩萨他有宿命通,他知道往昔,恒河沙劫。这个菩萨会知道过去无量无边的劫数,说:有佛出世,名,叫做无量光。这个无量光出世之后,有十二尊如来、佛,相继在一劫。里面来出世来度众生,那么其最后的佛、名叫做超日月光。佛,彼佛这个超日月光佛就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一人、一专为忆、佛专门在想众生,说:众生回来啊、回来啊,常常在倚门相望,念及众生六道轮回痛苦,五欲六尘是生死法,不要被染污到,要赶快回来,我们众生不是,我们众生赶快回来是唱她先生赶快回来,不然就唱他太太,所以所有的歌曲在编都是什么,唱她先生,等、等……,等她先生,所以我们都忘记佛,佛都在想我们,所以一人专忆就是佛,一人专忘就是众生,佛常常在想我们,而我们老是忘记,像这两种人虽然有遇到或是没有遇到,或是看到,或是没有看到,这二人若相忆,若能互相思念,像佛在念众生的心,众生的心在念佛,这两种人来相忆,他(佛)想我们,我们众生也在想佛,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就是生生世世,同于形影,像我们的身体跟影子般,同于形影就是说像身体……,有看到身体,就有看到影子,就是说你有看到众生,佛就在那里,佛随时在思念众生,像身体跟影子不相乘异,不相乘异,就是不互相分离。下面:十方的如来,怜念众生,这句话很重要哦!十方如来他绝对不会去计较众生的缺点,你若听到佛法赶快去恶从善,因为众生嘛!会造恶嘛!所以我们自己不要拒佛于千里之外,不要太过于自卑感,说:我罪业深重,我不够资格做佛的弟子,不要这样想,佛是一直怜愍我们,一直思念我们,叫我们要回去极乐世界这个故乡,这才是我们永久的地方,所以十方如来就怜念众生像母亲在想儿子,这母亲在想儿子,这心情只有身为母亲的人知道,身为母亲的人知道,你若看这个《望海的母亲》,《望海的母亲》:她儿子出去跑船没消息,生死未卜,都没有消息,那么她每天都到海边等,是陆小芬演的,那支片子我有看,每天都在那边等、等……,他母亲今天若有信佛,她就不会每天站在港边,她就会站在佛祖面前等,等佛来,等儿子,她不知道,生死不明,他跑船出去,所以这跑船实在是很危险,生死不明嘛!因为众生没有学佛,所以她就一直等她儿子,等到后来……,从几岁等,等到头发都泛白,还是还在等她儿子,她也认为她儿子还没有死,所以我们众生的感情,母亲在忆这个儿子,这种亲情之深,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母子的感情难断,若子逃逝,如果是儿子逃离开这母亲,虽忆何为,母亲虽然想他,哪里有什么作用呢?就像众生逃离开佛,虽然佛想我们,这样也没有用,因为你没有在想佛,所以我们这个子若忆母,就是说佛的弟子想佛,像母忆时,就像佛在想儿子般,若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母子经过生生世世,也是永远存在,不相违远就是不会离开太远,母子就是表示佛跟众生,你若是有在念佛、想佛,生生世世他也都会在我们的身边,下面说若众生的心,若众生用这种心来想佛、来念佛,现前就是当下,当来就是未来,无论这个时候或是将来一定会见到佛,所以去佛不远就是离佛不会很遥远,不假方便,不用借着其他的方便法,自得心开,自得心开,你自然就开大智慧,明心见性见到本来的面目叫做自得心开。如染香的人,这个染香就是说这衣服拿去薰香,这个衣服就有香味,身体若涂香就有香气,这叫做香光庄严,既香很香,又光明而庄严,所以大势至菩萨说:我本因地,就是我在因地修行时,就是以这个念佛的心来入这个无生法忍,现在在娑婆世界,可见大势至菩萨也是娑婆世界的众生,我现在在娑婆世界来摄受念佛的众生,归于净土,赶紧往生净土。佛问说:何谓圆满通达的?最快的,我没有什么选择,没有更好的办法叫做我没有什么选择,没有更好的办法,说:净念相继,净念,都摄六根,六根就是说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放下,全都放下,单提佛号,单提佛号叫做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就是说无论你有空、没空,都尽量保持这个念佛的心,净念相继,得三摩地,这样你就可以进入定的里面,斯为第一,这是最为第一好的办法,对娑婆世界众生来讲,这是最快、最直接的办法。

  再来,【《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佛就对这个阿难尊者这么说,【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四重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戒,【十波罗夷。】十波罗夷就是菩萨戒,那么犯到这比丘四重戒,或是犯到菩萨十波罗夷戒。【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靡就是无,一定要通过这么多的痛苦,【能以一念将此法门、】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的这个法门,【于末劫中】末劫就是离佛很远、很久,没有善知识开示,他只要将这个念佛的法门在末劫……,我们现在就是末劫,当中【开示未学。】未学就是初学,或者是刚刚学佛的,对佛法还不是很深了解的叫做未学,【是人罪障、】这个人的罪孽,【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在座诸位!你若不会讲经,你就助印,助印这本经典,这本,你就功德无量,灭无量的重罪,你看!开示一个,将这个念佛的法门……,在末法中开示,他没讲开示多少个,只要有人就可以,不像我们三、四百个在听经,不用这么多人,你只要跟一个人讲,那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何况你印这部经典出来,比如说你印一千本,一千个人看到这本,他因为这样知道要学佛,所以印这部经典,所以师父常常告诉徒弟:印经典有无量的功德,我们不是印这经典随便丢,我们印这经典,听经闻法之后,有人听到录音带再继续用这课本,功德无量,所以我常常说要造福,要抓住机缘,要抓住这个机缘。下面说:

  【则此章经、诚为销罪之巨冶、】这个冶就是熔化金属的大熔炉,什么铁丢进去全都熔化,所以销罪之巨冶就是说无罪不销,就是你教人家念佛,你就无罪不销,巨冶就是不怕你犯到四重戒,不怕你犯到菩萨戒,你就将这个念佛……,你光是跟人家讲一声,说念南无阿弥陀佛有多大的功德,让他产生信心,叫他求生极乐世界,就是度你的太太也好,度你先生也好,度你爸爸也好,度你妈妈也好,一个也没有关系,这样你所有的罪障,销罪之巨冶,要灭你的罪,你一定要扩大(推广)净土法门,劝告一切众生念佛,我们哪一个不造这个罪业,所以【愈病之灵丹、】要治我们的病的这灵丹,【修心】直接,【之捷径、求生之要术也。】求生极乐世界,或是说求生存,求生极乐世界是最重要的。【若能常持、】我们若能常常这样念佛,【无苦不除。】所以一天念二万声佛的人,若像师妈这样七十岁人,再活也不可能超过七十年了,再七十就一百四十了,一天念二万,讲实在的太少了,太少了,若一天能念二十万,噢!那就整夜不用睡了,二万,再多一些是比较好,我看师妈整天坐在那里,像在看门般,整天老是坐在那里,不然也不知要做什么,念佛,所以我们修行念佛是一定对,无论我们有修行、没修行,我一定不会对诸位讲错法,为什么?我就叫你念佛绝对对,我叫你念佛一定对就对了,所以我不用负因果,绝对不会负因果,因为我一直劝你念佛嘛!对不对?印光大师也是这样,大势至菩萨也是这样,文殊师利菩萨也是这样,普贤菩萨也是叫你念佛,何况我这慧律呢,对不对?大菩萨都叫你念佛了,所以若能常持,无若不除,什么痛苦你都解决,【无乐不与。】没有一样快乐你得不到,你只要念佛,就是你什么统统具足,你的福报也有,消灾解难,你也是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人家常常说,说:师父!要怎样才能消灾?念南无阿弥陀佛。师父!病苦要快点好怎么办?念南无阿弥陀佛。师父!我儿子不吃饭怎么办?念南无阿弥陀佛。师父!我年纪大了,我不知要做什么?念南无阿弥陀佛。什么都阿弥陀佛。师父!持咒比较好还是念阿弥陀佛比较好?阿弥陀佛。这很简单开示。我若老了,气喘如牛时,请师父开示。念阿弥陀佛。还是同样讲这句,今天我跟你讲这样,我三十年后,还是跟你讲这句,一样,一样,就是大彻大悟的人,我还是叫他念阿弥陀佛,一样的道理,所以,【无愿不遂。】没有一样愿你无法达到,【无果不得。】你所有的佛果,究竟果全都得到,很简单,就念佛而已,【凡见闻者、】这句话就是说你只要听到净土念佛的法门,凡见,见到三宝,闻,闻到正法,【宜三复焉。】应该好好地冷静,三复就是说重复地思考,你要冷静地思考,那么这部经不错,它又跟我们讲一些要诀,底下这一段讲得很好。

  【日

  诵

  式

  人有三等。】哪三种人?【一者极闲人。】第一个很闲的人,就她先生坐飞机被炸死,他领八、九百万的保险费,不知道要做什么,这女人钱很多了,钱很多,就不知道要做什么,很闲,她领八、九百万,她先生一发生飞机空难,她领八、九百万,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就开始坐着清闲,像这种这么闲的人,没有先生的人,像这种这么闲的人,或者是儿孙都长大成人,很闲的人,很闲的人应该怎么样呢?要拼,【应当昼夜六时、持经念佛。】的的持经持不来,念大悲咒,学到现在还学不来,不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好,所以,我们今天的老人,若去参加那个民权公园唱歌的,不如我们来念佛,唱那个歌,狗就吠,很难听,很难听,狗就吠,很可怜,很可怜!他要来念佛,这太闲了,可惜众生,老人他会懂得走入这条佛门的人很少、很少,他怕儿孙、怕媳妇不孝顺,怕身上没有钱,怕死后不知怎么办,所以他又不甘愿吃苦,不甘愿吃苦,他不愿意,所以念佛辛苦,还要吃素,他不要,所以就没有因缘,那么我们若是有因缘,很闲的人,昼夜六时,持经念佛,过去有人……,这个出家人闲嘛!出家人比较……,住茅蓬,他怎么修行呢?过去一个住茅蓬的人,他修行一天念《弥陀经》念七遍,《弥陀经》念七遍,再来就持往生咒、大悲咒,其余时间都念南无阿弥陀佛跟拜佛,所有的精神都放在这个地方,到他要往生的时候他站着往生,站着往生。有一个人是专门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么有一次他临命终要往生,结果没有去,没有去,结果没有去的时候,他说:你识得字,你怎么不念《弥陀经》,你只念佛而已,所以说《弥陀经》也是很重要,《弥陀经》也是很重要,所以他好像要往生,又好像没有,但是听到有人跟他讲,你识字的人你应该诵这个《弥陀经》,功德才会圆满,品位才会高,因为你识字嘛!你不是不识字,你不识字就话讲,现在他一回来,回魂回来,不只是念佛,加强这个《弥陀经》,加强这个《弥陀经》,所以我们高这个晚课,每天要诵这个《弥陀经》的原因就是这样,品位更加地高,更加地圆满,当然平时是以持念佛号为主,这是最闲的人,最闲的人,我们这里有很多人很闲,很闲的人不要说闲话,因为我看我们讲堂闲的人很多,闲的人很多,有的很闲,有的不来用功这样不好,很闲的人,【二者半闲半忙人。】半闲半忙的人,比如有的要上班,上班的时间不是很长来讲,【应当每日晨昏二时、】早跟晚,一次一部经典,一般的祖师大德有这样写,一次至少不能低于半个钟头,一次早课、晚课不可以少于半小时,若少于半小时,不是叫做早课、晚课,那叫做应付一下,应付一下。佛祖!我今天有报到,我有打卡,我有打卡,我有烧香,有的人念一念一下子而已,不行,这样不行,半闲半忙的人,比如说他一半上班,早、晚二课很重要,一定很重要,【一心持念。】一心持念。【三者极忙人、】极忙的人,极忙的人就是整天都在帮人家绑粽子,忙碌,整天都是忙碌,忙碌,【应当每日】整天都在帮人家绑粽子的人,做馒头,很忙碌,他假装忙碌,没办法他就要这样子,【晨朝一时、】没办法,很忙碌,早上起来,【专心持念。诵持之式、】最简单,很忙碌,很忙碌你就念【先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称。次举势至章一遍。往生咒三遍。】这又不用几分钟,【赞佛偈一遍。】赞佛偈就是阿弥陀佛身金色,再来【佛名百声千声万声随意。三菩萨】就是观世音、大势至、清净大海,这三菩萨【名每各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未诵】开始还没诵之【前、已诵后、俱要对圣像前、】所以我们印这个西方三圣很庄严,你们要请三尊回去裱褙起来非常庄严,【合掌三礼。】合掌三礼,【如无佛像、】如果没有佛像的人,【对经】拜也没关系,比如我们有请一本文殊讲堂的课诵本,对着课诵本拜也可以,要不然我们拿小张的,拜的时候拿出来,若不拜时放在抽屉里面,小张的也可以,不过你可要拿对,不要拿我的相片出来拜,难怪老是在腹泻,结果拿错,怎么这样,分不清楚,一直拜、一直拜,我的(相片)拿起来欣赏,看就好,不要拜,我没有修行,承受不了,对经【对空礼拜亦可。】那是没有佛像的时候。【果能如此常行无间、】就是不要间断,这句很重要,不要间断,我们拜久会懈怠,拜久会懈怠,老是欠佛祖,老是说要补,老是说要补,【佛必哀怜。】佛必哀怜,佛就会哀怜我们。【凡有求愿、无不遂者。】就会达到你的愿望。【临命终时、佛与圣众、放光接引、】直接,【径生极乐矣。】就是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行者当生信】佛的话,【愿、】求生净土,【切勿疑忽。】忽就是把他忘记了,怀疑而且忽略掉,不注重这个信、愿,这个叫做疑跟忽,忽就是草草率率,就是草草率率,没有在这个信的地方下功夫叫做忽。【此明每日经佛】诵经、念佛【并举】的仪式,并举【式也。】并举就是把他举出这个例子。下面是单,【若单佛名。】念佛的人,下面说【极闲者、】整天不知要做什么,很闲的,很闲的,却不知要做什么,【除六时外、应当时刻念佛无间。】所以我不是告诉你,要去买一串念珠戴在手上,我常常告诉你们这样,那串念珠你不要忘记,最好学习走路念佛,右脚跨出去念:阿弥,左脚跨出去念:陀佛,所以你在走路一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过,要小心车子,要小心车子,阿弥陀佛是挡不住大卡车,你念佛你可要注意看,一定要看清楚。【半闲半忙者、应当营事已毕、即便念佛。】赶快念佛。【极忙者、应当忙里偷闲、】忙里偷闲,闲时赶快找出时间来念佛,【十念念佛。】十念念佛,十念就是十口气,十口气,早上起来太忙了,太忙了就吸一口气,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差不多可以念三分钟,因为我的中气很足,中气很足,听我在讲经就知道我的声音很宏亮,我的中气很足,所以我能够念很久,所以我若念十口气差不多要半小时。【此方名为不虚度也。】此方名不虚度,这样你就不会浪费你的生命,【尽此一生、】这辈子,【一日无有暂废。】不可以一天不作早、晚课,不可以,自你信佛到现在,信佛第一天到现在,信超过两年的人,信三个月不算,自你信佛到现在,超过两年的,早课、晚课都按部就班的举手,按部就班的哦!NO,NO,所以我不是告诉你,很难,看到了吗?会啦!有时候会放录音带下去听,听、听……,听录音带,会,我们都会,南无阿弥陀佛,都会,所以说要按部就班做,这是很难,所以我们懈怠的还是比精进的多,那就是不懂生死,所以,尽此一生,一日无有暂废,丝毫都不能间断。【则自念佛心口、当必成佛心口。】就是说我们自己念佛,我们用心下去念,用口念出声,将来就变成佛的心跟佛的口。【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入如来种、亲为佛子。不其然哉。】不其然哉,难道不是这样子吗?不其然哉,不就是这样子吗?意思是说你只要好好地念佛,就可以入如来种变成佛的弟子,不就是这样的简单嘛!底下这一段是教我们功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次举势至章毕。接往生咒)】

  “本无师释迦牟尼佛”,这个南无就是皈依,一开始,很简单,这是很忙碌的人在念的,这个是很忙碌的人在念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次举势至章毕。接往生咒。”这是很忙碌的人,若有空,早课、晚课都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或是《弥陀经》,那么准备出家的人要念楞严咒、十小咒,下面说往生咒:

  【南无阿弥多婆夜一、哆他伽哆夜二、哆地夜他三、阿弥利都婆毗四、阿弥利哆五、悉耽婆毗六、阿弥利哆七、毗迦兰谛八、阿弥利哆九、毗迦兰哆十、伽弥腻十一、伽伽那十二、枳多迦隶十三、莎婆诃十四】

  这是梵音,台语就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哆夜,哆地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利哆,毗迦兰谛,阿弥利哆,毗迦兰哆,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隶,莎婆诃。这就是台语的音,听起来实在是怪怪的,怪怪的。

  【不思议神力传云。持咒之法、净身漱口、然香佛前。昼夜六时、各诵二十一遍。能灭五逆谤法等罪。诵满三十万遍、即见阿弥陀佛。弥陀疏钞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隐。临命终时、任运往生。】

  【不思议神力传云。持咒之法、】应当……,若是要念往生咒,应当【净身漱口、然香佛前。昼夜六时、各诵二十一遍。能灭五逆谤法等罪。】这个谤法的罪是很重,所以我们要念这个往生咒。【诵满三十万遍、即见阿弥陀佛。】这句话过去很多人对我怀疑,说:师父!我已经诵完三十万遍,也没看到什么。我说:人家说诵完三十万遍,不是用赶的,是真正下全副精神在用功的,比如说他门关起来,一切攀缘都停止,所有一切工作做完,都真正安住,这样专心去念,是这样虔诚在佛祖面前念三十万遍,我们现在很忙碌,变成应付一下,应付,应付就是说念数目的,念数目,今天念二百八十遍了,成绩不错,跟佛在算帐就是了,跟佛在讨价还价,算帐,所以我们现在这个三十万遍,大部分都是应付一下数目字,不是说我真正很虔诚的一心不乱地念,当然你见不到佛,当然你见不到佛,佛既然有这么说,一定是绝对真的佛才会这么说,所以这三十万遍,应当是很至诚恳切地念,而不是随随便便就会功课这样念,绝对不是这样,所以即见阿弥陀佛。【弥陀疏钞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常住其顶就开第八意识,我们叫第八意识。我们百年之后往生极乐世界从这里出来(法师摸着自己的头顶),从这里出来,像印光大师火化出来,整个头颅裂开像莲花瓣一样,那就是八识田中,这第八意识通,所以他一躺下去,一下子就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像这个弘一律师也是这样,弘一律师他要往生以前他就都交代好了,交代好了,知道什么时候要走了,所以一个高僧大德大修行的人,大部份他在用功,都是用他的生命,最重要就是很诚心、很诚心、很诚心,诚恳,至诚恳切,持戒念佛,至诚恳切,所以我们若是要临命终没有颠倒,你能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那这是绝对没有问题了,你不能明心见性,你至少要至诚恳切,你不能明心见性嘛!你不能以空相来念佛,扫除一切妄想,单提一句佛号,明心见性在念佛就像什么,就像万里无云万里天,天空当中只有见到一个太阳,这一念就通,见到光明,这个众生在念佛就像什么呢?就像乌云遮住,烦恼很重,好抱怨,整天都别人错,整天就这个人对不起我,那个人对不起我,他也不想想他对人有多少恩,他每天都是讲别人坏,好抱怨,虽然他也在用功,念佛,可是他整个头脑里面都是恶业,没有作用的,他不明心见性,他不能见到空性,他不能扫除这个妄想、仇视、恨,那么整个乌云覆盖住他,太阳在上面,他也很认真在念佛,见不到光明,所以这个众生在念佛叫做事倍功半,明心见性的人在念佛,念一句就是一切,当相即空嘛!当相即空,空一切法自性本来就具足,这句佛就是他本来的面目,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无量就是一,一就是无量,一句佛号所有本性就显现出来,我们没有办法达到这种境界,我们还执着某一些事情的话,那么你就要执着这个佛号,佛号,所以,同学们!要先慢慢培养,培养什么功夫?培养知道人家明明在说你的缺点,明明人家在诽谤你,你要先学这个,要如如不动,要先学这个,还要学习什么?学习人家赞叹你的时候,人家赞叹你的时候,你要先学如何不要执着,不是只有诽谤你,你要如如不动,包括人家在赞叹你,我们就是要学那个如如不动,这样你在临命终至少有几分把握,要不然你想想看,你今天你很容易受到境界的影响,是非的影响,你临命终你怎么做得了主,还有一点我要告诉你,要远离那个在你面前说是非的人,要记住师父的话,远离在你面前说一切人、众生是非的人,为什么?因为他带给我们的只有烦恼,只有烦恼而已,不能帮助我们的道业,不能帮助我们的道业,远离恶法,亲近善法,亲近讲堂,诸大善知识,所以底下说:诵这个往生咒三十万遍的,平常诵这个咒的人,阿弥陀佛就常住其顶,常住其顶(法师摸着自己的头顶),【日夜拥护。】日夜拥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而得其便,所以【现世常得安隐。】常得安稳,【临命终时、任运往生。】任运往生。佛当然是这样教我们,不过我们若是念佛的人,当然是要注意我们平常,比如说我在念佛,我在开车,我开一百四十、一百五十的,那也不可以,对不对?发生车祸才来怪佛,不可以,佛就是你要佛保佑,你要先保佑自己,照我们平时的速度开,照国家的规定,照国家的规定,你曾否听过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一个拜关公的,拜关公的,他这儿子,他父亲很虔诚每天拜关公,拜关公,他这儿子比较浮夸,比较浮夸,开车开很快,他开车都开一百二十、一百三十,一百二十、一百三十,噢!开很快,被车子撞死,车祸而死,他父亲很伤心,说:这样拜关公,关夫子没有用。噢!就将那个神像,噢!拿来砍破,砍一砍当柴烧,他就抱怨,说:拜神没有感应。晚上关公就现身,关公就现身,跟他讲话,他就很生气,他说:我拜你拜这么久,你让我唯一的儿子,你让他发生车祸而死,你都没有保佑我。他说:我有保佑,我骑这个赤兔马一直追,才八十而已,他开一百三十,差五十公里都追不上,要阻挡他,赶都赶不及,赶不及了,意即骑马才跑七、八十而已,他开一百三十追不上。没办法,这算是我们在说笑、说笑,说笑、说笑,所以说追不上没办法。因此我们就了解说不是念佛你就能乱来,生命还是要靠你自己去照顾,下面说现贡得到安稳,临命终时,任运住生,下面就是我们平常在念的,

  【次举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百千万声随意)

  南无观世音菩萨(十称)

  南无大势至菩萨(十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十称)

  下面这段发愿文很重要,我看了很感动,很好,这一段,这段发愿文写得很好,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说:】

  【后举发愿回向偈】

  在旁边写三个字,下面写三个字,写:跪着念。这一段要跪着念,不是用站着念,要跪着念,跪着念。回向,平时无论你自修,或是说我们这个共修,像我们在共修:一心归命,也是跪着念,凡是回向都跪着念。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哀摄受。

  证知忏悔及所愿。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惟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我们忏悔就忏悔过去的恶业,所愿就是愿求往生极乐世界,

  【往昔所造诸恶业。】过去所造的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但是我觉得这句念久了,却变成没什么作用,变成应付一下,所以有的老菩萨遇到人就:啊!忏悔!忏悔!啊!忏悔!忏悔!因为变成口头语,其实她凶巴巴的,多凶你知道吗?她若是在煮饭,你若碍到她,锅铲就丢过来,你知道吗?她若遇到我们:忏悔!忏悔……。那没有用,光是用讲的没有用。【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愿以此功德就是说:希望我念佛的功德,来庄严佛的净土,那么上报四重恩,四重恩就是国王的恩、父母的恩,师长的恩,众生的恩,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希望我念佛能够帮助地狱、饿鬼、畜生,能够脱离这痛苦。【若有见闻者。】就是若有人听到我在念佛的人,在拜佛的人,或是诵《纸弥陀经》的人,能够【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一遍。此当对佛跪念。念毕起身。三礼而退。)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智慧到彼岸。

  偈云。】这一段写得很好,【一日无常到。】你若有一天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你才知道你现在在做梦,表示说现在这个时候你根本就是在梦中,你执着一切,你是梦中在执着,这不是我们真正住的地方,我们真正的地方是极乐世界,是极乐世界,九品莲花乡,上品路,上品巷,上品号,都是上品的,上品的。现在你若到临命终百年之后,你就知道:哇!每样都不带,才知道平常跟人家计较是是非非,谁最行?听到是非如如不动的人最行,听到赞叹如如不动的人最行,因为他生死有把握,他生死有把握了,为什么?如如不动你怎样都没有关系,临命终你什么放不下,听到赞叹也这样子,听到诽谤也这样子,先生对我好也这样子,念佛坚持到底,先生对我不好,我也坚持念佛,家庭怎样破裂我也念佛,他知道这是假的,他不要再六道轮回了,所以说方知梦里人。

  【万般将不去。】“将”就是带,你再多的东西你都带不走,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你只有造一切恶业,跟在你身边。【如何是万般将不去。】比如说你做【官爵】官做很大,官(肝)做很大,胀起来,官做多大?大到长庚不收或是荣民总医院都不收,那种就是官(肝)很大的人,官很大,那么【财宝、】很多,财宝很多,【屋宅】房子,【田园、】田园,到最后都带不走,所以说这个【衣服饮食、乃至娇妻爱子、无常到来、都是将不去者。】你什么都没有用,你可要想清楚,剩下一把骨头而已,【如何是唯有业随身。人生所造贪嗔痴慢、】我告诉你什么最难断,这个贪就是很难断,贪就很难断,尤其是这个金钱,金钱这个贪念,这众生没办法,少钱,他不会贪,多钱,或是逼急了,他就会处心积虑去找钱,没办法,现实的生活就是要这个“贪”,所以这个贪要好好地对治,那嗔呢?噢!这年轻人比较重,年轻人,这痴,愚痴,我们若多听经闻法就开智慧。这我慢,哇!这不听人家的劝告,自认为是,自以为是,这四样是我们烦恼的根本,【五逆十恶。恶业。】你所做的,或是你持【戒】修【定】,有智【慧】或是布【施、】这个戒定慧施。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是行【十善。善业。无常到来、尽皆紧随你者。】全部都跟在你身边,【《楞严》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这个暖触就是最后的热气,我们人到怎样才肯定他死呢?全身都冰冷才算他脱,脱,脱离这个色身,【一生善恶、】那时候全都显现出来,显现出来,讲到这个时候,我就要讲一些临命终的安排,你可要注意听,临命终的安排:

  第一往生被的用法,还没用到往生被,还没断气以前,我先告诉诸位,要注意助念,一开始去的时候,尽量在他还没断气,在要断气而还没断气时,你就要先注意,你不要在他的脉搏还很强,你就一直赶着要帮他助念,他还得两三天之后才会死,你就赶过去想:我很热心,赶快去助念。哇!就请到我们讲堂,讲堂现在级一团助念团,阿弥陀佛……,人家脉搏还很强,还不想回去,你就开始念,从昨晚十一点开始念,念到隔天六点,六点,再摸脉搏,他还活着,人家还活着,对不对?念到最后,功课也不知道要做,也不知道要睡,念到后来,明天这个口腔都破裂,火气太大,整夜没睡,念到后来他还没断气你先死,我们在帮人家助念你要先学会把脉,看他是不是要往生了,哪里说他脉搏还很强,你就要为他助念,真是的!又不是脑袋坏掉,对不对?看不对劲才来助念,助念的时候衣服都不能动,衣服都不能动,即使说他从加护病房出来,他身上没有穿,盖一块布照样不能动,照样不能动,不要急着帮他穿衣服,要记得师父的交代。

  第二、你赶快买往生被,不是莲花被,是往生被,有咒轮的往生被,不是莲花被,莲花被,那么这个往生被是在这个西藏……,西藏,过去统统是在这个皇宫贵族,皇帝要赏赐那些大臣对国家有功德的人,才赐他一件,赐他一件。所以当时要拿到这件往生被是非常、非常地难,非常地难。因为这在市面上看不到,要那个做很大的官又对国家很有贡献,皇帝赐他一件,经过密宗的喇嘛加持,后来人家说:这样就不平等。因此才将这个往生被才流通出来,往生被才流通出来,那么这个往生被流通出来之后,目前来讲也有人攻击师父,攻击我,攻击我说这个做生意,或者说公然地贩卖这个往生被,我都如如不动,因为我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赚这几百块,绝对不是,话又说回来诽谤我的人,这些所谓的高僧大德,或是这些在家居士,或是外道的,都不管他,他都没冷静想想看,你说这件往生被,现在我们用最坏的来讲,最坏的,说这件往生被若对亡者没助益也没副作用,他不是吃西药,吃西药有副作用,这件往生被盖着,这脸相若不好看,这往生被是金色的,也比较庄严,就算没有功德,全都没有效,往生被盖着也很好看,难道不是这样吗?有的人诽谤说:往生被盖着之后,若肮脏、黑了,因为有的亡者流血,往生被全是咒语,这样被染污了。我说:若是真的那个人患重病有吐血,这件往生被还没收起来以前它就整件肮脏有血,没有办法,折叠起来把它火化。师父!可以火化吗?照理讲往生被是不能火化,但是它已经染很多血,这是不得已的处理方式,叫做火化,不得已的处理方式叫做火化。所以现在就分作土葬跟火葬的人,那么土葬的人就直接盖在身上,直接盖在身上,或是盖棺后再盖往生被就没有作用,若盖棺没盖往生被,若要土葬的,那么就要用这个金光明沙撒在这个棺材上面,对着这个头垂直的地方,还有师父加持的那个金光明沙,你说就算我功力不够,撒这金光明沙一定对亡者有助益,不会没有助益的。再来,若火葬,就是说他断气之后,赶快撒在他头上,火化之后再撒在骨灰里面骨灰坛盖起来,那么如果要拿去寺庙,有的很多这寺庙很排斥这往生被,我不晓得他们的看法是怎样,我不晓得他的看法是什么,那么这个往生被不是根据《大藏经》来的,是根据西藏密宗,你去看李炳南老居士的往生,那件往生被,噢!非常好看,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往生要盖那个咒轮,他很早就准备好了,李炳南老居士他往生之后那个相片我有看到,我有看到,非常地庄严,老居士也是在用。其实这个往生被对大众绝对有帮忙没有害处,绝对有帮忙,你说盖下去它没有效,不然也比较好看,也不会有副作用,也不会害到子孙,有的人说:那咒轮覆盖在尸体上,这尸体会腐烂,这样会流尸水。我说:那一样东西不会败坏。每一样东西都是生、住、异、灭,生、住、异、灭,每样东西都这样,难道不是这样?每一样东西都是这样,若火葬的就不要火化,收起来,收起来,折一折,折一折,折起四方小块,把它放在这个骨灰缸里面,是里面,不是外面哦!这骨头捡一捡,捡一捡,捡一捡把它放在骨灰的上面,盖子再盖上去,有的人是放在上面,放在上面,若别间寺院有的就把你丢掉,因为他就不甩这个往生被,所以在台湾省用师父的这个往生被的人,是非常、非常地多,感应的人也很多,很多、很多人感应,金光明沙也很多人感应,这不计其数,所以我只有要众生好而已,你讲什么,对我都没有用,我也不在意你讲什么,他讲,诽谤,他负因果,我负我的因果,所以要记得师父这样交代我们往生被的用法,我们那里还有咒轮,三张咒轮把它放在胸前,要不然,把它放在口袋也没关系,火化以前都把它拿起来,都把它拿起来,拿起来,火化之后,放在骨灰的上面盖起来,盖起来,这样能够利益这个亡者,之后就赶紧去做功德,做功德,做功德是哪里有法会,赶快把他的名字写上去,夫妻断淫四十九天,吃素四十九天,四十九天之内全部以念佛为主,全部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就是这样子,这简单的,简单解释一下,休息一下,等一下我再来。

  【俱时顿现。恶者、】恶就是我们人一辈子的善恶,到临命终都显现出来,若恶业的人【便感三途苦报。】这个恶业的人就是一辈子不曾做过一点善事,这个恶的人就是迷惑在自己的欲望里面,迷惑在自己的欲望里面。【善者、便感人天乐报。】就肯帮助众生,肯解决人家的痛苦,感应到人天的乐报。【若善心中、】若善心当中,【兼有信愿念佛求生、便现极乐佛土境相。】所以【《行愿品》云:是人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为什么呢?一切眷属我们在百年之后他有什么作用,光是在旁边哭而已,不然,你要怎么办?悉皆舍离嘛!【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象马车乘、珍宝伏藏、】这象马车乘是佛根据当时印度富裕人所描写的,二千多年前他们没有车子,像现在就是宾士车、积架,好车,或者是这个劳斯莱斯,佛当时在世若有车,他就说: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劳斯莱斯,积架,宾士,都【无复相随。】佛一定这样说的,所以当时能骑象的人或骑马,这都是富裕人家,富裕人家,所以要了解这意思,了解这潜伏的意思就是表示说你很富裕,Very much money,珍宝伏藏,无复相随。【唯此愿王、】就是求生极乐世界之愿,【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见弥陀佛、及诸圣众。既然如是、何不趁此强健之时、】身体强壮的时候,【努力勤修。】来修行。所以【善导云:】善导大师这句我也体会很深,【假饶金玉满堂。】假使说你家很富裕,富裕到金子跟玉器满屋子,满屋子,现在的富裕人是怎样的富裕呢?我家一千的满屋子,五百的零星用,一百的放着让鸡吃(意指满地都是),算富裕人家,注意听哦!一千的满屋子,五百的零星用,一百的放着让鸡吃(意指满地都是),那算是没用的,所以常常吹嘘:我那天才捡很多折痕的丢掉,意指金钱有折痕就丢掉,有折痕的就丢掉,人有时候会吹嘘,有折痕的,即使掉到马桶里,都会跑去捡。你不相信吗?你拿一叠十万的丢到马桶里面,就算是捞老半天都会把它捞起来,这就是我们人,假饶就是假使,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难免衰、败、残,慢慢地空上残废、老、病。【恁汝千般快乐。】不管你多大的快乐,千般地快乐,你有钱,有势,让你美丽、英俊,家里楼房一栋栋,黄金满屋,整间都是你的属下,没有用,到最后都得死,菲律宾的总统马可斯,马可斯总统以前是何等人物,异死他乡,很悲哀,对不对?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人,到后来也都没有用,所以说恁你万般地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无常一定会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设待临终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你若要后悔,你就来不及了。【奉劝诸人、及时修进。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慎勿以此为分外也。】分外就是不关我的事情,本分外,千万你不要将念佛当作是我……,跟我没关系或是我分外的,那是我们分内的事情,本分以内的事情,【勉之勉之。】唉呀!要互相勉励,精进、精进,你可要听佛的劝告,千万不要到临命终你才要来用功,来不及了。下面:

  【又净业人、备三资粮。】什么叫做三资粮呢?资粮就是说……,比如我要去爬山,我要去爬山,我就要先准备一些什么,准备一些粮食,我要准备一些粮食,要不然我爬山爬到一半我要吃什么,不就喝水,对不对?所以资粮就是说往生应具足的功德力,简单讲就是这样,我每天念佛,我每天虔诚来求,佛一定会感动,我每天用功,对不对?佛不会感动?这就是我往生的资粮,资粮简单讲就是本钱,往生的本钱,本钱。

  【一者信、信】,你要相信六道【轮回最苦。】要是这点我相信,我只要想到下辈子要再从头读书,我就很烦恼,所以我常常讲过一句话,说:若让我下辈子,我知道我这辈子能具足现在的智慧,了解现在的修养,了解现在的佛法,这样我不怕六道轮回,问题是我不知道,我一死后,我下辈子就什么都不知道,我每样都不知道,下辈子要做什么,完蛋了,我今天我有这种经典的基础,智慧若不失,这样六道轮回我不怕,有一天我总会往生极乐世界,对不对?我了解啊!问题是你一出世什么都不知道啊!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要信这个轮回是痛苦,光是下辈子这大专联考我就很烦,讲得通宵达旦,那是很痛苦,尤其是我这种头脑又差,读书又读不来,读输人啊!对不对?所读的学校都是最差的,所以,读书对我来讲很痛苦,很痛苦。【信念佛最妙。】噢!这最好,信这个念佛最奥妙,【信此土修行、】这娑婆世界在修行,【难成道果。】这娑婆世界每样都障碍,钱财,眼睛睁开就要钱,财、名,为了名,色,男女这个淫看不开,财、色、名,食,吃、穿、住,睡,为了我们要休息要盖一栋比较好的,这没办法,眼睛睁开就是面对现实的东西,接着,病苦,接着就是天魔,接着就是外道,再来邪知邪见,你看!佛法最近很兴盛,对不对?你看那个外道的,所以我们佛教虽然很兴盛,不过假借我们佛教,或是说伤害到我们佛教也是很多,也是很多,所以此土要修行实在是很难,很难,很难。【信愿生彼土。乃至十念、决得往生。】信愿生彼土,你若相信,愿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十念就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信报生人天、】你若相信下辈子再出世或出世为天人,有这种福报,【福尽还坠。信一生乐土、永不退转、】不退转就是不会再轮回为凡夫,你就会【当成】无上正等【正觉。信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信念佛之人、弥陀摄取。】信念佛的人,阿弥陀佛就帮忙我们。【病中救护、命终来迎。】这就是相信。

  【二者愿。】发愿,【愿消业障。愿灭众苦。愿心开。】心开就是智慧大开,这个心就是指般若智慧的意思,愿心开,【愿见佛。愿净业成。愿生安养。愿授记。愿度生。】这都是愿。

  【三者行。】行就是要去做。【身礼像、】就是要常常拜佛,【口称名、】就是要常常念佛,【心观想、俱要专一、绝无散乱。解知信愿时、莲华种植也。】你若深信切愿,莲华就种下去。【专念时、莲华出水也。功成时、】就是说你修行修到相当的功力,【莲华敷空也。】莲华敷空就是当空,到极乐世界就产生了。所以说【设起疑退心、】你若起这个怀疑心,起这个。。。退道心,说:哎呀!我念这么久没看到,我病苦还是这样,我障碍愈大,你愈有病苦,愈障碍,愈坚心,让佛考不倒,让这魔考不倒,你就常常跟佛祖这样说,说:今天不是稍微让我生病我就会退道心,今天不是让我稍微遇到逆境我就不往生,不可能,考不倒,我什么都不怕,向前走,噢!这句很好用,放在修行念佛的地方,很好,向前走,你若起这疑心,【莲华又萎矣、】又凋萎了,起这怀疑就退道心,莲华就凋萎了,若一边念佛一边打瞌睡的人就变成睡莲,莲华就长不大了,所以不要一边念一边打瞌睡,【由是昼夜六时、无有一念贪恋在娑婆。凡起居衣食、语】就是开口讲话,【默】就是沉默寡言,【动】就是动态,【静、】就是静止,【皆不忘净土。】这一句:语默动静,皆不忘净土,拿笔画起来旁边写个:就是忆佛,就是用想的,你常常要想到有极乐世界,忆佛的意思,这个叫做忆佛,叫你一定要想佛,虽然你没有念,但是这个忆佛的意识培养起来,这个就变成一种力量,语默动静都不要忘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叫做忆佛,就是你整天都要想佛。【至于临命终时、应当念佛发愿、不得怕死贪生。】这句适合一些老人听,有一些老人是贪生怕死,会怕死,贪生就是说要长生不老,你到临命终,你不死还是一定要死。【常自念言、】常常这样念,念什么呢?【我现在身、众苦交缠、】纠缠不清,我这个色身众苦交缠,这个色身就是这样,所以我来观照这个就很通达,这个病苦每天就是这样,每天就是吐,都选那个固定时间,每天若是日落西沉时,我的胃肠就在叫,很痛苦,这个“风飞沙”那首歌,以前也听得很熟悉,【不净流溢。】不清净,流出不清净。【若得舍此、华池讬质。】我们若能舍离这些肮脏的东西,莲华在池内,莲华就产生在莲华池里面。【受无量乐、事极称意。】一切都很合我们的意思。【如脱臭弊之衣,】脱一件肮脏衣服丢掉,就是我们这色身,我们这个色身是肮脏的,色身香的举手,你色身香,你三天没洗澡试试看,三天没洗澡,发出一阵阵的体香,(笑)一阵阵的狐臭,三天没洗澡,再怎么漂亮的女人,人家都不敢靠近,很可怜!所以【得著珍御之服。】这“御”就是一种皇帝穿的,你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你就是脱一件肮脏衣服,穿一件什么?穿一件像皇帝在穿的那种衣服那么好,“珍御”就是宝贝,【万缘放下。身心解脱。才有病患、】若有一点点病患,【莫论轻重、】不管他是轻还是重,你就马上【便念】世间【无常、】,世间是痛苦的,【一心待死。】准备要往生,准备要往生。【即嘱一切人、】所以我若临命终我就要这样观想,我一定会往生,我一个人多少影响一些众生,也有做一些功德,我现在就要赞叹自己,我临命终就要赞叹自己,【凡来我前、】所以交代一切的人,凡来我前,来到我面前,一切【为我念佛。不得杂说世务、】不可以讲一些世间的事情,【家缘长短。】攀缘长短,这长短就是亲戚的意思,攀亲攀戚,攀长攀短,一切人来到这里全都念佛,世间的事情叫做杂说世务,家缘长短,家庭一切亲戚朋友,长短好坏全都不要说,亲戚朋友都放下。【再延法师、】再请法师来,【频来诫劝。】请法师来,法师来跟他劝告,若没有法师,在家人,你母亲若要往生,为人女儿的人就在旁边安慰她,“妈妈!你尽管放心,你尽管放心,放心往生,会钱我会去收回来,弟弟还没娶,我会好好替他安排一下。”现在她妈妈一直比她,“我,我,你不用担心,我总不会超过十个,不用担心,”安慰她妈妈,所以临命终这个安慰非常重要,安慰就是讲好话,赞叹她,叫她要坚持到底,所以【依经指示。及到病重舍报之际。家人亲属、不得哭泣。并发悲叹懊恼之声。】都不可以。【犹恐惑乱心神、忘失正念、但高声朗念阿弥陀佛。】所以我告诉诸位,说你也不用念《弥陀经》,也不用念六字佛号,一去就:阿弥陀佛,大声念,最好是买录音带助念,不然我们的气受不了,念久我们会受不了。【守令气绝神逝、】到他的气断,灵魂脱,【方可举哀。】才可以举哀就是才可以悲哀,才可以开始哭泣,哭很大声都没有关系,已死十几个小时,若我,一般的规定是十六小时左右,十六个钟头,至少八个钟头,你可要记得师父讲的话,一个人断气至少要八小时你才可以哭泣,才可以替他换衣服,要记得,八个钟头,最好能够十六个钟头,要记住师父讲的话。【若如此者、万求万生、必无疑也。】绝对不用怀疑。【复有遇障难者、不得正念往生。】提不起这个正念。【如偏风失语。】偏风就是中风,中风他就。。。,失语就是不能讲话,讲话讲不清楚,【狂乱失心。】到临命终会发疯。【水火雷击。虫兽】这禽兽【鬼啖。】鬼,恶鬼来,我们人看不到,恶鬼来作弄,【毒药阵亡。】毒药或是战争阵亡。【怨贼王难。亦应预忏、】预忏就是说,唉!我现在要参加战争了,我怕我要被抓去砍头了,怨贼王难,王难就是要抓去砍头了,怨贼就是在半路遇到,无缘无故就要杀我们,我们遇到急难,我们就要先向佛求忏悔,业障现前了,一心求佛加被我们,【必蒙佛护。】一定会得到佛的护佑。

  【盖念佛者。有六胜益。】念佛不但能往生极乐世界,有六种利益,【一诸佛菩萨护念。弥陀住顶放光。诸天神将、昼夜冥加。】加被。【二恶鬼毒药、皆不能害。】那些都不能害。【三灾八难、咸悉消除。】三灾八难全都消除,三灾就是火灾、水灾、风灾,八难,我们以前就讲过了,十四讲表的佛前、佛后,盲聋瘖哑,长寿天等等这些北俱芦洲,这个咸悉消除,全都消除,【三宿障冰清、】宿世的障碍就消除不见了,【怨命解脱。】怨命解脱就是要害你的,要讨你命的,这点很重要,因为你业障深重,你临命终都是这些冤亲债主要来找你,所以平常就拼命念佛,念佛,一切放下,你的冤亲债主要来向你讨命的,过去你打死蚂蚁的、老鼠的,杀死那些有的没有的,怨命会解脱,这样你业障就消了,所以多念佛不但对自己好,又对我们过去所杀的众生能够超度,【四气力充满、无诸横病。五睡梦吉祥、见佛色像。无有非人、夺其精气。】非人就是鬼神妖魅魍魉,非人就是无形的,魍魉就是(鬼+离)魅、鬼等等,夺其精气。【六现为一切礼敬、临终三圣接引。】

  【故知日常一意念佛。即为预备不虞法矣。】不虞就是不忧虑,临命终你没有忧虑,等到有一天你就不必忧虑,不用愁,【如人入城干事、】在都市做事情,【必先觅下安处。】下安处就是晚上要睡觉的地方,你若不先找好旅社,你要跑到哪里睡,像我们要出国,房间hotel都要先订好,不然你到时候去,你要睡在哪里,一定是这样的,【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你才有休息的地方,所以【先觅下处者、】就是说先找休息的地方,【预修净业也。】你若要修这个清净业,预修净业,修这个清净业,就是你要先找这个下处,休息的地方就是你要赶快修这个净土,要赶快念佛。【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也。】到临命终时,你才【有投宿地者。生莲华中不遭障难也。人若依此用心、临终定得往生。此又为修净土者之至嘱也。】就是最重要的交代。所以一句佛号念到死,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慈云香严行者续法述劝】就是说慈云,一个慈云灌顶,这是人家对他的尊号,慈云,然后香严行者,香严表示无量的庄严这个世界,叫做香严行者,续法,就是慈云灌顶的这个法号;这个续法法师,述劝,著述然后劝导众生,好好来劝告众生,这叫做肺腑之言,我们若是根机利的人,我们一听就知道生死重要,生死不是在开玩笑的事,一定要赶快预备这个资粮。

  【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卷上】

  这是《楞严经》里面,《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特别开出一章,那么是《楞严经》里面节录出来的,这个“疏”就是通的意思,解释这个圆通章,“钞”就是根据这个疏,将这个意思讲得更详细,这叫做钞。卷上,这分作卷上跟卷下。

  【清浙水慈云灌顶沙门续法集】

  【清】就是清朝,【浙水】是一个地方,【慈云灌顶】这是人家给他的尊号,【沙门】就是出家人,【续法】就是他的法号,【集】就是有一点参考古人的,然后有一点用自己的意思叫做集。

  【释此一章大分为三

  初通序大意 二开章释文 三皈命回向

  (甲)初通序大意(分二) 初详申旨趣 二略释经题

  (乙)初详申旨趣(分三) 初通序念佛宗致 二别显此章所诠 三引取胜益劝修

  (丙)初通序念佛宗致】

  【大矣哉、】大矣哉的意思就是:唉!太伟大了,【念佛之为法门也。】太伟大了,这就是念佛的法门,非常的伟大,所以第一句话是很赞叹,大矣哉,太不可思议了,太殊胜了,【大小并收。】大乘、小乘的根机全都收,【利钝均摄。】前面的是大乘跟小乘,现在是利根跟钝根,说净土法门是【事理圆融。】的法门,【性相无碍。】的法门,【即佛是心、】佛就是我们的心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无一心而非心佛。】没有一种心不是我们心中的佛,简单讲所有的心就是我们的佛,所以正面来讲,说:即佛是心,反面来讲,说:无一心而不是心佛,【即心是佛、无一佛而非佛心。】所以的佛就是心,心就是佛的意思,【心一忆也、】若忆念这个佛,【佛佛全彰。】彰就是显示出来,很明显的,我们的心若一想佛,佛佛他就映现出来,就显示出来。【佛一称也、心心顿显。】我们若一念佛,这个称就是用念的,用心去念,若佛号一提起,我们的心(自性清净心),心心就一直映现、顿现、显示出来。【无有心外佛、为心所忆。】我们心中当然当下就是佛,没有心外面还有一个佛,心若外面还有一个佛那就是外道、凡夫,要不然就是小乘的思想,凡夫、外道、小乘的都有心外佛,是为心所忆,没有一个心外有佛被我们的心所记忆、所回想、所观照,所以这个忆不能代表是一种回忆,这个忆就是密密的心念的作用,这个忆你若解释作回想、记忆这不太贴切,这个忆就是深入我们内在的不可抹灭的念头,深入我们内心很深的地方让你无法去抹灭它,这叫做忆。【亦无佛外心、】佛的外面就没有另外一个心,因为佛当下就是心,所以【为佛所称。】就是为佛所念,就是说佛所念的也是我们这颗心,心所念的也是当下这个佛,既没有佛外有心,或是心外有佛被佛所念,全都没有,所以说【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内。】众生念佛,今天我们就是这样,众生念佛每天。。。每一个人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么佛就是在我们众生的心里,【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中。】所以光光相摄,到后来变成佛、众生跟心三无差别,所以下面说【是心作佛、】我们的心当下就是佛,所以【心不念而佛不作。】心若不起心动念佛就。。。,不作就是不能来到心中,不能见到你这个自性的佛,佛不作,佛不感应,就是说你心不念这个佛,佛也就不会来到你的心中应你之心中之念,因为你不念他嘛!他就不来。【即佛显心、佛不称而心不显。】佛号若不念,不称就是不念他,要念这个佛号,你佛号不念它,你心(自性清净心)佛性就显现不出来,【则知念佛一门、诚为见性成佛之妙法矣。】

  【大下分二。】大矣哉底下分二个大段,先解释【先释又三。初总明该摄。】初就是一开始,一开始这三字就是【大矣哉者、】大矣哉这什么意思呢?【能赞词、】非常的赞叹,像我们现在讲的,唉!太伟大!下面再讲话,太伟大了,【亦是发语之端也。念下、】就是说念佛之为法门这句话,念下就是这一个字的底下,包括念佛之为法门这几个字叫做念下,念的底下这几个字,是【所赞法。】所赞叹的法,所以【初句标体。】标这个体,太伟大了,再来【念佛、别也。】别就是说只有这个地方念佛法门,只有在这个地方是讨论念佛法门,法门有八万四千,这个时候是讲念佛,所以这念佛是别,别就是不同于其他,所以在这个地方是讲念佛,【法门、通也。】禅宗有禅宗的法门,密宗有密宗的法门,天台有天台的法门,华严有华严的法门,所以法门是通一切,那么大小并收,利钝均摄,那么事理圆融,性相无碍,这四句,所以说【大等四句、释相。】

  【初二句、】初二句就是大小并收,利钝均摄,全都摄。初二句、【人也。】【大小、约乘。】来讲,大乘跟小乘,无论你大乘,发大心的人,念佛也能往生,或是你小乘的人也能往生,【约根。】机来讲,【利】根的人也能往生,【钝、】根的人也能往生,【并收均摄者、】全都摄受,【化导小乘、回小向大。】回这个小乘的心向这个大菩萨的心,那么回这个小乘向这个大乘有一个要诀,要阅读《华严经》,我们若阅读《华严经》,就会非常的惭愧,这个《华严经十回向品》里面这样讲,说:若有众生,拿棍棒来,拿刀来,经过长衹劫,会骂辱人,骂,恶口这样骂,侮辱,拿棍棒这样打我们,打得我们遍体鳞伤,包括拿刀杀我们、割我们,现在是在讲十回向的菩萨,菩萨不能动到一个念头去嗔恨众生,你应该感谢众生让我们有这种因缘修这个忍辱,乃至百千万劫,菩萨也没动到这个念头,坚固他的忍辱,《华严经》里面的《十回向品》,我随意翻一段,看到就非常、非常惭愧,非常惭愧就是说我们今天是修行人,为了一点小事互相诽谤、攻击,互相伤害,互相讲坏话、诽谤,一点小事,包括有时候根本就没事,若跟这个菩萨,人家拿棍子来,拿刀来,对菩萨非礼,他(菩萨)还得感谢他,因为众生造无间地狱的罪过而来成就这位菩萨,所以我们若是想要坚固道心,那么一定要看《华严经》,看菩萨是怎样修行的,而我们是怎样修行的,我们现在的人受到些许委屈他就受不了,一点点,若要跟菩萨比,那根本是没有办法,所以我们现在受菩萨戒都是受一个名字菩萨,菩萨不能有嗔心,就是不能有嗔恨心,我们哪里是菩萨呢!名字菩萨,所以讲起来很惭愧也很羞耻,我们若看到人家菩萨那种心境跟忍辱,我们连人家的一根寒毛都不如,下面说【勉进大乘、】勉励进这个大乘,【舍权归实。】舍这个权巧方便,归实,归入这个空性。【使上根三心】上根机的人,三心就是【一至诚心。二深心。】深心就是坚固不动摇,简单讲就是信心不退叫做深心,【三回向发愿心。】就是没有自私自利,一切以利益众生为主,所谓上根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圆发、】圆满来发,所以【直入无生。】一直进入到无生。【令下根】机的人在临命终【十念】念佛也能够【成功、亦生彼国。】

  【次二句、法也。事理、约行。】把笔拿起来,事在旁边再加一个修,理的上面要加一个悟,就让你觉悟的,就是说道理是要叫你悟的,而事相是要叫你修的,而我们现在的人认为研究经典的人就忘记修行,弘法的人就不是叫做修行,一定要跑到深山林中才说那是修行人,这个错了,错了,你要弘法利生,你自己一定要了解经典,你教学相长,今天我要讲经,我就要自己先准备,所以得到最大的利益也是讲经的人,所以说这个理是属于悟,事相是属于修,所以理事是圆融的,简单讲你要弘法,你要利他,事实上你已经自利了,因此大家,无论出家、在家要发大心,将我们所懂的佛法尽量讲给别人听,有机会讲课,或是说有机会度众生,那么我们就当仁不让,为什么?因为你讲课一定要准备,你准备你就会有所获,一定的道理,所以道理是叫你来悟的,是开智慧的,事相是让你来磨练的,道理你觉悟没有用的,道理觉悟,你还得要事相,事相就是说你实在。。。,你去试试看,比如说你悟到无生了,你知道一切缘起性空,唉!事相磨磨看,在大众中受一点辱,忍不住,你道理悟照样没用,那不是真悟,那是假悟,比如说你大彻大悟,对众生一点忍辱都没有,一点慈悲都没有,你虽然悟,跟没悟是一样,因为你在事相上发挥不出来,所以有的人告诉你说大彻大悟,你嗔恨心很重,恨,脾气都很暴躁,那你说他开悟吗?就算你开悟好了,有什么作用,你不是跟凡夫一样吗?为什么?事相上你做不到嘛!你讲你悟,他也可以讲他悟,也许人家不悟的修养还比你好,既然讲到悟的道理,当然他就是彻彻底底能够受益才能够讲悟,彻底的受益才能叫做悟,你不是,道理知道,你习气一大堆,没有用的,不得力量的,没有经过火烧出来的那个杯子一下雨就烂掉的,比如说你们做很多模型,做很多这个泥土,还没有经过这个窑洞的烧就放在外面,经过窑洞几千度这火窑把它烧出来,你拿出来,下雨,没有作用啊!因为它经过火烧过,一个雏型就是道理知道,你模型出来了,你在事相上要磨得光亮,你经得起众生这样侮辱,经得起这样磨练,经得起吃苦,那才是你真正的东西,所以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所以我们世间的人大部分都悟理,觉悟这个道理,可惜在事相上不肯修行,不肯修行,这个就是众生的弊病,最大的弊病,道理都知道,他就不肯磨练,忍辱,他也在讲啊!可是一碰到事情忍不下来,忍不下来,虽悟也没有用,事理不圆融嘛!所以就修行来讲一定要事相,就是要磨,要磨,一定要磨的,没有磨,你道理知道没有用的,所以修事,然后要悟理,悟理当下就要修事相,就行,就是要磨练,所以我们讲堂的功课为什么订得这么紧?没有暑假,没有寒假,没有什么事情不要请假,早课、晚课、八十八佛,一天自修四个钟头,何必订这么硬做什么?道理跟你讲一讲,自己去悟,自己去参,不行啊!众生懈怠、懒惰,所以来到我这个讲堂就不准你懒惰,否则你就走路(离开),所以说众生只知道道理,我知道,道理要从哪里去行?要从事相,你不要说我悟道了,懒惰得要命,早课也不做,晚课也不做,八十八佛也不拜,你说你悟道,笑死人了,你悟道,何妨事相?注意师父讲这句话,你既然悟道的人你怎么会妨碍到这个事相上呢?悟道不碍事相嘛!叫你早课、晚课、拜八十八佛,当然这个就没碍到你的本性,你又不能随俗,又不能和群,那叫你开悟什么,哪有一个开悟的圣者不合群的,你听过吗?下面【性相、约谛。】性就是我们的真谛,相就是我们的俗谛,真就是我们的本性,俗,俗谛就是立一切法,性就是空一切法,相就是立一切法,随立随破,随破随立,立、破同时名叫做性相圆融,下面是就真谛、俗谛来讲这个谛理,再来【圆融无碍者、下愚著事而迷理。】著事,就是说我认真拜佛,道理不懂就拜佛,拜佛、拜佛。。。,烦恼也一直生起,他就著事,他认为这叫做修行,著这个事相,著这个外境,著迷这个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然后迷这个道理,迷这个真理,完全搞不清楚什么是生死的事情都不知道。【小智执理而遗事。】小智就是说我们人有小聪明,得到一点点消息了,咦!我开悟了,遗事就是说不修行而增长自己的习气,以为这个叫做洒脱,哎呀!你开悟的人你怎么发大脾气呢?唉!发脾气不妨碍开悟嘛!意思就是说他开悟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然后他所表现出来就是天真的一面,这个就是落入这个小智执理,你应该说内外要配合得好,你既然是个大彻悟的人,那么外在就是一片安详嘛!内外一如这才是真功夫,所以说小智叫做执理废事,执理,懂得一点道理就到处吹嘘,像我就是这样,小就是一点点小智慧,像我就是这样,到处吹嘘,很惭愧,所以你可不要学师父这样,你们是大智慧的人,不要执理废事,认真修行道理要懂,所以说众生差不多都是这一类的,一点点小聪明就以为是圣人了,嗯!我可能跟观世音菩萨差不多,老是这样自言自语,无缘无故。。。,他若在打坐一起座,嗯!释迦牟尼佛也不过如此,这个就是众生相,你对这些没有救的众生也没有办法,是不是?【今则通乎理事。】现在通达道理,觉悟,事相耐得了苦,耐得了烦,大慈大悲又平等忍辱,所以说这个修行不是用嘴巴讲的,真正有修行的人,你光是看他处理事情,你就会赞叹不已,大慈、大悲、忍耐,在他身上都可以发现得到。【依理修、则证真谛、】按照,这个理就是空理,按照无我的道理去修行你就可以证到空性的道理,其实你不在无我里面下手,你再修到死,修到百千万劫,你都不能见自性的弥陀,你这个自私自利,你什么都站在你的角度看,不能修无常观,不能修因缘观,不能入空理,你想你怎么修行,不能入空,你的烦恼还是存在,一边修行,一边念佛,一边烦恼,一边修行,一边烦恼,不就摇摆不定,像舞狮般,对不对?所以说诸法不相到,当体即空,也不来也不去嘛!不生也不灭嘛!【而见自性弥陀。】当处就是空性的,所以我们要修这个当下皆空,那么如果不能的话,修无常观,修无常观先舍掉得失、善恶、男女,先舍掉二元分法,二元分法叫做对立法,如果说你不能够证入空性要先观无常,为什么要观无常呢?因为无常里面没有纷争,你纷争就是增加痛苦,既然这世间是无常,你还在这无常法里面争执,那么不是增加困扰吗?所以不能悟到空性,你先观照无常,先观因缘性空,慢慢、慢慢。。。,就入到这个绝对的空性,这是有次第性的,所以【依事修、则证俗谛。】事相修【而生极乐相土。】极乐世界之土,所以依理修,则证真谛,则见自性弥陀,见到自性的阿弥陀佛,那么依事相修就证俗谛,就生极乐世界相土。

  【即下、二别显不二中。先心佛不二。】别显,这个不二,下面当中先就心跟佛不二来解释,心跟佛,这个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内佛还是心外佛,将这个心跟佛,【初四句约性起。心佛、开五句。】【一心外佛、佛外心。】这个在旁边写两个字叫做小教,小乘教,小乘教承认为我们心外有佛,噢!他是释迦牟尼佛,我不是佛,只有他是佛,心外还有一尊佛,这个叫做众生相,凡夫相,小乘教,都是这个心外有佛,都是承认心外有佛,佛外还另外有一个心,【二心内佛、】这叫做大乘的始教,大乘都是讲心内佛,心中有佛,【佛唯心。】这就是大乘的始教,【三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就是大乘的终,终就是始终的终,大乘的终教,大乘最后所讲的心即是佛,佛就是心。【四心非是佛、佛非是心。】这就是顿教,禅宗所讲的,心也不是佛,佛也不是心,为什么?因为一切法了不可得,顿悟的人,心、佛。。。,连这个心佛都是名相,你要说即心即佛也对,你要说非心非佛也对,为什么?一切都是名相嘛!所以,第四叫做顿教,大彻大悟的那个刹那之间,所谓顿就是用空性,否认法,什么叫否认呢?比如说否认,没有心,没有佛也没有所谓的众生,否认法,没有六根,没有六尘,也没有六识,没有色法,没有受、想、行、识,也没有六根也没有六尘,也没有十八界,用否认法的叫做否认法的修行,否认法就是空一切法,马上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一切法了不可得,所以心非是佛,佛也不是我们的心,为什么呢?我们的心真如离相,无一切名相,没有一切名相。【五心佛圆融、】圆教,什么叫做心佛圆融呢?你要讲即心即佛也对,讲非心非佛也对,讲这个当下就是也对,讲一切都是心也对,讲一切都是佛也对,反正你讲什么统统对,都是中道的,心佛圆融就是一切都是空有无碍,空中有有的思想,有又有空的思想,你要说空也对,要说有也对,圆融无碍,【无障无碍。五教、如次配知。】五教就是华严宗,天台是讲藏、通、别、圆,那么华严是讲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所以五教如次配知就是华严的思想。【今明第三句义也。此之心佛、全体遍收、】心跟佛全体遍收,【如金与器。】金跟这个器具的比喻,【以金收器、器无所遗。】是什么意思呢?用这个金来说明一切器具,那么一切器具就是都是金,无所遗,都是金,这是就这个金来收这个器,金来收器就是就金来论断一切的器具,所有的器具统统是金做的,一个都不遗留,就是这个意思。再来【以器摄金、】就拿这个器具来说明这个金的话,那么所有的金都是器具,【金无不尽。】就是这个意思,金无不尽,就是没有一个例外,不尽就是例外,无不尽就是没有一个例外,就是全部都是金,所有的金都是器,所有的器都是金,就是这种意思。

  【心一下八句、约修显。】修行来显示,【心忆佛、佛称心、】这个称就是合,合我们的心,这是说明怎样修行,心想佛,佛就会合我们的心,来到我们的心,合我们的心,【皆明修也。】心若想佛,【心忆佛彰、心即是佛故。】所以【佛称心显、】这个称就是念的意思,佛如果称,你只要念佛,心想口念这个叫做佛称,心就会显出来,清净心(本性)就显出来,【佛即是心故。】所以无为心忆想,【无为心忆、心外无佛故。无为佛称、佛外无心故。】无为就是空,用空一切法的心来想佛,心外就无佛,因为心跟佛都是无相的嘛!合而为一嘛!用无为空一切法的佛来念的话,那么这佛外就没有另外一个心,【华严回向品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这句话要注意听,这句的意思就是智就是如,如就是智,因为智通达了空,空当下就是如,也不能把智跟如分开,你为什么能够如如不动?因为你有智慧,你为什么有智慧?因为你如如不动,就是这个意思,不能相离开,比如我这只手翻过来就是反面(师举己手为例),翻过来就是正面,正面、反面是同一只手翻来翻去,你觉得我不要反面,不要反面,我若拿刀削起来就没有正面,对不对?你注意看!比如说这边是智,师父的正面(师指手心)是智,这边(师指手背)叫做如,智背面就是如,如当下就是智,你说我不要见到智,我不要见到正面,把手削掉,你反面也看不到,知道意思吗?你这个如,你不要见到如,那你也没有智,有智,智就是如,如就是智,同一个手翻来翻去的,名相不同而已,所以说无有智外如,简单讲如就是智,智就是如,简单讲智慧能够让你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因为你有智慧,就这么简单,有智慧的人就可以保持如如不动,你为什么能够如如不动?就是因为你有智慧,才如如不动,不能离开二分法来把它分开来解释,圆融无碍嘛!为智所入,亦无如外智,如的外面没有智慧,没有另外一个智,能证于如,因为只有智慧能够证于如嘛!所以【正此义也。】

  所以【众生下、】是心、佛、众生,【后三无差别。】没什么差别。【谓心佛生、】心、佛、生就是心、佛跟众生,【三无别也。初四句、正明无别。】没有分别。好!这个【众生念佛者、】把它画个框框,然后你们看第9页第6个字,佛念众生者,也把它画一个框框,这样就分成二个大段来讨论,众生念佛者,这是因门,那么佛念众生是就果门来说的,慢慢来解释,众生念佛者,【诸佛心内众生、】这中间加一个:的,意思才会清楚,诸佛心内的众生,【念众生心中诸佛也。】下面说【佛在生心内者、众生心外、更无别佛。以佛真心、即众生真心故。】所以有时候有的人念到这句,念来念去却无法领会,因为词句翻来覆去都给搞昏了,所以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我再读一遍,说诸佛心内的众生,我们就是诸佛心内的众生,众生念佛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就是诸佛心内的众生,若念我们众生心中的诸佛这个叫做众生念佛,佛在生心里面,意思就是说你起心动念,佛才会出现,意思是说众生的心以外没有另外一个佛,你起心动念就是佛,佛在生心内者就是说,佛永远在那个肯忆想他、肯念他的人的心中出现,那么众生的心以外没有另外一个佛,这样讲就比较清楚,所以以佛的真心就是众生的真心,佛的真心跟众生的真心,佛的真心就是最究竟,众生的究竟也是佛,当然是相通的,【此明因门】,就因地的角度来讲,【摄法无遗也。故云众生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因为你心中有佛嘛!佛就来嘛!【华严亦云。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应该知道自己的心,念念常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诸佛如来怎么可以离开这颗心而能够成正觉,所以念念常有佛成正觉,简单讲就是观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念观照一念觉,念念觉悟念念佛,起心动念都观照,每一个观照合这个觉性,每一个觉性就是我们的佛。下面【佛念众生者、】这就是第二个阶段了,第一段是说众生念佛,现在是说佛念众生者,【众生心内诸佛、】众生心内的诸佛,【念诸佛心中众生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众生心内的诸佛,我们是众生,我们心内有佛,念什么呢?念诸佛心中的众生,因为我们是诸佛心中的众生,所以念念到后来变成佛,所以【生在佛心中者、】众生来到佛的心中,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佛真心外、更无众生。以众生真心、即佛真心故。】所以修行人就是要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既然佛都做得到,大慈大悲来宽恕众生,那么我们今天也不应该因为众生来烦恼,因为我们是佛嘛!所以我们要学佛的什么?佛的真心,佛的真心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此明果门摄法无遗也。故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佛性论云。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如就是不动,来叫做随缘,不动随缘,随缘不动名叫做如来,众生是随缘就变,随缘就动,如来,【以一切众生、决定无有出如如境者、】因为佛就是如如境者,所以一切众生是生灭法你逃不过佛的如如境,他的心清清楚楚,你怎么可以逃过他?就像明镜一样嘛!照得清清楚楚嘛!【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据清凉疏、】这个疏【开成四句。一诸佛心外、无别众生。】没有另外众生,诸佛的心外没众生就是说诸佛的心中就是众生,众生的究竟也就是佛,所以说诸佛的心外,也没有另外众生,【二众生心外、更无别佛。】这是第二,【三佛心、生心。两存齐现。四生心、佛心。互夺双亡。】因为这个都是名相嘛!进入绝对的状态。【今且约前二句明也。是心下四句、】是按照前面反过来更加的显示,更加强烈的显示,【蹑前反显。】就根据前面反过来显示,【心本是佛、】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是佛呢?【由】就是因为,因为我们【不觉而佛隐。】因为我们今天,不觉悟,所以佛就被掩盖起来。【若欲作佛、须当念心。】念与觉悟意思是相同的,须要念你这个心,察明观照清楚叫做念心,我们现在叫做妄想迷糊,我们从来不念我们的心是什么东西,从来不观照我们的心,这个念心就是清清楚楚的了解得透彻,那么当然就是佛了,佛就最了解心的嘛!【故】这个《起信论》,【起信】就是《起信论》,所以这个《起信论》这么说,【谓众生本觉、】本觉就是本来具足的,【与佛本觉、】是同样一体,【无有二体。】我们的本性跟佛的本性同样同一体,【若不念心、】念我们的心,【难成佛矣。】所以禅宗讲一句话,若能观心即是佛道,什么是佛道?很简单观照你的心就是学佛道,若不观心,成佛远矣,如果你不观照你这个起心动念,那么你要成佛那就离得很远了,所以我们众生他不会观心是什么,念佛,著相念佛,拼命的念佛,可是执着性很重。【佛本是心、因无明而心暗。若欲显心、须当念佛。故华严谓佛智广大。】佛的智慧广大,【遍众生心。】每一个众生,佛都以大智慧看得清清楚楚,若这样我们就很安慰了,比如说我们半夜起来洗厕所,隔天怕别人不知道,一大早起来他就会吹嘘:我昨晚爬起来洗厕所,你们知道吗?他现在就要吹嘘一下,邀功,所以这个与心不相应,心既然是离相的,离相就是说我为了佛教,我包括别人不知道,我就一样在做,我为什么一定要让众生知道我在做呢?你跟著相有什么两样呢?但是我们人只能做到第二,第一就是说他都不做,你若有拜托他,他才要做,第二种人就是说他很发心,不过很会吹嘘,他怕别人不了解他,他做功德,他很想让人知道,他常常问人家说:你了解我多少,你知道我晚上三点起来拜佛,他修行很怕人家不知道,你想想看!修行是靠炫耀的吗?有没有说成佛一天到晚在炫耀自己的,成就难道靠炫耀而来吗?炫耀等同幼稚,真正人家大修行人像无底深渊,你连看他都看不清楚的,大修行人你怎么看他看得出来,你怎么看得出来,你随便看外表,他怎么样你也看不出,他不会去告诉你他很有修行,他也不会去告诉你他二、三点起来拜佛,他也不会去告诉你他有多用功,对不对?其实佛在心中,他要怎么修行你怎么知道,所以我们凡夫只能做到第二,就是肯发心、肯帮忙,叫他做,不过他怕人家不知道,他若拿钱来,功德箱投一万元,没因缘可以吹嘘,投一万元在功德箱里面,比如说:喂!菩萨!来捐款一下。这个若是大修行人,他若是修行离相的人,他投一万元他不会去讲,平时爱吹嘘的,他就讲:你知道吗?我昨天才投一万元,顺便讲给你知道,他本来就因为别人不知道就很痛苦了,你又找机会让他这样讲,所以我们无法做到离相,离相就是说我就是要这样做,我应该这样做,我出家了我的责任就是这样做,我是佛教徒,我本来就是离相才能成佛,也不是为了成佛才要离相,本来就如此,如如不动,人家看到也好,没有看到也好,我就是透过我的本性,就应该这样做,我应该护法的嘛!师父这里是修行道场,弘法道场,我本来就应该做的,这个哪里值得一提呢?这个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我们不同,我们若稍微施舍一下就**叫,国语不知如何形容,所以用台语这样讲,我们人就是这样,这是在讲我,不是在讲你们,是在讲我,好吹嘘,好夸大,因为有人说我很会夸大其词,很会吹嘘,你们可不要学我这样,只是师父的坏处,你们学我的优点,不要学我的缺点,这不要学,下面说若不念心,难成佛矣,哎呀!我们若不念我们这个心就是观照,那么我们无法成佛,佛本来就是我们的心,因为无明所以我们心就暗昧不明,所以若是要显示我们的心要当念佛,所以《华严经》说,佛的智慧是广大,遍众生的心,【众生语言、皆悉不离如来*轮。】众生的语言,皆不离如来的*轮,这是什么意思呢?说众生所讲的语言就是当下就是法,不离如来的*轮,你所有的语言就是法,佛会藉着众生的语言来对你说法,破除你的烦恼,你若是美国人佛就讲英文,中国人,他就讲中国话,所以佛就藉着你的语言转你心中的烦恼变大智慧,所以说众生的语言都离不开如来的*轮,就你的根器,就你的语言度化你,【若不称佛、难明心矣。】我们若不念佛,所以很难了解我们的心,【则知下。次结。】下面说【弥陀、即是自性。】就是我们的本性。【净土、全唯一心。】唯一的心。【离心性外、毫无可得。】这句可要注意听,离开我们的心性一切法了不可得,简单讲心性当下才是我们的最究竟处,若要了解我们的心性,你就要了解一切无所得,一切无所失,本来自如如,【若能忆念、即显本性佛矣。】所以我们修行若用本性去修行,我们早上念这个楞严咒,不历僧祇获法身,就是这个意思,不历僧祇获法身,不用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来修行你就得到佛的法身,为什么?用本性修行,那一日一夜胜过你百千万亿劫,你若不懂得本性,你怎么修你就是不会成佛,因为这个沙不是饭之本,比如说煮饭,或者是煮沙,你想吃饭,但是你煮的是沙,你要煮多久才会成饭,这不可能,因为饭的因是米,你要吃饭你一定要煮米才会变成饭,因为米是因,饭是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