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入门网

《百法明门论》释

发布时间:2023-07-21 14:45:48作者:大悲咒

  《百法明门论》释

  隆莲法师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开始了,我们的事情也开始了.什么事呢?就是许个愿,给各位菩萨供养一点佛法.说法要契机,契机就是要符合听法人的需要,释迦佛说法个个都需要,因为他老人家说法善巧,叫做“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点佛法,我只能尽我的力量,不一定就适合大家的趣味,也就是说不一定契机。我尽量说得浅些以便于大家理解。佛法叫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所谓深,也无所谓浅,深浅仅就各人的受用而言。

  学佛就要学经,经是佛对我们的教训,是佛亲自说的,佛的教训多得很,三藏十二部,我们从何学起呢?我们现在要走一个近路。佛法里的捷路是“但念‘阿弥陀佛\’定生极乐国”,但这是说的修行。学佛法要讲道理,不讲道理有些人就不能接受,所以先要学佛法的道理。

  佛法的内容有四个,第一是教,教就是佛的教训,学佛就要学佛的教训。佛的教训都是有道理的,不是迷信,所以第二,教里就有理。道理学了,第三就要去实践。佛说的道理不是空谈,要教你怎样做,这就叫行。照佛说的行,行了之后,第四才能得到结果。得什么结果呢?最大的结果就是成佛,二等是当菩萨,再下等当阿罗汉,再下等生天,再下等就变人,若再下等就不行了,就会堕三恶道了。所以学佛最简单就要学怎样才能生在人天善趣。

  佛教导我们,最低限度,学佛要把我们今天的人身保住,生天更好,这叫修人天乘。如学得高些,就要了生脱死,了生脱死就不简单,就要发出离心,二辈子当皇帝我也不来了,当富翁我也不来了。生死海是一个危险的地方,二辈子不愿再来受生死,要了生脱死,成就阿罗汉。阿罗汉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不简单,要持戒,要修定,要得到了脱生死的智慧,这才是小乘.还要发大心,成菩萨,成佛,这才是佛真正要我们走的道路.佛就是要众生都和他一样成佛,这才叫“畅佛本怀”,如果我们要当佛的好儿子,好学生,就一定要象佛一样。从前海公上师就常常讲这个道理,父亲最爱听什么话,爱听他儿子说:“我长大了要和你一样”,佛愿意听的是众生发心,要成佛,这就叫大乘。这就是佛法的三个阶段:人天乘,小乘,大乘。宗喀吧大师把人天乘就叫下士道,声闻乘就叫中士道,菩萨乘就叫上士道。“道”是什么?道就是佛给我们指的路。菩提道次第就是讲这三个阶段,先修人天乘,然后修小乘,小乘修好,才能修大乘。这是简单的佛教的道路,是学佛法,应该走的路。

  人天路上培福为先,修人天乘就要培福。现在修行的人把这个丢开了,不晓得培福的重要,只知求智慧。不知培福是智慧的基础,人天乘这一步就没有踏稳。有些人学佛不想培福,想一步登天,不知培福是修行。出家人不知培福是修行,只希望当法师;在家人也不晓得培福叫修行,只想找一法门了生脱死。所以佛才告诉我们,第一要培福,培福才能保得住人天善趣。

  有的学佛人培福的事情他不干,认为培福耽搁修行,这是个大错误。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培福,培福不只是捐钱,是能做的好事情,就去做。哪怕就是扫地,煮饭,为庙上做事,为别人做好事,都是培福。不懂培福,就是盲修。密宗更讲究培福,宗喀吧大师讲菩提道次第,第一要培人天路上的福,二才谈了生脱死。念阿弥陀佛的人要培福,念阿弥陀的人不培福,哪有那么大的福报往生极乐国呢?

  修阿罗汉,要修戒定慧三学。光有戒,只能保人天善趣,要出生死轮回,就非修定不可。说修定,我们今天有多少人在修定呢?有多少人在教我们修定呢?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所以这一套学问,很不简单啊!

  有些人想一步登天,要当大乘师。大乘有大乘的修法,大乘的修法有不可思议解脱,菩提心就是不可思议解脱。大乘要修菩提心,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就是要证菩提果,就是成佛的果。要成佛发心是对,但要走的路不简单。老上师曾说,飞机快,但从地上飞上天,路还是要走那么长的。

  有人想走捷路学密法,上能下海老法师,一皈依就教我们一本文殊法。文殊法是老上师自己在五台山亲见文殊,集的仪轨,里面就有菩提道次第的略颂。皈依他老人家,他就要给你一本文殊法,就让你照着修。文殊法就是全部的佛法,文殊法就是密法。文殊法法里显教多得很,要占三分之二,里面的菩提道次第略颂,是宗喀吧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十三种里最略的一种。老上师把他翻译来放在文殊法里让我们天天念。颂文谈到显教搞好了,才是学密法材料,就是“共同道熟,密器成就”这句颂。共同道就是显教,显教熟了,你才是个密器。密器就是够格的学密法的法器。宗喀吧大师一开始就给我们指出,学密法不是不要显教,把显教弄清楚了,才是学密法的密器。所以,学密法的人要先学显教。

  今天我要先讲显教,因为在座的有些是初发心菩萨。显教给我们指的路是教、理、行、果。教就是释迦佛说的经、菩萨造的论,都是佛菩萨教育我们的言语。教就有道理,有真理。佛说的是真理,懂得真理就要照着做,要行,就实践。只讲教,只讲理论,就成一般的研究员。三藏十二部,都是佛的教,教很多,主要说的就是理。理懂得了,就要去实践叫做行。教就要讲道理,又要教你怎样实践,然后又告诉你这样实践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依下士道,可生人天善趣;依中士道,可了生脱死,成阿罗汉,成独觉;依上士道,即菩萨道可成佛,渡众生。光讲教理不修行,那叫说食数宝,吃的东西摆在那儿,只给你介绍不要你吃,有什么用?银行工作人员一天数很多票子,票子不是他的,他不能受用。所以讲教理,讲了以后没有受用就没有意义了。懂了理,还要懂得如何实践,要行动才有结果。

  佛法的内容是教、理、行、果。对教理行果要信解行证。对于佛法先要信,比如你们有点信才来听经,听了之后,又能够接受,你就信了。如果你听了,简直接受不了,你二次再也不来了。第二要解,不解。就是迷信,而且容易动摇。今天偶尔高兴信,明天有点什么因缘又不信,所以信了之后就要求理解,钻研一下。第三要行,懂得了之后就要实践。老修行批评说法师、学法师,说法师只是说或者上黑板拿粉笔写,而学法的只是抄黑板,考的时候得壹百分,结果不能付诸实践,这样子搞,简直可惜时间。所以老上师不愿听人说研究佛法,研究佛法就不是信仰佛法。研究研究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而不晓得他是个宝,所以佛法首先要信,要知道这是个要紧东西,是个宝贝,然后才能解,不下点工夫不能解,除非上根利智,又遇到大善知识,否则非下决心来钻不可。解了之后,要行,行了之后经过实践才证实这个道理是对的。所以学佛的内容是教理行果。而我们自己呢,就要信解行证,先要有信心,然后要舍得动脑筋去学,学了要行,要用实践证明佛法真理的正确。许多学人,始终不晓得什么叫行深般若波罗密多。许多居士很虔诚,天不亮就去上殿,到底上殿念的什么?是显教?还是密宗?都没有弄清楚。显教的庙子为什么早晨念那么多咒?我们了解不了解呢?我们大家都念心经,心经中“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两句怎么讲?讲不得就没有解,得到的利益就不多。“色不异空”“色”字怎么讲,我们这里听经的人中恐怕一半以上的人讲不了。心经把佛的教理最要紧最要紧的精华提出来,我们天天念,天天念都讲不了,这就成盲修了。所以教理行果缺一不可。

  现在我们从哪学起呢?我们先学《百法明门论》。有些居士说我们不想学《百法明门论》,我们要学心经,或者我们要学《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法里最尖端最尖端的,最深最深的;《心经》是佛法里最浓缩最浓缩,最扼要最扼要的。我们现在还是万丈高楼从地起,从基础学起。

  我给大家讲的《百法明门论》这本书是讲教的,也就是讲理。书中有一百个题目,或者说一百个条目,讲一百样东西。汉语解释法字与佛教百法之法不同。百法之法,说俗一点,就近于我们说的东西。什么东西都叫法,物质的、精神的、外在的、内在的、具体的、抽象的都是法。有一百个东西,佛法就给它命了一百个名,看到这一百个字,就知道它倒底是说的什么。名与法是相应的,比如蒲团两个字就代表一个东西,蒲团就是一个法。说简单点,佛法里面有一百个名词,把这一百个名词弄清楚了,以后看经书时遇到这一百个名词就知道它说的是什么了。因此《百法明门论》可以说是佛法的小词典,这个词典只有一百个词条。把这一百个词条懂得了,你就进入了智慧之门。“明”就是佛法的智慧,学佛法要想得智慧,就得找门进去,所以叫“明门”。这一百个名词是佛法里的特殊词汇,是入佛法之门的敲门砖。就与小学生读书先认方块字一样。你先把着一百个方块字认得,以后才好看佛法的书,才好听佛法的经。把这一百样东西领悟了,就可得到佛法的全部智慧,进佛法的智慧之门。我不能讲得太深,我的讲法老婆婆都要听得懂。我在老上师那里听经,老上师讲般若,大略就有十分之几的人打瞌睡,老上师讲经,推车的车夫都要来听。上师讲般若他打瞌睡,我一看,其中还有一些老资格,为啥呢?有点深是一个原因,有无往昔的善根才是主要原因。往昔跟般若无缘的人,一听到讲般若就要打瞌睡。讲到这最要紧、最要紧的时候,他就打瞌睡,所以我们第一个就要禁忌打瞌睡,为什么呢?《百法明门论》是论,论者就要议论,要讨论的嘛。这在佛法里叫慧学。这就有点专门,有些人钻不进去,钻不进去就打瞌睡。但是我们现在又想学佛法,要想学佛法,就要想法进门。有的善知识说先学经,后学论,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很多人提倡把佛法翻译成白话文,翻译的不好,就要发生误解。

  《百法明门论》不是一部独立的书。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取回来一部大书,名字叫《瑜伽师地论》。瑜伽翻译成汉文就是“相应”,相应就是符合,心与境要符合。实际解释,瑜伽就是修定,瑜伽师就是修定人。所以瑜伽焰口不简单,放焰口的金刚上师要有定力才行。瑜伽与密法是一家人,密法主要就讲修定,修定要观想,观想就是心与境相应。这部大经有一百卷,把修行的教理行果都包含了,它教修行人如何依次从人天善趣修到声闻乘,然后最后如何修成佛,也是一个菩提道次第。百法是从那本大书里把最要紧、最重要的一段提出来的。玄奘法师翻译瑜伽师地论,然后又在瑜伽师论这个系统下翻了十部论,叫一本十支。

  《百法明门论》有很多注解。玄奘法师之后,他的一些弟子给这本书著了许多注解。我们今天在座的朋友,有些学得很多,这本书不学也可以,但是也有许多是新学佛法的菩萨,所以我们决定选这本书作为每个星期天讲的课程。

  “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法师唐太宗时在长安译出的。百法明门是世亲菩萨著,世亲菩萨是大乘菩萨是有宗,有宗就称为瑜伽系。从瑜伽这个名字来看,有宗讲人生要有实际的修行。“瑜伽师地论”是世亲菩萨的哥无著菩萨写的,据说这部论是弥勒菩萨造的。弥勒菩萨与文殊菩萨是佛法的两支翅膀、车子的两个轮子。文殊菩萨讲空宗,主要讲甚深的空理;“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侧重讲修行的次第。有些人说,文殊菩萨是空宗,弥勒菩萨是有宗,实际不能够这样分。不过是文殊菩萨专门讲甚深的般若,而弥勒菩萨侧重讲如何修行。无著菩萨是弥勒菩萨的弟子,古代学问的继承关系,不大弄得清楚。照佛经上说,弥勒菩萨在天上,无著菩萨是晚上入定去弥勒菩萨处学的。总而言之,这是佛法很要紧的一套学问,是成佛的学问,所以要实实在在的修行。“瑜伽”就是要认真修定。修定经过些什么阶段,就是地一地,一地的有层次,所以叫瑜伽师地论

  世亲菩萨著的“百法”是从“瑜伽师地论”里录出来的。世亲菩萨著的论很多,被称为千部论师,译成中文的大约卅部。百法明门论是不是卅部中的一部。从瑜伽师地论分出,还有十部重要的论,称为一本十支,百法是十支之一。瑜伽师地论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有一部分叫“本事分”,本事就是根本的事情,基本事情,要紧事情。百法是本事分的“略陈名数分”。佛法有很多名词,名词有数目,只作简单的陈述。

  百法这本书是把天地间一切大归类,归纳成一百件事物,研究这一百件事物,就把天地间的东西研究完了。这一百样事物又分成五类。第一类讲精神,精神分为两部分,一是精神本体,另一是精神的作用。佛法重点讲精神,精神叫心法。精神的活动叫心所,心所是第二类。佛法是心理学的老师,讲心理学的要学佛法。佛法也讲物质,物质叫色法,色法就是第三类。色不是颜色的色,有些人念心经念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把色字讲成好色的色,这也不对。色字有两个讲法,一指我们眼睛看到的,二指物质。“色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上的器官,就是五官,另一方面是外界的物质。物质就是看到、听到、闻到、尝到、皮肤接触到的东西。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要说那个东西存在,就难以让人信服。佛法讲物质,从色讲起,物质就是有色、声、香、味、触。只要具有眼耳鼻舌身,你就能认识外界的色身香味触。佛谈到物质时不讲原子、电子,而讲色身香味触,讲眼耳鼻舌身。眼耳鼻舌身也是物质,我们叫器官。“器”就是器具,“官”就是能管事情,五官管的事情就是色身香味触。对物质,佛法用十个字就说完了。不管再大的科学家,离开眼耳鼻舌身,也无法认识宇宙,认识万物。佛法不强调什么仪器不仪器,仪器看到的还是色身香味触。除以上三类,还有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两类,以后会详细介绍。佛法把世间上很复杂的现象,归纳得这样简单,归纳成五大类一百个法。

  佛法强调意识,意识到底在哪里,佛法明确指出就是大脑,意识就可以把色身香味触都统起来,有意识帮助才能给事物命名。“心”究竟对记忆,认识有没有作用,医学家还不能肯定。眼耳鼻舌身,怎么认识外界呢?能真正起作用的叫“根”,周围那些零件叫“扶根尘”。“扶”就是扶助。能够看的叫“眼根”,相当于视神经。眼睛能看有视觉神经,耳朵能听有听觉神经,鼻子能闻有嗅觉神经,舌头尝味有味觉神经,全身有触觉神经,这些叫净色根,净的意思,表示不是粗糙的、平凡的,是高级的物质。根是物质与精神联系的枢纽。所以佛法讲宇宙讲人生,从这里讲起来,讲百法先讲“色”;讲“五蕴”先讲“色蕴”。

  一百样东西又可分为两大类,一叫有为法,一叫无为法。心经里五蕴皆空的五蕴,都是讲有为法,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为”就是造作,有条件才生,不是无因而生。

  我们讲百法就要讲心。讲精神就是讲心,心就有心理作用,心理活动,叫做“心所”。所以佛法也可以说是心理学,佛学又叫心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研究心理作用,只不过从前没有这个名字而已。

  学百法以前先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叫《中国佛教》,这是五十年代在中国佛教协会的组织之下编写的。当时斯里兰卡的总理马拉拉色喀拉提议编一部佛教的百科全书。中国的佛教中,汉地叫汉传佛教,西藏的叫藏传佛教。南洋国家的佛教叫南传佛教,或者叫巴利语佛教。这是世界上佛教的三大语系,全世界佛教简单分为三大派。一般说法,汉语系偏于大乘,巴利语系偏于小乘,藏语系偏于密宗。用中国文字写的就叫汉语系,用藏文写的就叫藏语系,用巴利文写的就叫巴利语系。斯里兰卡的总理发起时,周总理还在。中国是一个佛教大国,汉语系的根在中国,藏语系的根还是在中国,南传佛教中国还是有,所以周总理支持他们,答应帮助他们。关于我们中国佛教的这一部分的内容都由我们中国人来写,那时侯就把我们中国所有的佛教学者请到北京来写这本书。这本书写出来之后,还把它翻译成英文才送到斯里兰卡。后来又把我们写好的这部分编成《中国佛教》一书,原计划出六厚本,现在只出了四本。这部书就是中国佛教很好的百科全书。这部书里有一篇介绍百法明门论的文章,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百法明门论,就是根据这本书。《中国佛教》这本书中介绍《大乘百法明门论》这篇文章,作者叫虞愚,是中国著名的因明学家,已经圆寂了。

  《大乘百法明门论》,世亲造,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在长安北阙弘法院译出。

  作者世亲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系学者,著述弘富,有千部论师之称。其所造论译成汉文的约三十部,此《百法明门论》即其一种,被称为瑜伽十支论之一。本论是据《瑜伽》五分中本事分、略陈名数的著作。内容略以三门分别:一、引经标宗,即“如世尊言”等;二、寻经起问,即“何等一切法”等;三、依问次第作答:先明“百法”以解答“何等一切法”问题,复明“二无我”以解答“云何为无我”问题。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二年在长安北阙弘法院译出的。北阙是宫殿的北门。作者世亲,是印度大乘瑜伽系学者。印度的佛教分成两大派,一大派叫中观派,一大派叫瑜伽派。中观就是我们常说的空宗,专讲一切法空的道理,瑜伽系偏重于讲修行。

  “瑜伽”是梵语,翻译成中国话叫“相应”。“相应”二字解释相当多,两样东西相适应叫相应,瑜伽系讲相应,是说修行要相应。简单讲瑜伽就是修定,所以密宗就爱讲瑜伽,瑜伽就是修定的别名,瑜伽派主要讲修行。中观讲见,就是说认识要正确,中观派要得中观的见,中道的见,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对于一切法得中正的认识。瑜伽系指有宗,中观系指空宗。这就是印度大乘的两大分枝,在西藏就叫二大车,是说如车子的二大轮。

  瑜伽系后来传到中国就叫唯识宗。密宗也讲四部瑜伽,指《瑜伽师地论》这本书一共有一百卷,是瑜伽宗主要经典。这本书分了五个部分也叫五个地,其中有个部分叫本事分。本事分中有一段题为“略陈名数”,是作者简单陈述那些重要*轮名称。学佛法有一个难点,就是对名词不懂,有两句话是:“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世间一切法都有名,我们讲话,说出来的都是名。学佛法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也是名词,你根本不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怎么理解它呢?学法先就要学佛法的名。

  梵文的法(羯磨)与中文的法含义有差距,所以瑜伽师地论就要“略陈名数”,先简略地陈述一下佛法里有些什么重要的名词,每个名词有很多数目。如三宝有“三”字,六道有“六”字,五蕴有“五”字,都要讲数,讲法相和法数。法相是名词代表的东西,这个名下分出多少项目,就是数,合称名数。

  这部百法明门论分成三大段:把经文一段一段分出来,叫分科。分成三大科,就是分成三大段。头一段叫“引经标宗”,就是引经中的文字,标示出这部论的宗旨。引经标宗是哪一段呢?就是论文中的“如世尊言”,以下的文字。“如世尊言”就是引证(佛说的话)。第二大段“寻经起问,”是依着这经发问。问什么呢?世尊说:“一切法无我”,这五个字不好讲,所以要依经发问,问“何等一切法?云何无我?”第三才依次作答。佛说一切法无我,什么是一切法?回答佛说的一切法到底是什么东西?就叫依问次第作答。先答“何等一切法”,所以一个接一个的讲,就讲了一百个东西。

  关于一切法的部分,分五大类,共有百法:第一类心有八法;第二类心所有,有五十一法,又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法,二、别境有五法,三、善有十一法,四、烦恼有六法,五、随烦恼有二十法,六、不定有四法;第三类色有十一法;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法;第五类无为有六法。在说明无我方面:初明人无我;后明法无我。本论对于一切法与无我法,都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各举了实例,极易了解。

  法字怎样讲?法的定义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它能保持自己的特点,有它一定的规范,使人能生起对它的认识。对一切法,论师用一百个名词作了概括,解释。后面还要解答一切法怎么样无我。无我更不好讲,无我就要分成两方面来讲。就是两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人无我是讲每一个有情都没有实有的我,没有我们执著的那个我。法无我讲任何东西都不是实有的,不是我们执著的那个样子。我们对于任何东西都执为它实有的,无的是我们的执著。并不是今天我们在座几十个人,都混成一团,你就是我,我就是他。

  在这小小的书里主要说明,一切法分为五大类。第一类就讲心,佛重视心,佛学就叫心学。佛学要讲生死轮回,随业受报,就要讲人的思想,什么是善心,什么是不善心,让我们止恶修善。善、恶在哪里分?就在我们的思想上分,所以先讲心、心分为八个,就是我们讲的八识,

  第二讲心所有,即是心理活动。我们的心万念纷飞,善心、恶心归纳为五十一个。天地间一百样法,心的活动,就占了五十一样。我们学佛就是要修心,所以要重点说明。五十一法又分成六位,即六个部分。心所是个略称,具足应说心所有法,是心上发生起的变化。第一叫遍行心所,遍行就是说只要你起心动念,那个心就要起,到处都有它,普遍存在。第二是别境心所,心要对境,心不孤起,仗境方生,有境心才能生,不能起无境的心。如果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还是一个境。有些心起得普遍,有些心要特殊的境才起,称“别境”。第三叫善心所,第四叫烦恼心所,这些烦恼很普遍,名为大烦恼、根本烦恼。第五叫随烦恼心所,随着根本烦恼起。第六叫不定心所,这些心所可以是善,也可以为不善。佛法要对治众生的心,所以要下功夫来研究它,看哪些是好心,哪些是坏心。

  第三类讲的是色法。色是物质,佛法不否定物质,在百法中用了十一个项目来谈物质。众多物质,释迦佛用十一个项目就把它包括完了。

  除了物质精神之外,第四还讲了心不相应行,这不是在你心上起的,不要你的心去管它,有二十四样是心与色变化中的差别。

  第五讲无为法,无为法就不是因缘所生法,不要人造作。

  说明了一切法后就要说明无我,说明无我有两段,初人无我,人字的梵文的原文“补特伽罗”,含义是数取趣。趣就是五趣,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众生造升天的业就升天,造地狱业就下地狱,是它自己取的。补特伽罗也就是有情,有情就是有心、不是木石无心,要信佛就得信这个事,人死后还得往别处区,尸体不会去,识要去,尸体坏,识没有完。上天下地变为天人,又堕地狱,一会儿饿鬼,一会儿畜生。对这个若不相信,就大可不必学佛法。这是迷信吗?科学没有证实,科学一时还证实不了,但总有一天会证实。局部的证实会找到的,生死轮回问题,中国正经、正史都有记载。左传中彭生伯有,转世变猪,猪还会站起,如此的记载很多,只要有记载,就有此事。学佛必须承认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讲一切法无我,第一就要讲人无我,无我是说明人不是实有的固定的东西。构成人的因,它的各个部分,都不是实在的。无我是佛法的定义,本论对于一切法与无我都作了简要的分析。

  本来百法的名称,散见于《瑜伽》、《显扬》、《集论》和《无蕴论》等中,但采集百法区分为五大类而加以有系统的说明的无疑是从《百法明门论》开始的。此论主要是剖析一切法和无我理。在一切法摄为五大类的次序上,还贯彻了唯识的精神。论文讲得非常清楚,它说:“一切最胜故(心),与此相应故(心所有),二所现影故(色),三分位差别故(心不相应行),四所显示故(无为)。”这是说在有为法中,心法最为殊胜,所以首先提出。

  百法散见于《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集论》、《杂集论》。法相宗在书中把百法归纳分类,是从《百法明门论》开始的。在把一切摄为五大类的次序上,贯彻了唯识的精神。唯识侧重讲心,一切生命的根本是识,生死轮回是识的作用,所以先说心。心在一切法中作用最大。第二才说与心相应的心理活动即心所。第三是说物质即色法,物质是心和心所现的影子。第四项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的分位差别,即心不相应行。最后讲无为法,是前面四项东西显示现出来的。“为”就是造作,谁造作,因缘在造作。一切法都是从因缘产生,什么因缘就产生什么果。

  有为法中,心的作用最大。我们好象觉得物的作用最大,因为,在我们的周围都是物,我们的心也不能抵抗。我们凡夫不修定就不能转换周围物质。按唯识家说物质决定于你前世的业力,所以物质环境都是由你的业力造成。定业不可转,造了变人的业,就得变人,造了畜生的业就变畜生。业果轮回的道理,一般人不容易接受。生在地球上是业力所惑。生在其他的星球上,如果星球上有人的话,那也是你的业力所惑。我们地球上的人死了,如果变人,多半还是在这个地球上,因习惯所致。但是人死了是不是就变人了?不一定。如果造了福会升天;如果造了重大的恶业,就要堕地狱;悭贪重要生饿鬼道;愚痴重要生畜牲道,五趣加上修罗就是六道。修罗是天趣的一种,是嫉妒心最重的一种有情,他生于天,享天福,不好好修行,总要找人打架。说有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六道,我们怎么相信呢?马、牛、羊、鸡、犬、猪乃至最微细的动物,都是我们亲眼看见的,饿鬼哪个看见呢?地狱更没有人看见。

  佛经里讲天、地狱、饿鬼都是化生,与我们的物质不是一个频道,我们的眼睛是看不见的,必须要有天眼才能看见。化生如梦,互不相知,有哪些业力,就起哪种化生,就有哪种化境。所以,即使地狱摆在我们大殿上,我们也看不见,好象我们现在说的隔了一个频道。

  佛法讲定,没定力,你亲眼看不到六道轮回,不但六道轮回看不见,稍微与我们常识有点差距的东西,气功师看到的你都看不到,气功师有点定的苗头。如果我们没有定,依普通的五官来探讨佛法、生死轮回的道理,是说不清的。佛在世时,许多外道都能看到,因为这些外道的定深得很。我可以说我没有定,有些法师是得了定的。现在的气功师有一部分有神通,为什么呢?因为气功专门修定。我们和尚专门修定的,现有多少,我们好多人还赶不上人家气功师。

  对于佛教的定学,认为是玄乎其玄,自己下不了工夫去实践;对于生死轮回的说法,虽然当了一辈子佛教徒,到生命要尽的时候,也没有信进去,因为自己没看见啊!没有得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你是看不到的。我们相信佛法,就谦虚一点,要承认是因为我没有得定,故没有看见。要证实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事情有没有,必须下苦功修定,得了定,上天下地找遍了都没有,再找释迦牟尼佛辩论,“我到处看了都没有,你说的是假的”。

  印度现在还有伽罗教,有个伽罗教徒二十多年前入定,他徒弟把他埋了,真正入了大定的人是不出气、不动的。二十年时间一到,他徒弟恭恭敬敬把他取出来,他又活了,因为这二十年当中他在入定,此事报上曾登载。

  比丘尼要看《比丘尼传》,《比丘尼传》里很多地方记有得了定的比丘尼的典故,外人看见都以为她死了,把她抬去烧了,她又活了。从前那些大禅师,大彻大悟,他们看见些什么境界,他们有神通。我们这些后生小子晓得些什么呢?我们学佛法,一点定力都没有,故佛再三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没有定,三世因果都信不进去。

  学佛法先要有信心,我虽没看见,释迦佛看见、大菩萨看见、阿罗汉看见,佛在世时,连外道都能看见。外道如果没有看见,会来找释迦佛质问。那些外道是高级的外道,释迦佛在世时,九十六种外道,只有一家“顺世外道”不信,他没有超越普通世界的能力,照普通人的想法去推测佛法。如果不信三世因果,不如不信佛,这是释迦佛的基本信条。你没看见,你要相信看见的人说的。美国我们没有去过,我们相不相信有美国存在,有人去了回来告诉你,你就相信确有美国。西藏我们也没去过,别人有福报去朝了拉萨,回来告诉我,我也相信。我们的五官没有亲自接触的物质多得很,我们就要相信人家有福报、有智慧的人所介绍的东西。有些气功师有本领看到隔壁的东西,北京一些朋友看到气功师把桌子上的菜包在衣兜里,把你身上的东西放在楼上或角落里,那位气功师就是修定的。对于修定没有人愿下苦功,说是无暇,只要肯挤一点时间还是可以的。我们的上师教我们挤,把看戏、闲谈、转街的时间挤出来,就有时间修定了。如果不修定要亲眼见六道轮回是不可能的,认为是子虚乌有,岂不冤枉。有些土匪、棒客被拉去枪毙时,说“老子二十年后,又是一条汉子”,他还相信他下一世还要来,还寄希望于二世,但他不知道自己干了坏事,下一世还能来吗?如果我们不相信三世因果,那么人世就太短暂了。有些仁人志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不一定计较他来世怎么样。社会上好多人一点亏都吃不得,只知占便宜,不管事情正义不正义,只要能占便宜,能赚钱,哪怕卖假药。如果知道因果、知道坏事做不得,做了不合算,要受很大的苦报,卖假药划不来,他就会不干了,但你给他说卖假药非正义,他照样卖。有了定才能断烦恼,通过定对佛教三世因果,如观掌中果,就不会说释迦佛在骗人。释迦佛那么大的智慧,他是一国的王子,舍去了一切的荣华富贵,修一辈子的苦行,而去说谎话,恐怕没有人会去干这个傻事。我还是相信释迦佛是说的老实话,那些都是他亲眼所见。他通过他的定力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个信息传给了我们。我们如果要证实,就要修定。佛经里说升色界天的人必须要通过定力,生欲界天要凭福力。不修定连色界天都去不了,所以从前的出家人叫“禅和子”,是说专修佛法的,一定要坐禅。现在我们把坐禅变成劳动,在劳动中坐禅难度就大了。得定需要有很大的福报,佛法把关键告诉给我们,没有定就没有神通,没有神通就不能实证三世因果。但没有福报就不能得定,不劳动就没有福报,所以我们现在修行,还是要经劳动培福开始。现在有些人要丢掉工作修行,也是错误的。

  我们讲这本书,用普光的注解。普光在玄奘法师的会下,是个老资格,名气相当大。另外还有窥基法师的注解,窥基是玄奘法师的大徒弟。我讲就用普光的注解。经题我们已经讲过了,本书的名字上加大乘,说明这部书讲的道理不是小乘,是大乘。大乘哪一宗呢?属于唯识宗,唯识宗要讲宇宙人生的根源。

  天地间我们称为宇宙万有,万就是极其多,数不清的多。世间数不清的东西,谁知道他存在呢?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才知道他存在。我们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接触。人就有这五种本事,有五官,眼耳鼻舌身都叫官。官管事,管什么事,管认识外面的客观世界存在的事。五种作用外还有思想的作用,能把五种作用结合起来,来认识周围的境界。眼睛看见的叫色尘。尘就是灰尘,就是外境,就是你认识的对象。如果你的知见不正确就会起错误的认识,在佛法里就叫尘。色还有另一个含义,凡是物质的东西都叫色,与心相对成为两个东西。心指精神,色指物质。

  佛教则认为物质环境,由各人过去业力决定,业力善恶由心决定,心才是物的本源。佛教似乎有点唯心主义,其实它什么都不唯,只不过它偏于说“心”而已。“心”对我们生命的作用很大。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又称六贼,这六个贼要害你,所以大肚罗汉身上就有六个小罗汉,小罗汉抠大罗汉的眼睛、耳朵、鼻子,在戏弄他,这个像就叫六贼戏弥陀。这指我们人的眼睛、耳朵等六道门要接受外面的境界,接受外面的境界后,对爱的就起贪心,不爱的就起嗔心,这六个贼要你缘外头的境界。我们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又不行,没眼睛就是瞎子,没有耳朵就是聋子。眼耳鼻舌身,还有意,少不得一样。眼耳鼻舌身意,对的境叫色声香味触法。意根所对的境就宽得很,他对的境有些与眼、耳、鼻、舌身是共同的,有些是单独的,叫独头意识。这六个东西,成天与你打撕搅,修行的人,就是在这六个上头用功夫。

  现在讲哲学的讲认识论,佛法只有唯识论。唯识论认为这些外境,如果你不去认识它,它对你就不起作用。所以,人的识作用很大。佛法里讲十二处,即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分别管色声香味触,意什么都管,无所不管。如果眼睛看到,不通过意,还把那个东西安不上名字。看到青的黄的,却不知道什么,要通过意才晓得这个叫青的,那个叫黄的,这种意识叫五俱意识,五识与意识同时生起。还有单独生起的意识,同学们坐香,坐了下来觉得不坐还好点,一坐思想就多起来了。是的,不坐不会乱想,坐起才乱想,这个想叫独头意识。意识管的叫法,法把所有的东西都包完了。你想到的都叫法,一切物质的东西你都可以想,一切抽象的东西你也可以想。想入非非,想到非想非非想外,想得稀稀奇奇。不管那东西有没有,只要你打得起妄想,都可以想,所以,惟独这个意识包含的境界就宽无可宽。意识所对的境叫法,法就叫法尘。意根就是你能思想的那个器官,那个家伙在哪里呢?有人说意是心,心只是肉团;有的说是脑,脑是物质,佛法则说意根不是物质而是精神,这等我们讲到下文时再讲。

  意能够起抽象的作用,把根本的东西提取出来,形成概念,对象是法。法字就包得宽,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无所不包。法是佛法最大的名词,有为法,无为法把法砍成两半。有为法又砍成两半,一叫有漏法,一叫无漏法。漏就是烦恼,是我们流转生死最微细的因。清净能够出离生死的,叫无漏法。使我们流转生死的叫有漏法,无漏法使我们超出流转生死的范围。堕落三界为漏,比如你用有眼儿的口袋去打水,水就顺着眼儿漏下来了。

  凡是我们认识的对象都叫法,你要认识它,它必须有它的特性。比如说地、水、火、风,它们中的自性就是坚、实、暖、动。佛法讲构成物质世间的东西,很简单,不讲元素,只讲四个方面。构成物质的成分是四大,地的特点是坚、硬。这个东西有实体,你一碰他,抵手的。为什么两样东西要相抵呢?各有各的实实在在的那一部分,不但地要相顶,水也要相顶,装满一杯水,再加一滴也不行,会溢出来。所以佛法把物质的性称为大,他遍于一切物质。地就是坚性,所谓坚性就是有一定的体积,凡是物质的东西都有它的体积,有体积就不会让步,物体有多大就要占多大的空间,这就是坚,湿是水的特性,凡是物质的东西有湿的一方面,所谓湿,就是有粘性,不散,可以动,湿就以水为代表。物质都有一定的温度,这即是暖。风的特点是动,动是什么?动是运动,物质都要运动,我们这个世界在不停的运动。凡是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地球在运动,由于错觉我们感受不出。物理学家发现最基本的物质,也不停的在运动,原子、电子一刻不停的转动。所以运动是永恒的,宇宙是大,天体所有物质都不停的运动。动的力量叫风,风不一定是空间吹的风,空间的风是空气流动。佛教讲的风,相当于科学家讲的运动。我们身上的运动自己不觉得,我们身上的细胞,那些物质都在不停的运动,我们自己毫无所知。人病了会觉得不舒服,是运动不合规律,有生命的物质都要运动。我们要感谢科学家,把天体的运动确实的告诉了我们。

  从前地球上的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中国人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西方的人不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说太阳围着地球转。认为科学家讲地球绕着太阳转是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把科学家烧死了。古人没有科学,佛教讲的道理同样不为人家接受。人类的进化是很慢的,地球形成好多万年之后才有我们人类的存在,佛教对于天地间物质的构造说得很彻底,物质以现在的科学来讲五花八门,复杂得很。但释迦佛简单的说,物质就是地火水风。不管分子、原子、电子,反正逃不出地火水风这四个方面。

  佛经里对于物质的色法,还有两个字作解释,就叫质碍,质就是踏踏实实,有个东西,碍就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阻碍,你挤我挤互不相让,不象心,想多大就多大,要多小就多小。

  百法明门中的“法”字怎样讲,不是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的“法”那个法是佛法的全体。我国新编的《汉语大字典》一共有十四条讲“法”,百法这个“法”字呢,在第十四条,叫“能持自性,轨生物解”。不管什么东西,要能够保持他的自性才叫法。自性就是他的特性,他应该有的那些属性。属于这个东西的性能、性格,他保持得住,就叫“能持自性”。轨就象汽车轨道,跟着它可以去认识这个东西,车子的轨道老是那条路,不会改,属性也不得改,顺着属性,你就对他能够生起认识,这就叫“轨生物解”。“能持自性,轨生物解”这个定义就有点象现在说的范畴。一个东西就有一个规范,有一定形相,固定不移的。

  一切有为法都有生、住、异、灭,物质也好,精神也好,都要生要变化、消灭,这些都是现象,也叫做法。佛说法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今天现前所有的一切,都是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这是佛教的一个总原理。有些外道讲宇宙人生都讲不通,特别是最盛行的婆罗门教,他们说有大梵天造世界,造人。佛说世界也是因缘所生,人也是因缘所生。婆罗门教的说法,造成很大的迷信。那时印度绝大多数信这个,佛就对他们提了个问题,造成很大的迷信。那时印度绝大多数信这个,佛就对他们提了个问题,“梵天造世界,哪个又造梵天呢?”说梵天不要哪个造,那么什么都要人造,惟独你不要人造,有这个道理吗?所以佛一下就把这个观点驳倒了。那时聪明人都在追求宇宙人生的真因在哪里,什么东西构造的宇宙人生,婆罗门教说梵天造世界,又说梵天就不要人造,佛说这不平等。人家要人造,你就不要人造,叫不平等因。佛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人们之所以这样说,因为看得见的、听得见的、摸得着的、包含我们自身在内的一切,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参一参,你看看有哪一样东西不要因缘,是孤独的、天上掉下来的、自然冒出来的。所以佛讲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这个话很聪明,很合实际,所以百法里头,他先讲有为。然后讲无为法。无为法不是造起的。譬如虚空,虚空是哪个造起的呢?不要任何东西造嘛,只要里头没有塞东西,就是虚空嘛。

  《瑜伽师地论》里头一共是六百六十法,百法只讲一百个法。就象我们去游园,要把一百个人认到。认了这一百个人,游园的时候碰到的是熟朋友。所以凡是学法,要想懂得佛法理论的,初入门的时候,就学百法。佛法的智慧之门在这里,钥匙在这里。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疏卷上

\

  唐大慈恩寺沙门大乘普光撰

  将欲造文。略以三门分别。第一明造论意第二释题目。第三随文解。第一明造论意者,寻夫三界有请五趣漂溺循环不息轮回无替者。莫不以断常空有纷纠於怀。所以菩萨降生垂范利物。为除空有两执故。开空有二门。前明百法有体为谴执空后明人法二空为除有见。所以有体世谛非无。所以言空真谛何有。随病说药病息药亡。执药成病悟病成药。非空非有即有即空。既绝百非又亡四局。然因诠显旨故假论以明。既不说而说亦听无所听。论之兴也其在兹乎。此即第一明造论意。

  现在我们讲的这个本子,题目长得很,叫《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疏》。带上一个大乘,表示这是大乘法,不是小乘法,不是按照小乘法来讲的。百法明门论是瑜伽师地论本地分里提出来的,“略录名数”就是简单的把那一段抄录下来,抄录什么呢?抄录法里的名词,百法就是一百个名。名还有数,数就是佛法里的科学,本地分这一段说了陆百陆拾个名,简化抄出来就是略录。疏就是疏通,给他加了注解,就象淘河掏沟一样,把他疏通。

  本书作者是大乘普光。玄奘法师到西天主要就是学大乘法,大乘法主要学的是法相宗,学的是唯识宗,所以玄奘法师学成了,在西天有个名号,称为大乘天。那时跟玄奘法师学的那些弟子也就称为大乘,所以普光法师有时就称为大乘光。大慈恩寺是那个时候给玄奘法师修的庙子,为啥叫慈恩寺呢?玄奘法师学的是弥勒菩萨的法,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弥勒菩萨就叫慈氏,为报答慈氏之恩,玄奘法师修的庙子就叫慈恩寺。古代和尚同名的很多,所以提法师的名字都要把所在庙子的名字带上,指出他究竟是哪个地方的出家人。

  “将欲造文,略以三门分别,”这是普光法师的话,说我要写这篇文。来注解这个“百法明门论”,造就是著作。要造个注解,解释百法,简单的先把它分成三个项目。佛法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文章段落分得清清楚楚,这叫分科。一部书、一篇大论,乃至于一篇小的论,到底有几个段,要先分出来。一个大段之内又有几个小段,小段之内又有小段都要分下。有时甲乙丙丁分下来分不完,又子丑寅卯,又往底下分去。所以佛法是科学,佛法写的这些论文,都可以整整齐齐的用这个形式,把他分析出来,就叫科判,判就是分析。因为佛法理论太细言,不把段落分清楚无法理解,学的人简直分不到枝叶。千头万绪,一分出来,清楚得很。所以普光法师说我要造文,疏理不通的地方,来解释这个论,“略以三门分别”,就是分三个项目来分析这个论文。

  “第一明造论意”,这是说第一我要解释。这造个百法明门论,目的何在,意旨何在。讲这部论,首先要搞清楚那个时候为什么要写这部论。

  “第二释题目”,第二段要给你们讲这个题目的含义。“第三随文解”,就是随这百法明门论的文逐字逐句的讲下去。这是普光法师交待他造这个疏是怎么安排的。

  “第一明造论意者”,就是对造论宗旨作具体阐述,文章就开始了。“寻夫三界有情,五趣漂溺,循环不息,轮回无替者,莫不以断常空有纠纷于怀”。古文中提一个项目,要加一个“夫”字,夫就是提出这个事情。“寻夫”的寻是个动词,不是寻找的寻,而是探讨的意思是说去探讨、去探索道理和原因,夫字相当于英文的to字。“三界有情”,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范围,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我们现在住的五趣杂居地,欲界的有情有男女之欲、饮食之欲。欲界包含地狱、饿鬼、畜生,这些恶趣,欲界之上就是色界。生色界要凭定力,没有定力就生不到色界,色界都是天。再上去是无色界,色界有物质,无色界连物质都没有了。虽然没有物质,但有物质的种子。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范围,六道众生就在三界里生死流转。佛教的宇宙观就分为三个范围,就是三界。有生命的能够生死轮回的都叫有情。

  五趣就是六道,道是道路,趣是往那里趋向,五趣是天趣、人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加上一个阿修罗道,就叫六道。阿修罗道是天的附属,称为非天。三界有情就是说的这些有生命的六道,包含我们在内。

  “漂溺”就是在水里淹没,淹在里面不能出来。淹在天道、人道好一点,淹在恶趣里就受不了。佛教认为生命循环不息,就象一个圈,由他的业力,一会儿升天,一会又堕地狱,一会儿又变人,没有休息。“五趣漂溺”形容在五趣里循环就象在水里飘荡,起不来、出不去,任随水把你东一飘、西一荡。哪个在漂你呢?自己的业力,促使你一会又升天,一会堕地狱。所以这个三界犹如火宅,你仅管有时生在善趣,善趣也有善趣的苦,如果生在恶趣,那更受不了。所以漂溺不能自主,“循环不息“,没得出离,找不到出口。循环两个字大家都懂得,就是没有休息,有的人说死了就没有了嘛。人死了不但有,还要变这样、变那样。不但变,还不止变一回。变来变去没得终止,休息。我们工作可以退休,三界众生轮回。息不了气没有退休,就是这个苦啊。

  “轮回无替”,“替”用现在的话说叫顶班,轮回的事情哪个来替你?“者”是说它的因缘是什么。者字不是一个空字,是给你提出问题。

  三界的现象这样子,因缘是什么啊?答案是这个原因,“莫不以断常空有纷纠于怀”啊。这些众生的生死轮回没得一个不是这个因缘,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轮转生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心里头没有通达佛法的真理,或者说“断”,断就是说死了就没有了;或者又说“常”,常就是一有永远有,有些外道说我生天,寿命就长得很。“空”就是说没有,就是有个我。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我死了我究竟还有没有?如果有我又往哪里去?所以在我们这些凡夫心里头,一会又觉得是断,死了就没有了;一会又觉得是常,千方百计多活两天,能够活到八百岁,一千岁最好。有些实有的,我们认识不到,说他是空的;有些东西没有,我们又看成实实在在。我们思想都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虽然我们一天慌慌忙忙,早晨起来吃饭、上班,没有想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每个人脑筋里头都有。到底我死不死,我死了还有没有。一天“纷纭于怀”,就是自己思想上没有弄清楚,乱乱纷纷的。“纠”就是那些问题纠结起,混混乱乱的。

  各人有一套想法,大家都弄不清楚,那么佛就给你解决问题。释迦佛还没有示现成佛之前,称为菩萨,叫普明菩萨。示现成佛就是“降生垂范”。佛从兜率天下来,在印度降生,给我们大家留下模范。垂范就是给我们留下一个示范。“利物”的利就是利益,物字不当物质讲。当有情讲,利益这些有情“为除空有两执故”。佛教里有许多宗派,都是建立在断众生的“空有”两执上。众生不是执空就是执有,空有呢又有细的空有,所以佛教各宗派里也有不同程度的空有,小乘有小乘的空有,大乘要断大乘的空有。空就是偏于断的一面,有就是偏于常的一面,一偏就错了。怎样才不错呢?要正正确确的把这个问题认清楚。有的承识其有,没有的不要认为它有,哪些是有呢,佛说因果是有。佛的理论一直就讲因缘,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生,有这样的因就有这样的果,如是因,如是果,这个很科学。佛说的因果是有,而物是没有的,种种理论,就是破除我们把这个东西执实在了啊。最普遍的,现在有些人就把钱执得实在得很,钱拿来做好事,利益人民,利益国家,钱就有用;钱只拿来自己享乐就不对了。并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问钱的来路,违法乱纪,拿得来就拿,就更不对了。执有就是把这个东西认得很真,要把这个东西拿到手。执着第一就是执我,这个“我”要得紧,没得“我”还有啥子下文呢。佛法再三说,你那个“我”是没有的,但是人们从有我起就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叫我爱,都为我打主意,问题考虑首先想这个事情对我有益吗,还是没得益。执着有我,叫做我执。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佛说后来要遭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佛法说的因果业报这个规律就是有,不承认就叫空见,就叫断见。

  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就是众生的有。有就是执着有“我”,空呢就是不承认因果。凡夫空也空错了。有也有错了。佛再三跟大家说,这个“我”不是个实在东西,不要把他保爱的那么厉害。所以要除空有两执,“故开空有二门”。凡夫的空有两执,都是错误的,佛对众生的教训,就要他除去这两个执著。所以佛说法,对于执空的就要说他有,因果是有;转凡成圣,是有;生死流转是有。要断掉我执呢,佛就给他说空,不但说我空,还要说法空。凡夫对自己,觉得有个“我”。外面的事事物物呢都有一定的因果,不晓得有个因果道理,佛法里有个名词叫“恶取空”。佛法都讲空,什么都空了,那因果就空了,既然都空了,那还有啥子报应呢?我就随便为非作歹,也不得堕地狱。所以这个空是错误的,佛法说空。断除错误的有,说有谴除错误的空,所以除空有两执,开空有二门。佛法说有,说有因缘除恶取空,佛法说空,除你那个执着。

  “前明百法有体”,“前”指前一段,说明一百样东西,各有他的实体。有实体这个说法,是一切有部的说法。佛法大约分成四个部分,大乘有两派,一派偏于说有,一派偏于说空,小乘也有两派,一派偏于说有,一派偏于说空,。各派都有佛弟子,不过有些人的见解肤浅些,有些人的见解深入些,每派的见解都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不过有些低级些,有些高级些。有了低级的认识,然后才进入高级的认识,所以宗喀吧大师在西藏讲佛法,要依四个步骤来讲。小乘偏于说有的,叫做有部,小乘里说空理的称为经部,把有部那些见解都编进去了。世亲菩萨造俱舍论,又是有部,又是经部,把有部那些见解都遍进去了。世亲菩萨的智慧超过有部以上,他接受了经部的见解。经部的见解就比有部要高些。有部就要说一切有,世间万物都说是有,太不超脱了,小乘的经部就比有部要高一级,就要说那些是空。我们中国现在学小乘的论,就学俱舍论。俱舍论有四个字,叫“宗有朋经”。他说我写的是有,“朋”就是偏向,跟他当朋友,我也要与经部当朋友。所以俱舍论有部的经讲完了,要把经部的道理抬出来。他的文章写得有点隐约。有部的人看不出来,实际上世亲菩萨是偏向经部,他已经接受了经部的思想。我们现在学法的人,学佛法的法相,都学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学俱舍论就把小乘的两部都学了。西藏人学法相呢,就学小乘两部,学了有部再进一步学经部,经部已经有了空的意识的萌芽。佛说法都是为了除执,除我们凡夫的错误的执着。我们应该空的就要认识空,有的也要认识有。错误的见解就是把空的认成有,有的又认成空,众生犯错误,就是这样的。小乘象犊子部,把“我”执着得来莫名其妙,连有部的人都看不过,要批评他。所以俱舍论后面专门讲无我,批评犊子部。大乘也有空有二宗,文殊菩萨就专门讲空宗,弥勒菩萨专门讲有宗。西藏人说文殊菩萨讲的才对,讲透彻了。(汉地)说弥勒菩萨才说得对,不落断边。所以西藏佛法的等级,四部中,空宗高,有宗低。我们汉地的人讲大乘,把空宗搁在底下,把有宗搁在高上,认为空宗的人,容易发生偏差,起断见,要照唯识,把有宗的道理讲好才对。但是如果要断除执着,还是要依西藏那个说法,文殊菩萨才把你那个执着断除得干净。

  “前明百法有体”就是说,头一段说百法这个东西都有实体,就是谴除你那个空执,不要堕于恶取空。“后明人法二空为除有见,”最后才说人无我,法无我。我字就是执着,我字不是普通讲的我。要懂我执,可以参一下。西藏的法师说,你不晓得你那个我执在哪,下楼梯的时候,脚一下踩虚了,“哎呀要绊到我”那个时候你就晓得我执是啥。有时候你疑心人家打你的主意,嗯,他要整我,你就晓得“我”是啥东西。佛法千言万语,就是给你讲清楚人我、法我。法我就是把东西看得很实在。我的东西、我的家、我的房子、我的钱、我的地位。从我字出发就有“我所”。所以“后明人法二空”。不要都把那个我弄得实实在在。“我”到底是个啥?若说就是我这个身体,这是物质嘛,物质怎么是我呢?所以这本书,前头说百法,各有各的体相,后就说人法二空,除有见。有见是你的邪见。执着“我”为有,执着东西为有,就有我爱的东西,第一爱这身体。科学家说过十二年,身体物质就要换完,哪一个是我呢?第二呢,爱我所有的东西,那就叫“我说执”(我所就是我所有的东西)。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说空就除你这个有见,见就是你的理解,理解错了就成执。

  “所以有体、世谛非无”是说,为什么说有呢?要说个所以然。谛就是真理,拿世间的真理来讲,这个东西不是没有,因果不是没有,因缘不是没有,事事物物都是因缘所生,造业受报这个是一定有的,世俗谛就是世俗的真理。“所以言空真谛何有。”言空是真谛上讲,从真真实实的道理上讲这个东西是空的。世谛讲因缘所生是有,真谛就讲因缘所生就是空;虽然空又说他确实有,他是因缘所生,有生灭变化,所以又说他是空。有就是有因缘,如是因如是果,没有这个因就产生不出这个果,这是世间的事实真相。宇宙万物都有他的因,太阳系咋个变出来的,都有它的因。从世间因果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无因而生,因果律是普遍规律。但是善恶因果呢,我们凡夫就不容易看见了。其实现实中也看得见,书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大家的常识积累多了,承认这个规律,做好事的就有好报。但是三世因果,没有天眼就看不见,修了定,修起了天眼就看得见。所以佛法强调三学,要由戒生定,定没有修起,佛法说的好多东西,自己的知识还接受不了。因为没有得天眼,人死了你就看不到往那里去,看不到就说没有了。世谛是有,从世间法来说这个生死循环是有。“所以言空真谛何有”释迦佛被称为空王,这个空字就是真理,在真理来看,没有那样东西是固定的,是实有的。佛的智慧,真正看到这个事实。谛就是现实,从这个真真实实的现象来看,没得一个东西是有。

  我们执着的对象是虚妄的,所以就该取消,取消的办法呢,有时可以用言论进行辩论,还有个办法是入定。世谛就是世间的真实,世间的真实就是如是因,如是果。科学试验可以证明如是因,如是果。我们不是科学家,科学家做试验,我们是门外汉,就不晓得。科学家比我们高一步,容易懂得佛法。单说我们这个宇宙天体,释迦佛出世以前,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是非常局限,非常狭隘。释迦佛说这个世界的成住空坏,说有无边世界,才扩大了我们的眼界。现在天文学证实了,天上我们看到的丁点大的星星,都比我们太阳大得多,太阳又比我们住的地球大得多。从前我们都认为太阳与月亮一样大,其实太阳是地球的爸爸,月亮呢还是地球的儿子,从前的人就不晓得。佛当时也是随顺世间人,说有日光天子,有月光天子。实际上佛就早发现宇宙至大,世界无边,都有成住坏空。世俗谛有因有果,我们生死流转之三世因果,也是这世间的真理。佛法一开始就要讲因缘,菩萨要赞叹佛。世间千差万别,无数的有情,轮回生死,无数的世界一个总原理,因缘就把他包完了。万物都有因缘,有正因,有助缘,正因就是主要的缘,助缘就是那些附带的缘。因为有因缘才能产生,就不能把事物看成一成不变的,孤立的,所以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不是说这个东西等于毫无所有,因缘所生法,就是缘生缘灭,因缘具备了他就能够存在,因缘不具备,他就消灭,所以他就不是固定的。真谛就说缘生的东西都没有实体,大乘就要讲这个实相,就要看到事物的这个真实的现象,真实的现象就是空,所以说“真谛何有”。你要去追求真实的现象,你就懂得这个东西不是象我们看到那么实实在在的。

  说有是除我们的断见,说空呢就为我们的常见,这叫“随病说药。”佛说法看你得的啥子病,就给你开什么方子,你的病是把没有的执着为有,那么就给你说那东西是空的;若是把有的东西说成是没有,那就要给你说那个东西是有,所以“随病说药,病息药亡”。你们错误的见解纠正了,药也就不要了。“执药成病”是说病都好了,还把药执着到,又得了新的病。把药执着到就是学佛法学错了,特别是把“空”学错了的人,把因果空了,不信因果,就成了病。所以佛在般若经里再三说,这“空”不能随便说,弄错了就会不信因果。“悟病就成药”。你有病,你错了,觉悟了错误就莫有了,悟病就成药。你患的执有的病就拿空给你做药,执空的病就拿有给你做药,这个药不是拿给你吃,是你要觉悟,你懂得你自己错了,那么这个法就是你的药。

  “非空非有”,就是说不要乱执着空,也不要乱执着有,不要死心眼,佛法是非常灵活的。所以爱因斯坦说,佛出了世,地球上就有了辩证法。辩证法是活的,不能死死的执着一个观点。“即有即空”这句话就是宗大师缘起赞里翻来复去讲的“缘起故性空”。缘起就是有,现前的事物哪一样东西不是缘起的啊!一个包子就要一千个人才做得起,里头的缘起复杂得很。既然要缘起才能构造,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所以就是“即有即空”。

  “既绝百非,又亡四句”。般若经里爱说非,非就是否定,有否定就有肯定,你说这个东西不是这样的,反转来就是那样的。你执着非,非里就有肯定,肯定那事物的反面,你把非执着得死死的,你也就把非的反面执着得死死的了,所以还是有个执。所以佛法里说法这个东西,你说它不实,那你就执着在那不实上了。佛法不许人有执着,有执着就要出毛病。所以佛法是辩证法。辩证法称之为“扬弃”,佛法就叫“百法”,啥子非都非完了,没有可以非的。因为不执着,还有什么可非呢?“四句”就是对一个事物或是说有,或是说无,或是说亦有亦无,或是说非有非无。比如说一个东西,你说是有吗还是无。有的就说有,有的不赞成有而说是无。还有的说你们两个都没有说对,是非有非无,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还有的又说,说有也要得,说无也要得,是亦有亦无。辩论一个问题总不外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就把你框完。四句都安不上,因为它本不是实有。佛法认为我们执着的那个对象,根本就不存在,既不存在,所以“百非”也与它无关。“四句”也与它无关,四句也安不上,百非也安不上。佛法最聪明,随便承认什么东西,都要出问题,所以要非,非也不对,所以要绝百非。这是讲的佛法的空宗的道理,“空”就是这样空的。

  “然因诠显旨故假论以明”意思是说佛法根本就不能说,从空的角度,真理的角度来看,根本就不能说,但是,还是要说,因为要“因诠显旨”。诠就是解释,诠表,诠解。要解释,要表示,才能把宗旨,旨趣,显示出来。“故假论以明”意思是说,因此就借用这个论来把道理说明。“既不说而说,亦听无所听”,这句话就说得很高明,我给你说了,我是不说而说啊,不是一定说的,你不可以执着,所以是“不说而说”。听了我说的法,你不要起执着,要“听无所听”;所以听了你就起执着,就成了“听有所听”了。作者这样说是为了杜绝后患。

  “论之兴也其在兹乎”,“兴”是指造这个论的动机,“其”是虚拟的语气词,是大概的意思。这句话说:菩萨造论的动机大概就是在这里,就是为了“既绝百非,又乏四句”吧。这是普光法师站在自己的地位推测,说这是弥勒菩萨造论的用意。上面就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明造论意”,今天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在这上头起执着,也要懂得“既绝百非,又亡四句”。

  第二释题目。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者。大是遮小得名。乘以运载为义。此言大乘遮诠立号,非是直诠。言遮诠者简小乘故名曰遮诠。十十名百。广如后释。持自性故。名之为法。明者是慧。与明为门。故曰明门。问答往返。称之为论。言本事分中者。即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也。本事分中文繁浩博。此论文略故言略录。非义略也。目昭诸法。称之为名。一十百千。名之为数。故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此即第二释其题目。

  “第二释题目”,就是解释这部书的题目,“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者”这部书的题目就这么长。“言”就是“说”的意思,“者”字是把这个题提出来,下文就一个一个字加以解释。“大是遮小得名”加个大字就把小乘排除了,就表示这部书不是小乘,而是大乘。“遮小得名”就是说这个论,为了排除它的小乘的误解,要加个大字,来给他命名。“乘以运载为义”,拿现在的话说“乘”就是交通工具,乘字的意思就是能够搬运,能够载重。这是譬喻,修行的人用佛法为这个工具,才能从现在凡夫的地位到圣人的地位。

  “此言大乘遮诠立号,非是直诠”。“此”就是说在这个题目里,“言”指加上大乘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呢,是“遮诠”。“诠”就是表示,“遮”是遮止,遮诠就是否定的表示,否定某种东西,就叫遮诠。“非是直诠”,直截了当的讲,正面的讲就叫“直诠”。不从正面讲而是从反面来讲,从反面来显示我们要表示的东西叫做“遮诠”。“言遮诠者简小乘故,” 遮诠所否定的是什么呢?否定的是小乘。“简”就是把他挑选出,排除了。所以这个大字是遮诠而不是直诠,遮什么呢?遮小乘,以上是讲大乘二字。

  “百”是什么意思呢?“十十名百,”十个十就是一百,“广如后释,”一百个是什么呢?后文会详细解释。下面解释“法”字,“持自性故,名之为法”。“法”字的定义就是能持自性。一切事物都叫法,他有自己的特性,能够把特性保持住。永远都是那样子,人家看到那个特点,就能够认识他。“明者是慧。”这是解释“明”。明是什么呢?就是里讲的慧心所,就是我们普通说的智慧,人有智慧,就能判断是非。“与明为门故曰明门”,因为慧心所并不一定是好的,还有恶慧,有些人很精灵,会判断,但他的判断是错的,他的慧就不能叫做明。这里说的慧是“与明为门”。这个慧要使人家明就不是无明。这个慧就是明的门,门是个譬喻,这个慧能够启发我们通达诸法真理的大门,所以称他为明门。

  下面讲“论”字,“问答往还,称之为论”。论就要议论,是提问题,要解释,要答复别人的问题,问了不懂也要问,问过去,问未来,一问一答就叫往还。论就是大家议论。“言本事分中者”是说,还加个“本事分中”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即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也”,说这个百法明门论是从本事分里引出来的。“本事分中文繁浩博”,《瑜伽师地论》本事分里文广得很,浩大,广博。“此论文略故言略录”,这个《百法明门论》比《瑜伽师地论》讲这个问题的文字,简略得多,所以叫“略录”。“非义略也”这只是文略,不是含义略,含义还是跟《瑜伽师地论》一样深广,并没有减少,只是文字少些。

  接着讲什么叫做名,“目昭诸法。称之为名”。“名”就是说的名目,有个名字,才能够叫出他是什么,这叫呼召。譬如我说要吃茶,人家懂得茶是什么,就会给我端来。你说一样东西,人家懂得你所说的那个名字,就能把那个东西给你拿出来。所以名就可以呼,呼就是叫得出他的名,名拿来做什么呢?名就是“目昭诸法”有个名目,你一喊就要把他喊来。比如家里有个小娃娃,你给他取名三娃,一叫三娃,他就会出来,所以名是用来称呼东西的。

  “一十百千,名之为数”个十百千,就是数。“故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所以这本书名字叫“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此即第二释其题目”这就是第二段,讲解题目。

  第三随文解释者。就此文中。义别不同。分为三段。

  第一引经标宗。第二寻经起问。第三依问为通。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此初第一引经标宗明法无我。如佛世尊诸经皆说一切法中都无有我。

  故今举教标以为宗。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自下第二依经起问。既引圣言诸法无我。未知何者是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

  自下第三依问为通。就答文中有二。初答前问。第二言无我者以下答后问。此言一切法者略有五种等者。此答初问。就初答中有三。第一牒前问举数列名。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第三别释五法。就初有二。一举数。二列名。此即第一牒章举数。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此即第二列五法名。

  “第三随文解释者”就是讲第三段,要依这个论文一句一句解释,应怎么解释呢?“就此文中。义别不同。分为三段”。按照在这个论文里含义的不同,又把他分别成三段来讲。第一段叫做“引经标宗”,第二段叫“寻经起问”,第三段叫“依问为通”。“第一引经标宗”是说讲解论文要根据经,要引用经里的文。标就是标示,标宗就是标示这部论的宗旨是什么?宗就是宗旨,主题思想。“第二寻经起问”,寻就是依经文提出问题研究。以经文为开端,然后顺着经文研究下去。“第三依问为通”第三段就要顺着问题,进行解释,“通”就是解释,不解释就不通达。

  下面开始引经“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这就是引佛的话。“一切法无我”,这是佛常常说的一句话,一句原理原则的话,这句话就是佛法的真理。下面的注解说“此初第一,引经标宗”。“此”指这里,“初”指开始,“第一”就是第一个项目,“引经”就是引证佛说的话,就把经的宗旨标志出来了,宗旨要说明“一切法无我”。下面这个注解呢,就把这个话扩大一下说:“如佛世尊,诸经皆说一切法中都无有我”。佛说把这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里寻遍,都没有人们执着的那个“我”。我住在什么地方呢,这个问题,佛法各宗各派还有不同的说法。我执到底执着的什么,禅宗说的要参,我们大家学佛的人都应在这儿用一下功。我们说“我”的时候,心里想的那个“我”是指的什么东西,在这上头用一下功。我们现在讲唯物,我们这几十斤肉都是物质,我在哪里呢?九十几种物质,那一种物质是我。所以这是佛法里的一个大问题,佛法的主题思想就是研究这个问题。人都会说“我”,从小娃娃一直到老人都会说“我”,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说“我”,我指的什么东西,这几十斤肉能不能代表我?众生流转生死都是把这个“我”没有认清楚,故起我执,由我执就起种种烦恼,由种种烦恼在三界中就不得解脱,就要造种种恶业,所以这个问题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大问题。如果不信佛呢,就不问这个问题,信佛的人要问这个问题,“我”有没有?佛说一切法无我,佛法里各宗各派都要说无我,但是,各个宗派所无的那个“我”,有微细的差别。我们现在初学,只能学一个大概,有了我执,于是乎就有贪嗔,合乎我的就起贪,不合乎我的就起嗔。不懂无我就叫痴。不能够认识无我就是无明,痴就是根本无明。贪嗔痴就是三个根本无明,一切烦恼的根子是贪、嗔、痴,而贪嗔的根本是执“我”.要出生死,必须要无我,有我就要起贪嗔,起贪嗔就要有种种烦恼,就要起惑造业,所以这个“我”就是个大罪人,所以佛法就要教你,一切法中都无有“我”.

  “一切法无我”有两层解释,先讲一切法里没有我这个人,这叫“人无我”.然后就讲任何东西都没有独立的自体,这叫“法无我”.佛在这里解释很简单,佛说事物都是缘生,缘生故无我.缘就是条件,一个简单的东西,都要有因缘才能把他构成,这就叫一切法缘生故无我.我们自己成天说我我我,找一找“我”在哪里.如果说就是那么大一堆肉,把你的手宰来丢了,你那个我还在不在?那个我还在嘛,最后把手宰来丢了,你那个我还在不在?那个我还在嘛,最后把头砍来丢了,我就没有了,头砍了就没有了,那么你的头才是你的“我”,你全身都不是“我”.头里什么地方又是我呢?

  佛法讲无我的道理,是一层一层的讲,从小乘的观点一直到大乘的观点.西藏就简单的分成四个宗派.小乘有两个宗派,一个主张一切东西都有;一个主张一切空.主张有的就是小乘的一切有部,主张空叫经部.大乘也分成两部,大乘空宗主张一切法无我,但是唯识还承认有识,而说一切法唯识.大乘的空就要彻底的说一切法自性空,佛起初没有说一切法空,佛起初说十二因缘,说一切都是有因缘才能够存在,没有孤立存在的东西,这是释迦佛的相对论.哪样东西要存在,都有因缘,所以佛法整个的理论就叫缘生论.这个原理不但包括物质的东西,也包括有情,有生命的东西,也就包括我们在内,一个人要产生,只有父,只有母都不行,要变一个娃娃出来,必须要有父又有母,父母就是人出生的因缘,这是我们凡夫看得见的.现在讲生理学,理论一大套,一个娃娃的产生,不是那么简单,从科学来讲就有许许多多条件.从佛法来讲呢,就讲简单一点,只有父,只有母不能有你这个人,父母跟你没得因缘,也不能有你这个人.无情的事物的产生也不能缺少一点因缘,科学家成天研究,天地间事情的产生都有他的因缘,而这个缘绝不会是一个孤独的缘.佛法讲六因四缘,再小的东西也不是一个缘就能产生,要许多因缘才能产生,所以它就不是一个孤立实有的。缘生故无我,如果有我也就不待缘生,他本身自古以来就有了,还需什么因缘去生他呢?这个道理是佛法的真理。小乘讲的法无我就是没得这个人我,人我就是我这个人,人我是五蕴,色、受、想、行、识构造成的,离了物质不行,离了精神也不行。单说物质,一种元素也把人构造不起来。小乘专门讲人无我,人无我懂得了,我执就轻了,自私自利的心就没得了。世间最讨厌的是人各为其私,这就在社会上造成种种罪恶,在生死轮回中造成自己种种业果。假设我们人只是一堆物质,那我们成天都在为这一堆物质服务,就太没意义了。小乘先给你讲人无我,大乘对任何东西都讲缘生,都不能孤立存在,以这个观点来反对我执,因为我们执着这个东西实有,觉得这个东西是独立的,踏踏实实的一块。大乘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因缘而生的,不管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物质的,精神的,没有那一样东西,能够孤立的存在,这就叫法无我。不从空的正面来讲,从理由来讲就是缘生。我们随便举目一看,不管大小东西,一朵花一株草,都要许多因缘才能产生,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我。

  “故今举教标以为宗”意思是,所以现在写这个百法明门论,提出佛的言教,把佛的话作为一个标题,作为这个论的宗旨。这个标题就是五个字:“一切法无我”。只要是佛弟子都要承认一切法无我,这是佛法的一个总宪法。

  佛教的各宗各派对人无我、法无我的看法有差别,内地认为唯识宗是最高的看法,真正透彻的还是空宗。小乘空有两宗,偏于有的以一切有部为代表,偏于空的以经部为代表,我们读哪一部书才把有部,经部都学到呢,读俱舍论。俱舍论是世亲菩萨著的,他学了有部,他写有部的文章,同时举出跟有部不同的见解,就是经部的见解。所以我们中国人学小乘要空有两边都学到,就要学世亲菩萨俱舍论。他把小乘的空有两宗结合到一部论里,正面写的是一切有部,实际上他的宗旨是经部。所以小乘学俱舍论就差不多能够得其大体了。大乘的两宗就是唯识和中观。我们汉地唯识宗已失传,清末民初在日本才把玄奘法师时代的那些论师的著作找回来。我们重新看到唯识宗,才认识到唯识了不起,才把我们教聪明了,晓得人生来死去时怎么一回事,习气是怎么一回事,业果是怎么一回事,这一来我们踏实了。所以我们汉地就把唯识宗特别举得高。而西藏人他们从佛法的彻底的理论来说,认为空宗才把一切的执着彻底的扫荡得完。空宗呢,又有点像我们汉地的禅宗,所以西藏人说大乘的两宗,空宗比唯识宗高,我们汉人呢,很多人认为,唯识宗比空宗高。实际上唯识宗还是要说人无我法无我,不过他对于生死轮回的这个道理,细细致致的解释得清楚些。空宗是个总原理破我们的法执,说一切法无我。唯识宗讲一切法无我,要说缘生,也要说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唯识宗的一套,讲众生生死轮回的因缘,生死轮回的因缘就离不了阿赖耶识。

  总而言之,不管你是有生命的东西,无生命的东西,都要因缘才能生。缘生把有情无情一切都管完,有情就多一个生死轮回。一切法有我无我,我们还不能切身体会,但我们这些人有我无我,这就是最现实的问题了。我们一天到晚一开口就说我,娃娃三岁会说话也要说我,我指的是什么呢?指这一堆肉也不对,科学来说十二年全身细胞都换完了,这几十斤肉哪里是我呢。西藏的大德说,如果你不晓得啥子是我,下楼梯的时候脚一踩虚,心头一想“我要跌倒”,那个我指的什么,你自己去体会。那个我就是我们生死流转的根本,也就是我执习气。“我”这个观念把我们跟得深深的,有了“我”这个观念,就永远生死轮回、流转。人无我、法无我归总都可以用缘生无我这个公式来解释。人是缘生,事事物物都是缘生,最小物质都是缘生,最大的宇宙也是缘生。天上的星球有成住坏空,成住坏空也是有因的,所以佛说缘生这个定理,谁也逃不脱。缘生就无自性,所以一切法中都无有我,把人无我,法无我这两个关透过,人就聪明了,就不是死心眼。

  要讲明一切法无我,有两个问题,“何等一切法”这句话说什么东西叫一切法呢,一切法指的什么东西呢?然后“云何为无我?”即什么是“无我”。

  “自下第二依经起问”,说这一段文起一直到下文就是第二段,叫“依经起问”,依经说一切法无我的道理。老师出命题,学生就要提问题:“既引圣言,诸法无我”,你既然引佛说的话说诸法无我,“未知何者是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么东西是一切法嘛?什么样子叫法无我嘛?我们今天在座的诸位都还是有这两个问题,所以百法明门论第一就要讲一切法。

  “自下第三依问为通”,从这一段文起,一直到下文,这是第三段,就依提出来的问题,给你解释,这就叫做“通”,不解释,你就不通。“就答文中有二”,答复这个问题的文字,有二段。“初答前问”,第一段就答头一个问题,“何等一切法”。要答这个问题,就说了一百个东西。 “第二‘言无我者\’,以下答后问”。第二的文还在后头,这句话以下就是答后面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答,“云何为无我?”学生提两个问题,百法明门论也是分成两段,前段说一切法是什么,第二才答什么叫无我。

  这里就答前问,“一切法者,略有五种”,先说个大纲,一切法简单分成五大类。“此答初问”此段文就答复第一个问题,“何等一切法?”实际上,百法明门论里广大的文章,就是答复什么叫一切法。

  “就初答中有三”,答复头一个问题要分成三段。“第一牒前问举数列名”,牒前问就是把前一个问题重复的再说一遍,举些数,还把名字举出来。“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讲为什么要分成五种?为什么有些不要?不讲的就叫做“废”,保留的叫立。为什么有些要讲有些不讲,为什么有些先说,有些又后说。“第三别释五法”,第三段把这五种一样一样的讲。就是这三大科,三大段。第一牒前问举数列名,又有两小段。“就初有二”这两小段中,“一举数。二列名”先举数,再列名。初就是第一段,第一段先说一切法有五种,然后第二段又把名字列出来,这就叫“举数列名”。“此即第一”,说这就是第一小段,叫“牒章举数”。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这就把五位列举出来了。第一心法,就是我们说的精神,第二心说有法,就是心理活动;第三色法,讲物质;第四心不相应行法,是与心不相应的有为法;第五无为法。“此即第二列五法名”这就是第二小段,於中列出五种法的名称。

  一切最胜故。

  自下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问。何故第一明其心法。一切法中,心法最胜。是故经言:心净故众生净,心染故众生染。由此心故,或著生死,或证涅槃。以胜用强,是故第一明其心法。

  与此相应故。

  何故第二明其心所有法。謂此心法常与心王,同依同缘及与同时。若约小乘更有同行。今依大乘。心法与王不同其行。所以者何。由心法等与王行相各各不同,如缘青色,心王自变,心法自便,是故不同。此之心法与其心王,各缘诸境。一时相应。心起即起,心无即无。如王左右,不离於王。心数相应,亦复如是。

  二所现影故。

  何故第三明其色法。谓此色法不能别起。依心及所数之所变生。是彼二法所现影故。是故第三明其色法。

  三位差别故。

  何故第四明心不相应。谓不相应无别有体。总是假立,於前色心及心所有法三法之上,分位差别,假施设有。是故第四明心不相应。

  四所显示故等。

  何故第五明其无为。无为之法相难了知。若不约法以明。何能显示。故能依色心心所有法不相应行四法之上显示无为。是故第五明无为法。

  第二段叫废立五法,说明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不该讲的就废,就不提出来讲。立就是立个项目,要特别提出来说。一切法为什么列五个项目,为什么有的该说,有的不该说,还是有前后次第,哪个先说,哪个后说,都有道理。

  “何故第一明其心法”,“其”字用来构成四个字的句型。法相宗的书,都是模仿印度的文字习惯。文章都是歌颂体,四个字一句。这本书虽然是散文,凡能够组织成四个字一句的,就要组成四个字一句,“其”字有指示的意思。为什么第一要说心法呢?“一切最胜故”就是答复这个问题的,“一切法中”,或者说百法当中,“心法最胜”,就是说心理作用最殊胜,最有力。为什么说心法最胜呢?“是故经言:心净故众生净,心染故众生染。”经里说众生的心干净,人也干净,心污染,人就污染。出世间的心,成佛的心就清净,贪着世间的心,叫心染。拿我们普通的凡夫来说,心净就是善心,心染就是烦恼,是不正当的思想。心起烦恼,这个众生就造恶业,就往恶趣走,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