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入门网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一讲

发布时间:2023-08-15 10:06:12作者:大悲咒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十一讲

9月6日上午 9:0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众讲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今天是最后一讲。

释亲佛法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首偈子:“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接着他解释道:“修行的关键在于不要贪求。佛讲法49年,根据不同根器的人,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分成五大类,面对人、天、缘觉、声闻、菩萨。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按照究竟法来说,佛的目的就是让众生都找回自性,最终成佛。所以五乘法最后都归结为一乘。劝君学道莫贪求,这是从乘上来讲。但是从法门上来讲,并没有禅教密律净这些法门的分别。祖师大德看到凡夫根器不同,在修学方法上划分为禅宗、教宗、密宗、律宗、净宗五种。我们都非常明了,唯有净土宗是普摄三根。像文殊普贤这样的等觉菩萨也发愿要到极乐世界去。就是五逆十恶重罪的凡夫,修行净土法门,也必能往生极乐。上、中、下三根修学净土皆能成就。但其它的法门,例如禅宗密宗,就需要上根利器。禅宗四祖道信有一句话:“守一不移”。无论修哪个法门,必须做到这样。“守一不移”的根据来自于佛经上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解释了闭关修行的好处。因为闭关可以做到屏息万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方能入道。我们在尘世中,受到的诱惑太多,修行就不得受用。像我们在盂兰盆节,大家若真正地制心一处,超渡过去世父母离苦得乐,祈愿现世父母增福增慧,这就是在修行。假若只是吹吹打打唱唱念念,图好看好听,这只是聚集愦闹。在我们邯郸地区有很多道场,只是做做佛事,进行超渡或者消灾。要知道这不是佛的本心,佛教以人为本,要渡大众离苦得乐涅槃寂静。像消灾,这是一种方便。超渡,也只是一种补救措施。我们进行超渡,这属于缘,若亡人不具备因,超渡也无法起到决定作用。假若他本人修行很好,虽然在临终时迷惑颠倒,但有人在旁助念,或死后有人超渡,就可以成就往生极乐。但如果本人不发心也不修行,你再超渡,他往生极乐世界的可能性也不大。大家一定要有般若智慧,不要迷信。

所以说“劝君学道莫贪求”就是守一不移,心中只有一句佛号,信愿行具备,绝对成就。一个道场不在于人数的多少,收入的多少,而在于成就的有多少。要知道在末法时期,开悟证果的可能性不大。假若道场里整日热热闹闹的,而没有一个往生的,这个道场就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即没有妄心。当没有妄心时,就没有所谓的道。《金刚经》中讲,“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如同小船,带领我们从生死彼岸渡过烦恼中流到涅槃寂静的彼岸。当到达彼岸时,小船也就是比喻的佛法,就可以舍弃了。所以当没有妄念了,只有清静心平等心了,哪里还有道呢?道之一字,也是方便说。佛讲法49年300余会,他对须菩提说道:“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真正的佛法是不能讲的,需要你自己去悟的。但是又不能不讲。

“无心始体无心道”——是指心清净了,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妄念了。体,即本体、人的自性、无心道。

“体得无心道也休”,体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还提什么道字呢?

我们净业学人,一定要信深愿切。即使是达摩大师现前,告诉你说:“我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你如果舍弃念佛法门,我就传授给你。”净业学人也要坚定不移地回答:“我已受持念佛法门,发愿终身受持绝不更改,纵有深妙禅道,我也不会违背自己的誓愿”。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要退失往生之愿,能以这样深切的信愿,执持佛号,定能成就。

我们为什么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这部经呢?有人问,净土不就是五经一论吗?但是在佛所讲的众多经典中,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劝往生极乐世界的就有二百部经,这部经就是其中的一部。今天是我们讲解这部经的最后一课,在最后这一部分就提到了往生净土需发十种心。所以今天这一课非常重要。外面雨下得很大,屋内听课的人很少,要知道这也是天龙八部对大家的考验,如果连点雨都承受不了,又如何做到为法忘躯呢?

现谨取亲佛法师所授正文如下: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现生常苦恼 离忍多嗔恚 怨仇生害心 是名戏论过

魔及魔眷属 皆生欢喜心 丧失诸善法 是名戏论过

未生善不生 常住于斗诤 造于恶趣业 是名戏论过

身形多丑陋 生于下劣家 发言常謇涩 是名戏论过

闻法不能持 或闻不入耳 常离诸善友 是名戏论过

值遇恶知识 于道难出离 常闻不顺语 是名戏论过

随彼所生处 常怀疑惑心 于法不能了 是名戏论过

常生八难中 远离无难处 具足无利益 是名戏论过

于善多障碍 退失正思惟 所受多怨嫉 是名戏论过

如是诸过失 皆因戏论生 是故有智人 速疾当远离

如是戏论者 难证大菩提 是故有智人 亦应不亲近

戏论诤论处 多起诸烦恼 智者应远离 当去百由旬

亦不近于彼 造立诸舍宅 是故出家人 不应住诤论

汝等无田宅 妻子及僮仆 乃至荣位等 何缘兴诤论

出家住寂静 身被于法服 诸仙咸敬事 当修忍辱心

如是戏论者 增长毒害心 当堕于恶趣 是故应修忍

囚禁及系缚 刑害而捶楚 如是等诸苦 皆由诤论生

如是戏论者 常遇恶知识 名称不增长 曾无欢喜心

若舍于诤论 无能伺其便 眷属不乖离 常遇于善友

于乘得清净 业障尽无余 摧伏于魔军 勤修忍辱行

\

诤论多诸过 无诤具功德 若有修行者 当住于忍辱

亲佛法师在上节课已讲述了戏论的二十种过失,现又向听课大众逐句讲解了这些偈言的含义(具体略)。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如是过失。令诸菩萨生觉悟心。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颇有菩萨。闻说如是诤论过失。能生忧悔离烦恼不。

“后末世五百岁中”,就是指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颇有菩萨”,就是指我们这些末法时期的修行人。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少有菩萨。能生忧悔舍离烦恼。

佛讲的是真言实语啊,确实是少有菩萨能生起忧虑忏悔、舍离烦恼之心。

多有菩萨。其心刚强不相尊敬。怀增上慢互相是非。闻说如是甚深义趣殊胜功德。虽复受持读诵演说。由是菩萨业障深重。不能得生殊胜功德。便于是经疑惑不信。不复受持为人演说。

《地藏经》上讲,南瞻部洲众生刚愎自用,难调难伏。佛住世时给我们规定了六和敬。和之一字,说之不尽。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这六和敬是我们办道的基础。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都要把“六和敬”做为自己的座右铭,看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否按照“六和敬”去修去做的。佛教之所以维系了二千多年长盛不衰,佛法之所以弘扬下去,关键就在于这一“和”字。

闻说如是甚深义趣殊胜功德。虽复受持读诵演说。

虽然这些刚强难化的菩萨听闻到深广无边的义趣、不可称扬的功德,他也受持、读诵,甚至于演说。

由是菩萨业障深重。不能得生殊胜功德。

由于业障深重,虽然他受持、读诵、演说,但不能依教奉行,不能得生殊胜功德。

便于是经疑惑不信。不复受持为人演说。

对于佛所讲的生起疑惑,不去受持,也不为他人讲说。

时魔波旬见是事已。为诳惑故作比丘像。

末法时期,魔子魔孙、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当年世尊在世的时候,魔王波旬不愿意众生都出了三界,这样他统治的人民就减少了。他就跟佛说:‘我要破坏佛法。\’佛告诉他:‘佛是正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坏佛法。’魔笑笑说:‘等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子孙统统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你的佛法。’世尊听到之后一句话不说,流眼泪。所以说了个比喻:譬如狮子虫,还食狮子肉。这不是佛弟子,是魔王的子孙来消灭佛法的。

来到其所。说如是言。此诸经典皆是世俗。善文词者之所制造。非是如来之所宣说。

魔波旬现比丘像,告诉说诸多经典都不是佛所说的,让人对佛的正法生起疑惑,障碍一切众生修学正法、信解正法。

何以故。此经所说功德利益汝皆不得。由魔波旬如是诳惑。于此空性义利相应甚深契经。心生疑惑起诸诤论。不复受持读诵演说。

因为魔现比丘像,而比丘犹如佛之亲子,大家受到迷惑欺骗,对大乘经论生起疑惑了,彼此诤论。

空性,即我空、所空、我所空、空空。正如马胜比丘讲:“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就是缘起性空,佛所讲法49年就这四个字。若大家明了这个道理,对任何事物就都不执著了,缘生则起,缘尽则灭。

弥勒。彼诸愚人不能了知。由自业故。不能获彼殊胜功德。自业消已。决定当得如是功德。

因为业障,所以不能获得殊胜的功德。

我们以前讲过忏悔,真正的实相忏悔,就是罪由心生由心灭,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个忏悔是最殊胜的。

佛教中讲,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智慧的太阳,定能消除罪业的污垢。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这部经也是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讲的,内容更具体详细了。

“发十种心,随一一心”,这十种心,无论发哪一种心,都可以往生。因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法乃不二法门,只要发其中一心,其它诸心也皆具备。

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

《佛说阿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净土虽然是易行道,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往生。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就不能往生。

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一切诸佛菩萨都是大慈悲心,没有慈悲心与佛就不相应了,所以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慈悲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于一切众生决定没有损害的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不能够压迫众生,不能叫众生因我而起烦恼。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要像诸佛如来一样,怜悯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在讲此正文的同时,亲佛法师说了一个“马郎妇”的故事。

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观音菩萨欲化陕右,故化为一个美女,来到陕右地区劝化。陕右之人突见有一美女来到,皆为她的绰约风韵所倾倒,纷纷前来送礼,欲与之结成婚姻。

化作美女的观世音菩萨对众人说:「我已到了婚配的年龄,也想找位称心如意的郎君。只是求婚的人太多了,我只好出道题目,谁最终考试合格我便嫁给谁。我这儿有部《妙法莲华经》,其中一品叫《普门品》,若有人能在一个晚上背会此品,我就嫁给他。」

此话一出,那些求婚者便立即对照经文背诵起来。到了第二天黎明,能够通背《普门品》的竟多达廿余人。观音菩萨又说:「我只是一人,不能嫁给你们所有的人,没办法,只好再请你们背《金刚经》,有谁能于一夜之间全部背熟,我便嫁给他。」二十几位求婚者于是又背起《金刚经》。到了第二天早晨,能通背《金刚经》的仍有10余人。观音菩萨逐拿出七卷法华经,约以三日,让大家再去背诵。三天之后,能通此经者仅有一位姓马的少年,观音菩萨便答应了这位少年的求婚,令他备办礼物,准备婚姻大事。

马氏少年欣喜万分,准备完毕,逐在一派喧天锣鼓声中将观音迎到了家中。贺客盈门,少年想把新媳妇领出来相见亲朋好友。化作美女的观音说:「我现在身体不舒服,过一会再去见客人吧。」少年怜爱心切,不敢强求,自己出房应付客人去了。过了一会,客人催促少年再次请媳妇出来相见。少年回到房中,发现他那刚过门的媳妇已经死了,身体已经开始烂坏。马氏少年痛哭不已,喜事改作丧事,为新媳妇料理了后事。

几天之后,有一老僧来到马氏家中,问那美女的去向。马氏少年告知原委,逐领老僧来到墓地。老僧以锡杖掘地,挖开坟墓,只见尸体已经化尽,唯有锁子骨尚存。老僧以锡杖挑起骨头,对众人说:「这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他怜悯你们,故化作美女前来教化。你们应该善思因果,免堕轮回苦海。」言罢,飞空而去。自此之后,陕右一带信奉佛教的人才逐渐增多起来。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对于佛的“正法”,决定依教奉行,纵然遇到什么样的灾难,乃至损失生命也在所不惜。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无胜忍心,即平等心,无分别心,无执著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不贪著利养,恭敬、尊重,始终保持心的清净法喜。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对一切众生都尊重、恭敬,都不可以有“下劣心”。“下劣”是轻慢、轻视。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不执者世间法,对大觉悟生起决定之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对诸善根无所求亦无所贪,保持一颗清净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对一切相都不要执着,正如《金刚经》中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弥勒。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这十种心,发任何一心都具足其它九心,若想往生极乐世界,必定能够成就。

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开示演说如来真实功德。发起菩萨殊胜志乐。

这部分是流通分。阿难尊者赞叹世尊开示演说如来真实功德。

“如来”,是理上、性上,是我们自性的真实功德。

“志”就是誓愿,“乐”是爱好、喜欢。

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受持。

阿难尊者请示经名。要知道闻佛经首题即获功德无量。

佛告阿难言。此经名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亦名弥勒菩萨所问。以是名字汝当受持。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与“弥勒菩萨所问”是经名的别题。佛所讲的一切经典都可称之为“经”,“经”之此字为通题。

佛说此经已。弥勒菩萨及诸声闻。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听闻佛法,最主要的是“信受奉行”。

每部经都具四种功德利益,即贯、摄、常、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