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入门网

般若心经略说(四)

发布时间:2023-08-01 09:20:42作者:大悲咒

般若心经略说(四)

日慧长老

如前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诸法实相中,既不得生死,也不得涅槃,其心遂无所罣碍。行于生死,不罣碍世法;究竟涅槃,不恐怖退堕二乘。如是,远离颠倒梦想,得毕竟寂灭─涅槃。

复次,所谓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无罣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菩萨,应是指三清净地的净觉人而言。

《华严经》说:菩萨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着,离诸喧诤;若如是,有何罣碍恐怖?又说:此菩萨入大乘会,有大神通,放大光明,入无碍法界。如是,何罣碍恐怖之有?又说:此菩萨得十自在,谓: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在、愿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如是自在,何罣碍恐怖之有?

「远离颠倒梦想」者,一如第八地经说:此菩萨住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度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此之力,便即觉寤,既觉寤已,所作皆息。一切颠倒梦想,悉皆远离;故所谓远离颠倒梦想,应是指此。

「究竟涅槃」者,此说究竟,别于二乘,与二乘涅槃相比,菩萨名为究竟,若上比佛,则不名究竟。二乘涅槃之不究竟者,以与生死作障隔故;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虽住肉身,示现生死而深爱涅槃;虽心常住寂灭,以方便力而还炽然。第八地法身菩萨,则住于法界无所动,随众生心普现前,喻如日、月住于虚空,于一切水中普皆影现,是生死、涅槃全无障隔,无碍自在之相。如是寂灭,方称究竟。除世尊,无能比者。

观自在菩萨承上所说,又续言: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sambodhi)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无上正遍知。这里,说三世诸佛亦依般若波罗蜜多得无上菩提,乃说明佛与菩萨无有二道,皆依般若波罗蜜多一道,先通达诸法实相空,究竟涅槃,后于诸法实相空中行菩萨行,圆满正觉,离此般若波罗蜜多,几乎是无路可通!

三、以总持语赞般若波罗蜜多作结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梵文咒语: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mgate bodhi svāhā。)古印度的咒语,或明咒(vidy ā),乃智慧语、真实语之意,如印度古代五种学问「五明」之「明」,皆用此字,故此字亦具有赞扬、褒美之辞。又是陀罗尼(dharani)义。陀罗尼意译总持,谓能总持一切法。《智度论.释初品》中陀罗尼义说:陀罗尼有二义,一者、能持,二者、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这是总持义的最好说明;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赞般若波罗蜜多为咒,即具此义。这一点,从鸠摩罗什将心经译作大明咒经,即可知之。《般若经.大明品》佛且自赞般若波罗蜜义说:

是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明咒中学,自不恼身,亦不恼他,亦不两恼。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得我,不得众生,不得寿命,乃至知者、见者皆不可得;不得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亦不可得。以不可得故,不自恼身,亦不恼他,亦不两恼。学是大明咒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一切众生心,随意说法。

这是指般若波罗蜜多本身即是大明咒,大明咒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于此中学,不得我,不得众生,不得凡夫法,不得佛法,是故无所恼;并因此能得无上菩提等,如是无量功德。同时,亦显示佛法中大乘经所出咒语的最高法味,并肯定观自在菩萨说本经之义。圣教中这样地宣说咒义,就远非一般咒术所可比拟了;后期发展出来的密教,若依此圣教量衡之,便应善加思择。

复次,此照什公译《摩诃般若经》,只有三咒,谓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智度论》自然亦仅解释此三咒,谓:此般若波罗蜜咒,能除贪、瞋等粗烦恼,能灭禅定、佛道、涅槃等诸微细执着,是故言大明咒;能作如是利益,故名为无上;诸佛于一切众生中名无等等,此般若咒乃佛所说,故名无等等咒。奘大师所译此经及《大般若》,都说有四咒,即于此三咒之前,加一「大神咒」。这情形,可能是诵本之异,亦无关宏旨。惟「大神咒」之义,无古论师之释可据,私意拟权作神力莫测之意释之。「咒语」或「咒法」,时下,因藏密传入,其道大行。但在我国文化领域中,早已沦为旁门左道或低级社会神教的词汇,不登大雅之堂,今在这里,我们仍应回到印度古义上。又,据说,咒是古印度仙人利益众生的一种方法,佛陀在大乘教中,偶亦随俗用之,无伤也。至于小乘,则是禁用的。

\

总之,咒法是古印度文化之一类,含有神秘推崇之意。今此四咒或三咒,所谓「大神」乃至「无等等」,都是推尊赞扬的修饰语─推尊赞扬般若波罗蜜多的。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者,上来以赞美及推尊之词赞扬般若波罗蜜多咒后,此二句,则略赞其实德。此实德,即观自在菩萨示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照见者,亦即此经之结语。

「即说咒曰」者,是观自在菩萨即上所说般若波罗蜜多心要或总持义,说一总持语也。此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意译作:到了,到了,彼岸到了,殊胜的彼岸到了,菩提圆满。此中,照西藏传释,旁计凡夫地,则是资粮道到了,加行道到了,见道到了,修道到了,无上菩提圆满了。若正依经说,菩萨十地同在一切智中,差别得名;则应简除凡夫地,照《伽耶山顶经》菩萨四种发心释作:初发心到了,行发心到了,不退发心到了,一生补处发心到了,无上菩提圆满成就了。此中,初发心在初地,登此地名生如来家;行发心在第四地,名以内法生如来家;不退发心在第七地,由到彼岸乘转乘清净乘;补处发心在第十地,得受一切智胜职位;无上菩提亦名一切智,即是佛果。此智在菩萨名般若波罗蜜,故《智度论》亦说「般若波罗蜜中有十地」。印度文化背景,公认密咒有不可思议的大威力,这里,遂亦随俗以密咒形容般若的威力,显示大乘惟一般若波罗蜜多道,波罗蜜多虽是因位,然此般若波罗蜜多船,从初发心,便径行诸法实相海,直到真实际岸的。

故以为:本经的前所说义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总持义;此所说咒,则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发趣相。然是世俗谛,非第一义谛。第一义,由般若波罗蜜多离语言绝思惟,乃诸行所不及处,咒语还有什么力量?如是,此般若波罗蜜多咒,并不是供人念诵的咒语。若专念诵此咒,企图能获得到彼岸的般若智慧,那到头来,恐怕只落得个说食不饱,背书不暖!

有开元密宗三大士之称的善无畏三藏所说,一行法师所记的《大日经疏》,曾引《大智度论》的话说:「禅定、智慧不可以福愿求,亦非粗观能得,要须身、心精勤,急着不懈,尔乃成办!」狂热咒道的朋友,可否冷静一些。 (全文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