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入门网

念佛往生毋需圆伏惑业,但需临终暂伏烦恼

发布时间:2023-08-07 09:58:59作者:大悲咒

念佛往生毋需圆伏惑业,但需临终暂伏烦恼

  印光祖师、嘉祥法师:念佛人临终,由己之净心伏住烦恼,故感佛力接引。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三论宗祖师嘉祥大师《胜蔓经宝窟上》云:“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对伏烦恼的定义:“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净空法师对暂伏烦恼的定义: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谈“名字位伏烦恼与观行位圆伏惑业”:

  蕅益大师的修证,据他自己说是“名字即佛”位。不过,从他的实际实行看,恐怕不止于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当他彻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后,必定不会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进地加功用行,历事炼心,降伏烦恼,直至于完全到达“圆伏五住惑”的地位——观行即佛位。

  藕益祖师及《妙宗钞》开示:名字位尚未伏惑,观行位则圆伏惑业。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 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 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深 伏乃名相似位见。分断方得真见法界。今之行者观 日观氷及观瑠璃。虽用法界心境而观。而惑全未伏。 凡情尚浓方得名字见法界日。非观行位。作此判者。 盖约钝根 於日等观。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也。若利根者法界日显便能圆伏。

  若此三心但能圆伏即中三品。若全未伏当下三品。

  藕益祖师关于念佛折服现行烦恼的开示:“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也。”

  1、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2、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藕益祖师开示:“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印光祖师: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藕益祖师这里说的很清楚:临终十念一念绝非生灭心。龙树菩萨下文说:非生灭心则现行烦恼就被折服。)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八十三开示:“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藕益祖师: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

  印光祖师:念佛往生人临终十念相续自力暂伏烦恼而感通佛力加持圆伏惑业得以往生。

  (1)《妙宗钞》: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下品下生定为名字初心,

  (2)《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3)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4) 印祖对净念的定义:

  ①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②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5)蕅益大师《占察善恶业报经疏》:

  ①若于名字位中,圆闻一实境界而生于慧,则心无杂;

  ②闻我名,闻十方佛名,闻大乘深经,即名字位中闻慧也。)

  佛经及净宗十一祖省庵祖师、印光祖师开示:往生哪些靠自力哪些靠佛力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声闻断见思,乃相似之清现。菩萨在内凡位,从初信至七信,亦与声闻同。八九十信破尘沙,证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无明,证法身,此分证位之初位。至十信,十行,十回向,等觉,四十一位,乃分证之清现。唯佛方为究竟清现。(印光祖师这里明确点出:念佛人最终进入观行位圆伏惑业才能感通净土现前而往生,而前面历代祖师已经说明念佛人临终达到十念相续名字位暂伏烦恼散心念佛清净心就可往生,所以,佛力作用就是把念佛人从名字位暂伏烦恼散心念佛清净心状态提升至观行位圆伏惑业定心念佛清净心境界而往生。)

  《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

  一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 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 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的原理:

  圭峰禅师开示:‘妄念若起,都不随之,纵有中阴,业不能系。

  印光祖师关于“念佛折服现行烦恼”与“往生关系”的开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 一句佛号,不令间断。

  或小声念,或心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

  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

  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祖师:所不生者,由情爱一起,正念即失,断不能生。勿道工夫浅,即工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与佛圣气分相隔故也。至疑工夫浅,戒品未全,不知临终一念之关系甚大。勿道向来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临终果能闻善知识开导,及他人助念,已随之念,其左右眷属善巧将护,不使其起情爱及瞋恨心,皆可往生。善导和尚临终正念文,当亦看过,何须致疑。

  ---复章缘净居士书三

  印光祖师:“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具现心中。所谓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现生固已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将何生乎。纵令根机陋劣,未能如是。而以严持佛戒之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其有自诩高明,藐视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即如如佛。从兹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其言,则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则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之败种,死作泥犁之主人。较彼带业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上焉者乎。其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增广印光法师文钞》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

  净空法师开示--念佛只要有一两分钟伏住烦恼的功夫,就可以往生。

  有同修问我:要不要研究《楞严经》、《华严经》这些大经?我就摇头,不必了。你要是研究那个,一生研究不了!用一生的光阴去研究,一点用处也没有,毫不相关!我劝他一部经下手,好好的回去念五年、十年,其他的都不要搞,把心念清净。果然心清净,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清净心就是佛心,清净心的运用就是无量智慧、无量佛法,这是学佛的秘诀,许多人不知道!

  现在问题症结就是如何做到「我无一切心」,一切心就是一切妄心、一切分别心、一切执著心、一切贪心、一切愚痴心、一切傲慢心、一切嫉妒心,统统都没有。你没有这个一切心,释迦牟尼佛对到你也就哑口无言,他什么法也没有了。就好像医生一样,你有病,他是医生,他给你治病;你没有病,他对你,他不叫医生了。我没有病,你怎么可以说医生?我有了病,才有人叫医生,才有药;如果人没有病,他没有医生也没有药,都没有了。你的心清净了,一切诸佛就没有法,没有佛法。你才晓得,佛法修学就是修清净心而已。

  修清净心,要那么多经典吗?不需要。这么多经典,统统是修清净心的方法。为什么佛说这么多方法?因为每个众生根性不一样。「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法门里面,不管是哪部经、哪部论,你只选择一门,用我讲的方法去修学,统统都得清净心。

  既然「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随便念什么经就好,你为什么偏偏叫我念《无量寿经》?平等无有高下是从理上讲的,真正念到清净心,真的没有高下。问题就是你去念,念个五年、十年,是不是真的念到清净心?如果五年、十年清净心还得不到,怎么办?那你就不如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心虽然不到真正的清净,有个一、二分相似的清净你就能往生。其他的法门、其他的经典,一定要得到真正清净心,你才能成就。

  清净心的等级,在佛法里大分为三等,最下等的是把见思烦恼念掉。见烦恼: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没有了;思烦恼:贪心、瞋恚心、愚痴心、傲慢心、对圣教的怀疑心,这五条也没有了,这是得到下品清净,超越三界,小乘里面讲证阿罗汉果。你有没有能力得到这样清净心的标准?中等的标准是要把尘沙烦恼断掉,证得菩萨的果位,上品的清净心是要把无明烦恼断掉。无明烦恼断掉成佛,尘沙烦恼断掉成菩萨,见思烦恼断掉成阿罗汉。你自己试著办,看你能达到哪个标准。

  最下的标准达不到,换句话说,你还是六道轮回,你不能超越。不如学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带业往生,阿弥陀佛帮助你。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如果临命终时,二、三分钟当中你压住了,那不就往生了吗?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首先佛光照注,得到加持的力量,使你的清净心得到真正的清净。

  罗什大师译《阿弥陀经》,译「一心不乱」是有道理的,梵文原文是「一心系念」,罗什是义译。什么时候得一心不乱?佛来接引你的时候,你本来是一心系念,佛光一照就变成一心不乱,把你的功夫加一倍提升,这样往生的。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净缘。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七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77

  慧律法师:临终暂时伏惑就能往生

  见思惑还没有断的人,也可以往生,这个叫做带业往生。这重点在哪里呢?还没有断见思惑,

  有一种叫做伏惑,伏惑就是临命终的时候暂时不起惑,

  这个往生极乐世界才有希望,这个才是重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