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地
菩萨既闻诸地胜行,其心欢喜天雨妙华,
放净光明雨散宝珠,供养如来称善哉说。
百千天众皆悉欣庆,共在空中散众珍宝,
华髮璎珞及宝幢幡,宝盖涂香咸供养佛。
自在天王并其眷属,心生欢喜住于空中,
散宝成云广持供养,赞言佛子快宣此说。
无量天女空中安住,共以乐音歌赞佛陀,
音中悉作如是妙言:佛语能除众烦恼病。
法性本寂本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可分别,
超诸取着绝于言道,真实平等常住清净。
若能通达诸法自性,于有于无心不动摇,
为欲救世精勤修行,此佛口生乃真佛子。
不取众相而行布施,本绝诸恶坚持净戒,
解法无害常堪忍辱,知法性离具诸精进。
已尽烦恼入诸禅定,善达性空分别法要,
具足智力能博济众,灭除众恶善称大士。
如是妙音有千万种,赞已默然瞻仰佛陀,
解脱月语金刚藏言:以何行相入于后地?
这时,金刚藏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已经圆满具足第五地,想要再进入第六现前地,应当观察十种平等法。是哪十种呢?一,一切的法无相,所以是平等的;二,一切的法无体性,所以是平等的;三,一切的法无生,所以是平等的;四,一切的法无灭,所以是平等的;五,一切的法本来清净,所以是平等的;六,一切的法无戏论,所以是平等的;七,一切的法没有执取舍弃,所以是平等的;一切的法寂静,所以是平等的;九,一切的法宛如幻化,宛如梦境,宛如影像,宛如声响,宛如水中的月亮,宛如镜中的映像,宛如火焰,宛如变化,所以是平等的;十,相对的有与无,其体性不二无异,所以是平等的。菩萨如此观察一切法的清净自性,随顺着法,不违背法的真理,所以得以进人第六现前地,得证明利的随顺法忍、但是还未得证无生法忍。
“佛子啊!这位菩萨摩诃萨如此观察之后,又以大悲为上首,用大悲增上,用大悲满足,观察世间的生灭。
“他这样想着:‘世间的受生皆起缘于我执,若离开我执,就没有生起。’
“他又这样想:‘凡夫愚痴无智,执着有我,一直追求有或无,思想不正,心中总是生起种种无明妄想,而做出不合正道的行为;因此罪恶的业行、福善的业行、禅定的业行?,夹杂不清,积集增长。这种种行为,无不种下日后受生的种子;因为有漏失、有执取,就会生起后世的生与老死。这就是所谓的用业行为田地,用心识作种子,用无明覆盖,用执爱的水滋润,用我慢灌溉,因此增长知见执着之网,产生精神与物质的名色芽,身心的名色不断增长,就产生身体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器官,当诸根相对的时候就生起触觉,触觉的相对又生起感受,感受之后又产生希求生起渴爱,渴爱的念头又增长而生起贪取执着,由贪取执着再增长而生起存有。存有生起之后,产生六道诸趣的五蕴色身,这就是生;出生之后身心不断衰老,最后终于消没死亡。当老死的时候,又产生各种热恼,而忧愁悲叹不已,各种的苦痛都聚集在一起。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因缘集散。事实上,这些聚集的现象,并没有聚集的主体;而最后任运而灭的时候,也没有消灭的主体。’
“菩萨如此随顺观察缘起的各种现象。
“佛子啊!这位菩萨摩诃萨又这样想:‘无明是指不明了佛法的第一义i帝,又无明造作的业果称为行,与行所依止的初心是识,与识共同出生的色、受、想、行四取蕴就称为名色,名色再增长为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六根、六境、六识三事和合便是触觉,与触觉共生而有感受,染着感受便是渴爱,渴爱增长便为执取,执取所起的有漏烦恼就是有,再从业生起的五蕴和合就是生,五蕴成熟衰退就是老,五蕴毁坏了便是死。死时的离别之苦、愚昧贪恋、心胸烦闷就形成忧愁,因忧伤而涕泪纵横就形成哀叹,这种哀叹对身体的五根感受称为痛苦,对意识境地的感受称为忧戚,忧苦转多则称为烦恼。这种情形,就像一棵树上面结满了苦果,日曰增长。但是根本说没有我这个个体以及我所有的事物,没有造作的人,也没有承受的人。’
“他又这样想:‘若有造作的人,便有造作的事;若没有造作的人,便没有造作的事。所有生命缘起的现象,在第一义谛中都是虚妄而了不可得的。,
“佛子啊!这位菩萨摩诃萨又这样想:‘三界中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心的化现而已。如来为三界中所有众生分别解释十二种因缘成立的由来,都是依着一心念形成的。为什么呢?随着事相生起的贪欲是无心共生的,心便是意识,因事而产生行为,迷惑的行为便是无明,与无明及心识共生的是名色,名色再增长为眼、耳、鼻、舌、身、意便是六处,六处再三分为根、境、识而和合便是触觉,触觉又共生感受,感受不得满足便生起了爱欲,摄受爱欲不舍便又生执取。以上种种因缘和合就产生了存有的生命力量,而存有的生命力量又会产生接受未来生存的五蕴之身,由生身再成熟变老,老化之后这个生身便毁坏而死。’
“佛子啊!这无明有两种业力:一,能使众生迷惑于所依止的境界;二,成为造作各种业力心行的因缘。行也有两种业力:一,能生出未来的果报;二,成为意识生起的因缘。识也有两种业力:一,使一切生命的存有相续不绝;二,成为精神体的名与肉体的色生起的因缘。名色也有两种业力:一,互相辅助共同成就生命的现象;二,成为身心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处生起的因缘。六处也有两种业力:一,各自执取自身的境界;二,成为触境生起的因缘。触也有两种业力:一,能对所缘产生触觉;二,成为感受生起的因缘。受也有两种业力:一,能感受爱恨、怨憎等事;二,成为爱欲生起的因缘。爱也有两种业力:一,染着可爱之事;二,成为贪取生起的因缘。取也有两种业力:一,使种种的烦恼相续不断;二,成为后续生命存有生起的因缘。有也有两种业力:一,能使众生出生在六道诸趣;二,成为后续受生生起的因缘。生也有两种业力:一,能生起未来受生的身心五蕴;二,成为老的生起因缘。老也有两种业力:一,使身心的诸根器官逐渐变异老化;二,成为死的生起因缘。死也有两种业力:一,能败坏所有的生命现象;二,使生命在无明中不觉不知地轮回不断。
“佛子啊!所谓这十二缘起,是由无明缘行到生缘老死等十二因缘相续而成。也就是由无明乃至于生等因缘为缘起的因,使行乃至老死等因缘的果相续不断,由于相互助成,因缘果报因此循环不息。十二缘起中,假如无明消灭了,那么行也同样会消灭;假如生的因缘消灭了,则老死的因缘也会消灭。这也就是,由于无明乃至于生等因缘不再当成缘起因的时候,就会断灭所有的行乃至于老死等因缘的果,不再互相助成,因缘果报从此不能相续。
“佛子啊!十二因缘中,烦恼的根由是因为不能断绝无明、爱欲、贪取,迁业流转是因为生命相续不绝、造作不断,苦痛是因为其余的因缘不曾断绝。但是,如果前际的无明、行等,与后际的爱、取、有,分别都能消灭的话,那么烦恼、业与苦等三道也就都会断绝了。
“以上所说的三道,其实是离于我与我所,体性空寂如幻、生灭不已,没有真实的自性可执着。就犹如一束芦草,需要相互依存才能安立存在;一切的存在,也都是如此,虽然依因缘相互依存而有生灭,但其实都是空无自性的。
“又所谓无明缘行,这二支是用来观察过去世的;识乃至于受,这五支是用来观察现在世的;爱乃至于有,这三支是用来观察未来世的。从此以后,便辗转相续不断。无明灭则行灭等逆观十二缘起,是用此灭故彼灭的原则,依相互观察对待来断除轮回相续。
“又这十二种生命相续存有的支持因缘,可以称为三种苦。其中的无明、行到六处是行为迁流无常的行苦,触与受是强烈感受到苦中之苦的苦苦,其余则是破坏喜乐的坏苦。而无明消灭则行消灭等逆观十二因缘的还净法门,则是断除三苦的方法。
“又无明缘行等顺观十二缘起,是因为无明因缘能生诸行;而无明灭则行灭等逆观十二缘起,是因为无明如果消灭了,则诸行也会消灭。
“又无明缘行等顺观十二缘起,是出生各种系缚,使众生不能解脱的原因;而无明灭则行灭等逆观十二缘起,是消灭各种系缚,使众生解脱的原因。
“又无明缘行等顺观十二缘起,是随顺观察缘生而照了无自性的无所有观而无明灭则行灭等逆观十二缘起,是随顺逆观缘生而照了缘灭为空的尽灭观。
“佛子啊!综合以上所说,菩萨摩诃萨用十种观念来逆观、顺观种种缘起:一,十二缘起的现象相续不断;二,十二缘起为一心所摄,都是依心而起;三,十二缘起中,每一缘起的业力各各不同;四,十二缘起彼此不相舍离;五,十二缘起不断,则会出生烦恼道、业道、苦道等三道;六,十二缘起可以观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七,十二缘起为行苦、苦苦、坏苦等三苦聚集;八,十二缘起为因缘生灭法;九,十二缘起成就生系缚与灭系缚;十,十二缘起成就无所有观与尽灭观。
“佛子啊!菩萨摩诃萨用这十种观念观察种种缘起,了知没有我的存在,没有人的存在,没有寿命的存在,一切的自性本空,没有造作的主体,也没有受报的客体,即时得证空解脱门现在其前。又观察种种因缘都是自性寂灭,原本就都解脱,根本连一些些法相的生出都了不可得,因此即时得证无相解脱门现在其前。菩萨如此入空、无相解脱门之后,不再有其他任何愿求,除了以大悲为首要,发愿教化众生,因此即时得证无愿解脱门现在其前之外。菩萨如此修习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终得离开人、我的想法,离开造作者、受者的想法,离开任何存有及不存有的想法。
“佛子啊!这位菩萨摩诃萨更心生大悲,更加精勤修习,为了使未圆满的菩提分法得以圆满。他这样想着:‘一切有为的世间现象,一旦和合就会相续不断,没有和合就不会相续不断;因缘聚集就会相续不断,因缘不聚集就不会相续不断。我如实地知道一切有为法的诸多过患,所以应当了断这个和合的因缘;但是为了成就众生,我也不能断尽所有有漏失的业行。,
“佛子啊!菩萨观察一切有为的世间现象,虽会招致许多过患,然而却没有自性,不生亦不灭。他又心生大悲,不愿舍离众生。因此得证般若波罗蜜现在其前,名为无障碍智慧光明。他成就了如此的智慧光明之后,虽然修习菩提分因缘,却不安住有为的世间现象;他虽然观察一切有为法自性寂灭,却不安住寂灭。这是因为他尚未圆满修习菩提分法。
“佛子啊!菩萨安住在这个现前地时,得以进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义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实不分别空三昧、不舍离空三昧、离不离空三昧。这位菩萨得证如此的十种空三昧门为首,于是百千空三昧都完全现在其前;同样的,以十无相、十无愿三昧门为首,于是百千无相、无愿三昧门都完全现在其前。
“佛子啊!菩萨安住在这个现前地,又更修习得以满足悲智的不可坏心、信理决定的定心、行为调柔的纯善心、甚深不怖的甚深心、不退自乘的不退转心、向上胜进努力的不休息心、泯绝自他二相的广大心、利生无边的无边心、求上地之智的求智心、以善巧方便化益众生的方便慧相应心,修习圆满这十种大道心。
“佛子啊!菩萨以这样的心,随顺佛菩提,不惧异论,能证人所有的智慧境地,永离声闻、缘觉二乘,趣入智慧,种种的烦恼魔都不能沮坏他的道心。他安住在菩萨的智慧光明中,能善巧修习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法门;而各种的方便善巧智慧,无不与所修习的法门互相应和,他也恒常修行各种菩提分法,从未舍离。
“佛子啊!菩萨安住在这个现前地时,更加增长般若波罗蜜的净业行持,得到上、中、下三品忍法中最上品顺忍明利。这是因为他能随顺如实法相而不违背一切诸法。
“佛子啊!菩萨安住在这个境地之后,因为原本的愿力,使他得以见到多位佛,也就是见到多百位佛,乃至于见到多百千亿那由他位佛。菩萨都以广大心、深心,恭敬供养,尊重赞叹。不管是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益生活的用品,都完全奉施诸佛,也供养一切僧众,并将这个善根回向无上正等正觉。他恭敬听闻诸佛说法,听完之后更信受奉持,因此能证得如实三昧的智慧光明,且能随顺这个智慧修行,护持忆念从不暂舍。他又得到诸佛的甚深法藏,因此经过百劫、经过千劫,乃至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的善根都变得更加明净。
“就如毗琉璃不断地磨莹真金,只会使真金变得更明净。此地菩萨的所有善根也是这样,用具足善巧方便的智慧,随类逐一观察之后,就变得更为明净,也变得更为寂灭,任何的光明都无能遮蔽。
“就譬如月光的照映,可使众生得到清凉,四种风轮都不能毁坏月光。此地菩萨的所有善根也是如此,能够消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的烦恼大火,四种魔道都无法破坏。
“这位菩萨在十波罗蜜中,多修般若波罗蜜;其余的并非不修,只是随顺能力与因缘而修学。
“佛子啊!这是简略说明菩萨摩诃萨的第六地——现前地。
“菩萨安住在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有造作都能自在,所有声闻的疑难问题都不能令他退怯屈服。他能够使众生除灭我慢,深入缘起的智慧。他实践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此一切造作的业行,都不离念佛,乃至于不离念具足一切种智、一切智智。他又这样想:‘我应当于一切众生当中,为首、为胜,乃至于为一切智智所依止者。’
“这位菩萨如果精进修行,就能在一念之间,得到百千亿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菩萨作为眷属。如果他以愿力自在示现,所证得的三昧无菩萨眷属更是超过这个数目,甚至以百千亿那由他劫来计算,也不能尽知。”
这时,金刚藏菩萨想要复述刚才所讲的要义,就说出以下的偈颂:
菩萨圆满五地已竟,观法无相亦无自性,
无生无灭本自清净,无有戏论亦无取舍。
体相寂灭宛如幻等,有无不二离诸分别,
随顺法性如是观察,此智得成入于六地。
明利顺忍智慧具足,观察世间生灭于相,
以痴暗力世间乃生,若灭痴暗世间无有。
观诸因缘真实义空,不坏假名和合为用,
无作无受无思念者,诸行如云遍而兴起。
不知真谛名为无明,所作思业愚痴果报,
识起共生是为名色,如是乃至众苦集聚。
了达三界依心而有,十二因缘皆亦复然,
生死皆由心所造作,心若灭者生死已尽。
无明所作有二种业,缘中不了为行生因,
如是乃至老病终殁,从此苦生无有尽期。
无明为缘不可断除,彼缘若尽悉皆除灭,
愚痴爱取烦恼支林,行有是业余皆苦恼。
痴至六处是为行苦,触受增长是为苦苦,
所余有支是为坏苦,若见无我三苦灭除。
无明与行为观过去,识至于受为现在转,
爱取有生观未来苦,观待若断边际乃尽。
无明为缘是为生缚,于缘得离缠缚乃尽,
从因生果若离则断,观察于此了知性空。
随顺无明显起诸有,若不随顺诸有能断,
此有彼有无亦复然,十种思惟是心离着。
有支相续一心所摄,自业不离及显三道,
三际三苦因缘所生,系缚起灭随顺无尽。
如是普观缘起诸行,无作无受无有真实,
如幻如梦宛如光影,亦如愚夫追逐阳焰。
如是观察入于空中,知缘性离得无相义,
了其虚妄无所愿求,唯除慈悯为众生故。
大士修行解脱之门,转益大悲求佛教法,
知诸有为和合所作,志乐决定勤行胜道。
空三昧门具有百千,无相无愿亦复皆然。
般若顺忍悉皆增上,解脱智慧得成圆满。
复以深心多供养佛,于佛教中修习胜道,
得佛法藏增长善根,如金琉璃所磨晶莹。
如月清凉广被众物,四风来触无能沮坏,
此地菩萨超诸魔道,亦息群生诸烦恼热。
此地多作善化天王,化导众生除诸我慢,
所作皆求一切智慧,悉已超胜声闻之道。
此地菩萨勤勇精进,获诸三昧有百千亿,
亦见若干无量佛陀,譬如盛夏空中日轮。
甚深微妙难可见知,声闻独觉无能了之,
如是菩萨第六妙地,我为佛子今已宣说。
第七地
是时天众心生欢喜,散宝成云在空中住,
普发种种微妙音声,告于最胜具清净者:
了达胜义智慧自在,成就功德有百千亿,
人中莲华无所染着,为利群生演说深行。
自在天王身在空中,放大光明普照佛身,
亦散最上妙香云海,普供除忧灭烦恼者。
尔时天众心皆欢喜,悉发美音同声赞述:
我等闻斯地上功德,则为已获大善利益。
天女是时心喜庆悦,竞奏乐音有千万种,
悉以如来威神力故,音中共作如是之言:
威仪寂静最上无比,能调难调世间应供,
已超一切诸世间者,而行于世间诸妙道。
虽现种种无量应身,知身——皆无所有,
巧以言辞善说诸法,不取文字诸音声相。
往诣百千诸国土中,以诸上供供养佛陀,
智慧自在无所染着,不生于我及佛国想。
虽勤教化诸众生类,而无彼己等一切心,
虽已修成广大善益,而于喜法不生执着。
以见一切诸世间人,贪恚痴火常皆炽然,
于诸想念悉皆远离,发起大悲勤精进力。
一切诸天及天女众,种种供养称赞是已,
悉共同时默然而住,瞻仰人尊愿闻法要。
时解脱月复请言说:此诸大众心中清净,
第七地中诸般行相,唯愿佛子广为宣说。
这时,金刚藏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圆满第六地之后,想要进入第七远行地,应当修习十种方便智慧,以发起殊胜的行道。是哪十种呢?一,虽善于修行空、无相、无愿三昧禅定,却仍慈悲不舍众生;二,虽证得诸佛平等的法,但仍恒常喜乐供养诸佛;三,虽趣入观空智门,但仍勤奋积集福德;四,虽远离三界,但仍庄严三界;五,虽然究竟寂灭种种的烦恼火焰,却仍能为一切众生生起息灭贪、嗔、痴的烦恼火焰;六,虽知诸法宛如幻化,宛如梦境,宛如影像,宛如声响,宛如火焰,宛如变化,宛如水中月亮,宛如镜中映像,自性本体都是无二无另ij的,但仍能随顺心念的作业而生无量差别;七,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不实,却能用清净妙行庄严佛土;八,虽知诸佛法身的体性本来就不存在,而仍能用三十二种相好庄严其身;九,虽知诸佛的音声性空寂灭不可言说,却能随顺众生而发出种种不同的清净音声;十,虽追随诸佛,了知三世只是心念的变现,却能随顺众生的不同理解,用种种相貌,在种种时间,在种种时劫,修习一切的菩萨行。菩萨用以上十种方便智慧,而兴起殊胜的行持,从第六地进入第七地;进人之后,这些殊胜的行持常现在前,名为安住第七远行地。
“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安住在第七地之后,进人无量的众生界,进入无量诸佛教化众生的业行,进入无量的世界网,进入无量的诸佛清净国土,进入无量的种种差别法,进入无量的诸佛现觉智,进人无量的时劫,进入无量诸佛觉了三世的智慧,进入无量众生的种种信仰与理解,进人无量诸佛示现的种种名色身相,进入无量众生欲乐的各种诸根器官,进人令众生欢喜的无量诸佛语言音声,进入无量众生的种种心念行为,进人无量诸佛了知的广大智慧,进人无量声闻乘的净信与理解,进入无量诸佛所说令人信解的智慧之道,进入无量辟支佛的所有成就,进入无量诸佛所说令人趣入的甚深智慧门,进入无量的种种菩萨方便行,进入无量诸佛所说令菩萨得以趣入的大乘集成事。
“这位菩萨心想:‘如此无量的如来境界,甚至于经过百千亿那由他劫也不能数知,我应当以无功用与无分别心念圆满成就。’
“佛子啊!这位菩萨用甚深的智慧观察,常常精勤修习方便的智慧,并且发起殊胜的佛道,安住不动的境界,不生一念懈怠之心。行、住、坐、卧,乃至在睡梦中,都不曾与覆盖本性烦恼相应,恒常不舍精进修行的想法。
“这位菩萨念念具足十种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他念念都是以大悲为上首修行佛法,一心趣向佛智。他为了求取佛智,将所有的善根都布施众生,这就是布施波罗蜜。他能灭除种种烦恼热火,这就是持戒波罗蜜。他以慈悲为上首,不损伤一切众生,这就是忍辱波罗蜜。他求取殊胜善法从不断绝,这就是精进波罗蜜。一切智慧的要道常常现在其前,未曾散乱,这就是禅定波罗蜜。他能忍持诸法无生无灭的体性,这就是般若波罗蜜。他能出生无量的智慧,这就是方便波罗蜜。他能求取上上殊胜的智慧,这就是愿波罗蜜。一切的异端邪说及所有的魔众都不能沮坏他,这就是力波罗蜜。他如实了知一切法,这就是智波罗蜜。
“佛子啊!菩萨念念都得以具足这十波罗蜜;同样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般若、谛理、惑灭与苦净等四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空、无相、无愿等三解脱门,简略地说,乃至于一切觉悟的菩提分法,他都能念念圆满。”
这个时候,解脱月菩萨问金刚藏菩萨说:“佛子啊!菩萨只能在这第七地当中圆满一切觉悟的菩提分法,还是在其他的菩萨地中也能圆满?”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啊!菩萨在十地中都能圆满觉悟的菩提分法,但以第七地为最殊胜。为什么呢?因为第七地中的身、口、意三业功用业行都已圆满,得以进人智慧自在的业行。”
“佛子啊!菩萨在初地的时候,因为发愿求取佛法,所以能满足觉悟的菩提分法;第二地是为了脱离心中的烦恼;第三地是为了发愿更为增长,并得证佛法光明;第四地是为了进人菩提的大道;第五地是为了随顺世间而作业;第六地是为了进入甚深的法门;第七地是为了发起一切佛法。这些都能分别满足觉悟的菩提分法。为什么呢?菩萨从第一地乃至到第七地,都只成就了部分的智慧功用业行。如果再运用这个能力,从第八地乃至到第十地,就能成就任运自然的无功用业行。
“佛子啊!就譬如有两个世界,一处杂染,一处清净,本来这两者之间是难以通过的,但是有大方便神通顺力的菩萨就可以来去自如。佛子啊!菩萨的诸地也是如此,有杂染行,有清净行,本来这两者之间是难以通过的,但是具足大愿力方便智慧的菩萨就能来去自如。”
解脱月菩萨说:“佛子啊!这七地菩萨是属于杂染行呢?还是清净行呢?”
金刚藏菩萨说:“从初地到第七地的种种行为都已舍离烦恼业行,这是因为菩萨曾回向无上菩提,因为得到平等道?的一部分;但是还不能称为超越烦恼行。
“佛子啊!譬如转轮圣王乘着天象宝游四天下,知道有贫穷困苦的人,而不会染着那些人的困苦艰难,然而仍不能称为超过凡人之位。如果他舍弃王位,生在清净的梵行世界,乘着天上的宫殿,见到千世界,游历千世界,示现梵天王的光明成德,这样才能称为超过凡人之位。
“佛子啊!菩萨也是如此,从初地到第七地,乘着波罗蜜车乘游行世间,了知世间的种种烦恼过失,但是因为他走在正道,所以不为烦恼及过失所染着,但是这样还不能称为超越烦恼行。如果他能舍弃一切有为造作的功用行,从第七地进入第八地,乘着菩萨的清净车乘游行世间,了知世间的种种烦恼过失,而不曾染着,这样才能称为超越烦恼行,这是因为他已穷尽一切烦恼、超越一切烦恼。
“佛子啊!第七地菩萨已超越多贪等种种烦恼而安住此地,不可以说他是有烦恼的人,也不可以说他是没有烦恼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一切烦恼都不显现行业,所以不称为有烦恼的人;而他求取如来的智慧心还尚未圆满,所以也不称为没有烦恼的人。
“佛子啊!菩萨安住在第七地时,能以深远的清净心,成就身业,成就语业,成就意业,完全舍离所有为如来斥责的不善业道,而勤加修行如来所赞叹的一切善业。如五地中所说的世间经书、技术,他都能够自然任运而行,不必再起意造作才能成就。这位菩萨所有的深心妙行,使他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大明师,除了如来以及八地以上的菩萨,无人能与之相比;各种禅定三昧、三摩钵底、神通解脱,无不示现在前。然而这都是修习成就的,不像第八地菩萨是天生具足。此地的菩萨念念都具足修习方便的智慧,而一切的菩提分法也更为殊胜圆满。
“佛子啊!菩萨安住此地,进入菩萨善于观照拣择的禅定三昧、善于拣择义理的禅定三昧、最殊胜智慧的禅定三昧、分别义理法藏的禅定三昧、如实分别义理的禅定三昧、善住于坚固根性的禅定三昧、智慧神通门的禅定三昧、法界业力的禅定三昧、如来胜利的禅定三昧、种种义理法藏生死涅槃门的禅定三昧,进入如此种种具足大智慧神通门的百万种三昧,以清净治理此地。
“这位菩萨得证这些三昧之后,因为他善于调治清净方便的智慧,因为他具足大悲的力量,所以他能超过声闻、缘觉二乘地,而得证观察智慧地。
“佛子啊!菩萨安住此地时,善于清净无量的身业,具足无相的业行;善于清净无量的语业,具足无相的业行;善于清净无量的意业,具足无相的业行,因此得证了光明的无生法忍。”
解脱月菩萨说:“佛子啊!菩萨从初地以来,所有无量的身、语、意业,岂不都是超过声闻、缘觉二乘吗?”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佛子啊!菩萨是完全超过二乘的,然而这只是发愿求取佛法的愿求之力,并不是自觉智慧的观察之力。现在这个第七地已能起用自觉智慧,所以是所有二乘都无法相提并论的。
“就譬如王子出生在王家,是王后所生的,具足王者之相,出生的时候便已胜过一切的臣子;但那是因为王者之力,并不是自己的能力;等到他长大之后,完全学成各种技艺时,就能以自力超过一切。
“菩萨摩诃萨也是如此,在初发心立志求大法的时候,便已超过所有的声闻、独觉;现在他能安住此地,实在都是他靠自己的智慧能力修成,所以远远超出一切声闻、缘觉二乘。
“佛子啊!菩萨安住在这个第七地,得证甚深远离无行、常行的身、语、意业,精勤求取无上佛道而不曾舍离。所以,菩萨虽行于真实的实际境界,却不作证安住这些实际境界。”
解脱月菩萨说:“佛子啊!菩萨从哪一地开始,能入灭尽定?”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佛子啊!菩萨从第六地开始,能入于灭尽定。现在安住此地,说能念念都进入灭尽定,也能够念念都从灭尽定中起定,却不证人灭尽定。所以,这位菩萨称为成就不可思议的身、语、意业。他虽然行于真实的实际境界,却不作证安住实际境界。就譬如有人乘船人大海,因为熟谙善巧航海,所以不会遭到水难。此地的菩萨也是如此,虽乘着波罗蜜船航行于真实的实际海,但是因为过去发起的愿力,所以不证入寂灭。
“佛子啊!这位菩萨证得如此的三昧智慧力量,能运用大方便,虽然示现生死无常,却能恒常安住涅槃;虽然眷属围绕在旁,却常乐于远离;虽然因为愿力受生三界,却不为世间法所染着;虽然常住寂灭,但是却能运用方便力还复炽然的生命;虽然还复炽然的生命,但却不烧灼方便与智慧;虽然随顺佛智,而能进入声闻、辟支佛的境地;虽然获得诸佛的境界宝藏,然而却能住持诸魔的境界;虽然超越一切的魔道,但是却能够示现魔法;虽然示现与外道相同的行为,但却不曾舍离佛法;虽然示现随顺一切世间,却常行一切出世间法;所有的一切庄严之事,都超过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及非人、帝释、梵王、四天王等所拥有的,却不曾舍离对法的喜乐之心。
“佛子啊!菩萨成就如此的智慧,安住在远行地,因为显力的缘故,得以见到很多佛,也就是见到多百位佛,乃至于见到多百千亿那由他位佛。他在诸佛所在之处,都用广大心、增胜心,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诸佛。不管是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益生活的用品,都完全奉施诸佛,也供养一切僧众,并将这些善根回向无上正等正觉。他又恭敬地听闻佛陀说法,听闻之后更信受奉持,获得如实三昧的智慧光明,随顺修行。
“凡是诸佛所在之处,他都护持正法,因此常为如来欢喜赞叹。一切声闻、缘觉二乘的所有疑难问题,都不能使他退怯屈服。他利益教化众生,得到清净的法忍。就这样,经过了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他所有的善根都变得更为殊胜。
“譬如真金,用种种妙宝间错装饰时,就可以变得更为殊胜、倍加光明,其他庄严器具都比不上。菩萨安住在这个第七地的所有善根也是如此,因为他能用方便的智慧力,使所有的善根变得更为明净,二乘都无法无之相比。
“佛子啊!就譬如日光,是星光、月光等的光芒所不及的,并能枯竭阎浮提地的所有泥潦。在这个远行地的菩萨也是如此,二乘均不能与之相比,他并能枯竭众生的种种疑惑泥潦。
“这位菩萨在十波罗蜜中,多修行方便波罗蜜;其余的并非不修,只是随顺能力与因缘而修学。
“佛子啊!这是简略地说明菩萨摩诃萨的第七地——远行地。
“菩萨安住此地时,多作自在天王,善为众生宣说如何证得智慧法门,并使他们得以证入。他实践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此一切种种业行,都不离念佛,乃至于不离念具足一切种智、一切智智。他心里又想:‘我应与在一切众生当中,为首、为胜,乃至于为一切智智的依止者。’
“如果这位菩萨精进修行,一念就能证得百千亿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作为眷属。又如果让菩萨以殊胜的愿力自在示现,更是远超过这个数目,即使以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来计算,也无法数知。”这时,金刚藏菩萨想要复述刚才所讲的义理,就说出以下的偈颂:
第一义智三昧胜道,六地修行心已满足,
即时成就方便智慧,菩萨以此入于七地。
虽明三脱起大慈悲,虽等如来勤供养佛,
虽观于空集诸福德,菩萨以此升第七地。
远离三界而为庄严,灭除惑火而起灭焰,
知法无二心勤作业,了刹皆空乐严佛土。
解身不动具诸妙相,达声性离善开演音,
入于一念诸事各别,智者以此升于七地。
观察此法得解明了,广为群迷兴诸利益,
入众生界无有边际,佛教化业亦无有量。
国土诸法与时劫数,解欲心行悉皆能入,
说三乘法亦无限量,如是教化诸群生众。
菩萨动求最胜佛道,动息不舍方便智慧,
一一回向佛菩提法,念念成就十波罗蜜。
发心回向如是布施,灭惑为戒不害众忍,
求善无厌斯精进策,于道不动即修禅那。
忍受无生名为般若,回向方便希求胜愿,
无能摧力善了大智,如是一切皆悉成满。
初地攀缘功德满足,二地离垢三地诤息,
四地入道五地顺行,第六无生智光普照。
七住菩提功德满足,种种大愿皆悉具足,
以是能令八地之中,一切所作威皆清净。
此地难过智乃能超,譬如世界是二中间,
亦如圣王无所染着,然未名为总超度者。
若住第八智慧地中,尔乃逾于智心境界,
如梵观世超于人位,如莲处水无所染着。
此地虽超诸恼惑众,不名有惑非名无惑,
以无烦恼于中现行,而求佛智心尚未足。
世间所有众种技艺,经书辞论普善明了,
禅定三昧及神通力,如是修行悉皆成就。
菩萨修成七地住道,超过一切二乘所行,
初地愿成此由智慧,譬如王子气力具足。
成就甚深仍进道中,心心寂灭不取现证,
譬如乘船入大海中,在水不为水之所溺。
方便慧行功德具足,一切世间无能了知,
供养多佛心益明了,如以妙宝庄严真金。
此地菩萨智慧最明,如日舒光竭爱欲水,
又作自在天中圣主,化导群生修习正智。
若以勇猛精进勤力,获多三昧得见多佛,
百千亿数有那由他,愿力自在复过于是。
此是菩萨远行胜地,方便智慧清净大道,
一切世间诸天及人,声闻独觉无能了知。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