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第一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弟子众等,至诚顶礼法师三拜。
不为礼,请坐下。
请大家合掌跟我念——
发起无比菩提心,积累广大二资粮。
敬礼现前正等觉,一切智尊释迦佛。
为令有缘悉趣入,解脱之门无误说。
开遮持犯清凉戒,大悲恩德难思议。
诸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菩萨吉祥!非常欢喜,从今天开始,我们大家有缘共聚一堂来学习《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华严上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希望能够以我所知的佛法大海中的一滴,来供养诸位善知识。
首先就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为了帮助一切的如母有情,能够得到人天的安乐,和究竟解脱的安乐,所以我们来学习《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为什么要受戒
这部经很浅,是讲小乘的别解脱戒,并且是讲居士的五戒,但是很重要,是我们修行解脱的基础。正如我们开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候,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才不会发生交通事故,警察也不会找我们的麻烦。同样的呢,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必须遵守一定的生活规则,才能平安,健康,幸福地度过一生。那这个生活的规则,就是五戒。
事实上五戒里面的前四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个四条称为性戒。如果犯了是性罪,那么意思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不是信佛,无论你是不是受了五戒,违犯了的话,都是罪业。所以说前面的四条,是为了保持社会安定的根本的道德准则。
并且一切宗教呢,他们的行为规范,都与这个四条相通,在基督教里面,有摩西十诫,最基本的四诫,也是这个四条;在伊斯兰教里面,《古兰经》上对于生活规则的规定,也与这个四条相通。
在中国来说,我们儒家的思想,所说的五常,也与五戒相通。后汉时期,有一位牟子,他就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三教一致。他作了一篇《理惑论》,上面就说,五戒与五常的精神,完全一致,不杀生就是仁,不偷盗就是义,不邪淫就是礼,不妄语就是信,不饮酒就是智,所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也都在其中。
那么我们就可见五戒,它不单单是佛教之中,诸戒之母,也是其他各大宗教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所以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准绳。
所以事实上我们非常有必要能够了解五戒。有一些居士,他已经学佛很多年了,但是不敢受戒。什么原因呢?第一个是认为说,好像受了戒了,就没有自由了,受到约束了。其实是不是说真的受戒,就会增加我们的束缚呢?其实不是。应该说我们能够真正地持好五戒,我们才能够得到更广大的自由。
我们冷静想一想,凡属是那些触犯刑律,或者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他们的罪,归根结蒂都是犯了五戒。比方说伤害其他人、杀人、毁容,这些都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勒索、偷税漏税,这些应该都是犯了偷盗戒;乃至于嫖娼、重婚、包二奶,那些都是犯了邪淫戒;诽谤、作伪证、或者背信弃义,这些都是犯了妄语戒;吸毒、饮酒,应该这些都是犯了饮酒戒。
所以说因为犯了五戒,犯了极重的五戒,就失去自由。所以我们也就可以明白,真正能够了知五戒的内涵,并且守持好清净的五戒,才有真正的自由。所以说戒律呢,五戒应该来说,它的真义就是自由。我们因为受持好戒法,所以我们现世,就能够欢喜自在,就能够更健康、更快乐地生活;并且我们的家庭,就更和睦;当来我们也因为持好五戒,所以能够超出轮回。
还有一种因素,有些人是学佛不敢受戒,他就有一个误解,认为说,我受了戒了,万一犯戒的话呢,那要堕地狱,所以很害怕,就不敢受戒。其实呢……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尼里面神通第一的,叫做莲花色比丘尼,她证得果位以后呢,就劝导很多的女众,要出家,修行,要受戒。然后那些人就跟她说,我们不敢受戒,为什么呢?因为受了戒以后,犯戒的话呢,要堕落。
然后莲花色比丘尼,就给他们开示说:宁愿受戒,因为宿世的业力犯了戒,然后再去忏悔,这个就要好过因为怕犯戒而不受戒。为什么?因为我们受戒以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所以罪业会减轻,还有将来得度的机会。如果不受戒的人,他犯了戒不知道忏悔,罪业会越来越重,所以会沉沦到三恶道中间去。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并且来说的话,我们如果能够受戒的话,那个解脱的种子,就种下来了。
还有一重原因是,有一些人说,那这样子的话,我也尽量做到五戒的要求,但是我不受戒。这个跟好好地受持五戒,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是我们不肯受戒,但是会按照五戒的要求去做,比方说,不杀生,那如果你没有受戒,你也做到不杀生的话,那只有在逢缘对境那个时候,你才有功德。你家里的人买一条活鱼回来,然后你说,我虽然没有受戒,但是我不杀生,这样子的话呢,你在遇到这个环境你才有功德。但是呢,我们如果受了五戒的话,得到了无作戒体,而这个无作戒体,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所以我们受了五戒以后,不管有没有遇到那个环境,只要不犯的话,我们的功德都在日日增上,日日增长,所以这个一定要发心受持戒法。
并且五戒是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戒法的根本,受持五戒能够破贪嗔痴烦恼。我们持不杀生戒,就是破嗔恚的烦恼;持不偷盗、不邪淫戒,是破贪欲的烦恼;持不妄语戒,是破愚痴的烦恼;持好不饮酒戒,是能够消除放逸。所以受持五戒呀,是近报人天,远证佛果。
不饮酒戒,是属于遮戒。因为饮酒这种行为本身呢,并不一定是罪恶,也不违反国法,但是如果饮酒失去理智呢,它就会成为一个作恶的助缘。失去理智,后果非常可怕。佛法是智慧的教导,所以我们要保持理智,就要受持这个不饮酒戒。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上说,“犹如万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于戒。”我们只有非常扎实地打好戒律的基础,佛法的深广功德,才能生起来。
如来说法,戒律分为小乘、大乘的显宗和大乘的密宗的戒法。小乘的戒法,是别解脱戒,称为外别解脱戒,针对众生的身口的行为和语言,来对治。内大乘菩萨戒呢,是针对于意业,起心动念,来对治,所以称为内大乘菩萨戒。大乘的密宗,金刚乘三昧耶戒,是直接依法界本性起修,所以是密金刚乘三昧耶戒。小乘戒,是侧重于对治贪烦恼;大乘显宗菩萨戒,是侧重于对治嗔恚的烦恼;大乘密宗的三昧耶戒,是侧重于对治愚痴的烦恼,直接依法界本性而起修,所以他守持的戒律更微细。
那么这一切的戒法的根本、基础,都应该是我们如法地受持好五戒。我们先要做一个好人,然后要做一个修行人,然后要做一个明白人。我们首先能够成为世间的善男子、善女人,要成为好人的话呢,我们应该要持好五戒。持好五戒是我们能够生活得更快乐的基础,也是我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基础。
不要轻视五戒,如果你能够不杀生,你能够不邪淫、不饮酒,那你身体更健康。那么你希望家庭和睦呢,也需要大家都守持好五戒。乃至于我们,希望世界和平,都需要持好五戒,为什么?你看,我们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犯了什么?犯了教他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几千万人流离失所,几百万人丧失生命(根据官方统计,约为5500万人丧生,改否?),都是因为没有持好这个不杀生戒。
受持好五戒,是我们做一个好人的基本的准则。更进一步,我们要做一个修行人,我们要希望,能够超出生死轮回,那我们也需要戒法。戒法是三乘佛法的基础,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上说,“无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岂可能。是故无存贪有心,护持净戒佛子行。”
并且来说,在现在这个末法时期,众生的欲望很重,外界的六尘诱惑,也更厉害,所以大家能够持戒的这个干扰,就非常多。所以佛在经典上说:末法时期如果能够受持清净戒律,乃至于一日一夜,这个功德都胜过于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供养如来。《无量寿经》上面也说,我们在娑婆世界,这个五浊恶世中间,一日一夜修行的功德,都胜过在极乐世界百年修持的功德。所以可见,我们在现在这个时期,更加要非常清净地持好戒法。
经题
我们先看那个经题,《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佛说】“佛”解说了很多次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始觉、本觉、究竟觉。自觉是觉知自心本不生灭;觉他,是觉一切法无不是如;觉满,是自觉觉他,功圆果满,福慧两足尊。
为什么在经首要标明“佛说”呢?因为表示尊重戒法。并且经是通于五种人说,律唯有佛说、佛制。第二,经是随时随地皆可说,天上人间,乃至于他方国土,都随时可以说经。律是一定要在比丘僧团之中,才来讲。包括我们这个《五戒相经》,佛陀也没有直接跟净饭王去讲解五戒戒相,而是等到净饭王走了以后,才为比丘说,让这些优婆塞,在家的信众,辗转从比丘来学习。所以可见标出“佛说”两个字,很重要。
【优婆塞】译为近事男,或者清信士,在家亲近奉事三宝的男居士。
【五戒相经】“戒相”,在《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上面说到戒法、戒体、戒相、戒行。
戒法,就是佛陀制戒,但述功能,好像药方一样。
戒体,唯论业性。我们受戒,一定要能够得戒体。我们如果是受出家的具足戒,是在三番羯磨的时候,我们依法观修,就纳受戒法于心,就可以得到无作戒体。但是这个五戒呢?它是在我们受三皈依的时候,能够得戒体。所以我们在寺院里,求法师授五戒的时候,自己要能够保持观修,保持观想。否则的话,难以得戒体。并且我们是受五戒的时候,正在念三皈依的时候,念三遍三皈依的时候,这个时候得戒体。
所以第一个,一定要保持观修。再一个的话,三皈依一定念三遍。念第一遍三皈依的时候,我们就观想,我们纳受戒法于心的这个功德,发心受戒的功德,感得十方国土这个功德云,就升腾上来;念第二遍三皈依的时候,十方国土所升腾过来的功德云,就全部聚集在受戒的行人,求受五戒的居士,那个头顶的上空;念第三遍三皈依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着我们头顶的,好像华盖一样的功德云,就会进入到行者,进入到求戒者的身体里面来,好像一个漏斗一样,上面大,下面小,然后把所有的功德云,通通就聚集到他的身体里面来,充满了全身,然后再由这个身体再弥满法界,弥满到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我们发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那我们这个戒体呢,也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这个时候,就称为得到戒体了,以后就可以具有任运止恶,任运修善的功能。
后明戒行,略示摄修,但是无论你戒法、戒体、戒行,都需要了解戒相,若非辨相,则法、体、行三,一无所晓。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了解戒相呢,那么对于戒法、戒体、戒行三者都难以通达。所以说:“法无别法,即相是法;体无别体,总相为体;行无别行,履相成行。是故学者,于此一门,深须研考。”那我们对于戒相,要能够通达,要能够了解。对于戒的开、遮、持、犯,都要清晰。我们了解了戒法以后,要成就戒体才有作用。否则的话,戒是戒,你是你,正如我们得到药方以后,要照方抓药,然后把药喝下去,才能治好病一样。我们要超出轮回,我们也一定要能够得到戒体。这是“五戒相”。
【经】就是贯摄常法。
翻译和解释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译】这是译者。
“宋”是指南北朝时候,这个刘宋。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宋朝,一个是南北朝时候的宋齐梁陈,这个宋齐梁陈的宋,是刘裕所开创的,称为刘宋。一个是赵宋,赵匡胤所开创的北宋和南宋。这里面的是指刘宋。
“天竺”,这位翻译的求那跋摩法师,是北印度罽宾国人,也就是克什米尔这个地方的人。他20岁的时候出家受具足戒,精通经律论三藏,所以称为天竺三藏。30岁的时候,罽宾国的国王死了,然后没有后人,大众就推举求那跋摩法师,希望请求他还俗,来做国王。然后法师就推辞不脱,所以他就走了,跑到那个阇婆国,就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那边去弘扬佛法。
求那跋摩的意思,就是功德灯。他在刘宋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航海到达广州。在广州有住一个时期,并且有在石壁上,画一些阿罗汉像等等,然后晚上都会放光明。在元嘉八年,到达建康城,宋文帝非常尊重他,就请他住在祇洹寺里面,然后请他翻译经典。他翻译的经典,有《菩萨善戒经》,有《四分比丘尼羯磨法》和《沙弥威仪》,以及《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五戒相经》最著名的解释,就是明朝末年蕅益智旭法师,为这部经著了一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说得很圆满。智旭法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现在他的全身舍利,都仍然还供奉,还供奉在这里面——杭州附近有一个安吉县,那里面有一个灵峰寺,灵峰寺的大殿旁边,就有蕅益大师的全身塔。
他当时临入涅槃,就跟弟子们说:“三年以后,你们再打开我坐的这个缸,然后把他火化掉”。三年以后,弟子们一打开,一点都没有腐坏,并且这个身体的肌肉还有弹性,面貌如生,头发还在生长。所以弟子们就没有火化,就在大殿旁边建了一个灵峰全身舍利塔,整个身体,我们现在去朝拜都可以拜得到。
近代的弘一律师,也作过一个补充,补释。台湾的广化律师,有一个《笺要集注》。这个是关于翻译和解释。
叙分
我们看第一条,杀戒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
这个是叙启分,叙分。前面的是六种成就。“闻如是”,就是如是我闻,信成就、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说法主成就,“在迦维罗卫国”这个是处所成就。“迦维罗卫”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迦毗罗卫,译为中文就是妙德城,在现在尼泊尔的塔拉伊,是佛陀的祖国。“佛生迦毗罗,成道摩竭陀,说法波罗奈,入灭拘絺那。”这个是佛陀的祖国,那也表示什么?也表示五戒的戒法,是一切诸佛的出生地,是一切戒法之母。
【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这个时候,佛陀的父王净饭王来礼佛,求法。
这个《五戒相经》的请法缘起,是净饭王,是佛陀的父亲。那也就表示,五戒是三世诸佛之父,能够出生诸佛。
【“欲所请求,以自济度,唯愿世尊,哀酬我志。”】
我向佛求法,希望能够济度自他超出轮回,请求世尊哀悯我,满我所愿。
【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佛陀制戒呢,小乘的别解脱戒,是渐制的,需要待缘起。虽然已经为出家众制了戒法,但是居士五戒呢?因为无人请法,所以佛陀未制。现在父王(净饭王),来求佛开示五戒。
【佛言:“善哉善哉,憍昙!】
因为净饭王这个请法,是上契佛意,下契群机。上契佛陀的本怀,下契众生得度的根机,所以双赞善哉。“憍昙”就是瞿昙,是释迦族的姓,在印度,以称姓表示尊敬。
【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
佛陀说,我本来很早就想给男居士来解说五戒了,告诉他们这些开遮持犯。
【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涂故。”】
如果能够不犯,可以“当成佛道”,我们说如法地受持五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并且来说的话,能够断贪嗔痴,乃至于能够让我们成佛道。如果是犯戒而不忏悔,就常在三恶道之中。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第一个是“受持不犯”,就可以“当成佛道”。如果受持了而犯的话,当成佛否?是不是也能成佛呢?第二个问题是“犯而不悔,常在三涂”,犯而悔者亦堕三涂否?智旭法师就开示说,“受而犯者,亦当成佛。惟不受戒,则永无成佛因缘。”受戒,但是后面因为业重,犯了戒,也能成佛,也能成就。
好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莲花色比丘尼,就是如此。她就是说,我现在为什么能够随佛出家呢?能够证阿罗汉道呢?她说,我宿世无量生中,也曾经是个女身,并且很低贱。这个莲花色比丘尼,宿世无量生中,她曾经是做那个娼妓,习气很重。但是因为有一次要演戏,偶然地把出家人的这个袈裟在身上披了一下。那么以此因缘呢,她现在能够见佛闻法。她因为宿世的习气的缘故,受了戒又犯戒,然后堕落。堕落以后,再出来的时候,苦报受尽以后再出来的时候,受戒的那个善根种子成熟,能够见佛,能够成阿罗汉,证阿罗汉道。所以受戒,后面又犯了戒的人,仍然还有机会成佛道。他的苦报受尽了,因缘成熟呢,就能够成就。
但是如果不受戒的话,“永无成佛因缘”。并且我们对于五戒的要求,都去做到,但是不受戒法的话,只有在逢缘对境的时候,才有功德。如果受戒又严持净戒,那么因为戒体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原故,所以功德日日增长。“犯而不悔,常在三涂”。因为常与贪、嗔、痴、放逸相应,所以贪、嗔、痴是因,地狱、饿鬼、畜生就是果。所以要能够犯了马上就忏悔,忏悔清净。
忏悔法有理忏和事忏,事忏是助行,理忏是正行。事忏又可以分为作法忏和取相忏。比方说我们身礼佛、口赞佛、意思惟,依法地来披陈罪过,这样子是作法忏。乃至于在僧团羯磨的时候,在大众之中发露,这个也是作法忏。取相忏,是对一些比较重的犯戒,我们要,求见瑞相,见好相。我们至诚恳切地忏悔,能够见佛来摩顶;或者见到光明显现。随获一种,罪即消灭,这个是取相忏。
还有理忏。理忏,就是能够体悟诸法实相,了心性本空,罪福无相,一切法悉皆空寂,所以罪亦消灭。“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灭心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个是从实相上来忏悔,这个是究竟的忏悔。
经上面有说到一位勇施比丘,他就是用这个理忏的方法得成就。佛陀在经典上面说,以前有一位法师,叫做勇施比丘。他很年轻,然后也很精进修行,学问也很好,也相好庄严,所以大众都很赞叹他。但是有一位居士的这个女儿,也是因为宿世的业力原故,他见了这个法师以后,她这个心,就生起染污心来。这个居士前面一直不知道,后面居士的丈夫也过世了,然后另外有一个男子,来向她的女儿求婚。她这个女儿,因为是比较欣慕勇施比丘的原故,她就拒绝了那门亲事。然后自己也不吃不喝,然后就病得很厉害。她母亲就很着急,然后就一再地问她怎么回事呢,她就把她的这个心事就说出来了。
说出来以后,这个居士,也是因为没有正见的原故,就跟她女儿说,“你这样好了,你先去亲近这位法师,然后向他问佛法,慢慢地,时间久了,再看有没有缘份。”
渐渐地,也确实因为交往时间长了,这个勇施比丘的正见也不巩固,所以就犯戒,然后就还俗。还俗以后,原来向这个女子求婚的那个男子,就非常生气,就起嗔恨心,扬言要杀掉这个勇施比丘。而勇施比丘也生起嗔恨心来,然后他就让他的妻子,在那个食物里面放了一些毒药,就送给对方吃,对方也因此而死掉了。
对方死掉以后,这个勇施比丘就很忏悔。说,你看,因为没有正念的原故呢,犯了淫戒,也犯了杀戒,那肯定我就是堕地狱了,没有什么希望。然后就很难过,躺在床上,整个人就好像要死了一样。
然后遇到一位长者,是已经通达空性,就来为他说法。开示他,要修实相忏悔,要能够知道,我们成就功德得解脱,也是因为这个心,我们心迷的时候,造恶业,犯戒,也是因为这个心,所以要能够“罪从心起将心忏”。
所以勇施比丘又再出家,精进修行,以精进力的原故,他现在已经成佛,就是号为宝月如来。
所以在《入菩萨行》上说,“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所以我们要能够有正知,否则的话,哪怕你有多闻功德,你信心很好,并且很精进,因为没有正知的原故,也容易堕落。
所以我们要能够知道忏悔法,我们学好这个《五戒相经》,要知道五戒的,乃至于极微细的开、遮、持、犯。如果有犯的话,如何忏悔令清净。这样子的话,我们修行才能够不退转,才能够迅速成就。
【尔时佛为净饭王种种说已,王闻法竟,前礼佛足,绕佛而去。】
佛陀为净饭王种种的开示,然后净饭王听法欢喜,就礼佛而退。
【佛以是因缘,告诸比丘:“我今欲为诸优婆塞,说犯戒轻重可悔、不可悔者。”】
到这里,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知道,为什么这个五戒,戒法的戒相,本来是居士戒,为什么佛陀不会直接向净饭王去说,而是要等待净饭王去以后,才以是因缘告诸比丘呢?
因为我们要知道,七众戒法,如来皆于比丘僧中结成。比丘、比丘尼戒,式叉尼戒,沙弥、沙弥尼戒,乃至于优婆塞、优婆夷戒,一切戒法,这些小乘的戒法,如来都是在比丘僧中结的。为什么?因为比丘是七众中尊,佛法集僧宝而立。所以佛灭度以后,比丘尼应从大僧比丘学戒法,何况是居士五戒呢,更加要从比丘而学。
所以也希望我们的法师们能够学好,虽然这个经很浅,但是希望我们要能够通达,要能够教化居士,信众。所以这个也就表示了,优婆塞呢,戒法应该转从比丘来学,所以佛陀以是因缘,来为比丘说优婆塞戒的犯罪轻重、可悔不可悔。
【诸比丘佥曰:“唯然!愿乐欲闻。”】
“佥”就是都,全部。这些比丘都说,“唯然,愿乐欲闻”好,我们都很愿意听佛说法。还有一种解释,是说“愿乐(yao)欲闻”。 愿乐欲闻也就是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欲知者;也就是说,你喜欢,但是这个希求还不是那么强烈,但是如果你欲,就是你非常迫切地希望听闻。这个叙分到这里就圆满了。
正说分
底下是正说分了。
杀戒第一
【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
三种杀业
犯杀业有三种:一种是自己造杀,第二种是教人家去杀,三者是派使者去杀。
【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
可悔不可悔
如果说,无论是自作、教人作、或者遣使作,对方如果是死了的话,就不可悔。什么是可悔不可悔呢?“不可悔”就是说,不可以作法忏悔。犯杀人罪,就会失去前面受戒的无作戒体,所以不可以作法忏悔。不可以作法忏悔,也不可以再受五戒,也不可以再受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那是不是没办法了呢?那也不是。可以依大乘法修取相忏,我们至诚恳切,向诸佛菩萨忏悔。
可以依大乘法修取相忏,我们至诚恳切向诸佛菩萨忏悔,见到好相,就可以受菩萨戒,也可以再受具足戒,乃至于再受八关斋戒,再受五戒,都是可以的。但是虽然说你作取相忏,把破戒体的这个罪忏掉了。破戒的罪,因为取相忏忏悔清净了,你可以不落三恶道,但是世间的性罪还在。
性罪就是说,你做这个事本来就是罪,因缘会遇时,还是需要酬偿夙债。也就是说你破戒的罪,清净了,但是性罪仍然还有。因为你有杀生嘛,除非你是入了涅槃,或者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子才能脱之不受报。
怎么样子是忏悔清净呢?可以根据那个《占察善恶业报经》。根据那个《占察忏法》所说的清净轮相,以地藏菩萨那个《占察忏法》,运用清净轮相,可以确定我们宿世的罪业,是不是透过忏悔已经清净了。
皈依体
这里面我们有几个方面需要强调:第一个是我们的居士,受皈依一定要能够得到皈依体。皈依虽然不名为戒,但是它是一切戒法之基。得到皈依体是非常重要。
皈依体它的得到呢,就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怖畏心;一个是信心。
怖畏心来说,最浅的共下士道。我们怖畏三恶道之苦,我们对于三恶道,对于将来,如果我们不好好修行,我们将来可能会堕三恶道,我们很畏惧。然后我们深信三宝,有这个力量可以让我们不堕三恶道。所以这样子的话,这个两心生起来的时候,可以说是得到皈依体了。这是共下士道的。
共中士道的,是虽然我可以不堕三恶道,永不历三恶道苦,但是六道轮回本身是苦,三界火宅无有安乐,所以我畏惧六道轮回的苦,也相信依靠三宝的力量,可以超出轮回。这样子两心生的时候,是共中士道的皈依体。
更进一步呢,我自己怖畏生死轮回的苦,也知道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我不可以置之不理,我救度他们责无旁贷。我怖畏这种六道轮回之苦,并且希望帮助众生都超出轮回。那么,我相信依靠三宝的力量,可以将一切众生,置于解脱的彼岸,所以我来受皈依。这样子的话,是最殊胜的皈依体。
得到戒体
同样的,我们受持戒法,受五戒的时候,也一定要能够得到五戒的戒体。我们就可以在受五戒的时候,要透过观想来得到戒体。
跟随法师念第一遍三皈依的时候,就观想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然后有功德之云,从十方大地往上升。念第二遍三皈依的时候,十方涌现的功德云,汇集到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功德云的华盖。第三遍三皈依念诵的时候,前面云集的华盖,成为漏斗的形状,全部注入于自己的顶门之内,遍满于全身,并且由身内扩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随着功德云扩展,充满十方法界。以无边的心量去纳受无边的戒体,就是将戒法纳受于心,那么就成为戒体了,成为我们受持五戒的戒体了。得到戒体以后,就会产生功效。
所以事实上,这个也是一个善巧方便,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真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五戒的戒法,它一一都是周遍法界,所以五戒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并且这种戒体称为无表色,称为无作戒体。一生之中能够恒常相续,具有警觉的功能,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所以称为无作戒体。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白说,犯不可悔罪,也就是说,是不可以通过那个作法忏,来忏悔清净的,是没有办法的。
兴杀方便
【复有三种夺人命:一者,用内色;二者,用非内色;三者,用内非内色。内色者,优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余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这个是讲兴杀的方便。兴杀的方便,“内色”就是我们用自己的这个“身分”,手、脚。我们用手打对方,这个是用内色;用脚踢对方,这个是用内色去伤害。因为手、足和身分,身体的肢节,是凡夫所执着的,所以称为内色。
如果是当场打死他了,这个就是犯不可悔罪了。还有一种是当场没有死,但是事后也因为这个死掉了,这个也是不可悔罪。为什么?这个是依心而结罪的。
我们前面已经得到了这个无作戒体了,那么现在呢,你起恶心要伤害对方,并且你的恶心成就了,所以你的戒体也就完全破掉,就不可以用作法忏来忏悔清净的啦。但是当时没有死,以后也没有因为这个死,只是受伤了,这个是中罪可悔。
【用不内色者,若人以木、】用木棒子。
【瓦、石、】用石头、瓦片。
【刀、矟、】“矟”就是长矛。
【弓箭、白鑞叚、铅锡叚遥掷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内非内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鑞叚、铅锡叚、木叚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外色,也就是非内色。就是木头、瓦片、石头,这些凡夫不执着,不执着于是自己,这样子是非内色。用彼内色,捉彼外色,所以就是称为“内非内色”。用自己的手拿一根木棒子,去打人家,这样子的话,是用内非内色。因此而死的话,不论是当场死了,还是以后死了,总是遂其杀心。他的那个杀心就得逞了,所以被他所打的那个人命断的时候,就结成他的不可悔罪。后不因死,但是前面打了,受伤了,后面也没有死,这样子的话,就只是有一个兴杀方便之罪。因为他的那个杀心没有得逞,所以说是中可悔罪。因为他的戒体,还没有完全失去,还可以通过殷勤忏悔,可以净除,名为中可悔罪。
那么学到这里的话,我们要明白,五戒之中,如果你犯一条,是不是整个戒体全部破掉了呢?还是只破了一部分呢?
受五戒的话,如果是五条全部受,是满分五戒;如果是受四条,是多分五戒;受三条是半分五戒;受两条是少分五戒;受一条是一分五戒;如果你五条戒全部都受了,是满分五戒。
然后,以后呢,你犯了一条,是不是整个戒体全部破了呢?那要看你犯了什么程度。如果是犯根本重罪,那么随犯一条,整个的戒体全部破掉。好像人的这个关键部位,心脏、头、咽喉。这些是关键部位,你随杀一处,这个人他就死了,不需要每个地方都砍一刀。所以说的话,五戒如果你真正地、彻底地犯一条的话,那应该是戒体全破。但是如果没有彻底地犯的话,是犯轻垢罪的话,是可以忏悔清净的。
【复有不以内色,不以非内色,亦不以内非内色,为杀人故合诸毒药,若著眼、耳、鼻、身上、疮中,若著诸食中,若被褥中、车舆(yú)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这一段是讲兴杀方便,是以毒药为兴杀方便。
【复有作无烟火坑杀他、核杀、槛(弶?)杀、作宑(jǐng)杀、拨(触?)杀、毗陀罗杀、堕胎杀、按腹杀,推著火中、水中、推著坑中杀,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于中起方便杀。】
这个都是指兴杀的方便。犯杀戒,这个“槛(弶?)杀”,也就是说,知道这个人要从这个路上来,我们就故意在那里设一些东西,来让他受伤害。依靠树,或者是做一些什么,那个绳子把他绊倒,种种、种种,这一类呢,就是以木槛诈取,称为槛(弶?)杀。
“作宑杀”就是挖一个坑,陷井,然后人家踩了就掉下去了,然后死掉了,这样子是作宑杀。
“拨(触?)杀”就是用那个橹石,像那个弹弓一样,裹着那个石头,然后另一头牵着一条线,你只要碰着那个线,这个石头就砸过来了。这样子的话,是拨(触?)杀。
“毗陀罗杀”就是用起尸咒术来杀。以前的人,都主张是要叶落归根。那么有一些人在外面,客死他乡以后,要运回去,又路途很遥远,然后他们就有一个赶尸术。这个是在抗战的时候,都还有这种民间的这种法术。
现在应该也还有的,懂这个毗陀罗咒,懂这个赶尸的方法。
这个人到外面,很远的地方死了。然后的话,会那个法术的人,就会一直把他带回来。那么怎么做呢?一般来说,不管有几具尸体都好了。这个尸体就必须要没有腐烂。没有腐烂的话,然后用一些药水浸泡一下。浸泡以后,就给他把衣服穿好。然后这个眼睛蒙起来,这个头用红布包起来,然后把他一扶起来。这个尸体就靠着这个墙,一直不能够让他倒下去。然后就用绳子,如果有几个死尸在话,用绳子一个串一个,互相连在一起。然后那个赶尸的人是两个人,前面一个人,就拿一个旗子。后面的人就拿一个铜锣,敲那个铜锣。意思就是告诉大家,赶尸的人来了,你们回避一下,见到的话,就不吉祥。然后他们一般就是白天睡觉,晚上就走,念一些咒。然后,那么白天睡觉的时候,这个尸体就靠着这个墙,不能够倒下去。然后就这样子,可以一直一直把这个尸体就赶回来。这样子是赶尸术。
那么这里面也就是说,他可以用这个毗陀罗杀,就是念这些咒术,让这个尸体来杀人。这是毗陀罗杀。那么这个都是讲种种的,杀的这些方便,兴方便。
无烟火坑杀
【无烟火坑杀者,若优婆塞知是人从此道来,于中先作无烟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说:“以是人从此道来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这个是广释无烟火坑杀。
【为人作无烟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
如果是要以这个起心动念的动机,挖一个无烟火坑啊,是要伤害一个人。这个人如果是掉下去死了,你就犯了,就是不可悔罪。你这个戒体就全破了,不可以通过作法忏来忏悔清净了。
还有一个的话,就是说,这个人没有死,但是非人,那些天龙鬼神,他掉进去,死了的话,是中罪可悔。为什么?因为他的动机是对人,所以他还是在人这一边,得到一个兴杀方便罪,不是从非人边得到杀罪,所以是中罪可悔,因为他对于非人没有杀心。
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这一条呢,蕅益智旭大师在《笺要》里面就认为,这个“下”字恐怕是印错掉。智旭法师的意见,就认为这个还是中罪,中罪可悔。为什么呢?因为按照一切律部,因为他的动机,兴杀的动机是对人的,所以是应该从人边得兴杀方便罪,不从畜生边得杀罪。因为对畜生没有杀心,所以也应该是中罪可悔。
【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
“非人”就是指那些诸天,阿修罗,鬼神,他们载道力弱。他们如果伤害的话,戒体就没有完全失去,所以还是可以通忏悔,所以说是中罪可悔。
【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
为什么人死,是下罪可悔呢?在前面人死都是不通忏悔。为什么这里是下罪可悔?因为他对于这个人没有杀心,而动机是伤害非人的,所以人死,是误杀,误伤。这样子的话,是下罪可悔。
【若为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
畜生比那些天龙鬼神就更低劣了,所以畜生死是下罪可悔。
【若人堕死,若非人堕死,皆犯下罪可悔。】
因为都是对他们,对人和非人都没有杀心。他的动机是伤畜生的,所以都是下罪可悔。
【若优婆塞不定为一事作坑,诸有来者皆令堕死,】
如果优婆塞受了五戒,挖一个坑,他心里面的想法,不是说要固定的伤害人,或者非人,或者畜生。而是不管你什么人,只要走到这里面来,就掉下去,就死掉。
【人死者,犯不可悔;】
如果这样子的话,令到有人掉下去死了。这样子的话,是不通忏悔。
【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无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是名无烟火坑杀也。】
这是详细地说无烟火坑,无烟火坑杀。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是蕅益大师在《笺要》里面提出来的:“一切有命,不得故杀。杀者非佛弟子。何故今杀天龙鬼神仅结中罪,杀畜生仅结下罪,犹不失戒耶?”那么也就是说,佛陀在经里面开示说:“一切有命,不得故杀。”那为什么这里面说,你杀了天龙鬼神,只是犯中罪,还可以通忏悔,用作法忏忏悔呢?杀畜生只是结下罪呢?因为我们要知道,他这里面所说的不通忏悔是指说完全破掉,完全失去无作戒体。
从五戒来说的话,你比方说,犯根本四重戒,杀人、盗五钱、邪淫、大妄语,这个四重之中,随犯一种,作法忏都不能够忏悔清净,所以他是不可悔罪。但是你如果是杀非人、杀畜生呢,性罪是很重,但是对于违反无作戒体的这个罪来说的话,还是稍微轻一些,所以说是中罪可悔。
所以本经上所说的“中罪可悔”、“下罪可悔”,都是忏除违无作戒体的罪。违反、违背无作戒体的罪,然后可以通过忏悔,免堕三涂,并不是说可以消除性罪,性罪还是有的。杀一命一定会要偿命,故杀者,就故偿;误杀者也会要误偿命。乃至于说你没有受戒,有伤害众生,照样的是有罪。并且的话,要受果报。
宋齐梁陈,那个梁武帝时候,梁武帝有一次跟人下象棋。下象棋的时候,吃掉对方那个棋子,梁武帝就大声喊:“杀!”吃掉他那个棋子。刚好这个时候,就有一个法师来见梁武帝。这个卫兵就误会了,认为说,是梁武帝下令杀掉这个法师。卫兵就马上把这个法师捉起来,就拖出去杀。而梁武帝就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在那里下棋,他就根本上没看见。
这个法师临刑之前,他就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为什么现在我会被误杀呢?因为以前有因,所以这个法师临刑之前,就跟那些卫兵说,“如果梁武帝再问起我的时候,你就把我说的这段话告诉他。就是说,以前我也是个出家人,做一个小沙弥。我的师公讲经,我就帮他拿这个锡杖。拿锡杖的时候,拿在手里面玩的时候,一不小心,一松手,掉下去就砸死一条蚯蚓。”
这个蚯蚓也刚刚爬过来听经,所以不是有心,而是误杀的。这个蚯蚓就是梁武帝的前身,曾经被这个法师误杀。所以现在的话,他也会误杀这一位法师。
然后就让这个卫兵,以后如果梁武帝问起就转告。然后他就坦然地受刑,因为他已经成就了嘛。
后面梁武帝隔了很久了,好几个月了,都没有见到这个法师来。他想怎么回事,问起左右。左右把这个经过告诉他。梁武帝就很感叹说:“因果丝毫不爽。”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你不要以为说,好像说这个是中罪可悔、下罪可悔,那么可悔,忏悔清净了就没事了。忏悔清净是清净什么?忏悔清净是清净我们犯戒,破坏戒体的,让戒体受损害的这个罪。但是性罪还是有,所以要能够严持净戒。
这里面就是比较广泛地讲这个无烟火坑,以这个方便来犯杀生,广泛地来列举了。
毗陀罗杀
下面是——
【毗陀罗者,】
以毗陀罗来杀生,来杀人。
【若优婆塞以二十九日,】
修这些,二十九日没有月亮,比较黑,那些邪法比较容易修的。
【求全身死人,召鬼,咒尸令起,水洗著衣,令手捉刀,若心念口说:“我为某甲故,作此毗陀罗。”即读咒术。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若前人入诸三昧,或天神所护,或大咒师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罪。是名毗陀罗杀也。】
毗陀罗,他这边就讲得很细了,说怎么样子去用这个起尸术来杀人。
在农历二十九,就找一个全身死人。尸体没有腐烂,完整的一个死人,然后念一个咒,就可以把那个鬼召过来。鬼召过来以后,进入到这个尸体里面来,这个尸体就会站起来。然后“水洗着衣”把他洗干净,衣服穿起来。然后让这个死尸手里面拿把刀。然后就用咒术,指挥这个死尸去杀人。这样子的话,是毗陀罗。
如果他想伤害的那个人,因为他这个毗陀罗咒的邪法的原故,被他杀死掉的话,他就是犯不可悔罪。如果是那个人,他已经有成就,能够入三昧,入禅定,然后这个毗陀罗咒就伤害不了他;或者他很有福德,天神都守护他;或者有大咒师帮助救度他,这些没有给他杀害到,这样子的话,就是中可悔罪。
【半毗陀罗者,若优婆塞二十九日作铁车,作铁车已,作铁人,召鬼,咒铁人令起水洗著衣,令铁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说:“我为某甲读是咒。”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诸三昧,诸天神所护,若咒师所救解,不成死者,是中罪可悔。是名半毗陀罗杀。】
半毗陀罗杀呢,就是他没有找一个死尸。他是什么?他是做一个铁人,然后念那个咒,把鬼召过来,然后让铁人去伤害,伤害他所仇恨的人。这样子的话,如果他的仇人死了的话,他就犯不可悔罪。如果没有死,是中罪可悔。这种邪法,应该是全世界都有。印度也有,中国也有,那个墨西哥,他们那些土著人,也都有这些方法。
中国以前有一个富翁。他只有一个儿子,一个独生儿子。这个独生儿子18岁的时候就死掉了。死掉了的话,他这个没有人继承。他就很着急,就到处想方法,看有什么方法可以救活他这个儿子。就找了一个术士,会这些咒术的一个术士。
这个术士就跟他说:“你儿子要救活,倒有一个方法。不过就要用一个还魂之法。怎么办呢?需要你儿子这个尸体没有腐烂,并且就摆在一个房子里面,另外要找一个人,让那个人陪着你儿子,在这个房子里面三天三夜,然后你儿子会活过来,那个人会死掉。”是什么呢?其实他是一种邪法。他儿子已经死了,把那个人的神识迁到他儿子这个躯壳里面去。
这个富翁他也同意了。然后他就张榜,愿意出很多钱,也没有讲清楚怎么回事,只是说他儿子已经死了,希望找一个人来给他儿子守尸,要守三天三夜,然后就许以重金。有一个很穷的一个书生,他就看了有那么多钱,那么多奖赏,他就心动了,就把这个榜揭下来。然后这个富翁用很好的饮食招待他,然后就把他送到他儿子那个停尸房去了,然后就从外面把门关起来。
那个书生,不过他还有一个心眼。他就怎么样呢?他揭这个榜以后,心里面还是忐忑不安,就跑去寺院,找法师求了一个《大悲咒》的咒轮,随身戴着。戴着以后的话,这个富翁把他关在里面,只是每一天就开一个小洞,小窗子,把饭菜送进去给他,饭菜还是很丰富。
然后他白天没事,到晚上睡到半夜的时候,第一天晚上睡到半夜,前面那个停尸的木板,好像在动,吓得他赶快就起来了。发现这个尸体慢慢地抬,这个头也抬起来,手也在动。很怪,他就很怕。很怕的话,他怎么办呢?想起来有个《大悲咒》轮,拿那个《大悲咒》轮,就压在那个尸体胸口。这个尸体就倒下去了,就不动了。他就好玩,把这个咒轮又拿起来,一拿起来,那个尸体慢慢开始抬起来了。他就整个晚上,都在玩这个事了。故意把这个拿起来,看这个尸体高起来以后,他控制不住了,他就压下去,那个尸体就倒下去了。这样子玩了半个晚上。白天又没事了,他又照样地照吃照喝。
第二天晚上,又是这样子。但是他发现,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呢?他发现自己精神越来越差了,也发现那个尸体的力气好像越来越大了,动作越来越快了。然后的话,他也没办法,还是拿那个《大悲咒》的咒轮,还是压住他。但是他就很恐惧了。
第三天的时候呢,那个白天的时候,那个富翁就派人又送饭菜过来。然后这个书生就想着,哎呀!我今天晚上恐怕没命了。我精神一时不如一时,干脆那个钱我不要了,我出去算了。那个富翁就说:“不行,那开玩笑,我钱已经给你了,你也拿回去了。你现在要反悔,那怎么可能!并且只有一个晚上了,你还是要坚持一下嘛”。
然后他没办法了,也是到晚上,这个第三天晚上。他就通宵都不敢睡觉,就看着那个尸体。那个尸体看着动起来,动起来,他马上把那个《大悲咒》咒轮,压在那个上面。压在那个上面的话呢,哪里知道到半夜以后,好像压不住一样的啦,还是跑起来。他就拼命地叫观世音菩萨,然后那个尸体力气很大,越来越大了,抓在这个门框上,这个门框的木头给他抓掉一块。所以他就很害怕,好在那个房子比较大,一直绕着,拼命跑,拼命地念观音菩萨,然后一直就逃跑,一直在跑,然后一直就坚持,坚持到第二天的早上凌晨的时候,他就拼命地拿那个《大悲咒》的咒轮,往那个尸体的头上,拼命地一砸,然后大声地念观世音菩萨,那个尸体就倒下去了。
倒下去以后,隔壁有一间房子,那个术士他就正在仗剑施法。那个尸体倒下去的时候,施法的术士,也就倒在地上,七窍流血就死掉了。然后这个书生就得到一条命。他这个是那个毗陀罗咒,这个邪法,伤人的这个方法。
咒术断命
【断命者,二十九日牛屎涂地,以酒食著中,然火已,寻便著水中,若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火,水中灭,若火灭时,彼命随灭。”又复二十九日牛屎涂地,酒食著中,画作所欲杀人像,作像已,寻还拨灭,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此像灭,彼命亦灭,若像灭时,彼命随灭。”又复二十九日牛屎涂地,酒食著中,以针剌衣角头,寻还拔出,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此针出,彼命随出。”是名断命。若用种种咒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这个都是讲三种咒术断命。这个都是我们《药师经》上讲的什么?“魇祷、咒诅”啊。魇祷、咒诅就是这些邪法了。这个都是一些邪法,如果是用这些邪法来杀人的话,对方死了,这是犯不可悔罪。不死就是中罪可悔。这个都是讲兴杀的方便。
这个不杀生戒是最基本的,因为生命对每个众生都是宝贵的,最宝贵的。一切众生都有强烈的求生的愿望,都非常爱惜自己的生命。并且来说,对于我们人世间来说,需要我们人类的,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我们才能够安心工作,才能够生活幸福。这样子的话,整个社会才能够向前发展,才能够繁荣富强。
所以说我们要祈祷世界和平,也就是说,事实上我们祈祷世界和平是说什么?是说全世界的人,都不要犯杀生戒。如果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话,我们就会整天都觉得提心吊胆,觉得朝不保夕,那就不能够安心工作。
我们今天上午讲到这里。
第二讲
请大家合掌跟我念——
一切恶莫做,一切善应修。
遍调于自心,是则诸佛教。
若离于杀生,一切皆爱敬。
恒无病长寿,常乐不害法。
一切所生处,恒乐佛所行。
常遇佛法僧,速成无上觉。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为自他超出轮回,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所以我们来学习《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请大家翻到经本的第七页,倒数第三行。
上午我们略讲了五戒的殊胜的功德利益,并且讲了这是我们得到现世的幸福和人天福报的基础,也是我们将来得解脱的基础。
制戒因缘
那么,释迦如来最初制定不杀生戒的制戒因缘,是因为佛陀有一次在广严城胜慧河边的时候,他为诸比丘说不净观,教比丘众修习不净观(这个是根据《四分律》第二卷的记载)。然后佛陀两个月时间去专门坐禅,除了半个月布萨的时候参加以外,其他时间,弟子们不能见到佛陀。
然后其他弟子在修习不净观的时候,确实很厌恶自己这个身体,对自己这个身体过去造了无量的恶业,感到很羞惭。那么,因为极度的厌恶身体的心,有一些比丘就自己拿起刀来自杀;有一些就服毒。也因为那些天魔外道干扰的缘故,很多比丘没有成就,就命尽了。
另外有一位比丘,他就跑去找一个鹿林梵志,找一个外道。跟他说,“我修习不净观,所以我觉得这个身体很秽恶。那么如果你把我杀掉,我这些衣钵就给你了。”这个鹿林梵志就受了这个魔的蛊惑,所以就真的拿刀杀掉这个比丘,乃至于总共杀掉有60位比丘。
那佛陀在后来布萨的时候,就发现比丘明显地少了。就问阿难陀怎么回事,然后才知道,是很多的比丘弟子,修习不净观,已经自杀,或者教他杀。这样子呢,佛陀因此缘而制定不杀生戒。
五缘成犯
不杀生戒,这个杀生有一个说法,是五缘成犯。有一些是说五缘成犯:第一缘是人、第二是人想、第三是起杀心、第四是有方便、第五就是前人命断。
第一个是犯这个不杀生戒。大家要知道,要犯这个不杀生戒,我们一般来说是不会犯根本戒。也就是说,要真正地完全破掉这条不杀生戒,一般是不会的。他所指的第一个对境,那么就是说是人。
然后人想,也就是说呢,自己心里面也知道,也认定对方是人。
第三是杀心,他有一个想伤害对方的一个预谋的一个动机。
第四是兴方便。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或者是内色,或者用手、用脚、用其他的肢节去伤害对方;或者用非内色,用石头、或者用其他的一些器械来伤害。还有一种是内非内色,比方说他手拿一个木棒子去伤害对方,那么手是内色,木棒子是非内色。还有一些是咒杀,还有一些是毒药。有些地方,他们会捉那个蜈蚣,让那个蜈蚣互相吞食,最后剩下的一只蜈蚣,就是最毒的了。然后把它弄死掉,磨成粉。然后就念一些咒语,放在人的饮食里面,或者其他里面,就是所谓的蛊毒,这样子地去伤害人。
第五个是前人命断。
这样子的五缘,那就是成不可悔,不可以通过作法忏清净,所以称为犯根本,犯根本罪。
还有一些说法,是说三个,也就是三个条件:知道对方是人;然后预谋,而有杀念;第三个,杀死。这样子的话,是犯波罗夷罪,犯极重罪。事实上只是开合不同。知是人,这里面有人、人想,两方面了;然后杀死对方,第三个条件,它就包括了兴方便和前人命断,所以也是五条。
金刚乘里面他们有一个说法,是四个,四个条件也是说是犯根本,犯根本戒,犯根本罪。基、发心、加行和究竟。基也就是对境;然后是有恶心;然后有加行和究竟。如果是有这些因素,有这一些,具备了这一些条件,那就是犯波罗夷罪。否则的话是伤害,或者过失,没有构成完全破掉杀生罪。
自杀之罪
另一个方面,自杀在法律上面虽然不加以定罪,但是在佛法中间认为,自杀是非常愚蠢、愚痴的行为,并且是罪恶的行径。因为个体的生命,不仅仅是属于自己所有,我们的生命是众缘和合的,属于父母亲,属于民族,属于国家,属于社会,所以要能够回馈、回报、造福社会。
并且来说,自杀以后也无法解决原来的问题,还犯了一个杀业,所以后世容易堕恶道之中。所以说为佛弟子,是遇到任何情况都是不可以自杀,遇到任何痛苦,都应该努力地积福忏罪,不可以作贱自己宝贵的生命。
但是对于那些犯自杀的人,已经受了五戒,然后他又因为极大的困苦的原故,他也没有真正透彻明白佛法,他自杀的话,是犯支分罪,没有犯根本罪。为什么呢?因为要等到他自己命尽的时候,这个自杀才能完成。那么他自己自杀命尽以后,马上他就转入到中阴身阶段了。所以他生前所受的五戒,这个戒体已经失去了,已经失去了的话,那就无法结成根本罪了,只是因为他前面的发心和加行就构成支分罪。
杀人最重
不杀生戒,最重的就是杀人;其次是杀非人,伤害非人,伤害天龙鬼神。比方说他们有一些咒,学咒的人他会咒龙,用咒来控制这个龙。伤害这些天龙鬼神是属于杀非人,这个罪又次一些。
再次一等,是杀畜生道的众生,这个杀生的罪又次一些。杀畜生道的众生,知道那形体大、寿命长的众生,这个罪业比那个形体小、寿命短的众生,这个罪又要重一些。那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有这些轻重的不同呢?在戒律论《日光疏》里面有一个解说,为什么杀人的这个杀生罪是犯得最重?因为人身非常珍贵,依靠人身可以产生三宝。
根基具足啊,如释迦佛一样呢,可以在人间,以人身示现八相成道。有一些传承说十二相成道,这样子成就佛宝,这是依人身而成就。
然后依人身,六根具足,可以出家修行,为僧宝。然后佛宝与僧宝,这个心相续之中所产生的法宝,所以三宝都是依人生而产生、而立。
所以如果伤害人的话,犯这个杀生罪是最重。并且来说,依人身可以获得别解脱戒、无漏戒和禅定戒,所以杀人的业是最重的。
非人次之
其次杀非人的罪业,为什么次之呢?因为依非人的身体,无法示现成佛,佛都是在人间示现成佛,人间示现八相成道。但是依非人的身体,可以产生法宝和僧宝。依非人的身体,不可以受别解脱戒,但是可以受无漏戒和禅定戒,所以说杀非人,犯杀生罪又次之。
旁生更次
更次之是旁生。旁生道,畜生呢,它们依它们这个身无法产生三宝,也无法受持三戒,别解脱戒、无漏戒、禅定戒,都无法受持,所以它们的那个犯佛制罪又次之。所以如果是伤害它们的话呢,这个罪就比较轻。
但是无论你杀人、杀非人、杀旁生,都是一样的犯自性罪。那么这个不杀生戒的这个内容,它就包括了不杀人、不杀非人、不杀动物。
不损植物
然后,第四个方面是不得损害植物。那个五分戒本上面呢,就说,“若比丘杀众草木,波逸提。”也就是说,比丘,他不可以去伤害这些草木。佛经上面有说到一条龙,头上面长了一棵树,也是因为他做比丘的时候,曾经伤害过草木。
并且现在的南传佛教,小乘佛教的国家,好像斯里兰卡、缅甸,他们那些比丘,早上就只能够到地上去捡那个掉下来的鲜花,去佛殿供佛。沙弥就可以把那个花摘下来,折断下来,去佛殿供佛。为什么?因为比丘,他的戒律上面就规定,不可以损害植物。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依草附木,草木上有一些鬼神,所以是为了不让这些鬼神生嗔恨心,不坏鬼神村。所以佛陀才制定不杀生戒的,这个微细来说呢,是不要损害植物。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守持不杀生戒的话,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可以得到保护。那么所以说,杀生戒,也称为慈悲戒。这个是不杀生戒的定义,五缘成犯,和被杀的对境,是人、非人、动物,乃至于不得损害植物。
三不杀
还有就是三种杀生,三种杀生不可以造。
第一个是不可以自己动手去杀生。如果从严格地来说呢,如果是浪费时间,如果是暴殄天物,都可以说是犯杀生戒。比方说闲得无聊了,叫几个人来打麻将,这样子的话,如果你是已经受五戒的话,应该来说,是有犯不杀生戒。虽然没有犯根本,但是还是有恶作,为什么?因为你浪费自己的时间,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浪费自己的时间,这个是犯杀生。浪费他人的时间,也等于是谋财害命。如果暴殄天物,食品、用品,不知道珍惜,很浪费的话呢,这一些都是依靠人的精力才做成的,所以浪费的话,一方面是消耗自己的福报;另一方面的话呢,也是犯不杀生戒。
第二是教他杀。教他杀这个罪业呢,人类犯的是非常重。我们看第一次世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几千万人无家可归,无(?)百万人都丧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非常大的教他杀。所以如果我们都能够守持不杀生戒的话,对于世界和平,有极大的利益。还有呢,教他杀是,比方说,现在的一些邪教,日本的那个奥姆真理教,中国的*轮功,这些邪教呢,都有犯教他杀这个罪业。
第三是见杀随喜。这些是犯杀业。
轻重较量
那么杀生的罪业,它的轻与重呢,有几个方面的分别——
第一个是与用意有关。第一个是明确地知道,对方是有情人或者动物,那么其中以伤害人,这个罪业最重,由于三毒烦恼的缘故呢,去起杀的恶念,这个是最重的。因为人呢,他是万物之灵,他有自我防卫的能力,那么要伤害他的话,这个用的精力、精神很多,然后造的恶业很重。
无意中间杀害牛羊、蚂蚁、小虫子,虽然有罪呢,但是比较轻,是属于恶作。
第三是虽然伤害有情,但是杀伤他们的时候呢,不单单是没有伤害他们的心,也不知道是有情的众生。比方说经典上面有一个记载,有一位阿罗汉,他已经完全的双目失明了,他不小心,就走到一个蚂蚁窝里面,就踩死很多蚂蚁,那么很多比丘呢,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犯了这个不杀生戒,就问佛陀,佛陀说:“无罪”。那就是说,罪呢非常轻微。
第二与动机有关。看你的动机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如果动机是保护众生,那么在大乘菩萨戒来说,这种帮助众生的这种动机,是可以成为菩提道的资粮。比方说,释迦牟尼佛因地,为了救五百商主呢,并且令那个强盗不造杀五百人的恶业,所以释迦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然后杀掉那个强盗。这样子呢,虽然说外相上面有伤害众生,但是呢,动机是非常贤善的。
还有明朝末年,有一位跟李自成同时起义的张献忠,他就带领军队打到四川的成都。打了很久呢,这个城池攻不下来,所以他很嗔恨,很愤怒,所以成都这个城破以后呢,张献忠攻进去以后,就下令屠城,要把整个全城的老百姓都杀掉。
那么当时有一位大德,他就挺身而出,就劝张献忠,不要屠城。
张献忠就想着,你要劝我不屠城呢,这个就是强人所难。所以他就出一个点子说,“法师,我现在准备很多酒肉,你是出家人,如果你能够当着我的面,当着我们大家的面呢,喝酒吃肉的话,我就可以答应你不屠城。”那么意思也就是说,你那个是强人所难,所以我也强你所难,这样子。
那么这位大德,他就毫不犹豫,马上就当着张献忠的面,就饮酒吃肉。那么张献忠,肯定不能食言了,所以也就禁止屠城。那么也就是说,大乘的菩萨,他能够非常圆融,能够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发心,意乐,就是非常好,宁愿自己因为有违反一些戒律,受一点痛苦,但是愿意救度一切的众生。以这样子贤善的动机来的话,也就非常好了。
还有就是比方说,抗日战争时候,我们佛弟子也是要能够止暴安良,要能够维护国家,这样子的话,不是以嗔恨心去伤害对方,而是以一种菩萨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所以也是非常好。
还有一种是没有伤害众生的心,但是无意中间会伤害到。比方说,佛陀住世的时候,那个浴室里面,因为很多天没有用,天气很热,生了很多小虫子。那比丘去搞卫生就不敢搞了,就回来请问佛陀,佛陀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所以比丘就很放心去做。
第三与投入的杀生的精力有关。杀人比杀动物的这个罪业要大,因为人他有防卫的能力,有智慧,要花很多的精力去谋划,所以这个恶业极重。并且来说,人他能够产生三宝,能够受持别解脱戒、无漏戒和禅定戒,所以伤害的话呢,业很重。
第四是与所杀的对象有关。最重的,人中最重的,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称之为五逆罪。因为恩德极大极大,所以罪不可忏,除非有一些特殊的方便,否则的话,是堕无间地狱。这是最重的,其次是杀人,再次是杀非人,再次是伤害动物。
堕胎杀
我们看那个经文。
【又复堕胎者,与有胎女人吐下药,及灌一切处药,若针血脉,乃至出眼泪药,作是念:“以是因缘,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
亦犯不可悔罪,那么这个就是讲那个堕胎。
【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若为杀母故,堕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罪;若胎死者,是罪可悔;】
为什么这个胎儿死了,是罪可悔呢?因为他那个动机,是伤害这个怀孕的母亲,所以是在母亲这边得方便罪,不于胎儿这边得罪。因为他没有杀胎的心,所以胎儿死了呢,是罪可悔。
【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为杀胎故,作堕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胎儿就是说,他已经有了命根、身根、意根,但是眼、耳、鼻、舌这个四根,还没有形成。这样子的话,如果是伤害作堕胎的话,这个胎儿死了,就犯不可悔。一般来说,七天呐,在胎中七天以后,就会形成好像一个,凝固的那个酥油一样,凝酥,这样子呢,他有一个名字叫做歌罗仙,或者迦罗仙。如果以杀心,兴方便呢,去让他,让这个胎儿死亡的话,也是犯不可悔。所以如果犯这个堕胎的话,这个业是很重。《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上面说,这个胎儿因为没有生出来,所以他很清净,好像阿罗汉一样,所以如果堕胎的话,这个业是非常重。
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
为什么母死是中罪可悔呢?因为是在胎儿边得方便罪。
【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堕胎杀法。】
事实上呢,如果这个母亲,伤害这个胎儿的话,这个母亲死掉了,那么这个胎儿呢,肯定会死掉。所以这样子的话,是犯不可悔。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是这个母亲宿世有这个业,这个胎儿没有这个业的话,母亲死掉了,胎儿不会死。比方说,我们讲到的火生长者,他母亲已经死了,拿火来烧的时候,这个肚皮就会裂开,这个小孩子就会跳出来,还没有死掉。
按腹杀
【按腹者,使怀妊女人重作,或担重物,教使车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因是死,是罪不可悔;】
这里面其实有微细的分别,如果当时没有死,以后死了。那么呢,这个中间一直有一个相续不断的杀心,那么是犯根本。但是他当时伤害这个动机是要杀死她,然后这个人没有马上死亡,然后在这个人没有死亡之前,前面的作伤害的那个人呢,他起后悔心,那么是犯支分。
【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为胎者,如上说。是名按腹杀也。】
那么也就是说,让这个怀孕的女子去劳作,或者兴一些其他方便去伤害。
恶道中杀
【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恶兽饥饿,遣令往至恶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恶道中死。”死者,犯不可悔;余者亦犯,同如上说。是名恶道中杀。】
【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歌罗仙(歌罗逻?迦罗逻?)时,以杀心起方便,欲令死。死者,犯不可悔罪;余犯,同如上说。】
歌罗仙(歌罗逻?迦罗逻?)就是翻译为凝滑,凝固的凝,润滑的滑,凝滑。状如凝酥,好像凝结的那个酥油一样。
就是胎儿入胎以后,七天,称为歌罗仙时。在这个时候呢,“以杀心起方便欲令死,死者犯不可悔罪。”
赞叹杀
【赞叹杀,有三种:一者,恶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
【恶戒人者,杀牛羊、养鸡猪、放鹰、捕鱼、猎师、】
猎师那个师,其实就是狮子的狮了,通假字。
【围兔、射獐鹿等,偷、贼、魁脍、咒龙、守狱,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恶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对于那些从事恶业的人,我们为佛弟子呢,不能够劝他死,要劝他改恶从善,劝他转变这个职业。有一些人他不知道,他就说,哎呀,你看你一天到晚去杀牛杀羊、杀猪,你每天造那么多恶业,你寿命那么长,造的恶业就很重,不如你早点死掉算了,还不用造那么多业了。你这样说,如果那个人他听了你这个,他死掉了的话呢,那么你这个就是犯不可悔,你这个无作戒体就破掉了。如果那个人,没有依你的这个说法呢,没有依你说的这个话,死亡的话呢,也是中罪可悔。
【若恶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语。”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若赞叹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还到语言:“汝等恶人,或以善知识因缘故,亲近善人,得听善法,能正思惟,得离恶罪,汝勿自杀。”若是人受其语,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还有一种情况是,他前面劝那个造恶业的人,从事不好的职业的人自杀,然后,以后他自己又后悔了,又去希望他去亲近善知识,去改恶从善。如果对方听了的话,没有死的话,是犯中罪可悔。
【善戒人者,如来四众是也。若到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夺命?”是人因是自杀,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杀者,中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语自杀?”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他善人死?”还往语言:“汝善戒人,随寿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夺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那么也就是说,有一些人他是修善业的,修善业的呢,那么念佛修行。如果另外一个人跑去跟他说,“哎呀,你现在修行这么好,但是人世间这么复杂,你现在修行,正是有正念的时候,你干脆在趁你这个正念的时候,你赶快死掉算了。不然以后,时间久了,还不知道你能不能够保持正念。”如果这样子劝他的话呢,那个人因此而死了的话,是犯不可悔罪。
还有一种就是老病,这个都是用口去蛊惑人家,让人家自杀这样子的话,如果对方是自杀了的话,就是犯不可悔罪。
【老病者,四大增减,受诸苦恼,往语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夺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缘受是人语自夺命?”若语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语此病人自杀?”还往语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药,善看病人,随药饮食,病可得瘥。】
瘥的意思就是好起来,病愈。
【莫自夺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这一类是说什么呢?如果有人,他年纪很大了,比较老了,或者有病苦。另外这个人,跑去跟他说呢,“哎呀,你病得那么严重,你又那么痛苦,你干脆早点走算了。”这样子的话,是犯不可悔罪。
不可以安乐死
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佛弟子,一定要注意,如果家里面有一些长辈,父亲、母亲年纪很大了,然后病苦非常痛苦,非常疼痛,真的是生不如死,非常痛苦的时候呢,你不可以劝他安乐死。
现在医院里,有这个安乐死,确实他病得很厉害了,给你打一针他就走了。可不可以这样做呢?不可以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是你的父母的话,你要是看他太痛苦了,你心是好的,希望说不要让他老是受这个痛苦了,让他安乐死,打一针就了结了,就算了。可不可以这么想?绝对不可以。为什么?
因为第一个,如果你这样子做的话呢,那你的父母亲他真的是已经死了的话,那么第一个,你就犯了一个根本罪,佛制罪里面的话,你就犯了这个根本,根本罪犯了。
然后从自性罪来说呢,你犯了一个五逆罪,堕落到五无间地狱。
不要说好像病得很严重,太痛苦了,真的不忍心看到他那样子受折磨,受痛苦。你要怎么想?你要想,赶快劝他念佛,如果他头脑清醒的话。如他不清醒的话,你自己要至诚恳切,帮他忏悔,帮他念佛,帮他转这个业。
你要明白一点是什么?不是说你这一针打下去,他这个好像人世间不受苦了,他命终了。你以为他的痛苦就消除了?你搞错掉了。打一个比方,他在人间,还要受苦五分钟的话,但是你提前结束了,你在五分钟之前,就请医生给他打了一针了。那有个什么害处呢?他的第二生,每一天都要受五分钟,比这个更痛苦一千万倍的苦。所以反而是加多了很多倍,你不要以为是帮他减轻了痛苦,你是帮他加重了痛苦。你那个想法,就是非常愚痴的。
并且来说,你自己呢,还要因此而受恶报,因为你犯的两种都很重,犯根本罪,犯五逆罪。佛制罪也犯了,自性罪也犯了,那这个就很糟糕了。所以佛弟子呢,不可以自杀。更加不可以说,如果家里面,有长辈年纪很大了,病得很厉害,想着,哎呀,早点走算了。这样子想的话,就很错误了,一定要帮他积福忏罪,要帮他消除宿世的业障。今生今世,无论他怎么痛苦,你要想一点,今生今世无论他怎么痛苦,他这个痛苦跟地狱里面的痛苦比起来,是千分之一都没有,万分之一都没有,你不要想着,让他现在提前一点结束。实际上怎么样?实际上他的罪业没有尽的话,将来就更痛苦,受苦的时间更长,所以千万不可以用什么安乐死!
受持不杀生戒的社会意义
那么我们受持不杀生戒呢,它的这个社会意义,也是非常广大的。
第一个,不要认为说我们这个学五戒嘛,只是我们佛弟子的事情。不是了,五戒其实推广开来,对于社会的稳定,对于世界的和平,对于人类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利益。为什么呢?因为——
第一个,受持不杀生戒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如果整个社会人人都能够受持不杀生戒的话呢,都能够懂得尊重生命,都能够提倡众生平等的话,这个社会才会有安定和繁荣,那么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和谐。
第二个,受持不杀生戒,也是世界和平的基石。我们看,我们打开电视看新闻呢,基本上都是说大大小小的冲突、战争。要么就是美国打伊拉克了,要么就是印度跟巴基斯坦打仗,要么就是以色列跟巴勒斯坦打起来了……反正全世界不是这里,就是那里,到处都在冲突。
可见如果都能够守持不杀生戒的话,世界产生整个和平。并不是说好像美国那个方法说,去攻打伊拉克,这个就可以以暴制暴,其实这个是不可以的,以战争是绝对不能够制止战争的。只有说从根本上来说的话呢,我们根除战争的方法就是,就是都能够守持不杀生戒。
并且从因果上来说,祖师大德有一个偈颂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请听屠门夜半声。”众生在生死流转之中,不能够守持不杀生戒的话呢,就冤冤相报何时了。
佛陀住世的时候,也曾经处理过,曾经叫大家要受持这个不杀生戒,处理过一些种族的冲突。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他的父族是释迦族,他的母族是拘利族,两个族是亲族,但是也经常因为水源的问题发生冲突。有一条河叫做庐奚多河,这条河是流经释迦族和拘利族,两个族的土地中间的一条河。两族呢,因为都是农耕社会嘛,争水源就最重要,经常因为水源而爆发一些冲突。
根据《法句经注疏》上面的记载就说,曾经有一次,连续很久都没下雨了,干旱,那这个河里面呢,就水很少了,所以两个族就争夺水源,都各自准备了兵马,准备打起来。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以神通力,坐在这个河的中央。跟两个族说,你们两个族都是我的亲族,一个是父族,一个是母族,我会在一个公平的立场来劝说。水对于我们都很重要,因为有了水,有了水源,我们的生产,生活才有可能,人才能生存。但是呢,不能够因为争夺水,而去伤害生命。如果你为了争夺水,先去伤害生命,然后留下很多的孤儿寡母的话,就很不值得了。到底还是血珍贵,还是水珍贵呢?这样子的劝说以后的话,两个族就言归于好,然后大家共同商量比较合理的办法。所以我们要能够受持不杀生戒。
第三就是受持不杀生戒,也是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石。人类就是因为不能完全受持不杀生戒呢,所以让自己生存的环境,也越来越恶化。无论怎么说环保,也很难做得成功,因为没有好好地受持不杀生戒呢,所以无数的动物,都遭到捕杀;很多珍希的物种呢,都濒临灭绝;大量的森林,都遭到砍伐。那整个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以后呢,反过来也就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带来危机。所以我们要做好环保的话,首先一定要做好心灵环保,息心就是息灾,心不息的话,贪、嗔、痴欲望很重的话,要息灾是很难的啦。然后大家都来共同守持不杀生戒,尊重生命,慈悲不杀。
这是受持不杀生戒的社会意义。
【余上七种杀,说犯与不犯,同如上火坑。】
这个与前面的,那个无烟火坑那个详细的说明一样。
六句结罪
【若人,作人想,杀,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杀;人中生疑,杀,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杀;非人中生疑,杀,是中罪可悔。】
蕅益智旭法师呢,认为应该是按照六句来结罪。两句是结重,结重罪,不可悔罪;四句是结中可悔罪。两句结重罪呢,是人,人想,不可悔。也就是说,你伤害的对象,对境是人。人想就是说,你明确知道,你明确判断他是人,然后你伤害他,这个样子的话,是犯不可悔罪。
人,人疑,不可悔。对境,伤害的是人。人疑呢,就是说,你怀疑他是人,你怀疑你伤害的对象是人。虽然有一点疑惑,但是你还是想着可能是人,这样子你还是去伤害了的话,也是犯不可悔罪。
另外的四句是中可悔,第一个是人,作非人想。你所伤害的对境是人,但是你当时,或者因为天黑,或者因为其他缘故,你没有看清楚,你认为那是非人,所以你是想伤害非人,这个样子的话,最后的结果是伤害了这个人,那么犯的是中可悔。
第二是非人,作人想。伤害的是天龙鬼神,但是你作人想,是中可悔。
第三是非人,非人疑。你所伤害的是非人,但是你自己心里面,也是怀疑就是非人,这样子犯的呢,是中可悔。
非人,非人想,也是中可悔。伤害的对境是非人,天龙鬼神,然后你心里面也确认那些都是非人,这样子的话,犯的话是中可悔罪。
所以这样子是六句来结罪。
安乐死犯不可悔罪
【又一人被截手足置著城堑中,又众女人来入城中,闻是啼哭声便往就观,共相谓言:“若有能与是人药浆饮,使得时死,则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与药浆,即死,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与药浆时死者,犯戒不可悔。”】
这一段是说,有一个人因为犯了罪的缘故,就给执刑。受刑以后的话,把他的手脚都砍断了。“城堑”堑就是护城河。抛在那个护城河。那么有一些女人呢,到城里面来,听到那个人在啼哭,就去看。看以后,有人就说了,如果你看这个人,这么痛苦,手脚都砍断了,在这里生不如死,如果有个人能够给他一点药浆,就是给他一点毒药给他喝,让他早一点死了,就可以不久受苦,不用很长时间受苦了。那么这个中间有一个女人呢,愚直,比较直接,她不够智慧,所以马上就给他一些毒药给那个人吃,那个人吃了以后呢,就死了。
其他女人跟她说,“哎呀,你犯戒了,不通忏悔的罪。”
就去问佛陀,佛陀说,“汝与药浆时死者,犯戒不可悔。”
这里面其实有几重意思要说,这里面经文就比较略。
第一重意思是什么呢?那一群女人都在作议论的时候,大家每一个人呢,都犯了一个小可悔罪。
第二重,大家讨论以后,如果大家都是同一个心思,都是希望有一个人能够找出一点毒药来。如果吃下毒药那个人,因此而死掉的话,那么这一群女人,每一个人都犯了不可悔,不可悔罪。
然后第三是在没有给他之前,已经找到毒药了,知道了,那么就应该要阻止,不要给那个人喝这个毒药。否则的话,知道,不去阻止的话,也是犯中可悔罪。
所以说,自作教他安乐死,都是犯不可悔罪。因为这个人,他业报没有受尽,你现在给他作安乐死了以后的话呢,下辈子还是要再受业报,而且还会增加。
佛陀在经上打了一个比方,说,好像一头驴子,拖着很重的货物,在悬崖边上走很幸苦。这个驴子呢,就想着,我只要把这个货物倒掉,我就不用再受苦了,不用再拉得这么辛苦了。它就故意往悬崖边上跑,这个一车货物呢,都甩下去了。那么这个驴子的主人,就很生气,拿皮鞭来抽打这个驴子,并且继续把它拉下去,就装上更重的货物,让这个驴子去拉。
那么这个比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业报没有尽的话,你用安乐死的话呢,后生这个苦报更重。
五逆罪的判别
看底下的经文。
【若居士作方便欲杀母,而杀非母,是中罪可悔。】
为什么是中罪可悔呢?就是说,起了一个恶念,造五逆罪的恶念,想杀自己的母亲,但是所杀的是非母,所杀的,伤害的人不是自己的母亲,那么是中罪可悔。为什么?因为他的动机是杀自己的母亲,所以他是在母亲这边得到方便罪,不是在非母那边结罪。
【若居士欲杀非母而自杀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
如果他不是要杀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