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入门网

亲近贤慧者

发布时间:2023-08-23 06:57:20作者:大悲咒

  亲近贤慧者

\

  无论在您得意或失意时,会给您启迪,为您指示正路,陪伴著您,与您共策共略度过人生。相反的,您若是遇人不淑,结交的都是酒肉朋友,下场肯定就不得善终。人生旅途,需要良友,结伴同行。学佛道路上亦是需要个法侣,辅助共勉。风雨同路。人生路途是一条漫长及坎坷不平的道路,一生中有著诸多起伏不定的时运。时而得意,时而失意,个人成败得失的关键,往往会是因受了身旁的人所影响。如果您所结交的朋友是贤慧者,必定会在您的生活中给以扶持与支援。

  亲近善知识,是佛徒学法首要之条件。佛陀教导众生祛恶就善,故在第一吉祥法里先说远离愚痴人,后说亲近贤慧者。所谓的贤慧者,就是指具有正智、 正见、 确知、 明了与实观的人。即对一切事物的道理,能明辩是非、 正邪,有抉择取舍的辩识,其思想行为都有高度涵养。同时具备能示模范,教化指导他人的条件。在佛教里通称此类人为善知识 (kalyana-mitta)。

  在《瑜伽师地论》六十四卷里记载著佛陀教示门徒学习佛法应抱持的理念:

  「当知归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

  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

  亲近善士,即亲近有知识的人。所谓的善士是指一个德行圆满的良友,并非指一般普通的朋友。佛教里所称的善知识是指导我们修善断恶,离一切苦,得一切乐的导师。

  在《增一阿含经》的 「九众生居品」里,有著这么一段佛陀与阿难尊者的对话。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导,以至无为。」佛告阿难: 「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 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 全梵行之人也。」

  此段对白,就足以说明善知识对行法者的重要性。就如我们求学时期的老师,细心殷勤地善护教导著学生,直到培育他们成材为止。佛陀在世时,经常勉励那些新学门徒要向诸得道弟子,如舍利佛、大迦叶及目犍连尊者等看齐,并亲近他们学习佛法。佛陀本身也自认如果过去没有亲近善知识,在菩萨道中就没有办法得到燃灯佛的授记,无法问津於成觉证果。

  尊师重道

  修学佛法的人,当亲近善知识时,在态度上就要抱著良师难遇,明师难访的尊重心,好好学习。而不是怀著狐疑猜测的心态去衡量对方,或是以刁难的方法来试探对方。时下佛徒,有者要求过高,对师的要求有著诸多崇高理想的条件。要如何物色一位理想的善知识呢?佛陀举出了善知识必需具备的七项条件:

  一。俱足正信

  对三宝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其本身在佛法修持上必有所体证,也就说对四禅八定,无常、苦、 无我三法印,慈悲喜舍等有所体证。或是已证得预流初果 、六神通及八解脱等的善知识。

  二。安住禁戒

  即是一个行为品德清高,守道清白的行法者。

  三。具足多闻

  即对佛陀教法,多所听闻通达。对於来求法的人,皆能随其所问,给以充足解答。并且在讲解时,於文义善巧,於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 意善寻思、 见善通达。

  四。性多哀愍

  身为一位善知识,他必需拥有一颗哀怜悲愍众生之心。由於不忍众生在生死苦海里受尽熬煎,在他的心底,常抱著众生苦即我苦,众生乐即我乐的心态来对待众生。从以下二点,可以看出一位善知识的哀愍心态:

  (一)心无厌倦: 即对於弟子善能教导;弟子所作的善行与才华能给以赞叹鼓励。本身的个性耐力是勤劳精进,为大众说法教示时,不辞劳倦,无所怨言。

  (二)善能堪忍:一位善知识,在生活周遭里,碰上任何逼迫苦事,先检讨自己是否有任何过失,并以业报思想为理念,不会随意怨他责人,发生愤恚。纵然是遭轻陵毁辱,也堪能忍受。而自己本性没有改变,守持以有情著想的宗旨,顾虑对方的利益为主。

  五。正智正慧

  善知识对佛教的经典与教法必需有深入的研究与心得。拥有能够辩别出世间法及出世间法、 俗法及圣法的渊博知识。同时亦具足能识别出追随者的品性与根机之功夫,在教诫授法上投其所好,摄其所适,成就其材的教导能力。

  六。有惭耻心

  一位善知识,必然具有崇重贤善的格性。所谓的崇重贤善即是对於具有贤德的人,他能生起恭敬,对於一切有漏无漏的善法亦生起崇重。因了这崇贤重善的心理,善知识就会羞耻过恶不作。常持谦虚态度,以礼待人,平易近人。

  七。怀羞愧意

  一个具有羞愧心的善知识,他是怀有轻拒暴恶的特性。这轻拒暴恶是指对於世间的法律、 舆论、 呵斥、讥毁等引起的恶法恶行,和自己厌嫌的恶染法都持有一股强烈的抗拒而不愿接近。因了这理念,他是非常慎重於自己的言行与态度。同时也是一个庄重的人。

  「善财童子」是北传大乘教法里一位显赫的求法者,他的五十三参,学道求法的精神是我们后学人最追随典范人物。他的法迹可从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波罗浮屠」古迹中窥视一二。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於身心」,亲近善知识能够使学法者引生信根、闻 、施、戒、智慧诸善功德。佛陀形容这种接触就好像月亮盛满,光明渐增。冀望此吉祥之二「亲近贤慧者」 引领您往如意处。

  「莫近恶知识 亦莫愚从事 当近善知识 人中最胜者 人本无有恶 习近恶知识 后必种恶根 永在暗冥中」

  念师恩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佛的人能遇名师,扶持引导,趣向正道,得於成就佛果。对於善知识的德惠,学子必须铭记在心。要存感恩之心,念恩师之德。对於善知识之恩德,佛陀有如下的譬喻:

  犹如慈母, 出生一切佛法种故。

  犹如严父, 广大利益亲属故。

  犹如乳母, 守护不令作恶法故。

  犹如教师, 示诸善法所应学故。

  犹如善导, 能示甚深妙法故。

  犹如良医, 能治种种烦恼病故。

  犹如勇将, 殆除一切识恐怖故。

  犹如船师, 令度众生大瀑流故。

  犹如商主, 令到一切智宝州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