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入门网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发布时间:2023-12-29 14:57:12作者:大悲咒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

  据佛典记载:

  有一天,佛陀出去托钵乞食时,看到一位以打扫街道为业的贫妇,脸上和手上很脏,穿的衣服又破又脏。看到佛陀走过来,可怜的贫妇立即自惭形秽地躲到一个角落里。

  佛陀径直走到角落把清洁工找出来,慈悲地问她:“你为何要逃避我呢?很多人一看到我,或听到我的名字就很欢喜,急于想亲近我。你为何看到我,却躲得远远的呢?”

  贫妇怯生生地回答道:“佛陀啊,我非常敬仰您!但我是一个低贱的人,身上又这么脏,怕污秽了您的清净,所以才不敢接近您。”

  佛陀慈祥地对她说:“在我的心目中,没有脏的人,也没有卑贱的人。你回去沐浴更衣,再来听我说法吧!”

  贫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非常虔诚地跪下,向佛陀礼拜说:“佛陀啊!我真的可以跟其他人一样去听您讲经吗?”

  佛陀说:“蠢动含灵,没有所谓的贵贱高下的分别,你尽管来吧!”

  在一旁围观的自以为有地位的人们,看到佛陀接近一个衣着褴褛的贫妇,很不以为然。他们觉得佛陀这么做,有辱身份。

  佛陀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就说:“我说的清净并不是指外表的清净,而是指心的清净。每天街道上能这么干净,是从何而来的呢?是因为有像她一样的清扫工啊!她的身上虽脏,但是她的心地比你们清净。你们看到了吗?她没有骄慢,她无所求,她拥有有一颗谦虚的心。”

  佛陀接着开导众人说:“你们自以为是社会上有地位的长者,所以骄慢自负,对人起分别心。因此,你们的心地其实一点也不清净。”

\

  佛陀刚说完,只见对面走来一位容光焕发、衣着端庄的庄严妇人。佛陀问大家:“你们看看她是谁?”

  众人一看,原来她就是那位清扫街道的贫妇。佛陀说:“你们看,现在她与你们又有什么差别呢?”

  现实中,特别是大都市,干着体面的工作、衣冠楚楚的“白领”们,对那些干体力活、浑身泥垢汗味的“民工”们,往往避之唯恐不及。因为怕他们的脏污染了自己。这与其说是“民工”们不干净,毋宁说是“白领”们心地的不干净。试想如果没有民工的出力流汗,能有我们生存、工作环境的干净整洁吗?如果人人都怕脏,那么都市早已被垃圾秽物所填塞,到处屎尿横流了。这个世界上,只有分工的不同、工种的不同,而没有职业贵贱高低的区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界本来是清净的,但是当我们的心有净垢高下的区别时,就会处处看到不净。

  《维摩诘经》中说:“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又说:“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清净我们的心灵,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种职业,不偏执于贵贱高低,人间净土就在眼前。

  在《维摩诘经》中,佛陀还说: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意思是:如果菩萨想得到佛国净土,就应当先使自己的心清净;随着心的清净,佛国净土即在眼前。

  佛陀揭示的,其实是心与土、净与染关系。

  心与土,其实就是指“依报”与“正报”这二种果报。所谓“正报”,指众生的身心,为依过去业因而感得的果报正体。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每个生命个体。所谓“依报”,指众生之身心所依止的一切世间事物,如自然、国土、家屋、衣食等。

  净与染,指的就是净法和染法,也叫净法和不净法。所谓“净法”,净,是远离烦恼,清净之义,净法就是没有垢染的无漏法。所谓“染法”,染,是烦恼污秽的意思,染法指的是为无明烦恼所染污的有漏法。

  从心与土的关系来看,佛陀认为,依报是依托正报而生的,有什么样的正报,就会相应感得什么样的依报。即如同一条河流,天人观河水如瑠璃,人观河水即水,恶鬼观河水却是脓血。可见,正报决定着依报。从这一点来看,人类如果不重视内心的自省和净化,任何单纯的对自然的改造和保护,都是舍本逐末、徒劳无功的。

  心净与国土净是“内心与外境”的统一。只有净除内心的烦恼,才能达到“心解脱”;只有治理外部的环境污染,才能达到“境解脱”。心与境是相辅相成的,心灵的纯净与环境的清净优美是息息相关的。

  与“心净则国土净”相反的就是“心秽国土秽”,也就是说,当众生的心灵被烦恼污秽的时候,感得的国土,也会相应的呈现出染污的状态。

  众生的心灵为什么不能清净呢?根本在于贪、嗔、痴“三毒”的烦恼。所谓“贪”,就是贪爱、贪恋、贪着。对于五欲即财、色、名、食、睡的过分追求,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甚至杀害众生;“嗔”是嗔恚,对于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痴”是愚痴迷昧,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

  佛陀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因为“三毒”烦恼的影响,不断地起惑、造业、受苦。要使心灵纯净、自在、解脱、安祥,就必须扫除众生内心的“贪、嗔、痴”三毒。

  那么,怎样去除贪、嗔、痴呢?佛陀教导我们,以布施对治悭贪,以忍辱对治嗔恚,以般若对治愚痴。所以,布施、忍辱、般若,应该成为日常修行的要点,本书其他的章节,对此三者都作了详细的阐释。

  佛陀的“心净则国土净”大智慧,在今日时代可谓意义重大!人们只有通过对自己心灵的净化,提高精神修养,并进一步对其它的生命,乃至所有的生命,以及整个生命生存的空间——生态环境进行关怀,这能做到真正的“净心”“净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