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入门网

中国唯识宗通史 目录

发布时间:2023-09-19 10:48:27作者:大悲咒

  中国唯识宗通史

  杨维中著

  目录

  导言

  一

  二

  三

  第一章 地论学派与唯识学的传播

  第一节 《十地经论》的翻译

  一、菩提流支与唯识经典的翻译

  二、勒那摩提与唯识经典的翻译

  三、佛陀扇多与唯识经典的翻译

  四、《十地经论》、《宝性论》的翻译

  第二节 《十地经论》的思想

  一、十地修行诸相

  二、“六相”

  三、“六善决定”

  四、一切三界,唯心转故

  第三节 南北两道的形成

  一、道宠行历

  二、慧光行历

  三、两道的所指

  第四节 地论师北道的传承与转向

  一、道宠弟子概观

  二、僧休及门下弟子

  三、志念及门下弟子

  第五节 地论师南道的传承

  一、僧达、僧范、昙遵

  二、慧顺、安廪、道慎

  三、法上及其门下

  四、道凭及其门下

  五、昙衍及其门下

  第六节 隋代地论三大师及其学派发展的盛景

  一、僧猛

  二、净影慧远及其门下弟子

  1.净影慧远行历

  2.净影慧远的著述

  3.慧远清化寺时期的弟子智徽和玄鉴

  4.入长安十弟子等

  5.慧远法孙灵润及其弟子

  三、灵裕及其门下弟子

  1.灵裕行历

  2.灵裕的贡献

  3.道昂、灵智

  4.青彡渊与至相寺地论师

  5.慧休

  四、地论学派的兴盛

  1.地论北道传承及其转向

  2.南道的兴盛以及宗派化的努力

  五、不明师承的地论师举例

  1.明芬与那连提耶舍

  2.僧粲及僧凤

  3.昙藏、明诞

  4.慧觉、智达

  5.静藏

  6.道杰

  第七节 地论学派的思想

  一、佛性当现

  二、心识说

  三、六相圆融

  四、判教说

  1.菩提流支判教说

  2.慧光等师判教说

  3.净影慧远判教说

  第二章 摄论学派及《大乘起信论》的传播

  第一节 真谛对唯识经典的传译

  一、真谛的生平及其译经活动

  1.真谛所学及来华经过

  2.富春译场

  3.重归建业设译场

  4.颠簸流离遇萧勃

  5.由豫章至晋安设译场

  6.至梁安郡设置译场

  7.复返广州设译场

  二、真谛翻译的经论以及著述

  1.真谛翻译经论以及著述总数

  2.《佛性论》

  3.《遗教经论》

  4.《决定藏论》、《无相思尘论》、《解卷论》

  5.《无相论》

  6.苏公望补充的八种

  三、《大乘起信论》的翻译

  1.隋唐经录关于《起信论》译者的记载考辨

  2.《大乘起信论•序》的真伪

  3.转引《四论玄义》之说质疑

  四、真谛译籍、注疏编年

  第二节 《摄大乘论》的思想

  一、《摄大乘论》汉译本及其结构

  二、心识说

  三、三性说

  四、唯识观行

  五、唯识果

  第三节 真谛弟子与摄论学派的形成

  一、智恺、曹毗

  二、法泰、智敫、道尼

  三、智文、僧宗、法准、僧忍

  四、慧旷、警韶、智休、慧偘、明勇

  第四节 隋代唐初《摄论》的传播与学派兴盛

  一、昙迁及其弟子

  1.昙迁行历及其贡献

  2.静凝、明驭

  3.道哲、道英

  4、玄琬

  二、道尼与《摄论》北传

  1.智光

  2.道岳

  三、法泰弟子靖嵩及其传承

  1.靖嵩行历及其贡献

  2.智凝及其弟子

  3.法护

  4.道基

  5.道因

  四、曹毗一系传承

  1.法侃及其弟子道抚

  2.僧荣及其弟子慧琎

  五、法准弟子净愿及其传承

  1.净愿

  2.净愿弟子道洪

  六、传承不明的摄论师举例

  1.道奘及其弟子道宗

  2.慧海

  3.法常

  4.静琳

  5.道愻、道谦、普明

  6.志超

  第五节 摄论学派的思想

  一、阿黎耶识与阿摩罗识

  二、三性释

  三、两重唯识观

  四、唯识思想的融合举要

  五、判教

  1.三*轮

  2.四教及渐、顿二教

  3.二藏四宗

  第三章 玄奘西行及其翻译活动

  第一节 玄奘早期行历

  一、玄奘三藏的籍贯

  二、玄奘三藏的生卒年考辨

  三、玄奘出家的因缘

  四、玄奘法师的早期行历

  五、玄奘在国内的师承

  1.景法师、严法师、空法师

  2.道基、宝暹、震法师

  3、道深、慧休

  4.长安四师

\

  第二节 玄奘西行的历程

  一、玄奘西行的动机

  二、玄奘西行首年考辨

  1.西行的时机

  2.叶护可汗

  3.李大亮

  4.西行行程的推算

  三、西行西域

  四、进入印度

  五、学有所成

  六、踏上归程

  第三节 玄奘归国后的译经活动

  一、玄奘归国及译场的组织

  1.归国弘福寺设立译场

  2.慈恩寺译场

  3.西明寺译场

  4.玉华寺译场

  二、玄奘的翻译成就及其译学思想

  三、玄奘翻译经论编年

  第四章 唯识宗的“宗经”、“宗论”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宗经”、“宗论”概述

  一、六经

  二、弥勒诸论

  1.《大乘庄严经论颂》

  2.《辩中边论颂》

  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颂》

  三、无著诸论

  1.《杂集论》

  2.《显扬圣教论》

  四、世亲诸论

  1.《大乘百法明门论》

  2.《唯识二十论》

  3.《佛性论》

  第二节 《解深密经》

  一、《解深密经》的汉译本及其的结构

  二、胜义谛

  三、八识说

  四、三性与三无性

  五、观行、十地及佛果

  第三节 《瑜伽师地论》

  一、《瑜伽师地论》的翻译及中土注疏

  二、《瑜伽师地论》论题含义及其结构

  三、〈本地分》十七地

  1.境摄九地

  2.行摄六地

  3.果摄二地

  四、“摄抉择分”等四分的内容

  五、阿赖耶识

  六、三性

  第四节 《成唯识论》

  一、《唯识三十颂》与《成唯识论》的汉译

  二、《成唯识论》的宗旨

  三、《唯识三十颂》的内容

  1.唯识相

  2.唯识性

  3.唯识位

  四、《成唯识论》的结构及基本内容

  第五章 唯识宗的创立

  第一节 玄奘与唯识宗的创立

  一、玄奘的政治影响

  二、玄奘的师承及其创造

  三、玄奘的著述

  1.《会宗论》

  2.《制恶见论》

  3.《三身论》

  四、《大唐西域记》

  五、玄奘与佛道争论

  六、玄奘与新旧译之争

  第二节 窥基与唯识宗的创立

  一、窥基生平事迹

  1.窥基出家因缘

  2.入玄奘译场

  3.独立弘教立宗

  二、窥基的著述

  三、窥基的其它弟子

  1.利贞

  2.遁伦

  3.神楷

  四、窥基佛学思想提要

  1.四重二谛

  2.五种唯识

  3.唯识境行果

  第三节 奘门弟子及其贡献

  一、嘉尚、普光、法宝

  二、神泰、行友、道卓

  1.蒲州栖岩寺、普救寺及诸高僧

  2.道卓

  3.神泰

  4.行友

  三、辩机、宗哲

  四、慧立、彦悰

  五、新罗神昉、顺璟

  第四节 唯识宗师的弥勒信仰及净土思想

  一、玄奘三藏的弥勒信仰

  二、弥勒信仰与瑜伽师

  三、窥基的弥勒信仰及其思想

  第五节 奘门三大论辩

  一、佛性论辩

  二、与吕才的论辩

  三、奘门弟子及助译僧与道教的论辩

  1.显庆三年四月的论辩

  2.显庆三年六月的论辩

  3.显庆三年冬十一月的辩论

  4.龙朔三年的辩论

  第六章 唯识宗基本教义

  第一节 五位百法

  一、心法

  二、心所有法

  三、色法

  四、心不相应行法

  五、无为法

  六、法相与唯识

  第二节 “八识”说与“唯识无境”

  一、八识

  二、“三能变”

  三、“四分”及“三类境”

  四、“唯识无境”及“唯识九难”

  第三节 种子说

  一、“种姓”与“种子”

  二、佛性与“无漏种子”

  三、“识体”、“理体”与“一分无性”

  第四节 转依论

  一、“三性”与“三无性”

  二、三性与五法

  三、转依与四智

  四、四缘具足

  五、五重唯识观

  六、五位

  1.资粮位

  2.加行位

  3.通达位

  4.修习位

  5.究竟位

  第五节 判教

  一、三时教

  二、渐、顿二教

  三、“自主”、“异宗”及其八宗判教

  第七章 唯识宗的兴盛及其传承

  第一节 圆测与西明“别派”

  一、圆测的生平事迹

  二、圆测著述

  三、圆测与窥基

  第二节 三祖慧沼及其传承

  一、慧沼法师行历

  二、慧沼的著述

  三、慧沼对唯识宗佛性思想的维护 4

  四、慧沼的弟子

  第三节 四祖智周以及义忠对唯识宗的贡献

  一、智周行历

  二、智周的著述

  三、智周的弟子

  四、义忠

  第四节 安国寺唯识传承

  一、大安国寺

  二、利涉法师

  三、素法师

  四、信法师

  五、义林师徒

  第五节 唐末之前不明师承的唯识师

  一、德感、浮丘

  二、道氤

  三、无染

  四、昙旷、法成、洪辩、乘恩

  第六节 唐末五代的唯识师

  一、彦晖、智佺、归屿

  二、可止

  三、息尘、巨岷、继伦

  四、贞辩、恒超、智江

  五、令諲、从隐、梦江

  六、无作、鸿楚、虚受、宗季

  第七節 永明延寿与唯识宗的終結

  一、永明延寿的行历

  二、“一心”说与阿赖耶识

  三、永明延寿对于唯识古今学的融合

  四、永明延寿的性相融通论

  结语:唯识宗的消亡及唯识学的传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