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第十八愿,乃至十念往生
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乃至十念」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当然,这十念是「乃至」的十念,并不是说唯有十念。「乃至十念」这几天都解说了,「乃至」就是说:闻信弥陀救度之后,尽此一生念佛,有的人十念、五念、一念(临终闻信之机),有的人千念、万念、若一日、若七日、若一年、若七年、若七十年的念(平生闻信之机),这个都是「乃至」。
也就是因为众生根机各个不等,有年轻的时候就遇到净土法门,有一辈子没有遇到这个缘、一直到临终躺在病床上、将断气的时候才遇到这个法门。
年轻的时候遇到这个法门,从此之后他就是称名念佛,不假借其他功夫,这种人就是「乃至一辈子」的念佛。
至于说一生都是遇到恶缘,使他造恶多端,不晓得有因果报应,不晓得去行善积德,到了临终病苦躺在床上,才遇到有缘的人请善知识来给他讲「有因果报应、作善而为人、作恶会堕落地狱」,他才恐慌起来,才开始寻求解脱之道。这个善知识再告诉他说:「你罪业那么重,不是随便就能解脱的。在所有法门当中,只有这个法门,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救度,才能解脱。」那么这个人可以说再也没有其他方便了,只有领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何况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所有法门当中最快速、最殊胜,下手容易又成功高超。他当下信受,当下称念,当下命终,就往生极乐世界了。那么,他就是乃至十念、乃至五念、乃至一念而已。
这就是「乃至十念」的含义。
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念佛,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便免除了三界六道的轮回;没有轮回,在极乐世界又是无量寿,一生补处,所以能够快速地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第一个证明——第十八愿。
缘第十一愿,必至灭度成佛
第二个证明就是第十一愿:
设我得佛,
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
不取正觉。
依靠第十一愿弥陀的力量,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在这里已经是「住正定聚」,所以到极乐世界「必至灭度」,也就必定成佛,没有回转的灾难,所以很快能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怎么说没有回转的灾难呢?如果靠自力修行的话,从离开娑婆世界,到初地的果位,要一个大劫。从初地到七地又要经过一个大劫,这样就要两个大劫了。如果在七地不再前进的话,就会退堕下来。由于有阿弥陀佛的力量,住正定聚,到极乐世界入灭度,也就得涅槃,悟无生法忍成佛,所以超越。没有经过初地、二地、七地,当然也就没有退转的危险,所谓「无诸回复之难」。
缘第二十二愿,横超诸地度众生
第三个证明就是第二十二愿。往生极乐世界,依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来讲,都是: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这两句话的含义就是:纯正的净土法门是个横超的法门,不是竖出的法门;是依靠阿弥陀佛力量的法门,不是依靠我们自己力量的法门。
如果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必须自己破见惑、思惑,「初信」然后到达「十信」;又从「十信」进入「十住」;「十住」完了「十行」;「十行」完了「十回向」;「十回向」又进入「十地」;这样一级一级地往上爬升。
可是我们净土法门是横超的,超越这五十一个阶位。所以二十二愿说: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超越一般的,一地、二地……的修行。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普贤之德」就是救度众生的行为。
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下四十八大愿,其中第二十二愿就是:「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往生的当下就超越了五十一个阶位——也就是超越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阶位,而到达妙觉的阶位。」所以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这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祂的力量显现在哪里?显现在第二十二愿。
昙鸾祖师在这里引用三愿:十八、十一、二十二愿,来证明「易行道」是个快速成佛的法门。
(三)名号功能,破疑满愿
《往生论注》还有一个扼要的地方,就是下卷开头的「赞叹门」,举出修行的现象,有「如实修行」、有「不如实修行」。
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刚刚讲,净土法门「非修不修」——不是讲修行的,讲称名。称名,比一般修行,既容易又超越。
昙鸾祖师在这里说: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够破除我们的无明,能够满足我们的愿望。但是有一种人,现在已经在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可是,无明并没有破除,他的愿望也没有达成,这是什么原因呢?昙鸾祖师在这里就有解说。
我们先来解释「无明」跟「满愿」。
「无明」,有「总」和「别」两种:总即是「痴无明」,别即是「疑无明」。
「痴无明」就是贪瞋痴等各种烦恼,这个叫做无明。一切的无明都涵盖在「痴无明」里面。
「疑无明」是指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叫做「疑无明」。
总而言之就是贪瞋痴的一切无明,别而言之就是「疑无明」。
那么,只要怀疑阿弥陀佛的这个「疑无明」破除的话,也就是只要信受弥陀救度的话,即使贪瞋痴无明还存在,也没有妨碍。因为往生到极乐世界,贪瞋痴一定断。
阿弥陀佛这句名号能够破除我们的无明是最先破除我们的「疑无明」。只要「疑无明」一破,贪瞋痴烦恼不破,到时候一定破,所以先破「疑无明」,而且,主要破的就是「疑无明」。
以净土法门来讲,严重的无明不是贪瞋痴,而是疑。因为我们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使我们继续在这三界六道里面造罪业、受苦报;有了轮回,就免不了五逆十恶、弱肉强食。这样讲起来,岂不是怀疑阿弥陀佛的这个「疑无明」的罪业,比杀人放火、五逆谤法的罪业还重?
所以,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怀疑佛智、不信救度,罪业比杀人放火都重。因为由于怀疑而不能往生,而继续轮回;轮回就有机会去造十恶五逆谤法了,任何的罪业都可能造了。
「疑」,怀疑弥陀的救度是一切罪中最大的罪。
「满愿」,愿也有「总」和「别」。「总」,就是我们人生的愿望非常的多,又要这个,又要那个,又希望这样,又希望那样,愿望很多。「别」,就是愿生极乐世界,这个愿生之愿。
其他的愿虽然多,只要愿生极乐世界这个愿满足的话,其他的愿也能达成。因为只怕不成佛,不愁成佛不能满愿。成了佛,就有智慧、有神通,能够如意自在,要怎么样便能怎么样,应以何身得度,便能显现何身而为说法。
所以,满愿先满往生的愿。往生的愿是一切愿的根本,只要这个愿满足了,其他的愿都能满足。
为何称名不满所愿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能够破除我们的无明,能够满足我们的愿望,可是,还有称名的人,无明还没有破除,而愿望还没有满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不如实称名
昙鸾大师就总的加以解释说:
由不如实修行,
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我们虽称名,可是这种称名不是如实的称名——只要有疑心,就不是如实的称名。如果具足信心的话,那就是真真正正的称名。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