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入门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七

发布时间:2019-06-25 18:58:04作者:大悲咒入门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七   禄七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三不思议生灭中五亦先立意次为利下通立两根三正释四诸论下行相五结名。

  三不思议生灭因缘者破小明大。

  (△次通立两根)。

  为利钝两缘说界外法也。

  前二可见。

  ○三正释中二先引经。

  华严云心如工画师作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

  ○次释经意。

  画师即无明心也一切世间即是十法界假实国土等也。

  ○四行相中三初叙性计。

  诸论明心出一切法不同或言阿黎耶是真识出一切法或言阿黎耶是无没识无记无明出一切法。

  略述两计余两可知言无没等者无始时有未曾断绝故云无没非善恶性故云无记含藏种子出生一切。

  ○次若定下略斥性过又二初略斥次况出过相。

  若定执性实堕冥初生觉从觉生我心过。

  初言若定执性实者计黎耶为真是自性计为无明是他性定计自他能生诸法法则有始有始故同于冥初则不出二十五谛当知此计不出三藏所破岂得成于别教因缘耶。

  ○次尚不下况出。

  尚不成界内思议因缘岂得成界外不思议因缘惑既非不思议境翻惑之解岂得成不思议智破此如止观中说。

  可见。

  ○三今明下立正行相又二先自破计次若有下为他四说。

  今明无明之心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四句皆不可思议。

  初文四句推无明如四句求梦具如止观第五文彼意在圆今文在别。

  ○次为他中三法譬合。

  若有四悉檀因缘亦可得说。

  (△次譬)。

  如四句求梦不可得而说梦中见一切事。

  ○合中二先总。

  四句求无明不可得而从无明出界内外一切法。

  ○次出界下别明相状又二初出界内次界外。

  出界内十二因缘如前说。

  此界内外义通四种故云界内如前即前二种前二指前竟。

  ○次出界外中二先略标。

  出界外十二因缘者。

  ○次引论释相又二先引论文。

  如宝性论云罗汉支佛空智于如来身本所不见二乘虽有无常等四对治依如来法身复是颠倒颠倒故即是无明住无漏界中有四种障谓缘相生坏。

  ○次缘者下释彼论文以成今意论列四障今具释对于中二先正释次过患初正释中二先略释次还如下与界内辨同异。

  缘者谓无明住地与行作缘也相者无明共行为因也生者谓无明住地共无漏业因生三种意生身也坏者三种意生身缘不可思议变易死也。

  初中言三种意生身如止观第三记。

  ○次辨同异中二初明相同。

  还如界内十二因缘从无明至老死也缘者即无明支也相者行支也生者即名色等五支也爱取有三支例前可知也坏即生死支也。

  ○次此十二下明义异。

  此十二支数同界内义意大异。

  ○次彼论下明过者由此十二故障于四德由无四德故不得入于无障碍土。

  彼论云三种意生身未得离无明垢未得究竟无为净无明细戏论未永灭未得究竟无为我无明细戏论集因无漏业生意阴未永灭未得无为乐烦恼染业染生染未究竟灭未证甘露究竟常以缘烦恼道故不得大净以相业道故不得八自在我以生苦道故不得大乐以坏老死故不得不变易常者由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也。

  ○五是为下结名。

  是为界外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相(云云)。

  可知。

  ○明圆十二缘中为四先立根次即事下立意三引证四结名。

  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者为利根人。

  (△次立意)。

  即事显理也。

  初二如文。

  ○引证中三先引次无明下释三故言无明下结。

  大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者。

  初者大经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即三因也。

  (△次释)。

  无明爱取既是烦恼烦恼道即是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烦恼既无即究竟净了因佛性也行有是业道即是解脱解脱自在缘因佛性也名色老死是苦道苦即法身法身无苦无乐是名大乐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

  (△三结)。

  故言无明与爱是二中间即是中道无明是过去爱是现在若边若中无非佛性并是常乐我净无明不生亦复不灭。

  即是中道者二十五云善男子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即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中道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章安释云中间唯有识等云何言老死答下文云现在世识名未来生现在六入等名未来老死又作三德三观以对三道又如宝箧经中释十二支一一并明三观之义彼去来品文殊白佛去来是何义佛言来者向义去者背义不来不去是圣行处痴是去义不痴是来义非痴非不痴是圣行处乃至老死亦如是又约我无我常无常等皆作此说当知向是生死背是涅槃不向不背即是中道又下文中道品云佛说中道无二法故二乘乃至凡夫亦能生信佛告文殊明无明无二故成无三智此谓中道具足真实观于三谛乃至老死亦复如是又云若无明有者是一边无者是一边离边此二中间无有色相可见无相无待是为中道乃至老死亦复如是问中道是何义答末陀摩经中自注云末者莫义陀摩者中义莫着中道名末陀摩释之可见。

  (△四结名)。

  是名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也。

  ○次判中先重叙。

  二判粗妙者因缘之境不当粗妙取之浅深致有差降耳。

  ○次判判中二先判后结判中先四教次五味初四教者又二先列次判先列即是展转迭出巧拙最后方妙初中三藏次若无明下通教次若无明下别教次若言下圆教一一皆先释次引经论证成可见。

  (△初三藏中先释)。

  若从无明生诸行乃至老死从三生二从二生七从七生三更互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无常生灭。

  初三藏中者从三生二谓烦恼生业从二生七谓业生苦从七生三谓苦生烦恼三世合说故也。

  (△次引证)。

  中论判此教钝根法涅槃称殷勤半字此经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故知此境则粗。

  (△次通教中先释)。

  若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境既如幻智亦叵得。

  (△次引证)。

  经言若有一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化中论明教利根涅槃称长者教毗伽罗论大品名为如实巧度此经名小树斯境则巧。

  毗伽罗论如下第六记。

  (△次别教中先释)。

  若无明是缘从缘生相从相有生从生故坏灭缘故净除相故我尽生则乐无坏故常。

  (△次引证)。

  中论云因缘生法亦名为假名大品称十二缘独菩萨法涅槃称因灭无明则得炽燃此经则是大树而得增长比前为妙方后为粗。

  (△次圆教中先释)。

  若言无明三道即是三德不须断三德更求三德。

  (△次引证)。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亦名中道义大品说十二因缘是为坐道场涅槃云无明与爱是二中间即是中道此经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亦名最实事岂非妙耶。

  ○次判。

  前三是权故为粗后一是实故为妙。

  可见。

  (△次五味)。

  用此粗妙历五味教者乳教具二种因缘一粗一妙酪教一粗生酥三粗一妙熟酥二粗一妙法华但说一妙。

  五味如文。

  (△后结)。

  是名待粗因缘明妙因缘也。

  结文可见。

  ○次开中为二初总叙三粗。

  三开粗显妙者如经我法妙难思前三皆是佛法岂有思议之粗异不思议之妙无离文字说解脱义。

  ○次正开又二初开前两因缘次开第三缘初又为四初略开次引信解譬三如来下释四结。

  秪体思议即不思议。

  初如文。

  (△次引信解譬)。

  譬如长者引盆器米面给与穷子成穷子物若定天性穷子非复客作人盆器还家安是他物。

  次引信解中具如品中释云成穷子物者本是长者之物谓如来藏子性不殊故云子物当知如来本有即子本有故一切诸法皆摩诃衍又大经二十五云善男子观十二因缘智慧是阿耨多罗三菩提种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又云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不知以不知故无有始终十住菩萨但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以是义故佛了了见众生不见是故轮转。

  ○次如来下释意。

  如来于不思议方便说粗何得保粗异妙。

  ○次从今决了至即是开两种因缘论妙者结也。

  今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即是开两因缘即论于妙。

  前之两教虽有佛菩萨大判并属二乘之法故今决了即是开彼藏通两种十二缘也。

  ○次开第三中二先略引大经明开次结初文二先引经。

  又大经云为诸声闻开发慧眼者。

  ○次昔慧眼下释经意又二先释。

  昔慧眼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今开慧眼即见不空不空即见佛性。

  ○次故云下重引经文以证所释。

  故云慧眼见故而不了了佛以佛眼见则了了。

  言慧眼见故而不了了者此是别教十住慧眼之位全未见性名为不了又若约实道即是相似见性亦得名为见不了了今皆开之令见不空。

  ○此即下结。

  此即决菩萨慧眼开第三因缘即绝待论于妙。

  此即是开别教故云第三。

  ○第四观心中三先法次譬如下譬三一念下结位初文二先立。

  四观心者观一念无明即是明。

  ○次引证证中二先证。

  大经云无明明者即毕竟空。

  ○次空慧下释经意。

  空慧照无明无明即净。

  ○次譬中二先譬。

  譬如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为。

  ○次既不为下合。

  既不为无明所染即是烦恼道净烦恼净故则无业无业故无缚无缚故是自在我我既自在不为业缚谁受是名色触受无受则无苦既无苦阴谁复迁灭即是常德。

  具足四德。

  ○结中四初结成观境。

  一念之心既具十二因缘。

  ○次观此下结成能观之观。

  观此因缘恒作常乐我净之观。

  ○三其心下结成秘藏。

  其心念念住秘密藏中。

  ○四恒作下结成六即位。

  恒作此观名托圣胎观行纯熟胎分成就若破无明名出圣胎(云云)。

  ○第三卷释四谛境自为四别。

  三明四谛境为四一明四谛二判粗妙三开粗显妙四观心。

  ○初文自为二。

  初又二一出他解二四番四谛。

  ○先出他解中又二先述次略斥。

  有师解胜鬘无边圣谛对二乘有余彰佛究竟二乘是有作四圣谛作者有量四圣谛也无作四圣谛者无量四圣谛也作无作就行量无量就法二乘观谛得法不尽更有所作故名有作得法不尽则有限量。

  初文者有胜鬘师释彼经中圣谛之义名为无边彼经但与二乘对辨故唯得立作无作名古人既无四教判释但以大小相对明谛然胜鬘师于大乘中唯以佛果而为究竟即对二乘名为有作经文自以有量转释有作二乘既是有量有作当知大乘秪是无作无量次即判释约行约法分作无作作谓造作故是行也量谓数量故属法也小行未穷不名无作法未究竟不名无量。

  ○经言者亦胜鬘经也依经重释作无作等彼经云有二种圣谛义谓有作无作有作者有量四圣谛也何以故非因他知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今文除上非字改下能字为非字者意显小乘从教得故经云非因他知者意显所证非从他得自知已法亦可分名能知一切今初先释有作。

  经言因他知知是有作行也。

  言因他知者二乘既未堪闻法界理但从佛闻四谛声教依此教行知是有作行也。

  (△次释有量)。

  因他知非一切知不知无量法也故言有作有量。

  次释有量者上来但闻小乘之法摄法不遍故云非一切知当知行法两种相显共成小乘人也。

  ○次释无作无量者对小明大故言无作无量经云无作圣谛者无量四圣谛也何以故自知一切受苦一切受集修一切道证一切灭如是四圣谛义唯有正觉事究竟也非二乘事究竟古人不了见经唯有正觉之言便推极果此是别教教道之说非初发心毕竟不别于中先释无作。

  无作无量者佛知无穷尽更无所作故名无作。

  佛所知满不复更作故名无作。

  ○自力知去重释也。

  自力知一切知者无作行也一切者是无量法也。

  有二义故名无作一者自力知异从他闻二者一切知异有量法从知者去释能知者以属于行即是无作所知一切即属于法是无量也此即大乘行法相成成大乘人也。

  如此释者虽唱四名但成二义非今所用。

  次云如此释者虽唱四名者略结斥也谓作无作量无量但成二义者大小二义也此且略斥后犹广破。

  ○次正释四种四谛中标列释。

  四种四谛者。

  (△次列)。

  一生灭二无生灭三无量四无作。

  ○释中二先正释次破古先正释中三先所依正教次明立法差别意三正释。

  其义出涅槃圣行品。

  初文云其义出涅槃圣行品者第十一第十二经广明圣谛今多依彼然圣行中明四谛义兼含大小若解生灭及以无量其文则显无生无作文稍隐略具如止观第一记然彼经文三藏四谛文中以略明四种四谛竟后文广释耳具如止观第一记。

  (△次明立法差别意)。

  约偏圆事理分四种之殊。

  次文者问何故立四种四谛之殊答谛本无四谛秪是理理尚无一云何有四故知依如来藏同体权实依大悲力无缘誓愿物机所扣不获而用机宜不同致法差降从一实理开于权理权实二理能诠教殊故有四种差别教起涅槃实后暂用助圆故须具用偏圆事理故今引之以显诚证三偏一圆界内界外各一事理故成四种。

  ○正释中文自为四初明生灭四谛者又为五初立名所从次然苦集下明立四所以三杂心下释相四次第下明安立次第五圣者下释名近代章?皆释名居初次出体辨相此一家立义不以释名等为要但在立意所以得经宗要明观行所归若释余经当机说法一处一会一门一行随禀随入并益并当故若谛若缘若度若品当文咸会若依法华凡销一义皆混一代穷其始末施开废等教观之相是则说者真得法华之正教行者真得此经之正理教行相循佛旨斯在故一一义下皆先分别次明开显次约观心如此释经方名弘教五意不同初文可见。

  (△初立名所从)。

  所言生灭者迷真重故从事受名。

  (△次正明立四所以)。

  然苦集是一法分因果成两道灭亦然。

  次意者苦集秪是世间一法道灭秪是出世一法。

  ○三释相中二释结释中总有三文。

  杂心偈云诸行果性是说苦谛因性说集谛一切有漏法究竟灭说灭谛一切无漏行说道谛大经云阴入重担逼迫系缚是苦谛见爱烦恼能招来果是集谛戒定慧无常苦空能除苦本是道谛二十五有子果缚断是灭谛遗教云集真是因更无别因灭苦之道即是真道。

  初杂心者世出世法因果性殊而因必趣果因果类异故使四殊次大经者阴入是重担凡夫不舍二乘不荷菩萨舍已能荷故云舍担能担逼近迫驱也在近不离常为驱逐三界恒为此苦系缚见爱二种和合聚集故招当果道品虽多戒等摄尽故略举三以明法相四谛之下八相虽异除苦集观不过苦等故略举之果以因为本苦以集为本道谛能除故得名也苦本若去其苦自亡故但须除本子谓二十五有因果谓二十五有果因若灭已其果必丧自有因亡果身仍在今从远说故云子果故知但修出世因以除世因故引遗教以证二因又此谛名有通有别别在身心通约一切如四含中历一切法无非谛观又婆沙中舍利子为摩诃拘絺罗说多闻法圣弟子如实知食知食集知食灭知食灭道云何知食谓搏等四食云何知食集谓若当来与爱喜贪俱云何知食灭谓如实知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无余断舍吐尽离欲灭息没是名食灭云何知食灭道谓八支道乃至约八苦等悉皆如是此是约十二头陀中初乞食释余文一一乃至十二缘无非四谛又如思益四谛品中云四谛者谓世间世间集世间灭世间灭道世间者五阴也世间集者贪着五阴也世间灭者五阴尽也以无二法求五阴名世间灭道又婆沙中云四谛体性何者是耶答阿毗昙者作如是说五取阴是苦谛有漏因是集谛数缘灭是灭谛学无学法是道谛譬喻者作如是说色是苦谛烦恼业是集谛烦恼业灭是灭谛定慧是道谛阿毗昙中正量部异师为譬喻者毗婆阇婆提说八苦是苦是苦谛余有漏法是苦非苦谛生后有爱是集是集谛余有漏法是集非集谛生后有爱尽是灭是灭谛余一切灭是灭非灭谛学人八支道是道是道谛余一切法是道非道谛若尔诸阿罗汉但成就苦灭不成集道何者后有爱已断故罗汉非学人故学人八道非罗汉得。

  (△次结)。

  此皆明生灭四圣谛相也。

  ○四四谛次第义者又二意前约教。

  次第者从粗至细苦相粗故先说灭虽非真因灭会真灭相粗亦先说。

  ○次约行。

  又举世苦果令厌世集灭能会出世果令其欣道作如此次第也。

  准此二义俱先粗后细婆沙广说世法粗出世法细故前明世间就世出世法各论因果果前因后者果粗因细故也。

  ○五圣谛者下释名。

  圣者对破邪法故言正圣也谛者有三解(云云)谓自性不虚故称为谛又见此四得不颠倒觉故称为谛又能以此法显示于他故名为谛大经凡夫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当知凡夫不见圣理不得智不能说但苦无谛声闻具三义故称为谛此释与经合也。

  圣者正也人既是出世圣人故法亦是出世圣法从对他邪而立名也谛有三解注云云者不先列名次直释云自性不虚四皆实故次义具如遗教云由见谛故得不颠倒法既云圣正故见者无倒第三义言能转示他者由前二义为因故自行满则能转于四谛法轮又前二义中以由此四性是真实故能令见者得不颠倒觉觉者谛智也故知四法皆须审知又转法轮时于一一谛皆生四行谓眼智明觉今文语略故但云觉故婆沙云谛是何义答审义是谛义实义不颠倒义不异义是谛义今文合初两义审实不异故但三义第二与论名同第三名者如云苦我已知不复更知如汝所得与我不异余例可知。

  ○次无生者又为四初得名次苦下释相三又无生下结名四圣谛下指广。

  无生者迷真轻故从理得名。

  初文者从界内理以立名。

  (△次释相)。

  ○次释中二先释次引证。

  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

  初文准思益等经如思益云无生四谛者知苦无生名苦圣谛知集无和合名集圣谛于毕竟灭中无生名灭圣谛于一切法平等不二名道圣谛今云苦无逼迫者对破三藏苦逼迫相余文依经但语略耳。

  (△次引证)。

  又习应苦空三亦如是。

  次引证中言习应苦空等者大论三十七云习者随般若波罗蜜修习不息不休是名相应譬如弟子随顺师教是名相应又如大品舍利子问菩萨摩诃萨云何修习与般若相应论释曰舍利子知般若波罗蜜难可受持恐行者误故作是问大品佛告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习应色空受想行识空是名与般若相应乃至种智亦如是今释四谛引彼中间四谛一科即通教义也。

  ○三结名中亦三先略结次引证三正结。

  又无生者生名集道集道即空空故不生集道集道不生则无苦灭即事而真非灭后真。

  由因生故而果得生是故生名从因而得故今释无生兼从因灭因本不生况复果耶故云集道即空空故不生集道。

  (△次引证)。

  大经云诸菩萨等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三亦如是。

  次引证者四谛既本不生故举解苦无苦三例可知。

  ○三是故下结。

  是故名为无生四圣谛。

  (△四指广)。

  圣谛义如前说。

  四指广者前生灭中已释圣谛名及以次第故今略指不指次第者虽俱无生而不无次第但是文略无量无作准此可知。

  ○次无量四谛者又为四初得名次苦有下释相三大经下引证四是名下结名。

  无量者迷中重故从事得名。

  初从界外事以立名又无量之名从竖从横具如后说。

  (△次释相)。

  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

  次文可见。

  (△三引证)。

  大经云知诸阴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我于彼经竟不说之三亦如是。

  第三引证者大经十二云善男子知圣谛智凡有二种一者中智二者上智中智者声闻缘觉上智者诸佛菩萨善男子知诸阴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竟不说之知诸入为门亦名为苦知诸界为分亦名为性亦名为苦知诸色坏相知受觉相知想取相知行作相知识分别相(已如苦谛)知爱因缘能生五阴(余如苦谛)知灭烦恼是名中智分别烦恼不可称计灭亦如是不可称计(余如苦谛)知是道相能灭烦恼是名中智分别道相无量无边所离烦恼亦无量无边(广如苦谛)亦可分于中智为二声闻属藏缘觉属通上智分二菩萨属别诸佛属圆今从总说且言分别名为上智以属于别。

  ○四结。

  是名无量四圣谛。

  如文。

  ○次无作者又为四初得名次以迷下释相三大经下引证四一实下结名。

  无作者迷中轻故从理得名。

  初文者从界外理以立名为对前三立当分义故云界外理理实全指界内生死烦恼是也。

  (△次释相中二先释)。

  以迷理故菩提是烦恼名集谛涅槃是生死名苦谛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

  次释相中二先释者以迷理故菩提是烦恼即理性真智菩提何者是耶界内见思是也生死涅槃例此可解。

  ○次即事下略结。

  即事而中无思无念无谁造作故名无作。

  烦恼生死是事菩提涅槃是中无始时来任运而然非久思非暂念无有宰主故云无谁性本自然故无造作是故此四俱名无作问此即结名何故下文复更结名答此中为成无作相故便云无作下文总结唯一谛故名无作。

  (△三引证四结名)。

  大经云世谛即是第一义谛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出世人知即第一义谛一实谛者无虚妄无颠倒常乐我净等是故名为无作四圣谛。

  次引证中云大经云世谛等者彼又约世谛即第一义谛广释释世谛即苦集第一义谛即道灭欲令众生于苦集中而见道灭故云即耳其实无有二法相即故总结名中四谛只是一实一实秪是三德四德是故虽有四名四实无四一尚无一云何四耶故亦不次而论次第若释名出体亦具当分跨节二义四教审实理四教种智觉四教教主转只是一音之教如前可知。

  ○次从然下广破古师先依胜鬘重立无作四谛彼胜鬘师但以一灭为无作者故知非圆于中为四先重叙胜鬘师意次叙达磨破三答下明胜鬘师救四今难下今家判初文为二先指彼所立次何者下释彼所立。

  然胜鬘说无作四谛中别取一灭谛是佛所究竟是常是谛是依三是无常非谛非依。

  初文者观彼经意合从无作以立义旨彼师别指一灭叹释是常是谛是依。

  (△次释彼所立)。

  ○释中二先释三。

  何者三入有为相中故无常无常则虚妄故非谛无常则不安故非依。

  ○次释一。

  灭谛离有为故是常非虚妄故是谛第一安隐故是依故名第一义谛亦名不思议也。

  ○次引达磨郁多罗难者又二初难次结。

  达摩郁多罗难此义然经说佛菩提道三义故常一惑尽故常二不从烦恼生故常三解满故常如众流归海。

  初文难者依彼经文道亦是常何故总判三为无常言如众流入海等者以道常故诸法皆常如众流入海同一咸味。

  ○次那云下结。

  那云道谛无常。

  彼判道等三皆是无常道既是常故知余二谬判。

  (△三明胜鬘师救)。

  答胜鬘作此说者前苦灭谛非坏法灭无始无作等过恒沙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说苦谛隐名如来藏显名为法身二乘空智于四不颠倒境界不见不知今欲显说说一是常是实是依有对治除障身显故明三非常非实一是常是实耳。

  三胜鬘师救意者若以理为言四谛皆常何但道谛前苦灭谛下释灭是常从无始无作下释道是常说如来法身下释集是常言如来藏理本是法身是故名常说苦谛隐下释苦谛是常明如来法身为阴所覆理体是常二乘于四不颠倒境不见不知者明二乘人非但不见亦乃不知如来藏理此是有量不知无量今欲显说下明向虽说四谛是常犹未显现若显说者灼然如前一常三无常从有对去次约显说苦集道三犹是无常有对治故道是无常障须除故集是无常身须显故苦是无常是故且说灭谛为常。

  ○四今师难又为三先斥。

  今难若尔一谛显是无作谛三谛未显非无作谛一是了义三非了义。

  ○次从当知下今师结判。

  当知胜鬘所说说于次第从浅至深历别未融乃是无量四谛中之无作非是发心毕竟二不别之无作。

  乃是无量四谛之中别指灭显位在初地名为无作。

  ○三从涅槃下引大经证结。

  涅槃云有谛有实当知四种皆称谛称实称常也。

  ○次判中然前所列四四谛相从浅至深是辨优劣未是灼然判其优劣所以判者今法华经约此四谛为是何教四谛所摄故今此经独得称妙所以须此判粗妙来若秪判四教中圆名之为妙诸经皆有如是圆义何不称妙故须复更约部约味方显今经教圆部圆是故判中又分为二先约四教判次约五味判若不约教则不知教妙若不约味则不知部妙下去一切判粗妙文悉皆例此。

  二判粗妙者大小乘论谛不出此四或教行证不融者为粗教融行证未融亦粗俱融者则妙。

  初约四教判粗妙中教行证等例下乘妙应约位判四教并以外凡为教内凡为行圣位为证前之两教但证真谛是故俱粗别教若准上下诸文应云证融教行不融以从初地证道同故此之玄文凡判别义未开显边多顺教道今此亦然教谈中理是故名融行证次第故名不融若作证同应如前说俱融是圆是故称妙。

  (△次约五味判)。

  若约五味者乳教两种二乘并不闻以大隔小则一粗一妙酪教一种大乘所不用以小隔大根败聋哑是故为粗生酥教四种一破三二不入二一虽入一教不融故三粗一妙熟酥教三种一破二一入一一不入一一虽入一教不融故二粗一妙醍醐教但一种四谛唯妙无粗是为待粗明妙(云云)。

  次约五味中言一破三者圆破通等二不入者藏通不入中也二一虽入一教不融者于圆别二教虽俱入中别教不融熟酥一破二者圆破通别一入一者别入中也一不入一者通钝根也一虽入一教不融者重判别也。

  ○次开粗者二标释。

  三开粗显妙者。

  ○释者若但判不开妙是粗外之妙待对宛然诸不了者咸谓待粗为妙妙反成粗如前引中论云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故今开之无复所待即彼所待是能待故能所名绝待对体亡故中论云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是故须此一门开前三教之粗及彼四味中粗下去诸法例此可知又欲开诸经先叙诸经不开之意方显今经开义异前今文先叙诸经意次如是下正开初文者准例亦应通叙华严方等二种四种文无者略于中二先叙诸经意次重约教约理等判今且叙二味四经一论不同。

  先叙诸经意大品止明三种四谛文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无生意也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无量意也色尚不可得何况有趣有不趣无作意也。

  初大品中云一切法趣本是圆教三谛之文今且离开以证三义初即空文即是下色尚不可得文也经文不次故前释即空后列二义以对三句。

  ○次引论文释成大品。

  中论偈亦有三意后两品明小乘观法即生灭意也。

  然中论偈文本是三意诸文义用以初证藏下文既云已闻大乘十二因缘故知偈文局在三教故今依文且证三意下文自有两品属藏。

  无量义明一中出无量是从无作开出三种四谛也。

  无量等者无量则从圆出三此下三经同醍醐味经意具如诸余所说。

  法华明无量入一是会三种四谛归无作一种四谛也。

  法华可见。

  ○涅槃言追者退也却更分别前诸味也泯者合会也自法华已前诸经皆泯此意则顺法华部也至大经中更分别者为被末代故大经中具斯二说于中又二先列二品文意次解释。

  涅槃圣行追分别众经故具说四种四谛也德王品追泯众经俱寂四种四谛。

  初如文。

  ○释中但释追泯于中又三先列次释三如此下结意。

  文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

  ○释中二先释次料简。

  经释初句云云何生生不可说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故不可说若依文但举生不生释生生此之生生即生不生那可偏作生生而说佛为利根人举一而例诸若取意者生生即生不生亦即不生生亦即不生不生那可偏作生生一句而说若得此意下三句例皆如此。

  释中但释初句次余三句例初句中意其理既即故说不可偏言那可偏作生生而说者此中意圆不偏说故名不可说若止观破法遍中明圆理无说故不可说今为成教从说便故故知一句皆具四句。

  (△次料简)。

  问佛何故作偏释耶答为利根故亦是有因缘故宜须如此时众如快马见鞭影不俟彻骨耳。

  次料简中问佛何故作偏解耶者问意者义意既通佛于经中何故但将第二句而解初句答意者若解第二即是初句即解三四同于初句。

  (△三结意)。

  如此追泯何说而不寂耶。

  (△次重约教约理等判)。

  ○次或三种下重判权实。

  或三种可说为粗一可说为妙或三不可说为粗一不可说为妙或四皆可说为粗四皆不可说为妙或四可说有粗有妙或四不可说有粗有妙或四可说皆非粗非妙或四不可说皆非粗非妙。

  前已明诸经若开若合今欲开显故更重判多种权实是权咸开皆令使妙初可说不可说两番可解次从或四皆可说为粗者有言教故或四皆不可说为妙者契无说理故或四可说有粗有妙者实语是虚语故粗如说而证故妙或四不可说有粗有妙者契如实理故妙起默然见故粗或四可说非粗非妙者当教文字体非粗妙故或四不可说非粗非妙者当教之理亦不当粗妙虽有妙及非粗非妙犹属相待有粗有妙。

  ○次从如是等下皆开其粗令入今妙于中又二先开。

  如是等种种皆决了入妙开权显实。

  ○次借光宅义以显成妙。

  四皆不可说是位高四皆可说是体广四亦可说亦不可说是用长四非可说非不可说是非高非广非长非短非一非异同称为妙也。

  言四皆不可说是位高等者既开权已皆至究竟不可说理即与妙经广高长同故用所开次第对之准例诸科并应皆对广高长义但此元是光宅立之于此非急故余不论句句至极故是位高皆可说者一句皆可作四句说故是体广亦可说亦不可说者随机说故故是用长。

  (△四观心)。

  观心可知不复记也。

  观心可知者观心即空故见生无生观心即假故见于无量观心即中故见于无作一心三观于一念心见四四谛前是废权观后是开权观若论观谛岂无观心但上来诸说皆约教门若施若废今辨观心则向所明居于一念若境若智同在一心故须更明以显妙行。

  ○次释二谛先标列。

  四明二谛又为四一略述诸意二明二谛三判粗妙四开粗显妙。

  ○次正释自四四中初文者又二先叙他失次辨今得初文又三先通明失次别显失相三古今下总结。

  夫二谛者名出众经而其理难晓世间纷纭由来硕诤。

  二谛之名显于余教故一代所出其名最多能诠既多所诠难晓故弘教者为兹诤生硕大也。

  ○次妙胜下别明失中二初明圣者往因次然执者下近代凡执初文又三初引经次二圣下况斥三问下料简释妨。

  妙胜定经云佛昔与文殊共诤二谛俱堕地狱至迦叶佛时共质所疑。

  初文引妙胜定经如止观第三记。

  (△次况斥)。

  二圣因地尚不能了况即人情强生去取。

  次文可见。

  ○三释妨中二重问答以辨诤位。

  问释迦值迦叶即是二生菩萨云何始解二谛尔前复不应堕恶道。

  二圣在因何位生诤故须从近以二生为问复重遮言二生之前又亦不应堕于恶道。

  ○答中二先通指二生之前次又二生下别约教简示。

  答尔前语宽何必齐二生之前始恶道出。

  初意者自始发心至此已来皆名为前何必近恶道出即至二生。

  (△次别约教简示)。

  又二生菩萨将邻补处补处位多别圆永无此理通教见地已免恶道亦无堕落应是三藏菩萨至二生时犹未断惑始解二谛此义无咎尔前堕恶道亦有其义。

  次文中言尔前者齐初僧祗初皆名尔前故容有堕以此菩萨至第三祗始离五障方乃不堕何必第三阿僧祇末始恶道出。

  (△次一问答)。

  问三藏菩萨有堕落余三教无者金光明经那云十地犹有虎狼师子等怖耶。

  次问答中先问中引金光明者难后三教无堕落者何故十地犹有虎狼等畏后之三教并有十地故以为难畏故具惑具惑故堕何故云无堕落恶道故引彼经第四为难彼金胜陀罗尼品十方诸佛同时说十番陀罗尼以护十地如护初地云若有善男子得陀罗尼名依功德力是过去诸佛所说若诵持者永离师子虎狼等怖乃至第十地亦各有陀罗尼等彼经十地既为虎狼所害那言三教无堕落耶。

  ○答意者亦二先通答次别答。

  答为恶友杀则堕地狱为恶象杀不堕地狱。

  初文者意引大经二十云菩萨虽见是身无量过患具足充满为欲受持涅槃经故犹好将护不令乏少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坏法身故菩萨于恶象等心无恐怖于恶知识生怖畏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若恶象者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身无量善心臭身净身肉身法身亦尔为恶象杀不至三趣为恶友杀必至三趣大经文意既是生身菩萨此父母身不免狼害非谓有害必堕恶道章安云诸恶兽等但是恶缘不能生人恶心恶知识者甘谈诈媚巧言令色牵人作恶以作恶故破人善心名之为杀即堕地狱烦恼断者不为所牵故不堕狱。

  (△次别答)。

  ○次然圆教下约教酬向十地之难。

  然圆教肉身于一生中有超登十地之义此则烦恼已破无地狱业犹有肉身未免恶兽余教肉身一生之中不登十地唯作行解以烦恼为虎狼作行解者于理则通于事不去(云云)。

  言余教肉身等者别教既无一生之中得入十地则不得云十地犹有虎狼等畏但约观解十地犹为一品无明虎狼所害通教教门十地无惑故无观解虎狼之义若九地已前亦可通用若作废权通教十地由为界外无明狼害又复遮云于理则通等者遮于通别虽有十地观解之义于事不通故应复初圆教申难。

  ○次然执者下约近世凡执又三初执佛果不同次执世谛不同三执破立不同。

  然执者不同庄严旻据佛果出二谛外为中论师所核如此佛智照何理破何惑若无别理可照不应出外若出外而无别照者藉何得出进不成三退不成二(云云)。

  初文者佛果出二谛外等如止观第三记。

  (△次执世谛不同)。

  梁世成论执世谛不同或言世谛名用体皆有或但名用而无于体或但有名而无体用(云云)。

  次文者梁世执世谛不同者初师云皆有者如云瓶即是名项细腹粗以铜为体盛持盥洗以之为用次师云无体者名用如前体无自性若言项细腹粗是瓶体者人应是瓶若铜为体铃应是瓶第三师云无体用者有名无体如前所说若言盛持盥洗是瓶用者盆应是瓶及不假手又遍铜无瓶瓶体尚无谁为瓶用体用虽无世谛立名名不可废是故更无第四师计。

  (△三执破不同)。

  陈世中论破立不同或破古来二十三家明二谛义自立二谛义或破他竟约四假明二谛。

  第三文者破古来二十三家明二谛义如止观第三记文在梁昭明集。

  (△三总结)。

  古今异执各引证据自保一文不信余说。

  三总结中古即圣者往因及梁世已前今即陈世诸德。

  (△次辨今得)。

  ○次今谓下今家正判复为融通使古今诸释咸属随情于中又四初总明立意次略有下列三三随情下解释四若解下结。

  今谓不尔夫经论异说悉是如来善权方便知根知欲种种不同。

  初中根欲如止观十力中释。

  略有三异谓随情情智智等。

  次意如文。

  ○第三释中云随情等者如止观第三记初释随情又五初略明所以次引教示相三如顺下譬执教之失四众师下重斥五若二十三家下去取。

  (△初释随情中初略明所以)。

  随情说者情性不同说随情异。

  初如文。

  (△次引教示相)。

  如毗婆沙明世第一法有无量种际真尚尔况复余耶。

  次文云世第一法有无量种者亦约多人如下智妙中说一人无多人有既可分为三品亦可分为无量品际真尚尔者举世第一况前三位自世第一已前皆属随情如世第一邻近于真尚有多品况复忍位乃至停心故随情多。

  (△三譬执教之失)。

  如顺盲情种种示乳盲闻异说而诤白色岂即乳耶。

  (△四重斥)。

  众师不达此意各执一文自起见诤互相是非信一不信一浩浩乱哉莫知孰是。

  (△五去取)。

  若二十三说及能破者有经文证皆判是随情二谛意耳无文证者悉是邪谓同彼外道非二谛摄也。

  ○次释随情智中为四初立相次如五百下引事三经云下复引教证四如此下结。

  随情智者情谓二谛二皆是俗若悟谛理乃可为真真则唯一。

  合前文随情及后文随智相对得为一种二谛故有此意来也若不尔者经有此文判属何释。

  (△次引事)。

  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身因乃多正理唯一。

  五百身因如止观第二记。

  (△三复引教证)。

  经云世人心所见名为世谛出世人心所见名第一义谛。

  三引证者合世人心所见二谛为一世谛合出世人所见二谛为第一义谛共为一番二谛也。

  (△四结)。

  如此说者即随情智二谛也。

  结文可见。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七

  音释

  箧

  (苦协切箱属)。

  絺

  (丑知切)。

  搏

  (徒官切掜聚也)。

  盥

  (古玩切澡手也)。

  洄澓

  (洄胡瑰切澓方六切洄澓水旋流也)。

  ??

  (讫力切荆??也)。

  鬘

  (莫班切)。

  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