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佛、儒各杼其见,各行其是,实则两家多有相通处。
佛家的天台宗,有九祖。相传初祖为印度龙砒二祖为北齐禅僧慧文;三祖是意思。意思继慧文之业,据二祖的“一心三观”说,提出“诸法实相”,后来发展为“十如是”论,把修身,学道成佛作了一个概括,在佛门以至世间产生较大影响。
“十如是”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足力,如是作,如是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报和如是本末究竟”。这十个如是,被认为佛法实相的根本说。佛门以为“不虚假,无妄想”。“十如是”论,原从“三观”而来。佛门“三观”,有多种说法,从“虚实”而观,有如“法假虚实现”,“受假虚实观”和“名假虚实现”;从一个角度作基点去观,有女口“空观”、“假观”、“中观”;有从所观对象而言,如“观天、观地、观一切物”。或有云“耳观、鼻观、目观、身观、心观”等。显然。这都是尊重客观物体得实际存在,重视宇宙的时空变化。按照三祖意思的意见,如果对“三观”都“观”到了,则论“十如是”便不会有“妄想、妄言、妄断”。真禅和尚说:“成佛要如此,做人也要如此”。成佛道理,我说不上,本文说的,只说与做人有关的一些事,作为对“十如是”的极粗浅的理解,只凭我的直觉,不一定合佛学本意,只好说,这是念我自己的几句“东土语”,故云臆释。
一、如是相
相是事物的表象。佛门向有“相好”之说,说随机应变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门又从另一角度,说“无相”,《无量寿佛经》中提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指“一空三昧”,实则这是以有相作无相而论,后来禅家有发挥,但说得比较玄。事实上,相是可视可感,没有一种表象无形、无色。如果天地间无相,天地岂非昼夜不分,混沌一片。所以“三观”是真理,相是客观的存在。
实则,中古之时,佛门就有多种“三相”之说。有所谓“味相”、“空相”和“实相”。又一种称“标相”,如见烟而知火之变;见汨而知人之悲。称“形相”,如方圆、曲直、长短等。称“体相”,如刚柔、冷暖等,一言蔽之,这都承认大干世界的客观存在,看得见,摸得着,觉得到。
具体而论,世上的人,各有其相。品德高上者有善相,其相美;盗贼赌徒有恶相,其相丑。梁启超曾说:“观其人,手足无定规,眉眼无定容,若是者,虽未见其失德败行,吾知其人必不治”,这是观其相而知其行。
相既然是表象,不免会有假象,如恶人装出一副善相,即所谓伪善。因此,吾人处世行事,不能不慎。
二、如是性
相在外,性在内。性有相同,又有各异,是故天地万物变化无穷。水与火不同性,水灭火,火能使水蒸发。既相成,如水载舟,有相斥,如水覆舟,凡此等等,微妙之至,复杂之至。
人之性,有自然而成者。娃娃坠地,便知吃奶。生来吃奶,是天性。
“人之初,性本善”,又有一说,“人之初,性本恶”。世上有亿万人众,若人人存恶念,不讲礼让,不讲行善,这还了得。因此之故,世上即有道德救化的措施,使“性本恶”,通过教化而转变。对此,儒家在宣传,佛家在宣传,宣传方式方法不同,要求人人为善则一。
三、如是体
体是物体的结构。宇宙是个大体,一人一物也是体,不过是小体。大干世界,即由亿万小体组成。
大体有大体的规则,所以人人必须尊重大体。小体,又可称个体,不可无缘无故超越大体而行动。佛门所谓的“极乐世界”也是一个体,极乐世界为净土,净土有净土的结体。
在家人以家为社会的个体,僧人以寺院为社会的个体。总之,人在世上不真空,应该面对这个生活现实。要认认真真认识“体”。
四、如是力
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绝对静止是没有的,客体中有生物在变,无生物也在变,只不过变有主动与被动之别。变要有条件,“力”便是使事物产生变的热能,佛门谓之“神力”。《无量寿经》中提到“设我得,国中菩萨承佛神力”。在宇宙间,力无穷,所以世上生息动定之变无止。人得力而动,人得力而静,无力无动亦无静。和尚入定要有力,苦修要有力,顿悟要有力。再说,海得力,掀起千重浪,山得力,万木葱笼,云得力,变幻无穷,马得力,千里奔驰而不倦。还有更重要的是人得力,保家卫国,发明创造,移山填海,卫星上天……有益人类,有利社会。
佛门认为佛力最大,能“负荷众生”,说“如来之德”,包括“十力”,“无畏”,“五眼”,“六通”及“四无碍”等。一句话,人若要有作为,少不了“力”。无力,世界无光、无色、无声、无刚、无柔,“力”是积极的,人少不了它,力推动社会进步。
五、如是作
作是一种生活实践,人有目的劳心亦足作。
佛门说,欲得证果,修行是为作;欲佳彼岸,舟渡是为作。昨日一朋友相问,画家欲画一幅画则为何?答曰:立意立形是为作。
与朋友交,每行必有信,这个“行”是为作。作为善,也有恶。此人作恶多端,必食恶果。人之知,来自作,欲知甜、酸、苦、辣,作了之后才明白。有作、方知万物变化之中的虚与实。无作则无知,一般而言,作在前,知在后。
佛门谓佛最有智慧,实则佛的智慧,同样来自作。释迦自降生至成佛,读佛传可知,佛并非简单的一生。在生活上,各种体验都有。敦煌莫高窟壁画,画有不少佛传与本生故事画,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切。而且从这一切可知,作又是一种动力。
六、如是果
果是结果。无力,无作便无果。
成一事,作是手段,果是目的。
果,有自然果,在大自然中,春到百花开,凡开花到结果,这是自然的生长规律。
果,有人为果,如卫星上天,这是人为的果实,是人的智慧,通过科学的办法,获得了这种上天的果实。
自然果与人为果都为人们所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相对地说,人为果更重要。
有些事,应任自然,如春去花落,风止树静,雨过天晴,鸟倦还巢,此皆“观法为化”,是一种“乾坤应发”。
科学家勤作业,得科学成果,有些取自自然果,有多种情况,科学家无法改变自然果的生长规律,只能去认识,这叫做“慧眼”。进而言之,科学家如果不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往往一事无成。
七、如是因
因是果之母。
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佛家言因是“九得”之父。“九得”,即得因明,得因果,得因缘,得因乐,得因苦,得因美,得因丑,得因寿,得因死。无因无果,无因无明,无因亦无死。佛家还立有因明宗。
佛有三世,前面已述及,这也表明因果关系。佛的三世,即过去世、现世,未来世。过去世为因,现世为明,未来世为果。据佛家言,佛生前有许多世,谓之“本生”,“本生”即是因,如言须达那太子肯施舍,萨捶那太子甚至能舍身救虎,因为中下善因,后采得善果。
因果之事,成佛为此,世上做人,做学问,学艺术皆为此。如大画家黄宾虹,早学晚熟。若无早学和勤学之因,何来晚熟之果。黄宾虹晚熟,并非一般的熟,却是非凡之热,这是由于:一、早学;二、平日锲而不舍;三、享大年,这都是因。
世上事,无绝对。平常说,有因必有果,但在大干世界中,天、地、人、物、五日不在运动变化。所以有些事,虽有因,照理应得某种果,可是在时空突变中受阻而不得其果。所以在获得成果的中间,还需要作一定的人为努力。是故世上做学问的成果,绝大多数是足踏实地争取而来的。设或种了一次善因,从此躺在懒椅上等善果,这就未必如愿了。佛家提出“百劫”、“万劫”,这是使当事者能经得起多次考验。你在海边造高层建筑,十二级台风来了,高楼巍然无恙,这就经得起大风考验。地震发生,高楼仍然无恙,这说明,建筑这座高楼,种下善因,才得善果。如果是一项“豆腐渣工程”,而且又有行贿、受贿的丑事,所种非善因,自然不得善果。
八、如果缘
缘,带有偶然性,但又是一种必然性,只要不把它看作绝对就错不了。
佛家重因缘。就有不少专论因缘的著作。
关于“缘”,我曾经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专论过。我也谈到过“琴缘”,“书画缘”等等,这里不作一一,有些论述,见如下的“如是报”一节。
九、如是报
报是“因果报应”,如某村某恶少,作恶多端,一日,天雨雷雹大作,恶少在大树下,遭雷击而死。衬里人议论,认为“恶有恶报”。事属偶然,但是这种看法却取得了众人心态的平衡。有些报应,佛经说得很多,有些大法师讲经,有时就讲因果报应。所以“如是报”,似与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因缘经》载因缘菩萨故事,不妨一谈。故事的大略是这样的:
沼南国员外忱仁高,娶妻竺氏,四十余无子女,沈员外征得竺氏同意,娶妾张氏,翌年,张氏生一子,白白胖胖,合家欢喜得不得了。竺氏妒嫉,生恶念,将张氏毒死,当张氏去世时,竺氏装作伤心不已,恸哭三日夜,沈员外不知情,反而好言相劝。此时,张妾所生之子,即由竺氏抚养,未值周岁,竺氏以为这个小子,终非自己所出,愈看愈不顾眼,于是暗中将一枚小针插入娃娃肚脐中,张氏娃娃日夜啼哭,请医生诊治无效,过一二月死去。此时沈员外似有所觉,盘问竺氏,竺氏曰:“我若有不良行为,来世我生的儿子,必遭水湮或狼食。”又曰:“我若有不良行为,来世父母惨死,丈夫雷轰,我也不得好死。”沈员外见竺氏如此赌咒,也就不再迫问。如此过数十年,沈员外与竺氏白头到老而双双病故,这且不表。再说,竺氏死后,过十八载,投胎朱姓员外家为朱小姐,自来小姐出生,朱员外家道衰落,所以朱小姐也不能过舒适生活,及长,朱员外给找到前村张郎,嫁与他为妻,夫妻美满,生得二子。一日,朱妇带二子从父母家回家,过一溪,溪涨大水,朱妇先抱幼子过溪,再回来牵大儿子,刚到溪中央,水暴涨,朱妇一失手,大儿子掉入水中,立即溺死,此时又听到岸上幼子哭声,抬头一看,有黄狼正扑向幼子,及朱妇上岸,幼子已被狼所食。朱妇坐于溪边,伤心到了极顶,这时村中一老人过来,见朱妇恸哭,告诉她,哭已无益,又对她说,家中火烧,张郎已葬身于大火中,说她家中己无一人一物,不如速回父母家。没几天,父母知女儿遭如此不幸,伤心过度双双同时亡故。此时张妇年轻,经人说媒,转嫁邻村赵郎,赵郎凶酒好贿,归家见张妇稍不合眼,不是打便是骂,一日赌穷输光,将张妇作抵押,转让给一个汉子李郎,李郎对他倒是不薄,似乎有情有义,夫妻还算恩爱。可是李郎不务正业,干的是盗坟生活,把从坟墓中盗得的衣物珠宝,都交张妇收管,一日案发,李郎入狱,家中被抄,张妇因匿藏赃物,也入狱。无久,李郎判死刑,张妇陪斩后释放,在街头流浪求乞。约半年,遇同乡,怜其孤寂,给介绍一盲人为妻,生一子,未过周岁,盲人打翻油灯,火烧床帐,及至火灭,子巳烧死,盲人痛不欲生,也投河自尽。张妇家中一无所有,又沦为乞丐。 自思这几年速遭灾祸,自问命运何以苦至如此,沉思而不得解。一日,投入山中向山家求乞,在半路上,拾得黄金若干锭,喜出望外。入夜月出,月下反思,我连连得祸,刻又得财,这财该不该得,我要考虑了。刚想到这里,忽闻哭声自远处来,哭声云“我命何苦?我的金子何处去耶?”张妇一听,便毅然起身,带着拾来的黄金,朝着哭声处走去,走到天亮,只听哭声而不见其人,于是继续又走,此时已入深山,山中无人,却有豺狼,张妇心想,我这人,命已苦极,狼若吃了我,我有何足惜,只可惜这黄金失主得不到失物太伤心了,但愿我把黄金送到,任豺狼来吃了我,因而鼓足勇气,又朝哭声方向走去,走了足足三日三夜,见一白衣妇人坐在岩上哭泣,张妇上前,问她何以要哭,她说失落黄金,张妇解囊,将黄金随数交出,此时,白衣妇女突然不见。原来白衣妇人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无非来试张妇之心,那时,张妇但见前边一庵堂,庵中传出钟磬声,张妇前往,心愿落发为尼,苦修不辍,一心行善,终由凡人而成菩萨。《因缘经》如寓言那样,用来说明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便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而且善恶往往在一念之差,张妇拾金,如果不改性,其祸则更多,其命必更苦。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皆相通,且又相互转化。
经或寓言,讲的是道理。相信此事是这个道理,不信此事,但味所论道理,个中善恶道理仍然在。敦煌莫高窟296北周窟壁画《微妙比丘尼》,画的就是这个内容,画的很动人,这种劝人为善,去恶从善的故事与图画,虽有宗教色彩,但具善意,在封建社会,或在道德观念淡薄的社会,多少起良好的作用,所以“如足缘”,虽谈缘,却在谈做人须行善的道理。
十、如是本末究竟
三祖意思提出的“十如是”,实则是九“如是”。因为第十个如足“本末究竟”,足总结以上九如是,是对前九如是的总结。
本末,即开始至结束;即根本与支梢;即因果、因缘、因报;亦即里表等等。凡人凡事,只要有运动,有变化,便有本末。本末、因果,要经过时、空检验,不是一下子明了。有的事,如在云雾中,隐隐约约,不是一览无余,因此令人发生疑问,耍问个究竟。经查究才得明白。
我不知道这个“?”(问号)是那个人发明的。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问个为什么。正确的答案,往往在百十个“?”号之后。当正确的答案出来了,才把“?”拉直。成为一个“!”的惊叹号。本来我们不知道地球距太阳有多远,于是打上一个大“?”号。现在,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把这个大“?”号拉直了,成为一个“!”号。这个“!”号,也寓有“原来如此”之意。佛门的老和尚,常说“善哉,善哉”,这个“!”号有时寓“善哉”之意。
“本末究竟”,说得最通俗,便是要求打破沙锅问到底,人不妨“以出世精神,做人世的好事”,实则达摩面壁,无非为了悟出某一件事的本末究竟的道理。“十如是”,即十个问号(?)。
在世之人,只要把许多重要的涉及各方面的“?”号拉直了,人,心胸开宽,心地变善,能为社会做点好事。“十如是”的道理都能说通了。
编辑:心晶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