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少有能
往生 往生没有不开悟原文 世间多少聪明人,皆被之乎者也所误,毕世不得实益。
居士慧根夙植,固为难得。然以多知多见,反为障碍。既信
净土法门,何不于此法中死心做去。而修返闻数息唯识等观,此各种法,均是大乘法门。然皆属自力,未可与仗佛力之法门论其利益也。今既发心念佛,当以心佛相应,生前得一心不乱,报尽登极乐上品为志事。不必求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
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敬严肃之理乎。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大势至菩萨,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者。实三根普被,有利无弊也。果肯依之而修,当必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印光法师文钞》之《复张曙蕉居士书八》
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译文 世间多少聪明的文人墨客,都被之乎者也所耽误,致使终其一生不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居士早就种植了慧根,这固然难得。然而因为博学多闻的缘故,反而成了修学佛道的障碍。 既然相信
净土法门,为什么不对于这一不可思议的法门,死心踏地的去努力修持。而却要想去修习返闻、数息、唯识等观法,这些种种法门,都是大乘法门,然而都是属于自力法门,不能够和仗佛力的法门相提并论其功德利益。现在既然发心念佛,应当把心和佛相应,和生前证得一心不乱,以及业报完尽时登临极乐上品,作为努力的目标,不必追求大彻大悟和明心见性。
禅宗以开悟为追求,净土以往生为目的。参禅开悟而不能往生的人,一百个人之中最少有九十;念佛往生而不开悟的人,一万个人之中找不出一个。这个道理如果认不准,或者造成因为追求开悟,反而不以往生为目的,那么,这就大错特错了。 你现在修持念佛法门,应当依
照大势至菩萨所开示:用如子忆母的诚心,修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真实行持。果然能把投机取巧、偷懒脱滑、贪求
感应之心,死得干干净净,那么,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者在这一生就能证得。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之王,还不要看得太过于容易。努力修持,即使不能很快证得,应当也离证得三昧不会太远。都摄六根,是念佛最妙的方法。念的时候,无论出声念或是默念,都必须要用耳朵认真听自己念佛的声音。这是包括返念念自性、返闻闻自性的二种意思兼而修之的,返闻只是自力,返念兼有佛力,能这样念,功德利益就太大了。 心念是属于意根,口念是属于舌根,耳听则属于耳根。眼皮下垂,只看着鼻端,那么眼和鼻二根就清静了。五根既然共同集中于一句佛号上,身根怎么能有不恭敬、严肃的道理呢?所以说,都摄六根的方法,入手在于听自己的念佛声。能够都摄六根,那么心意识专注而不散乱,就叫做净念。因为六根既然清静了,杂念、妄想等等,不知不觉中就能够消除了。又能常常保持清静心念佛,一句接着一句相续而没有间断,那么念佛三昧,就应该能够证得了。所以《念佛圆通章》下面的经文说: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就是三昧的别称)。这是大势至菩萨,用来教化众生无比殊胜的念佛方法。实在是上、中、下三种根机全部都能够包括其中,都有利益而没有弊病。果然肯依照这个方法修持,就必定会有观行相似等等的功德利益可以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