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世事生生息息,福祸相生。老子早就有过事物都可以相互转化的说法:有无相生、福祸相依、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禅宗有"即心即佛"、"动静相宜"、"色空不二"的观念,都是在讲主客不二、相互圆通的思想。
宋朝的佛果圆悟禅师,当年在汾州太平寺任住持时,其师五祖法演曾对他说:"住持此院,即是给你自己的劝诫。"五祖法演所指的就是"法演四戒":福不可受尽,势不可使尽,好话不可说尽,规矩不可行尽。获此戒的佛果圆悟禅师,获得上乘的智慧,终成为法演的心法弟子,成为临济宗十世法孙,并着有高深微妙的《碧岩录》一书,成为宋朝的大禅师。
证严法师开示说:"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有一种果实,尝起来是这种味道,第一口咬下去那苦味可以和胆汁相比,然而慢慢咀嚼,你会发觉味道由苦变甜,前面越苦后面越甜。联系生活你会发现,苦尽甘来是个非常浅显而又意蕴深刻的道理。
席勒被病魔纠缠15年,而他的最有价值的书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弥尔顿在双目失明、贫病交迫的时候,写下了他着名的作品。大无畏的人,愈为环境所迫,愈加奋勇,不退缩,胸膛直挺,意志坚定,敢于对付任何困难,轻视任何厄运,嘲笑任何逆境。因为忧患、困苦不足以损他毫厘,反而锻炼了他的意志、力量与品格,使他成为了不起的人物。这真是世间最可敬佩、最可艳羡的一种人物了。
被人誉为"乐圣"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一生遭到数不清的磨难。贫困、失恋、耳聋几乎毁掉了他的事业,贝多芬并未一蹶不振,而是向"命运"挑战!他在两耳失聪、生活最悲痛的时候,写出了他的最伟大的乐曲。正如他给一位公爵的信中所说:"公爵,你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成为贝多芬,则是靠我自己。"
人生在世,遭遇凄风苦雨实属自然。困苦如春日的早晨,虽带霜寒,但已有暖意;天气的冷,足以杀掉土中的害虫,但仍能容许植物的生长。世上没有始终波澜不惊的大海,也没有永远平坦的大道。纵使惊涛骇浪,纵使沟壑纵横,跨过去了人生也就变得多彩而丰富。璞玉需要精心打磨才能晶莹光亮,生命也需要锤炼才能饱满厚重。
苦尽甘来,福尽悲来。享福就是消福,吃苦就是了苦。在这个娑婆世界里,每个人的福报不是无穷尽的。如果一味地贪图享乐,终有一天你会把福报消耗尽。古人早就告诉我们:"福不可尽享。"如果每天只想着吃喝玩乐,过着颓废的生活,日子久了,自己也变成一个懒人。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懒于用脑,饱于口福,有的甚至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沙发和床上度过的。岂不知如此"享福",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往往会疾病上身,易于罹患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患。
"享福"会导致未老先衰。大量事实证明,中年人的健康有赖于心理上的平衡,有赖于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紧张性。过逸少动可使中年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易致未老先衰。"享福"会导致智能降低,大脑功能呈渐行性退化,思维及智能逐渐迟钝,分析判断能力降低,反应迟钝,懒散健忘。
苦与乐是交替出现的,相互转化,相互衬托,相互补充,构成人生的节奏。中国有句俗话:"没有吃不了的苦,却有享不了的福。"凡事不可做过,过度必然导致灾害。我们享受快乐,不要陷入物欲上的极度贪婪之中,一定要以正确的方式,这样就不会有灾祸产生。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