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终其一生均在弘扬中国文化,其著述多达五十多种,包含儒释道三家,堪称“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其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普及社会各阶层。有很多人称南怀瑾先生是国学大师,当然他自己是不承认的。
南怀瑾先生可以用禅宗解释《论语》的“吾道一以贯之”,用佛家的“明心见性”来解释《大学》的“明明德” ,以及大量用佛家的修定方法来诠释《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的七证功夫。同时他大胆地推翻了朱熹对《论语》的解释,还原孔子生动活泼的真实面貌,替孔子伸冤平反。同时他更质疑王阳明的“四句教”,指出其矛盾之处。这些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也是他对国学独特的创新之见。
中国文化几千年来是文哲不分,文史不分,文政不分。在南怀瑾先生的著述中,在讲述深奥的形而上哲学时,可以经常看到他引用诗词来解释;讲到人生道理时,除了引用诗词警语,还引用了历史故事相互印证。所以读他的书生动有趣,不会枯燥乏味。
现代教育受西方的影响,习惯性地把学习当成学知识。但是中国文化的学不只是学知识,《中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要去实践,要“笃行之”!后来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中国文化自古以来讲究身体力行。中国文化的特色有两个:道德修养和静定修养。道德修养是人与人相处的过程,怎么样去实践仁义礼智信的人品道德。另外一个是静定修养,儒家《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不管是儒家、道家、佛家都要讲静定修养,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论“笃行之”,过去的国学大师都很重视人品道德修养,南怀瑾先生一辈子把自己整个身心投入去练静定功夫,因为他说他要探索生命的奥秘,这也就是孔子说的“志于道”。
南先生在《狂言十二辞》自述里说“治不古不今之学,当谈玄实用之间。”他很谦虚说“治不古不今之学”,其实他治的是亦古亦今之学,古代的书以及现在的书他都看。“当谈玄实用之间”,所谓“谈玄”就是探讨生命和宇宙形而上的道体,探索生命的来源,包括烦恼痛苦怎么来的?怎么解决?所谓“实用”之学即是入世法,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进而治国平天下,这是很实际的。如何为人处世这是一辈子有用的学问,可惜现在几乎都丢掉了。
宋明理学家偏向于谈玄,其流弊是“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在南怀瑾先生的著述中,不管是出世法或入世法这两方面都有,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体现在他的著述里。
在南怀瑾的著述中,确有引用错误的地方,因为他的著述大都是由讲课录音整理而成,讲课凭的是记忆,难免疏漏。南怀瑾先生重义理,不重考据,然其讲述中国文化却很谨慎,采取古人以经解经、经史合参的方式,有许多历史故事,还有他自己的人生经验,并未随意发挥。即使有所创见别于古人,亦自谦为不入学术之流,他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学者,所以不能以学者范围他,不能称他为“国学大师”,但是又不能不说他是“大师”,不知诸君以为然否?(古国治)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