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一个方外知己佛印禅师。有一天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说:“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
东坡又问:“他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这个简短的禅宗公案,给我们一些深刻的生活哲学,就是“一动不如一静”、“既来之则安之”、“求人不如求己”,这三个从生活里来的智慧,其实是一贯的、相通的,它是说:只有在宁静平安的心境里,人才会生出更清澈的智慧,不至于因生活的奔波在红尘里迷失。
如何才能求到宁静平安的心境呢?
答案是“求人不如求己”。
我们求人的地方愈少,依赖人的地方愈少,我们就更能看清人间世相,维持一种平安欢喜的心情。观世音菩萨念自己的佛号得大自在,我们如果每天多一分反观自照,我们就会多一分自在;而一个自在的人,就会像古代的禅师触机都是智慧,那是由于他心有所安,包容广大,万事万物自然都有一个智慧的定位了。
苏东坡有一次过济南龙山镇,那里的监税官宋宝国拿出一册王氏所写的《华严经解相》给他看,并对苏东坡说:“这位王公修道已到了极致了。”
苏东坡就问宋宝国说:“《华严经》一共有八十卷,王氏怎么只解了一卷呢?”
宝国说:“王氏对我说,只有这一卷是佛语奥妙,其余的都只是菩萨所说的话,没有什么可观。”
东坡听了,心里觉得非常奇怪,就说:“我从大藏经里取几句佛陀说的话,再取几句菩萨的话放在里面,你能分辨出其中哪些是佛说或菩萨说的吗?”
“我不能分辨。”宋宝国说。
“不仅你不能分辨,王氏也不能分辨。我从前住在岐下,听说沂阳的猪肉味道最美,就派人去买一头猪回来,派去的人买好猪那天喝醉了,他买的猪也跑了,他只好随便买一头来给我。我不知道他带给我的不是沂阳的猪,结果我就用那头猪来请客,告诉大家那是好不容易从沂阳带来的猪,所有的客人吃了都大大叫好,认为是别地猪肉不能相比的美味,后来我派去的人承认沂阳猪跑掉了,所有的客人听了都感到非常惭愧。
“从前买猪的事情使我悟到:如果人一念清净,墙壁瓦砾都说无上法,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即使像买猪肉、娼妓唱歌这种卑微的事也能令人开悟。像王氏所说,佛语奥妙,菩萨不能相比,这就像吃猪肉的客人一样,不是痴人说梦吗?”
宋宝国听了大表赞同说:“是呀!是呀!”
苏东坡用猪肉的比喻来破除对佛法的谬见,虽然有点过度,却颇有深意,就是一念清净的人见什么都是清净,心中有佛,所见皆是佛法;心中无佛,即使是佛亲口所说,我们也不能领会它的奥妙。有智慧的人,瓦砾对他都是无上法;没有智慧的人,无上法对他也是瓦砾。
愚痴的人觉得黄金最珍贵,聪明的人知道石头有时比黄金珍贵,智者金石同一观。
苏东坡体会到这个道理,曾经写过两首有智慧的诗,后来成为中国名诗,一首是:
溪声便是广长舌,
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
另一首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