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入门网

对治散乱心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11-15 09:13:41作者:大悲咒入门网

对治散乱心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一颗未经训练的心,通常是好分别、好思惟、好妄想、好贪取的,所以佛陀把凡夫众生的心形容为「心猿意马」。我们之所以会有贪欲、瞋恨、痴爱等烦恼,除了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不明白的原因之外,主要还是由于心的散乱、贪取所引起。如何才能改善胡思乱想,以及贪欲执取的坏习惯呢?在此提供一种简单易学的方法给大家修练,此法名为「安那般那禅观法」,是释迦牟尼佛亲传的法门。

(1)以「安那般那」禅法治心

何谓「安那般那禅观法」,「安那般那」是梵文的译音,翻成中国话是观出息入息之意。这观出息入息的方法,如果按照经典的记载,完整的应该有六种因相。第一是「数息观」、第二「随息观」、第三「止息」、第四「观息」、第五「还息」、第六「净息」。所以这个安般禅观法从数息起修一直到结束,总共有六种修法。初学者须依次第而修,老参则随拈一法皆可修。现仅就「数息观」与「随息观」作说明,以作为大家初阶调心的入门方法,先明「数息观」:

所谓「数息观」即是依于出息、入息进行数目字的念数,而且须边数边观察,看心意有否安住在对呼吸与数目字念数的观察上,故名「数息观」。当出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出息的数目字上,每呼出一口气,数一个数目字,数到第十,再回头从第一数起,如是周而复始,绵密念数,名为「数出息」,或者于入息时观察念数,方法与数出息同,名为「数入息」,若能数到心无杂念;而达到不必刻意用心,即能自然念数之时,身心便会有异常愉悦的感受产生,这即是修练数息观得「定」的证明。

此外,在数目字的念数上,除了从一至十的数法外,亦可作十、九、八、七……的逆向数法,或作一、三、五……,或二、四、六……,乃至五、十、十五、二十……等顺向不定式的数法,以防止因固定数一法,而让数息观的修练产生机戒化的厌倦,减弱对念数的专注力,导致杂念的活跃,或昏睡现象的产生,因此适时的变换数息方式,是必要的。

其次是「随息观」,又称「观呼吸」,我们每个人都有呼吸,你现在感觉你的呼吸看看,我目前提醒你感觉,你就马上注意到呼吸,其实这个呼吸自从我们从娘胎出来之后,它就一直跟我们在一起,我们可以反省想想,我们曾几何时去认识它,更不用说照顾了。这呼吸与我们那么亲,不管我们对它重不重视,它就是一直跟着我们,所以它是我们最亲的人、最忠实的朋友。你就用观呼吸的方法,好好的认识呼吸,一旦跟呼吸成了好朋友,在生活中就会受用不尽。

观呼吸,怎么观?呼吸是你有注意它,它也呼吸,没有注意它,它也呼吸。所以它是自然的,就着我们身体的所需一直在呼、吸、呼、吸,目前你就用现在的注意力去观察它在呼、吸,进、出,但是可不能因为观察呼吸的出入现象,而干扰、惊吓到「它」,让它原有的那种自然失去了,变成是你去控制它的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急、或缓,如果是这样就不对了。你观呼吸的当下,你只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空气已经吸进来了,又吐出去了。当你吸进来的时候,如果你是吸到胸部,你就只是知道空气已经吸到胸部,吸到腹部就吸到腹部,你只是自然的觉察就好。

好!现在你再感觉看看,你吸气进来的时候是吸到哪里?我想你一定能体会到,哦!我是吸到胸部,哦!我能吸到腹部,就是这样观察。你再观察空气吐出去了,吐出去的时候鼻孔有感觉。所以观呼吸就是对气息的出、入,你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吸气时知道它从鼻孔、胸部、到腹部,如果不能到腹部就只是到胸部。呼气时,知道它从腹部、胸部、到鼻孔。

这个方法就是这么简单。一旦你观察到让你的身心完全达到放松、自然、专注、清醒、清楚、明白的时候,你的心就会自然安住在从鼻孔到肚脐的气管两头跑来跑去,你的气息会跟心相依相靠在一起,身体觉得松软、舒服,再进阶则是觉得全身毛细孔都在呼吸,心会进入一种较专注、宁静的状态之中,于是「禅悦」便生起来了。

总之,「安那般那禅观法」(观出息、入息〉非常简单、安全、容易、稳当,而且修起来很从容。自然呼吸的过程,它就在影响我们整个身体,它会因气息的调顺,而带动我们整个身体气血通畅,所以我们坐禅坐久了,就会有气动现象。到最后任督脉、奇经八脉会打通。我们佛教虽不强调修气功,但事实上「安般禅观法」的初修,就是在练气功,当然它不只是为了练气功,重点是在于修心得定,以及要从「安般禅观法」开展出般若智慧来,这个才是修安般禅的主要目的。

\

(2)以「正知」调伏惛沈与掉举

掉举是一种贪欲习性。禅坐时,染着可爱境,心好飘动,不得自在、宁静,此即掉举之相。惛沈是一种愚痴习性,当禅坐稍久,感觉心意逐渐惛暗,摄心力量低弱,对于所缘对象不能安稳、明显,头渐向下低垂,此即惛沉之相。以正念摄心,能达到了安住所缘对象的阶段时,就要进一步以「正知」,来灭除惛沈与掉举的过失。

初修时,妄想纷飞,或者惛沈暗昧,与修禅定不相应的重大过失容易觉知,这不是这里所要说明的。目前要说的是:心念既能安住于所缘的禅观对象,还要做到能觉了微细的惛沈与掉举。如不能觉了,或误以为定力安稳,那就会停滞而不再进步;日子一久,反而会退落下来。此点极为要紧!

但是,要如何证明惛沈与掉举的存在?正知又要如何才能生起呢?假如在修习中,觉得影像不安定,不明显,或觉得心力低弱,不能精进,这就是微细沈掉存在的明证。这只要正念安住,相续忆念,绵密的照顾所缘对象,就能生起「正知」,知道惛沈与掉举已生起了,或要起来了,能使心不入沉掉流中,则沉掉自然消失。

(3)其他

以「正知」调伏掉举与惛沉,是最根本的处理方法,但在沈掉严重得不容易遣除,导致「正知」无法生起时,就应该修特别的对治法,说明如下:

a.调伏掉举(妄想〉

‧将心念向下放,系缘脐下二吋半处(丹田〉,全身放松;心既下沉,则轻浮乱想自然制伏。

‧修无常等可厌患想──看清楚所想的内容,然后默念「放下」,并提醒自己: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不必执着;活在现前,把握当下,专注所缘的禅观对象,才是如法。

‧开眼,放舍所缘,口吐浊气,作头部及颈部运动,掉相即得改善。

‧做了以上处理之后仍然得不到改善,则下座经行跑香。

b.调伏惛沉

‧略振精神,挺起脊梁,提起正念,把意志集中到鼻端或眉心上,并观想光明。

‧出声诵咒语、佛号,自念自闻,能念闻清楚,沉相自消。

‧放松身心,开眼往远处看。

‧略摇动身体,或深呼吸,鼻纳清气至脐下,然后将浊气吐出,反复三至七次,沉相即能改善。

‧修菩提心等可欣喜的功德想,或择一佛法法义,专意思惟,亦能调沉相。

\

‧若在禅堂参修,行香时则发心跑快香,坐香时则合掌请监香师父下香板,亦具提神及警策效果。

‧以上方法是对治修,当沈掉能得调伏时,应再依本来所修法门,安住所缘而进修。

‧择要言之,要调适令心不浮不沉,才是心的调和之相。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入门网